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2日,據外媒報道,土耳其已正式申請加入金磚國家合作機制。土是北約成員國、歐盟候選成員國,而金磚則長期被視為非西方的新興經濟體聯合,因此土此舉具有強烈象征意義。事實上,早在2018年,土總統埃爾多安就曾表達過加入金磚的意愿。土作為中等強國的代表,其選擇也在一定程度上昭示了國際政經秩序的發展趨勢。
自2018年以來,土經濟一直徘徊在慢性衰退邊緣。貨幣貶值、通貨膨脹、債務危機等風險累積疊加,導致民眾生活成本飆升,外部投資者信心降低,外匯儲備日漸枯竭,國家信用等級持續下滑。埃爾多安提出的帶領土躋身“全球前十大經濟體”的雄心壯志已成泡影,民眾的不滿直接轉化為對政府支持率的走低,導致埃爾多安及執政黨正發黨在2023年總統和議會選舉中險象環生。
在大選中艱難獲勝后,埃爾多安將提振經濟作為新政府的首要任務,任命具有西方教育背景和從業經驗的財長、央行行長,采取更符合“西方正統經濟學”的貨幣政策,意在吸引西方國家投資,盡快為經濟注入“強心針”。而這一政策是基于土在經貿融資領域對美西方依賴程度高的現實:2023年,土外貿總額達6172億美元,其中與歐盟貿易額占比接近一半;土外資存量約1650億美元,其中70%來自歐盟、加拿大、英國和美國。美歐國家因此成為土經濟脫困的首選外部助力。
但土經濟新政實施一年多來未能收到預期效果,迫其加速在西方之外尋找新伙伴和新機遇,金磚則是其理想選擇。一是金磚成員國俄羅斯、中國是土繼歐盟之后的重要貿易伙伴。2023年,兩國與土雙邊貿易額分別達560億美元和450億美元。而今年1月新加入的成員國埃及、伊朗、阿聯酋,與土擴大貿易投資的愿望也逐年上升。二是與金磚合作有助于提升土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土長期從俄進口大量能源,烏克蘭危機發生后又進一步充當了俄對外能源合作的出口。此外,中國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旨在連接歐亞市場,土可憑借地理優勢在其中發揮樞紐作用。三是金磚國家組建的新開發銀行有望投資土可再生能源和基礎設施項目,是其新的潛在資金來源。
土在建國之初即確立西式發展道路,在上世紀的大部分時間里都是西方的盟友,國家權力也集中掌握在親西方的世俗派精英手中。但隨著土經濟結構變化,本土派開始崛起,并在埃爾多安和正發黨執政的20多年間日漸壯大為社會主流,推動國家發展方向調整,導致土與西方利益分歧擴大并公開激化。近年來,受全球經濟增長放緩和地緣沖突壓力傳導影響,土內外環境惡化,民族主義抬頭,疊加埃爾多安為塑造自身“國家保護者”的強硬領袖形象,有意渲染美西方對土的“不公正待遇”,致土國內反美反西方情緒高漲,與美歐拉開距離遂成贏得民族主義群體支持的捷徑。
烏克蘭危機發生后,埃爾多安拒絕參與西方對俄全面制裁,反而居中斡旋促成黑海港口農產品外運協議,提升了土的國際地位,也為自己贏得民眾贊許。新一輪巴以沖突爆發后,加沙地帶陷入嚴重人道主義危機,美國無條件偏袒以色列進一步推高全球穆斯林的怒火。土民眾也不斷向政府施壓,要求采取“強硬措施”。但埃爾多安沒能為止戰或人道救援作出實質貢獻,這削弱了他一直以來標榜的“伊斯蘭世界領袖”形象,也成為正發黨在今年3月地方選舉中遭遇“最慘重失利”的原因之一。在此情況下,埃爾多安需擴大與非西方國家的合作,來彰顯土獨立的民族特性和國際地位,并“掩護”其與西方國家的正常合作。申請加入金磚是為數不多能同時兼顧“面子”和“里子”的選擇。
從埃爾多安和正發黨執政的第二個十年開始,突破西方盟友身份限制、擴展戰略自主空間、構建多元合作網絡成為土對外政策調整的主要方向。因此,土近年來一面盡力穩住與西方的同盟關系,一面明顯加快東向、南下步伐。例如,啟動“亞洲新倡議”;擴大“向非洲開放”;成為東盟部門對話伙伴國,組建土—東盟聯合合作委員會;主導“突厥語國家組織”,推進中亞區域一體化合作;取得上合組織對話伙伴國地位等。
土申請加入金磚是其在全球布局多元合作的重要環節,服務于其戰略自主核心需求。一方面,土可借此適度減少對西方依賴。當前,土與美歐關系正值“再平衡”陣痛期,雙方齟齬不斷。例如,2020年美國以土購買俄制S-400防空系統為由宣布對其實施制裁,加入歐盟的談判自2016年以來被單方面擱置,更新土歐關稅同盟的進程也遭遇重重阻礙。加之美歐近年來自身經濟不振且被地緣沖突牽制,對土施以援手的意愿和能力雙雙走低。土此舉能規避利益單一分布的脆弱性,對沖與西方關系波動風險。
另一方面,土可借此下好應對國際格局震蕩調整的“先手棋”。近年來,全球經濟重心逐步從歐洲—大西洋向亞洲轉移,國際權力格局多極化趨勢愈演愈烈,發展中國家群體崛起態勢日漸明朗。金磚作為全球重要新興經濟體和發展中國家協商合作的平臺,是上述幾大趨勢的主要參與者乃至推動者。土此舉也便于其在未來國際發展與合作中占據先機,進而成為多極世界中的一極。
金磚是開放的合作平臺,土與金磚“相約”也是“雙向奔赴”,順應了國家發展需要和國際發展大勢。但一些西方媒體和官員,仍囿于單極霸權和陣營對抗的陳舊思維,將金磚擴容視為對西方主導的國際秩序的威脅,將土此舉解讀為“對北約盟友的背刺”。對此,土政府反復申明不會與核心西方伙伴脫鉤,仍將致力于履行北約成員國責任。埃爾多安明確表示“平衡地與東西方發展關系”是土繁榮、強盛并贏得國際聲譽的唯一方式。從權術角度看,土此舉或洗脫不了“投機”嫌疑,即兩邊下注、居中取利。但從更宏觀的地緣全局看,土的選擇可能還代表著相當一部分中等強國的政策偏好:不與任何陣營綁定,不選邊站隊,傾向擁抱多極化未來。在大國博弈態勢日趨激烈的當下,個別國家正極力想將世界拉回陣營對抗的舊路與歧途,而以土為代表的一批中等強國,若是出于維護國家利益的考慮,堅持多元化平衡策略,客觀上也能成為阻止國際社會進一步滑向分裂對立的新勢力。
(作者為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中東研究所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