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6日至7日,日本首相岸田文雄在卸任前夕訪問韓國,意在通過這趟“告別之旅”鞏固外交成果,留下日韓關系升溫的“政治遺產”。然而在首腦熱絡互動的背后,日韓關系暗藏隱憂,和解之路依然漫長。
盤點岸田三年首相任期,日韓關系“破冰”算得上是為數不多的政績“亮點”之一。就在去年3月之前,日韓關系還受困于歷史問題,處于1965年建交以來最為嚴峻的局面。彼時日本與中俄朝韓四個鄰國關系同時僵冷,周邊外交深陷困局。在韓國總統尹錫悅主動遞上“橄欖枝”后,日韓關系開啟了改善進程。2023年3月,在僵持了五年多的二戰強征勞工索賠案上,尹錫悅政府以單方面妥協退讓的方式突破了日韓關系的障礙,隨后尹錫悅與岸田展開互訪,恢復兩國首腦“穿梭外交”,美日韓三邊合作亦隨之重現生機。
此次是岸田文雄任內第三次訪韓,也是與韓國總統尹錫悅的第12次會面。此訪更像是岸田的一次“告別之旅”,作秀成分大于實際成果。在岸田與尹錫悅的會談中,雙方回顧了過去一年多來兩國關系的改善成果,商定著眼明年紀念日韓建交60周年,深化各領域交流合作,同時重申將在應對朝鮮問題上保持合作。至于具體成果,一是雙方同意簡化對方公民出入境手續,在候機時即可提前辦理入境對方國家的手續,二是就僑民保護合作簽署了備忘錄,商定如在第三國發生緊急事態時,兩國將聯合撤僑。但在韓國國內關注的歷史問題、福島核污水排海和島嶼爭端問題上,兩人則默契地避而不談。岸田只是原則性重申了繼承歷屆內閣的歷史認識,在強征勞工問題上以個人名義表達了“感同身受”。
似乎是為了表達誠意,岸田帶去了“浮島丸”號事件的乘客名單等史料。1945年8月,日本海軍運輸艦“浮島丸”號在運送朝鮮半島勞工回國途中發生爆炸并沉沒,導致524名勞工死亡。該事件被認為是日本軍方蓄意策動的屠殺事件,成為日本軍國主義對半島人民的重大戰爭罪行。有評論指出,岸田此舉本應是日方早該采取的贖罪行動,卻被兩國首腦演繹成了“日韓親善”之舉。
對于岸田此訪,韓國進步派的《韓民族日報》發表題為“岸田卸任前空手訪韓,沒有國民同意的外交難以持續”的社論,指出岸田此訪沒有滿足韓方的期待,尤其是岸田政府迄今未能在強征勞工案上采取自主賠償行動,令人失望。韓國國內有人質疑,這是韓國納稅人在為岸田文雄的卸任派對買單。
2022年5月,韓國保守派執政后對外政策出現大幅轉向,尹錫悅政府一改文在寅時期的“美中平衡”“融北反日”路線,轉而吹響了“親美融日”的沖鋒號。過去兩年,尹政府高層一連串“媚日”言行在韓國社會引發巨大爭議。先是尹錫悅在2023年“三一節”講話中宣稱“日本已經從侵略者變成了伙伴”,隨后即宣布由韓國財團出資的第三方代償的方式,對二戰日本強征韓國勞工索賠案受害者做出賠償,免除了日方的賠償責任,消除了日韓關系的障礙。此后,尹錫悅政府在福島核污水排海問題上對日“放水”,在教科書中弱化日據時代內容,竭力淡化回避日韓島嶼主權爭端,并任命親日派人物出任獨立紀念館館長。在今年8月15日的光復節講話中,尹錫悅更是只字未提日本戰爭責任,韓國進步派政黨和不少民眾對此提出強烈抗議,嚴厲譴責尹錫悅政府對日“屈辱外交”。
針對外界質疑,身為尹錫悅親信的韓國國家安保室次長金泰孝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重要的是日本的心意”,由此進一步引發輿論風波。而韓國總統室在收拾局面時表示,“日本道歉了數十次,已很疲憊”,又再度點燃了韓國民眾的怒火,在野黨嚴詞批評尹錫悅政府是“親日賣國政權”。
對于韓國對日態度的“急轉彎”,日方則顯得有些不適應甚至感到意外,對韓方“主動貼靠”表現得將信將疑。日本當政的自民黨內不少人依然對韓國缺乏信任,擔心日韓關系可能“重蹈覆轍”,因為十年前同為保守派的樸槿惠政府曾同日方達成過“慰安婦協議”,后來被進步派的文在寅政府所廢棄。有自民黨議員直言,“今后如果進步派執政,韓國還可能重拾反日路線”。
盡管岸田試圖通過此訪對外發出“無論誰接任首相都會重視日韓關系”的信號,但日韓圍繞強征勞工、慰安婦等歷史問題和獨島(日稱“竹島”)主權爭端的矛盾依然根深蒂固。韓國保守派的《中央日報》刊文指出,歷史問題依然是日韓關系需要跨越的障礙。保守派智庫峨山政策研究院的學者也指出,一味回避核心的懸案問題對兩國關系無益,雙方需要持續通過對話摸索克服歷史問題的新方案。
明年日韓將迎來建交60周年,兩國關系也將迎來重要節點。一方面,日韓之間千年歷史恩怨糾葛仍在深刻影響彼此認知,尤其是近代以來日本的侵略和殖民統治給韓國留下的民族創傷至今難以愈合;另一方面,隨著歲月流逝和內外環境的變化,兩國間歷史記憶也在逐漸淡化,今年上半年韓國訪日游客達到440多萬人次,高居各國首位。最新民調顯示,韓國年輕一代的對日好感度達到了50%以上的歷史高位。
這種民意變化背后,深層次的原因在于兩國國力差距的急速縮小。40年前,時任韓國總統全斗煥首次訪問日本時,韓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僅為日本的五分之一。40年后的今天,韓國經濟發展水平已經追上日本,2023年日韓人均GDP均為3.3萬美元左右,幾乎不相上下。隨著對日自信心的上升,韓國民眾逐漸能以更加平和大度的心態同日方交往。但與此同時,日本社會對韓心態則顯得有些糾結,在居高臨下的優越感和被趕超的焦躁感之間搖擺,右翼保守勢力則在繼續煽動“厭韓”情緒,數十萬旅居日本的韓國僑民依然要面對日本社會的系統性歧視。
圍繞如何紀念建交60周年,韓方期待日方能夠邀請韓國總統時隔22年對日本進行國事訪問,屆時兩國發表新的政治文件,對雙邊關系做出全面總結和新的定位。但日方似乎對此并不積極,因為擔心歷史問題再度成為爭論焦點。韓國《中央日報》一針見血地指出,日本只是不愿“對韓國再次做出道歉”。由此不難窺見,日韓和解之路依然任重道遠。
(作者為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特聘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