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海市楊浦區人民檢察院第四檢察部副主任,曾獲第一屆全國檢察機關刑事執行檢察業務能手、上海市三八紅旗手、上海市優秀共產黨員、上海市法治工作先進個人等榮譽稱號。
派駐檢察,是指在監獄、看守所等監管場所設置專門的派駐機構,代表人民檢察院依法對監管場所的執行刑罰和監管執法活動是否合法實行法律監督的檢察活動。派駐檢察從20世紀80年代起步,其間經歷了多個發展階段。在檢察工作現代化的時代背景下,如何看待派駐檢察工作、派駐檢察工作應該如何深化值得我們思考。
從近幾年刑事執行檢察實踐看,派駐檢察在刑事執行檢察的監督模式中必不可少,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刑事執行檢察職能即時性要求。刑事執行檢察職能中,部分職能要求的時效性較強,如超期羈押的糾正、刑訊逼供線索的受理、發現身份錯誤的錯押、開展監管場所死亡檢察等,這些職能都需要檢察機關及時介入,開展受理、調查、處理工作。二是開展監督檢察親歷性要求。如監管場所對在押人員使用禁閉和警械具的情況進行監督,必須通過實地檢察、與在押人員談話等方式,才能客觀、準確地開展監督。派駐檢察室深入監管場所內部,日常監督監管民警的履職過程。三是在押人員司法救濟便利性需求。監管場所深在“大墻內”,社會透明度較差,通過派駐檢察,在押人員也可主動約談駐所檢察人員,針對損害自身合法權益的行為提出申訴、舉報、控告等。派駐檢察可以通過依職權或者依申請的方式維護在押人員的合法權益。四是巡回檢察開展有效性的需求。派駐檢察具有巡的優勢和駐的便利,巡回檢察需要其發揮基礎作用,提供情況信息,更高效地開展監督,同時派駐檢察也要參與巡回檢察后跟蹤、督促監管場所落實相關整改意見的工作,為巡回檢察的監督效果發揮支撐作用。派駐檢察是刑事執行檢察監督的陣地,不能丟,更不能弱。
巡回檢察常態化使派駐檢察重要性被弱化。隨著巡回檢察制度的設立,巡回檢察與派駐檢察職能部分交叉,部分理論研究者認為,巡回檢察可以替代派駐檢察,使得派駐檢察重要性逐步弱化。加上巡回檢察的常態化開展,人員需求顯著增加,尤其是派出院,需要抽調相當數量的檢察人員滿足常態化的巡回檢察工作,使得富有實務經驗的派駐檢察人員被經常性抽調,日常派駐工作受影響。
監管環境變化對派駐檢察監督提出更高期待。近年來,隨著執法理念的不斷提升,監管機關的自我監督也顯著加強,監管場所民警的執法規范化有了顯著提升,對于一些常規的違法違規問題均進行了有效的整改并實現了常態化的自查。派駐檢察從對以往的普遍、常規違法違規問題的監督,逐步轉變為對深層次、隱蔽性問題的發現和監督糾正。
法治觀念深入人心促使被監管人的司法保障需求不斷增長。隨著普法的不斷推進,人民的法治意識也不斷提升,犯罪嫌疑人對自身合法權益保障的需求也較以前明顯提升。當前,在押人員合法權益的保障已成為日常派駐檢察需要關注的內容。如,在押人員不滿足于監管場所衛生所和監獄醫院的常規治療,是否應當要求監管場所安排社會醫院或者專業化醫院進一步治療;有合理需求的非近親屬是否可以與已決罪犯進行家屬會見等等,這些問題沒有明確規定,但又是現實需求,檢察機關該如何開展監督。
大數據時代背景下派駐檢察的數據效應發揮還不充分。經過最高檢多年的不懈努力,“兩網一線”工程成效明顯,利用信息化開展監督已成為提高派駐檢察監督效率、提升監督能力的重要手段。但從實踐來看,信息化建設還存在不足,“兩網一線”這三者目前還未能整合,監控聯網高效發現問題線索的能力還不夠;看守所信息系統的數據應用能力還不足,不能充分利用大數據構建模型發現深層次的問題或者引導派駐檢察開展針對性的巡監指引;看守所信息系統數據與檢察業務信息數據還不能有效整合利用。
刑事執行檢察工作要跟上檢察工作現代化的步伐,要扎實推進新型派駐檢察的建設,把陣地守牢、做強、做實。具體來說,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理念方面。一是始終貫徹為民司法理念,以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的期待為目標,公正高效做好刑事執行檢察工作,做到敢于監督,切實防止違規減刑,保障刑事執行公平公正,有效維護司法權威,守好刑事司法的“最后一公里”。二是積極推進監督共贏理念,構建新型的檢監關系,從共同保障法律統一正確實施的目標出發,既要認真履行法律賦予的檢察職責,依法對監管場所開展刑事執行監督的同時,又要與監管場所對刑事執行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突出問題共同研究分析,找準解決方法,實現雙贏共贏。三是切實落實人權保障理念,依法保護刑事被執行人的各項合法權益,特別要保障辯護權、會見權、控告申訴權等訴訟權利,強化羈押期限檢察,及時發現并監督糾正刑訊逼供、體罰虐待等嚴重違法行為。四是主動樹立治本安全觀理念。要從總體國家安全觀和治本安全觀的要求出發,加大監管場所對罪犯教育改造活動的監督力度,促進提高改造質量,降低再犯罪率,共同實現把罪犯改造成為守法公民順利回歸社會的目標。
機制方面。一是優化工作機制,通過建立任務清單,進一步厘清派駐檢察職責任務,實現派駐檢察工作職責與巡回檢察各有側重點和針對性。規范派駐檢察標準,對日常派駐工作進行繁簡分流,減輕派駐檢察人員記錄和留痕負擔,提高派駐檢察人員與在押人員談話比例,加大與重點人員談話力度。二是完善派駐人員考核機制,圍繞派駐檢察辦事和辦案的雙重屬性,既要堅持實效導向,建立以發現問題線索數量和采納率為參考的總體考核規則,又要統籌將日常開展談話、巡監等事務性工作納入派駐檢察官業績考核,形成派駐檢察的科學評價機制。三是健全派駐檢察履職保障機制,要加強對派駐人員的物質保障,既要避免派駐人員與派駐院所其他干警辦公條件區別對待,防止派駐人員產生自我弱化,又要重視在派駐場所的物質保障,減少派駐人員對監管場所的物質依賴性,實現敢于監督。
能力方面。一是提升數字檢察能力,要以數字化推動檢察工作轉型升級,打造數字檢察時代新型派駐模式。設計并研發派駐檢察輔助系統,提升日常派駐巡監效率,同時強化監管數據分析研究,構建大數據法律監督模型,充分發揮數字檢察對派駐檢察的賦能作用。二是提升實質化審查能力,注重從程序、實體層面對全案進行綜合審查,圍繞實質化審查的重點內容和關鍵要素,注重從原始材料、原始數據中發現問題并依法監督。三是提升監管風險化解能力。要發揮派駐檢察優勢,聚焦監管場所的重點時間、重點人員和重點場所,及時發現監管安全風險,運用檢察建議開展監督;配合監管場所,通過談話等方式主動化解風險在押人員的問題矛盾,把風險隱患消除在萌芽階段。四是提升善于監督的能力。要從監督價值出發,準確理解各項法律規定中蘊含的法治精神并加以運用;要從監督效果出發,準確適用口頭意見、檢察建議、糾正違法、查辦職務犯罪等監督手段,做到必要監督、恰當監督;要從監督剛性出發,對于提出的監督意見要進行跟蹤,督促回復,落實整改。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刊立場)
編輯:沈析宇 175556274@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