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紀錄片《江湖巨無霸:黑幫與黃金》是一部震撼人心的真實犯罪題材作品。紀錄片特別邀請了主人公施特爾瓦格首次面對鏡頭,分享他的親身經歷。同時,還匯集了他的獄友、童年伙伴和生意伙伴的采訪片段。通過這部紀錄片,觀眾將深入了解這名身陷法律謎團的德國男子如何因一場冤假錯案而改寫了自己的人生。
1991年12月19日下午3點左右,紐倫堡市中心的一家儲蓄銀行分行發生了一起銀行搶劫案。嫌疑人是一名高大肥胖的男子。他手持武器威脅顧客和工作人員,并要求工作人員迅速交出現金。在成功搶走了5.4萬德國馬克后,他命令一名出租車司機載他離開。在途中,他用槍指著司機頭部,迫使她違反交通規則行駛,最終在一個地方下車后離去。
根據自動相機拍攝的照片,嫌疑人的年齡在35至40歲之間,身高至少1.95米,體型異常肥胖。體型與年紀符合這一特征的施特爾瓦格成了嫌疑人。盡管他堅稱自己無罪,并且有不在場證明,但他仍然被警方要求協助調查,并安排了一場目擊者辨認的程序。在這一過程中,多名銀行客戶指認他為犯罪嫌疑人,只因他的身材特征與搶劫犯相似——高大且肥胖。為了進一步確認嫌疑人身份,警方委托了一名叫科尼利厄斯·S.的專家進行人類學評估,即通過照片比對技術分析嫌疑人是否吻合。
然而,這名專家在本案中并未給出明確排除主人公是嫌疑人的結論,反而出具了一份稱為“耳朵報告”的評估結果。該報告顯示,無法排除施特爾瓦格的嫌疑,因其耳朵特征在照片中較為明顯。此后,法院的審判于1994年1月25日開始,由五人組成陪審團,其中包括三名專業法官和兩名陪審員。“耳朵報告”成了控方的主要依據,但在業內引起了許多質疑。據法醫人類學家弗里德里希·羅辛教授解釋,此類評估通常會針對大約250至280個頭部特征進行分析。他強調,法庭專家必須以最簡潔明了的方式闡述調查結果,并給出結論的確信度概率,但“耳朵報告”并未能證明到這一程度。
庭審過程中,有兩名重要證人出席,其中一名是出租車司機,她堅信施特爾瓦格就是犯罪者,她提到了一些細節,比如尼古丁味道的手指和特殊的面部表情。施特爾瓦格提出強有力的不在場證據,他表示自己當時在250公里以外的一家大酒店與朋友聚會,有酒店預訂記錄、經理和其他目擊者的證詞作證,但法庭對其真實性存疑。
最終,1994年2月16日,法院宣布施特爾瓦格有罪。此后,他在監獄中度過了八年。但他在監獄中始終保持冷靜與理智,拒絕承認未曾犯下的罪行。直到他刑滿釋放兩周后,真兇突然落網,司法機關只好宣布他洗脫了銀行搶劫的罪名。
施特爾瓦格決定找回公道。按照規定,無辜被囚禁者有權向政府申請賠償,然而施特爾瓦格對于實際得到的賠償金額感到震驚和失望。政府按照每日20馬克的標準給予補償,并扣除了他在監獄中的食宿費用,最終計算出的賠償總額僅為24046歐元,這對于彌補他九年來失去的一切顯然是杯水車薪。
同時,施特爾瓦格決定進行一場民事訴訟,因為他認為那名專家的錯誤報告不僅摧毀了他的生活,還可能影響其他無辜者。經過不懈的努力,法蘭克福高等法院作出了具有歷史意義的判決,裁定該專家證人科尼利厄斯·S.需支付15萬歐元,對施特爾瓦格所受痛苦進行賠償,這是德國首次有專家證人因其法庭報告不準確而承擔民事責任。
然而故事并未就此結束。更為曲折的命運轉折還在前方等待著施特爾瓦格——一場黃金運輸車劫案再次將他置于輿論的風口浪尖。
2009年12月15日,一起驚天動地的黃金運輸車搶劫案震動了德國。一輛裝載著價值180萬歐元黃金的運輸車在A81高速公路上被劫,而警方的調查結果顯示,此次搶劫案與施特爾瓦格有意想不到的聯系。原來,劫匪頭目竟然是臭名昭著的黑幫說唱歌手莎塔爾,他向警方供出了一個關鍵信息:黃金劫匪和被劫者之間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認識施特爾瓦格。這讓施特爾瓦格再一次成為公眾熱議的對象,也使他再度身處法律的十字路口。
盡管施特爾瓦格極力否認與黃金劫案有任何瓜葛,并堅持自己在劫案發生時并無作案條件,但輿論的壓力和警方的調查使他不得不再次面對法律的審視。這一階段,他的過往經歷和復雜的人際關系網絡被放大檢視,尤其是他與黑幫圈子的聯系。由于黃金搶劫案的關鍵問題——黃金的下落始終未能明朗化,警方最終抓獲了部分罪犯,包括莎塔爾在內的團伙成員相繼落網,但他們提供的線索并未直接指向施特爾瓦格參與黃金搶劫的實際操作。
隨著時間的推移,黃金的去向成為一個懸而未決的謎團,這也使得施特爾瓦格在公眾心目中的形象變得更加撲朔迷離。他雖然成功擺脫了法律的指控,但關于他與黃金劫案的關系成了長久以來在人們心頭揮之不去的疑問。
直到影片的最后,謎團仍未解開,施特爾瓦格的公眾形象也越來越復雜:出獄后,他利用媒體曝光度將自己的故事轉變為一種商業資本,通過訪談、植入式廣告等方式變現,甚至涉足商業投資,開設了諸如“黃金綠洲”這樣的古董店,涉足黃金和奢侈品交易。隨著紀錄片的推進,觀眾不禁深思,施特爾瓦格究竟是無辜受害者,還是機智的生存者,抑或是兩者兼備的人物。
整部紀錄片中,不乏對德國司法體系的深刻反思。例如,借劇中人之口,紀錄片指出,誤判來自于證據標準規則的不健全:施特爾瓦格被誤判銀行搶劫犯,主要原因在于法庭采納了一名可疑專家的證人證詞,僅憑外貌特征而非確鑿證據便判定其有罪。這凸顯了刑事司法體系在證據評估環節的嚴謹性不足,尤其是在依賴主觀性較強的證據時,可能導致無辜者受冤。又如,本案構成了對無罪推定原則的挑戰:在施特爾瓦格的案例中,盡管他提供了不在場證據,但仍被定罪,違反了現代司法系統中的無罪推定原則,即應由控方承擔舉證責任,證明被告人有罪。盡管如此,就憑借主人公在黑幫中的錯綜復雜身份和人際關系,就忽略了無罪推定原則,顯然存在不當之處,也是最終釀成冤案的重要原因。
此外,影片還討論了更為深刻的法律問題。例如,法律救濟與賠償機制的成本之高:施特爾瓦格被宣告無罪后,盡管他對國家提起訴訟要求賠償,但是這一過程極為漫長,成本也很高,如果不是聚光燈始終圍繞著他,恐怕他難以真正獲得賠償。又如,公共輿論及媒體知情權與個人利益應該如何平衡。后續發生的黃金劫案中,施特爾瓦格的名字再次被牽扯其中,盡管沒有足夠的證據證明其直接參與犯罪。影片以此為契機,探討了在大規模調查和媒體報道中,個人名譽保護、證據鏈的完整性以及法院在處理高度敏感案件時如何平衡公共利益與個人權益。
盡管圍繞在施特爾瓦格身邊的疑云未散,但他的故事無疑為世人呈現了一個深刻的社會寓言,也引發了人們對法律公正、人性復雜以及社會包容度的深度思考。施特爾瓦格的故事引發了觀眾對個體命運與社會環境相互作用的深層次反思,以及對如何定義“好人”與“壞人”,“無辜”與“有罪”的倫理探討。綜合來看,《江湖巨無霸:黑幫與黃金》不僅是一部記錄個體命運波折的紀錄片,更是一部引發對法律核心理念拷問的作品,它通過對真實案例的深度剖析,啟發著觀眾對法律正義與司法公正的持久思考。
編輯:薛華 icexue032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