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信用對企業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是企業提升品牌形象、獲得消費者、投資者信任,降低融資成本、促進合作交易、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企業一旦出現失信行為,在招標投標、融資信貸、市場準入、資質認定等方面或將受到信用懲戒。
在數據共享時代,失信行為“有跡可循”。“信用中國”網站、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行政執法機關的官方網站等平臺,依法對適用普通程序作出的行政處罰決定和其他失信信息在一定期限內進行公示。
然而,如果失信行為已經糾正或行政處罰公示期限已滿,相關處罰信息仍能在信息公示平臺上查詢到,便可能會對已履行相關義務的企業在經營發展方面造成負面影響。
2024年2月,上海市奉賢區人民檢察院在辦理某行政機關與上海某公司行政非訴執行監督案件中發現,該公司因虛假宣傳,違反了我國《反不正當競爭法》相關規定,相關行政機關于2020年5月27日依法對該公司作出罰款70萬元的行政處罰,并于2020年6月30日起,將行政處罰相關信息在該行政機關官方網站進行公示,距今已超過3年。在另一起行政非訴執行監督案中,檢察機關發現,上海某制造廠因在生產過程中產生廢機油未向有關部門申報登記,2019年2月19日,行政機關依法對該公司作出罰款6萬元的行政處罰,處罰信息于2019年2月26日在其官方網站進行公示。經審查,該公司的賠償款已于2020年4月28日執行完畢,而其行政處罰信息仍在公示中,距今已超過5年。

經奉賢區人民檢察院審查,依據《失信行為糾正后的信用信息修復管理辦法(試行)》和《上海市行政處罰案件信息主動公開辦法》等規定,上述兩起案件的行政處罰信息公開均已超過規定的公開期限,但仍未撤銷。
“企業的行政處罰信息、失信信息不僅會在行政執法機關或司法機關的官方網站公示,也會實時同步到‘信用中國’網站、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等平臺。這是對市場主體信用信息監管的有力約束,也是對司法機關、行政管理部門執法透明度、規范度的監督。”奉賢區人民檢察院的行政檢察官介紹道,“值得注意的是,行政處罰信息和相關失信信息的公開期限,應嚴格按照國家和地方有關規定執行,保障市場主體的信用信息修復的權利。尤其是已經履行相關義務的企業,應按期撤銷公示,讓企業不為‘負面信用’所累。”
就在前段時間,奉賢區人民檢察院行政檢察官還接到一名企業負責人來電,請求檢察機關依法維護公司合法權益。2017年10月,該公司因廠區界惡臭濃度超標,被行政機關依法處以45萬元的行政處罰,但因經營不善一直無法繳納執行款。2019年4月,公司法定代表人被限制消費,公司被納入失信被執行人名單,因當時公司沒有可執行的財產,該案被裁定終結本次執行程序,相關處罰信息依法在中國執行信息公開網進行公示。而后,公司于2021年3月已繳清執行款45萬元和執行費,相關的失信被執行人和限制消費的公示信息已撤銷,但在中國執行信息公開網的終結本次執行案件信息庫中仍能查詢到該公司的相關信息,對公司信用造成負面影響。
“根據相關規定,被執行人已經履行失信事項義務的,應當在3日內將案件信息從終結本次執行案件信息庫中屏蔽,讓企業信用得以修復。本案反映出多平臺信息共享、更新不同步等問題。”承辦檢察官表示。
需要指出的是,2024年1月,國家發展改革委辦公廳等部門聯合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信用修復協同聯動工作的通知》,強調“加強溝通對接,堅決打破數據壁壘,確保修復數據共享、修復結果互認,切實解決‘多頭修復’問題”。
經奉賢區人民檢察院審查,上述3起行政非訴執行案存在行政處罰信息公示期限已滿而公示未撤銷、失信事項義務履行完畢而公示未及時屏蔽等情況,反映出信息數據多平臺共享不及時,信用修復不同步等問題。
是否還存在類似情況?面對海量的行政處罰信息和失信信息,如何發現其中可能隱藏的監督線索?
帶著這些思考,奉賢區人民檢察院建立市場主體信用修復大數據模型,對轄區內行政處罰信息公示超期未撤銷問題和終結本次執行案件信息未及時屏蔽問題開展專項監督。
奉賢區人民檢察院從“數據怎么來”“比對規則怎么定”兩大關鍵方面打通模型構建難點。第一步是確定數據來源,與相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主動溝通,打破信息壁壘。最終將行政機關官方網站、“信用中國”網站、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中國執行信息公開網等平臺上的行政處罰信息,中國裁判文書網、終結本次執行案件信息庫、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網站裁判信息公開等平臺的執行裁定文書,以及工商登記信息,等等,匯聚成專項監督數據庫。
第二步是進行數據碰撞分析。首先,對行政機關已公示的行政處罰信息和司法機關公示的終結本次執行案件信息進行梳理,提取市場主體名稱、行政處罰日期或“終本”執行日期、處罰金額、公示日期等關鍵要素。
其次,對近年來轄區內行政機關申請法院強制執行的案件進行梳理,提取行政處罰決定書文號、行政處罰日期,處罰對象(市場主體)、處罰金額等要素。
最后,將兩組關鍵要素進行數據碰撞、比對,從轄區內涉食藥品、安全生產、特種設備、環境保護等領域近三年300余條行政處罰信息、失信執行信息公示數據中,篩查出行政非訴執行監督及行政違法行為監督線索7條。
在此基礎上,奉賢區人民檢察院的行政檢察官逐一走訪相關行政機關,針對不同行政機關適用不同的處罰信息公示規章制度,根據案件實際情況逐一梳理分析,協商處罰信息撤銷公示事宜,強化監督準確性、提升接受度。針對上述案件中公司的訴求,奉賢區人民檢察院以公開聽證的形式,邀請區人大代表、人民監督員參加評議,評議人員一致認為,涉案行政處罰和執行行為均符合法律規定。針對該案的“終本”信息公示超期未屏蔽的情況,檢察官向涉案公司做好釋法說理工作,并與司法機關積極溝通解決方案,實質性化解行政爭議。
“經調查了解,相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存在處罰信息人工更新滯后、多系統間數據共享不及時、修復時效需加強等問題,在管理、制度上存在漏洞。”為督促建立健全行政處罰信息和失信信息公開發布、撤銷和更新機制,保障信用主體的合法權益,2024年上半年,奉賢區人民檢察院向相關行政機關、司法機關分別制發檢察建議,建議核查相關案件,并排查網站公示信息——嚴格依照法律規定的期限對行政處罰信息進行公示,對于處罰公示到期的按時終止公示;嚴格落實“終本案件”信息屏蔽程序,對于已經糾正失信行為的,嚴格按時終止公示失信信息、“終本案件”信息等;強化多平臺信用信息數據共享,確保信用修復結果多平臺同步、及時更新,推進市場主體信用修復。
相關行政機關和司法機關收到檢察建議后高度重視。行政機關第一時間核查并停止公示上述案件的行政處罰信息,并對官方網站的其他公示情況進行排查,對臨近超期狀態的行政處罰信息設置提醒。同時,進一步完善信用信息公示、更新、撤銷機制,于每月月初梳理行政處罰信息公示情況,對于臨近超期公示的做好提醒,及時撤銷公示。司法機關第一時間與案件承辦部門核實案件信息,并屏蔽上述案件的終結本次執行的公示信息,同時對終結本次執行案件信息庫進行排查,進一步完善“終本案件”信息的屏蔽程序,優化立案、結案信息與公示平臺信息的同步更新流程。此外,加速建立相關部門信用修復信息實時共享機制,打破數據壁壘,及時向“信用中國”網站、國家企業信用信息公示系統同步相關信息,實現信用修復結果等信息的數據共享、更新自動交互,解決“多頭修復”問題,切實保障信用主體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