十字嶺社區成立于2016年,位于武漢市江夏經濟開發區。轄區內有兩個純住宅小區,兩個商住兩用小區,兩個寫字樓,總戶數5888戶,常住戶數3184戶、常住人口6983人。
不同類型的樓宇小區聚集,居住人群的年齡、職業特點不同,單一化的治理模式越來越難以適應社區多元化的發展需求。如何找準黨建引領社區治理的“最優解”?十字嶺社區黨總支用“十字”來答題,寫好智治、細治、共治、自治、善治基層治理新篇章。
智治+細治:擦亮“智慧十字嶺”
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要求。社區作為城市治理的基本單元,要積極探索現代化治理新路子,讓社區治理更智能、更高效、更精準。
為了讓社區治理更科學,十字嶺社區黨總支不斷完善“開發區大工委—社區大黨委—小區黨支部—樓棟黨小組—黨員中心戶”五級組織架構,著力構建以社區黨組織為主軸、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的社區現代化治理體系。
在嚴密的組織體系下,以“1+3+N”社區工作法為抓手,十字嶺社區通過精準對接群眾利益訴求,根據轄區各小區的實際情況,量身定“治”;
在清江泓景小區,針對活動空間少、運動場所老舊的問題,十字嶺社區黨總支打造“一老一小”服務中心;
在文華佳園小區,從加裝電梯入手,“梯”升老舊小區的幸福指數,并新增納涼點、取暖點;
在海倫廣場,十字嶺社區積極協調解決臭水問題、垃圾轉運站問題;推動海倫廣場廣告位招商,增加公共收益。
與此同時,十字嶺社區黨總支還不斷推動社區更新,構建各小區治安防控、線上問診、智慧養老系統,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十字嶺。
共治+自治:深化“群眾共參與”
社區治理如何從“獨角戲”變成“大合唱”?搭建多元共治的治理體系和平臺是關鍵。
今年,十字嶺社區黨總支書記熊亞軍啟動“黨員亮身份”社區治理課題,實現掛一牌、亮一戶、帶一片,使黨員成為推動基層治理、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力量。
社區黨總支還通過挖掘社區治理合伙人,充分調動網格員、志愿者、老干部、黨員、共建單位等多元力量,常態化開展入小區、入戶調查,把問題清單變為滿意清單。
最大限度把群眾動員起來。在十字嶺社區的“居民議事廳”里, 居民“有事來商量”,將“定點議事”與“網絡議事”相結合,實現大家事大家議、大家定、大家辦、大家管。
在清江泓景小區15棟旁,原來的長廊年久失修,社區通過議事協商平臺,實現“我的家園我來建”,居民們投工投勞,將小區長廊打造成清廉教育陣地,并增設休閑座椅及棋牌桌設施。
善治+精治:打造“社區新名片”
通過持續完善社區治理體系,創新社區治理方式,有效夯實打牢基層基礎,十字嶺社區治理逐漸走上“善治”軌道,小區安全穩定、社區和諧有序、群眾安居樂業。
今年5月份,江夏區為加強社區工作者隊伍建設,打造一支專業實干、有激情、講奉獻的高素質社區黨組織書記隊伍,啟動了“社區名書記工作計劃”,十字嶺社區黨總支書記熊亞軍便在第一批社區名書記之列。
名書記的背后是社區治理手段的深化與創新,是“名做法”匯集,更是“名社區”金字招牌的不斷創新拓展。
在海倫廣場,物業管理欠佳,居民投訴多。近日,十字嶺社區正重新招標新物業,并創新提出“共管賬戶”管理手段, 資金支取由社區、業委會、業主大會三方共同決定,從而形成管理物業的有效抓手。
與此同時,借助“1+N幫帶機制”,社區名書記還可以帶動其他社區連片發展,不斷打造社區善治的新名片。
十字嶺社區用“十字”打造特色黨建品牌,搭建治理體系、修繕活動陣地、組織志愿者隊伍,讓社區居民參與社區治理有組織、有渠道、有載體,與居民一起“繡”出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