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錦藻(1862—1934),原名安江,字澄如,湖州府南潯鎮人。父親劉鏞因經營蠶絲發家致富,乃南潯“四象”(資產最多的四個絲商巨賈)之首。劉錦藻牢記父親讀書做官、光宗耀祖的囑托,從小刻苦攻讀,成績優異,14歲考中秀才,27歲考中舉人。光緒二十年(1894)劉錦藻進京趕考,與南通張謇同榜進士及第,旋授工部都水司行走,以五品京堂候補,又領內閣侍讀學士銜。他也是個經商能手,除繼續經營生絲、鹽業、典當生意外,又積極投資工業和金融業,在武漢、長沙、杭州、南京、南通等地創辦航運、電力、鐵路、銀行等,使家族資產進一步擴大。他深諳“得諸社會,還諸社會”的道理,愛國愛鄉,熱心贊助公益事業,帶頭參加反教會斗爭、保路運動,又潛心整理歷史文獻,成就卓著,是近代湖州商幫中的杰出代表。
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春,美國南監理會派遣傳教士韓明德等來到湖州,向歸安(今屬浙江省湖州市)縣令朱懋清表示,希望購買土地為教會興建教堂和醫院。朱懋清向對方推薦位于湖州城北門內海島地塊。根據晚清教會購地章程,有主之地的交易必須取得土地所有者的同意,簽訂轉賣契約后交由官府蓋印過稅才算合法。為此,朱懋清派人協助傳教士與土地所有者交涉買賣事宜。韓明德發現海島地區另有部分荒地,表示也愿意購買。隨后,縣衙兩次發布通告,要求上述土地所有者前去申報,但一直無人認領。朱懋清據此認為那塊地為無主荒地,遂收作地方公用,并以400元的價格轉售給教會。實際上這塊十余畝的土地是湖州府學尊經閣的地基。韓明德后來又提出另買旁邊地塊以置換顏魯公祠、曹孝子祠的土地,縣衙均一一答應,并為之簽字蓋印。之后,韓明德在上述地塊興筑圍墻,并將府學舊有的敬一亭、繹志亭等地基及部分民地荒地圈占其內。
對教會擅自占地的行為,湖州各界民眾表示強烈抗議。為伸張正義,阻止美國傳教士搶占房地,經湖州府屬七縣(烏程、歸安、安吉、武康、長興、孝豐、德清)各界代表公推,劉錦藻、張增熙、沈譜琴等為全權代表,向美方討還公道。他們先具文歸安縣衙要求丈量土地并退還多占的部分,縣令朱懋清奴顏婢膝,竟“以力弱不敢受理”,一口回絕。上訴至浙江巡撫署,對方也稱“這是地方上華洋訟案瑣事”,一推了之。紳民兩次敗訴,使美國傳教士得意忘形,竟變本加厲,將圈占的土地圍上竹籬,掛上“此美國教會地界,閑人不準入內”的木牌,開始大興土木、動工營建。
湖州民眾反教會圈占土地的運動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支持。光緒三十一年(1905),湖州在京同鄉官吏署名拍發電報聲援,上海、杭州等地的湖州同鄉會紛紛集會,要求“堅決收回海島全地”。湖州紳商還將此事件擬成英文傳單,分發歐美各大通訊社。上海《申報》等連續刊登湖州反教會占地運動的消息。劉錦藻等代表沒有氣餒,再次具文上訴至清廷總理各國事務衙門,清廷官員借口此為“地方小事”,不予理睬。劉錦藻等抱定不贏訴訟不罷休的宗旨,繼續申訴于美國駐滬領事館、美國駐華大使館,但美方袒護本國教會,態度曖昧,不肯受理。劉錦藻等再次申訴至美國駐華法院,迫于各方壓力,法院最終答應受理。


光緒三十四年(1908)十月,美國駐華法院在上海開庭審理此案,聞訊前來的各界群眾將法庭擠得水泄不通。劉錦藻等4人作為原告方代表出席庭審,被告為美國南監理會中國委員會董事會成員潘慎文、韓明德等6人。庭審辯論的焦點有二:其一是韓明德占地的總數和未經稅契土地的數量,其二是合同的有效性。雙方各執一詞,爭執不下,不歡而散。
與此同時,原、被告方都表示愿意庭外和解,以結束這場曠日持久的訴訟。又經過幾輪艱難談判,雙方終于達成和解協議,規定教會在5個月內退還多占的土地,湖州方面額外支付1500元作為贖回土地等的費用。協議簽訂完畢,被告外籍代表律師林文德當場用輕蔑的口吻說:“中國人于百年荒地平時絕不顧問,外人偶一經營,則群起而爭之。而得之復漠然聽其荒蕪,比比然也。”
以后,因湖州紳民強烈要求,浙江巡撫奏請朝廷批準,將涉案官吏朱懋清等革職懲處。又經湖州籍京官沈家本奏請,劉錦藻等有功人員受到獎敘。至此,這樁長達6年之久的訟案以美國教會失敗而告終。
劉錦藻受林文德言論的刺激,決定在爭取回來的土地上重建尊經閣等建筑,用作庋藏書籍和文物。他歷盡艱難,積極奔走籌款,幸得湖州紳商沈耀勛等鼎力相助,終于籌得一大筆款項。又經過多年建設,一所嶄新的工藝學堂圖書館拔地而起。這是湖州地區第一座公共圖書館,也是中國近代較早的新式圖書館之一。
早在光緒二十四年(1898),英國駐華公使向清政府提出,由英商承建蘇杭甬等五條鐵路的要求,清廷屈服于英方的壓力,由鐵路大臣盛宣懷出面,與英商怡和洋行及匯豐銀行秘密簽訂《蘇杭甬鐵路草約》。然而時間過去7年,英國方面并未按照約定勘路及訂立正約。光緒三十一年(1905),美商又欲謀浙贛鐵路修筑權。同年7月,為拒借外債,自辦鐵路,浙江11個府的紳商代表160余人集會上海,商討自辦鐵路辦法,一致推薦湯壽潛、劉錦藻為浙江鐵路公司正副總理,確定紳商共同建路的計劃。清廷為緩和矛盾,批準江浙紳民自辦鐵路的要求,責成盛宣懷與英方交涉廢除草約。英國方面聞訊,馬上出來反對和阻撓。清政府不敢開罪洋人,又害怕民眾不滿,采取所謂的“兩全之策”,即“路由中國自造,款向英國籌借”的辦法。但合同中規定93%的高折扣、5%的高利息,還規定由英商采購國外材料,聘用英國工程師,以鐵路收益還債等苛刻條件。實際上將所筑之鐵路抵押給英國,由英國人控制路權。為了維護浙江路權,各界掀起了聲勢浩大的護路拒款運動。
光緒三十三年(1907),蘇杭甬鐵路滬嘉段開始動工興建,英國人脅迫清政府與其商訂《蘇杭甬鐵路借款辦法》,規定借款150萬英鎊,鐵路主權歸英方所有。消息傳出,激起江浙兩省各界的“保路風潮”。不久,浙江鐵路公司副總工程師湯緒因絕食抗議身亡,浙江高等學堂學生鄔鋼、姚定生、葉景榮先后效法殉路。湯緒等人的不屈精神激起社會各界的強烈反響。同年10月,湯壽潛、劉錦藻主持在杭州召開浙江鐵路公司股東大會,一致表示“款本足,無待借。路已成,豈肯押。浙人除遵旨自辦外,不知其他”,會議當即決定成立“國民拒款會”,號召社會各界集股籌款,公開反對清政府的賣國行為。劉錦藻自己帶頭拿出巨資購股,又勸說親戚朋友投資,結果劉氏家族中認購1萬元以上的就有近20人,整個家族是所有股東中出資最多的,從而帶動湖州商界踴躍購股。至宣統二年(1910),湖州府商界投資浙江鐵路公司共計115.8萬元,僅次于紹興、寧波、杭州三府而位居第四。劉錦藻后來曾說:“吾擲資此中,及招戚友之股,約近百萬金。”經發動和組織,江蘇、安徽、福建等14省48府縣紛紛向浙江鐵路公司出資購股,連學生、挑夫、僧道、優伶也節衣縮食,積極認購路款。至這年年底,認集鐵路股款達2300萬元,為英商允借款數150萬英鎊(約合1000萬元)的兩倍多,“足敷兩省全路之需”。數額之巨,震驚朝野。清廷不敢貿然在借款約定上簽字,最后不得不還路權于民。
后來郭沫若曾對江浙兩省的保路運動作出高度評價,認為其后發生的、成為推翻清政府導火索的四川保路運動,實際上是蘇杭甬爭路事件的復寫和擴大。
宣統元年(1909)8月,滬杭鐵路全線通車。這條鐵路以其工費低、質量高、路程長,被譽為全國商辦鐵路之冠。運營當年就取得了客運量73萬人、貨運25萬余噸及營運收入21萬余兩銀元的不俗業績。
劉錦藻喜愛山水園林,在故鄉南潯鷓鴣溪畔構筑一所龐大的私家園林,因慕元代書畫巨擘趙孟頫湖州別業蓮花莊,命名為“小蓮莊”。整座建筑由劉氏義莊、家廟和園林三部分組成,占地27畝,為劉家賞荷、休閑和會客之所。與小蓮莊的恢宏大氣不同,劉錦藻在杭州西子湖畔寶石山麓修筑的別墅顯得小巧精致。他晚年自號“堅匏庵”,遂將這所宅院命名為“堅匏別墅”,杭州人俗稱“小劉莊”。
中年以后,劉錦藻潛心著述,成果豐碩,有《新政附考》《南潯備志》《堅匏庵集》《陸放翁年譜》《尺牘附楹聯》等問世,其中尤以《清朝續文獻通考》最為著名。據說,他的這些案頭工作大多是躲在堅匏別墅內完成的。
年輕時就感慨掌故之學不及明代的劉錦藻,“憤日本號同洲同文而不憚以全力搏我”,決心對乾隆五十一年(1786)至光緒三十年(1904)間的所有內政和外交,“一一斠求其得失之所在”,以使后來任事者“鑒前覆,慎來軫”。于是,參閱實錄、會典、則例等官書,并博覽私家著述,擇要輯錄,于光緒三十一年(1905)撰成《清朝續文獻通考》初稿,共320卷28門,受到朝廷的獎賞。1911年10月,辛亥革命的槍聲宣告清政府的傾覆,劉錦藻“撫懷今昔,睹紛更者之僨事,益知成憲之宜遵”,更加旁搜博覽,“晨夕不休”,在初稿基礎上,又增纂修訂,厘定體例,續編至宣統三年(1911)的典章文獻,于1921年最后增訂為400卷30門。
中國古代浩瀚的史學著作中,記載歷代典章制度的政書是一個重要門類。自唐代史學家杜佑編纂我國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通典》以后,南宋鄭樵和元朝馬端臨先后編成《通志》和《文獻通考》。這三部政書合稱“三通”,在古代史學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清代乾隆十二年(1747),官府修成《續文獻通考》,乾隆三十二年(1767)又修成《續通典》《續通志》等五部典章制度書籍,它們與“三通”合稱“九通”。這九部史著記載了上古時代至清代乾隆時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方面各種制度的設置、沿革與演變,是研究中國歷代典章制度的重要參考資料。不過,“九通”未能把清中期至清末的典章制度錄入,這是一個重大的缺憾。好學深思的劉錦藻正是基于這方面的考慮,用了28年時間,歷盡千辛萬苦,才完成這項重要文化工程。
《清朝續文獻通考》在體例上仿照《續文獻通考》,但在內容上增加了許多與近代中國社會相關的各類新制度。其中增設的《外交考》《郵傳考》《實業考》等四門,對于研究中國近代對外關系、政治改制、經濟轉型等重大問題,提供了翔實可靠的材料。在具體子目上,作者也大大擴展其內容。如《國用考》中增設了銀行、海運諸目,《學校考》中增設了書院、圖書、學堂諸目,《兵考》中增設了陸軍、海軍、船政諸目等,均為新設立的類目。這些增設的內容,反映了近代中國由封建社會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這一特殊背景下,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各方面發生劇烈變革的歷史,被學界公認為重要的典章制度著作,將其與“九通”合稱為“十通”。
至今,史學界仍將《清朝續文獻通考》視作研究清末社會制度的重要參考資料,并給予高度評價。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