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州市江陵縣深入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實施黨建引領鄉村振興提效行動,按照黨建引領、群眾主體、多元參與的總體思路,實現了村級集體經濟突破性發展。2023年,全縣94%的村經營性收入過10萬元,70%的村過30萬元,18%的村過50萬元。
黨建凝聚集體經濟發展合力
抓實工作體系,用好關鍵力量。構建縣委書記領銜抓、組織部長盯著抓、鄉鎮黨委書記直接抓、村黨組織書記具體抓、部門黨委(黨組)書記包保抓、駐村第一書記幫著抓的責任體系;建立集體經濟聯席會議、調研督導、聯系指導等工作機制,由縣委組織部牽頭,財政、農業等部門參與,共同落實集體經濟項目申報、建設和管理等工作。抓強頭雁隊伍,用好骨干力量。開展村(社區)書記提能培訓,組織20余名優秀村書記到宜昌市學習考察;選優配強駐村第一書記,創新“五個書記”工作機制,充分發揮第一書記帶富帶領作用;創新實施村(社區)干部學歷提升三年行動計劃,重點培養農村發展、農業管理方面的高素質人才;常態化開展大學生村干部助理招聘,保證每村至少1名在崗。抓牢市場主體,用好中堅力量。堅持市場導向,采取“村企聯結”的方式,推動全縣80%的村與企業結成發展聯盟,全域組建125個村級發展顧問團,解決村集體資金、管理、市場等方面難題。
政策提升集體經濟發展水平
把項目資金統籌起來。強化縣級統籌,整合各類農業項目資金,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項目,2023年,統籌財政項目資金近1800萬元,支持村集體發展產業,實現村級集體經濟大幅增長;組織集體經濟實力強、班子團結有力的強村與基礎薄弱、發展滯后的弱村結對,共建聯村集體經濟產業園。把資源要素匯聚起來。全域推進村黨支部領辦土地、勞務、資本“三個合作社”建設,積極引導村集體以資金、資產、資源等入股,農民以土地、勞動力、資金等入股。目前,全縣125個村(社區)已成立村級土地股份合作社111個、勞務合作社122個,全縣85.6%的土地入股土地股份合作社、常駐勞動力的86%加入勞力資源合作社,匯集了農村發展資源,提升了村集體發展實力。把示范作用發揮出來。對集體經濟和產業發展突出的村給予現金獎勵,提高村集體發展集體經濟產業的積極性;出臺農業企業帶動村級集體經濟獎補辦法,重點培育獎勵“三品一標”產品,支持企業做大做強,增強企業引領帶動集體經濟發展實力;建立村干部工作報酬常態化增長機制,探索村干部績效報酬實施辦法,將村集體經濟發展業績與工資待遇掛鉤,激發村干部干事創業。
創新釋放集體經濟發展活力
繪好一張藍圖。立足江陵特色和優勢產業,明確各地集體經濟產業發展方向,形成以“江陵稻米、雙低油菜”為主的優質糧油產業,以黃桃、蘆筍為主的特色果蔬產業,以楚文化、紅色文化為主的鄉村旅游業。建立一項機制。建立聯農帶農利益聯結機制,探索“村集體+專業合作社(市場主體)+農戶”發展模式,村集體通過經營集體產業獲得分紅,通過派遣勞務獲取服務費;村民通過入股獲得分紅,通過務工獲得報酬,真正讓群眾“腰包”鼓起來,集體家底“厚”起來。資市鎮玉古村集體領辦打造古榆樹共享農莊成功“出圈”,吸引46名群眾入股100萬元共建農莊,25名群眾在農莊穩定就業,開業2年以來,為入股村民分紅20余萬元。打造一個品牌。堅持質量興農、品牌強農,打造“千里江陵”區域公用品牌體系,推出“一粒米、一壺油、一個桃、一塊餅、一碗面”等“五個一”特色農業產業,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挖掘村級集體經濟產品品牌的內涵價值,積極參加全國鄉村振興品牌交流大會、農產品展銷會等活動,進一步增強特色產業品牌效應,實現“做產品”向“做品牌”轉變;通過共塑“千里江陵”品牌,助力村級集體經濟不斷壯大,村民收入不斷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