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國文化和旅游部于今年4月30日發布一組數據:一季度我國國內出游人次14.19億,比上年同期增加2.03億,同比增長16.7%。國內游客出游總花費1.52萬億元,比上年增加0.22萬億元,同比增長17.0%。這一“開門紅”無疑為旅游市場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時也帶來了新的消費趨勢:社交媒體和直播電商正逐漸成為旅行消費的重要途徑。
正如濾鏡下的照片往往隱藏著不為人知的瑕疵,繁榮的背后也暗藏著不容忽視的問題。今年8月6日北京消費者協會發布的《第二季度旅游消費體驗調查結果》就為消費者揭開了這層神秘的“面紗”。調查結果顯示,社交媒體上的攻略信息誤導消費者成為了當前旅游消費市場上的新問題。有52.43%的受訪者表示曾在過去一年通過社交媒體或直播電商購買過跟團游產品,其中有25.90%的消費者表示自己遭遇了旅游消費問題。
這不禁讓人思考,社交媒體和直播電商的“美顏濾鏡”究竟為旅游市場帶來了什么?便捷的信息獲取方式下是否存在對真實體驗的扭曲和誤導?
今年2月,羅女士在某網絡平臺上發布視頻,稱自己在一主播直播間購買了“泰國雙人跟團游”,旅行回來后發現實際行程與主播所宣傳的內容相去甚遠。據羅女士所述,主播在直播中大肆宣傳的海鮮自助餐并未出現,僅有的食物要靠“拼手速”爭搶;所謂的“豪華酒店”設施陳舊,甚至在入住期間還出現了停水停電的窘境。此外,原本應充滿風情的“乘坐當地特色交通工具漫游城市”,實際上只是繞景點5分鐘并收取額外費用的走形式之舉。
視頻一經發布,就引發了網友們的熱烈討論,有的表示感同身受,有的則認為是羅女士購買了價格過低的旅行產品,才導致了這樣的尷尬局面。對此,羅女士則回應,盡管主播所宣傳的跟團游價格較低,但下單前她已做過詳細比較和攻略查詢,最終下單購買是基于對主播的信任而做出的選擇。
隨著事件發酵,該主播合作旅行社所在地的文旅局開始介入,旅行社隨后也對羅女士的訴求作出了回應。事件雖然就此告一段落,但從網友們的熱烈討論來看,如此亂象并非個例。根據北京市消費者協會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今年上半年消費者所遭遇的旅游消費問題中,“社交媒體平臺中存在虛假宣傳”這一問題的比例為41.24%,且該數據相較以往有升高趨勢。跟團游中存在的“套路”讓一些消費者寧愿選擇自由行,也不愿再去以身犯險。然而,自由行真的就萬無一失嗎?
往返交通、餐飲住宿、行程安排都是影響自由行體驗的重要環節,不少選擇自由行的消費者,會在出游前搜索大量的旅行攻略以作參考。根據環球旅訊的報道,在旅游規劃階段,近25%的消費者會首先想到使用某社交分享App作為查找旅游攻略的渠道,而非傳統的旅游預定平臺。這種在海量信息中進行篩選的過程,無疑增加了消費者的決策難度,同時也給營銷軟文和過度美化的旅游宣傳提供了可乘之機。預訂酒店餐館,要小心避開收費引流的植入廣告;查找名勝景點,要能夠分辨這些打卡照是否被套了“美顏濾鏡”。不少網友表示,還未出行,自己的精力已經被這些額外的思考消磨了大半。
可見,無論是跟團游還是自由行,社交媒體和直播電商對旅游行業所造成的影響已經直接反映在了消費體驗上。它們不僅改變了旅游產品的營銷方式,也直接影響了消費者的實際感受。
在如今這個“流量為王”的時代,社交媒體和直播電商為了吸引消費者的目光,可謂無所不用其極,這雖是市場競爭下的必然之舉,但消費者的“踩坑”也實在并非偶然。
夸張宣傳帶來的沖動下單。正如前文提到的羅女士一事,主播和商家利用包裝過的宣傳話術和美化過的圖片視頻進行宣傳,使得消費者受到影響,產生認知偏差,從而基于不實信息做出消費決策。類似事件諸如旅游平臺宣稱某地為“仿佛身處普羅旺斯的薰衣草花海”,實際現場只有一小片稀稀拉拉的薰衣草盆栽;旅游博主分享的“天空之鏡”美景,實際上只是幾面豎在野外的鏡子,周邊環境雜亂不堪,拍照只有在固定角度才能出片,實際情況與宣傳圖片相差甚遠。
用戶評價也能作假。網購時,商家雇傭網絡水軍刷好評,對于這一現象,不少消費者早已有所耳聞,但在旅游市場中,看似真實的“驢友”評價也可能暗含“水分”。部分不良商家會邀請博主進行有償測評,但博主所參與的旅游行程是被商家“特意安排”過的,等到消費者滿懷期待地開啟旅程卻發現自己的待遇和博主發出的內容天差地別。部分商家為避免消費者因實際體驗不佳而給出差評,會在行程中或者行程結束后,通過贈送免費特產或紅包返現等方式誘導消費者給予好評,甚至有的導游還會現場強迫消費者填寫評價。以至于消費者避開了夸張宣傳,也有可能不小心在一眾好評中“翻車”。
看似低價的產品實則是引流手段。一些旅游產品在電商平臺上標注“超值套餐”,以超低團費吸引消費者參團,實則現場莫名會生出許多額外的隱性消費。例如,消費者何先生參加的低價旅游團,一天中大部分時間被安排在購物店,導致實際在景點的游覽時間非常有限,且遭遇了強迫或變相強迫購物的情況。這種情況在一些老年旅行團中更是家常便飯,在福建省消費者權益保護委員會開展的老年旅游消費體察中,發現不少低價老年旅游團存在誘導購物的行為。這些老年團的團費雖然打著“超級低價”的名頭,但行程中消費的純銀杯、磁石項鏈、降血脂茶葉等等以養生作為賣點的產品,價格卻高得令人咋舌,其實際效果也是令人搖頭。
針對以上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旅游法》及文化和旅游部發布的《在線旅游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規定》都為規范市場秩序提供了法律準繩、法規規范,明確了旅游經營者的責任,構筑了保護消費者權益的法律屏障。但在現實操作中,監管的“觸角”仍需進一步延伸,以應對商家“擦邊”營銷的隱蔽性與復雜性。類似問題的出現,不僅是對旅游市場敲響警鐘,更是對消費者理性的考驗。這要求消費者在進行消費行為的同時,需練就一雙慧眼,學會分辨真偽、識別陷阱,以維護自身合法權益。
例如在下單前,消費者切不可聽信商家的一面之詞,盡量要對旅游產品進行橫向對比,并通過跨平臺的方式對相關信息進行交叉查詢,以確認商家是否存在夸張宣傳、好評是否真實,對價格和行程做到心中有數;在旅行中,對本次行程進行提前了解,并留存相關訂單,一旦出現貨不對版的情況,可以在有條件的情況下進行現場取證,以便后期維權。最高人民法院發布的《關于審理旅游糾紛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規定》中就為旅游者提供了法律支撐,明確了旅游者在遭遇服務不符合合同約定時,可要求旅游經營者承擔相應責任。
在數字化浪潮的推動下,社交媒體和直播電商已成為旅游市場的重要引擎,它們以其獨特的魅力,為消費者描繪出了一幅充滿誘惑的旅游圖景。然而,正如雙刃劍存在利與弊,這些新興勢力在帶來便捷的同時,也催生了各種亂象,不斷挑戰著旅游市場的誠信底線。如虛假宣傳和低價誘惑的問題,本質上是市場誠信的缺失。這不僅是對消費者理性選擇的考驗,更是對監管的挑戰。身處流量市場的商家應以更加誠信的態度面對消費者,不夸大宣傳、不虛報價格,惡性的流量競爭不應讓消費者埋單。在相關法律法規執行力度加強的情況下,相信未來能夠進一步促進旅游經營者的自律自省。通過多方合力,以實際行動維護一個健康透明的市場環境,讓旅游真正成為一種享受,而非消費者權益的“踩坑”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