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東興京族傳統文化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但當前面臨傳承斷層、傳承載體減少、傳承機制不健全、傳承人才匱乏等困境,破解傳承難題,需要創新傳承模式,建立多元主體參與機制,發展傳統文化創意產業,創新傳播方式,構建數字化保護與傳承體系。在實踐中,要注重傳統村落保護利用、非遺資源活化利用、節慶品牌打造提升、文化骨干人才培育。通過系統化的保護傳承、多維度的創新發展,必將推動東興京族優秀傳統文化薪火相傳、熠熠生輝。
[關 鍵 詞] 東興京族;傳統文化;傳承;創新模式;實踐路徑
優秀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的根與魂。東興京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然而,在現代化發展的沖擊下,東興京族傳統文化面臨傳承危機,呈現出傳承斷層、載體減少、機制不健全、人才匱乏等問題,亟須創新傳承模式,破解傳承難題。這既是堅定文化自信的需要,也是增強民族凝聚力的需要。只有創新傳承路徑,激活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才能讓民族文化基業長青。
一、東興京族傳統文化傳承的現狀分析
(一)傳統文化面臨傳承斷層的危機
當前,東興京族傳統文化正面臨著傳承斷層的危機。現代化進程的加快,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使得部分民眾特別是青年一代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日益淡漠。許多傳統習俗、民間藝術,因缺乏傳承人和保護措施而瀕臨失傳。這些問題不僅發生在東興京族,也是許多少數民族面臨的共同困擾。傳統文化是凝聚民族情感、增強民族凝聚力的精神紐帶。搶救、保護、傳承傳統文化刻不容緩,需要引起全社會的重視[1]。
(二)傳統文化傳承載體日益減少
傳統文化的傳承,既需要非物質形態的語言、習俗等,也需要物質性的聚落、建筑等載體。然而,在城鎮化的推進中,許多古樸的村落、傳統的建筑和田園景觀被現代化建設所取代,一些獨具特色的文化符號消失殆盡。有的村落空心化日益嚴重,傳統文化已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壤。同時,現代傳媒和娛樂方式也在很大程度上分散了人們對傳統文化的關注。電視、互聯網等現代傳播媒介的普及,娛樂休閑方式的多樣化,客觀上削弱了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傳統文化傳承的物質載體持續減少,精神傳承的生存空間不斷萎縮,進而給傳統文化的傳承蒙上了陰影。
(三)傳統文化傳承機制有待健全
完善的傳承機制是傳統文化生生不息、代代相傳的保障。目前,政府主導的傳統文化保護機制有待進一步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和扶持政策還不夠完善。傳統文化傳承的參與主體不夠廣泛,社區、社會組織、民間藝人等作用發揮不充分。傳統文化傳承方式較為單一,現代傳播手段運用不足。地方政府、社會力量、市場主體的良性互動尚未形成,傳統文化傳承的整體合力不強。在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激活傳統工藝以及傳統文化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等方面,還存在諸多短板和不足,傳統文化的生命力有待進一步激活。
(四)傳統文化傳承人才匱乏
傳統文化的薪火相傳,根本在人。東興京族許多傳統技藝主要依靠師徒傳授、世代相襲。隨著人口流動的加劇和就業方式的改變,不少傳統文化項目面臨傳承人青黃不接、后繼無人的困境。許多珍貴的文化遺產和民間技藝隨著傳承人的凋零面臨失傳的危險。同時,現有教育體系中傳統文化的課程設置還不夠完善,青少年接受傳統文化熏陶的機會較為有限。高等院校相關專業的設置還不夠完善,傳統文化后備人才培養乏力。從事傳統文化工作的職業吸引力不高,專業人才急缺。傳統文化傳承后備力量薄弱,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傳統文化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二、東興京族傳統文化傳承的創新模式探索
(一)建立多元主體參與的傳承格局
東興京族傳統文化的傳承,需要動員社會各方力量共同參與。在傳統文化傳承格局中,政府要發揮統籌規劃、政策引導的關鍵作用,系統制定傳統文化傳承發展規劃,在人才培養、項目資助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為傳統文化傳承創造良好的制度環境。基層社區作為居民生活的基本單元,應當成為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陣地。所以,要充分發接社區在群眾工作方面的獨特優勢,廣泛開展形式多樣、豐富多彩的傳統文化活動,讓社區居民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同時,要積極引導和支持民間文化團體、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等參與到傳統文化傳承中,并發揮他們的專業特長,在傳統文化普及、非遺技藝展示等方面發光發熱。鼓勵企業以多種方式參與到傳統文化保護中,在資金支持、技術贊助等方面貢獻力量。這樣社會各界攜手并進,從而形成推動傳統文化傳承的強大合力[2]。
(二)發展傳統文化創意產業,促進文化產業融合
在新的發展階段,傳統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要立足當代、面向未來,賦予傳統文化以創新的內涵和時代的價值。要深入挖掘東興京族傳統文化的現代價值,推動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積極促進傳統文化與現代創意、科技、時尚、旅游等產業深度融合,創新文化表現形式,開發特色文化產品,打造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文化品牌。依托特色鮮明的傳統節慶活動、民俗活動,開發文化旅游精品線路,發展體驗式文化旅游,讓游客在參與互動中親身感受東興京族文化的獨特魅力。鼓勵文化企業、高等院校發揮人才優勢,加強文化創意設計,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激活傳統工藝,開發極具東興京族特色的文創產品。以文化產業化的思路,推動文化資源向現實生產力轉化,讓優秀傳統文化在創新發展中綻放時代光彩。
(三)創新傳統文化傳播方式,拓寬傳播渠道
新時代呼喚傳統文化傳播方式的創新,要順應信息技術發展大勢,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拓寬傳統文化傳播渠道,擴大傳統文化的影響力和覆蓋面。利用新媒體平臺,制作精美的微視頻、短視頻、文化直播等新媒體產品,生動展現東興京族傳統文化的燦爛成就。要講好東興故事,以沉浸式體驗的方式,吸引年輕一代參與到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中。積極策劃內容豐富、形式新穎的線下文化活動,如傳統文化節慶、非遺項目展演、主題展覽等,在社會互動中引導人們親近傳統文化、熱愛傳統文化。積極參與國內外文化交流,精心打造一批體現東興京族文化特色的“走出去”項目,提升東興京族文化的國際影響力。通過線上線下融合傳播,推動東興京族優秀傳統文化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四)構建數字化保護與傳承體系
在信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構建數字化保護與傳承體系對于東興京族傳統文化的長遠發展至關重要。要充分運用現代科技手段,建立東興京族傳統文化數字資源庫,對傳統工藝、民俗文化等進行系統性的數字化記錄和保存。利用虛擬現實、增強現實等技術,打造沉浸式的數字文化體驗空間,讓人們身臨其境地感受東興京族文化的魅力。開發智能化的傳統文化學習平臺,運用人工智能技術提供個性化的學習體驗。通過區塊鏈技術保護和傳播傳統文化知識產權,確保文化傳承的真實性和完整性[3]。構建智慧文化云平臺,整合各類文化資源,實現傳統文化資源的高效管理和共享利用,為傳統文化的保護、研究和傳播提供強有力的技術支撐。同時,要注重數字化與實體保護的結合,在數字化保護的基礎上,繼續加強對實物文化遺產的保護和修復,確保傳統文化的物質載體得到妥善保存。
三、東興京族傳統文化傳承的實踐路徑
(一)保護傳統村落,振興鄉村文化
東興京族傳統村落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加強對其整體性保護對于文化傳承至關重要。在保護工作中,應注重村落格局、建筑風貌和生態環境的協調統一,延續村落文脈。通過系統規劃和科學管理,維護村落的原真性和完整性。同時,深入挖掘民族村寨的旅游開發潛力,發展具有特色的鄉村文化旅游。打造精品旅游線路,設計互動體驗項目,讓游客近距離感受原汁原味的民族風情。鼓勵村民積極參與旅游開發,支持建立民宿、特色餐飲、手工藝坊等,這樣既能增加村民收入,又能讓傳統文化在生產生活中“活”起來。通過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形成“以文興旅、以旅促文”的良性循環,進而推動鄉村全面振興。在此過程中,注重平衡保護與開發的關系,避免過度商業化對傳統文化的沖擊,確保村落在發展中保持獨特魅力。建立健全村落保護管理機制,制定詳細的保護規劃和實施方案,明確保護范圍和保護措施。加強對傳統建筑的修繕和維護,利用傳統工藝和材料來保持建筑原有風貌。
(二)活化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創新傳承表現形式
東興京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民族智慧的結晶,系統梳理和保護這些珍貴資源是當務之急。當前,應建立完善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數據庫,并分類建檔,實施搶救性保護。對瀕危項目,采用錄音、錄像等方式進行數字化保存。創新性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并賦予其新的表現形式和文化內涵。將傳統技藝與現代設計相結合,開發蘊含時代氣息的文創產品。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節慶、展演、體驗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擴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社會影響力。鼓勵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傳承人與文創企業深度合作,開發蘊含文化內涵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衍生產品,實現文化價值與商業價值的有機轉化。在傳承創新過程中,注重保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真性,避免過度改造導致文化失真。同時,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產權保護,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發展提供制度保障。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進社區、進景區,提高公眾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認知度和參與度。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所,為有志于學習傳統技藝的年輕人提供平臺。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虛擬現實技術、增強現實技術等,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方式,增強觀眾的沉浸式體驗。總之,通過多方共同努力,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4]。
(三)打造傳統節慶品牌,提升文化軟實力
東興京族傳統節日習俗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打造獨具魅力的節慶品牌可以有效提升文化軟實力。立足傳統節日,創新節慶形式,豐富節慶內涵,增強節慶活動的文化感召力。設計一系列富有特色的文化活動,如民俗表演、藝術展覽、美食品鑒等,全方位展示民族文化魅力。規范節慶活動組織,制定詳細的活動方案,確保活動安全有序進行。加強宣傳推廣,利用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平臺,擴大節慶活動的影響力。鼓勵社會各界參與,提高節慶活動的群眾基礎。以節慶為紐帶,促進東興京族與其他民族的文化交流互鑒,增進民族團結。舉辦國際性文化交流活動,提升東興京族文化的國際影響力。通過持續舉辦高質量的節慶活動,逐步將其打造成為展示民族文化特色的重要窗口和文化名片,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和自豪感。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節慶品牌,如“東興京族文化節”,形成固定的節慶IP。結合現代科技手段,如光影秀、全息投影等,提升節慶活動的視覺沖擊力和藝術感染力。同時,開發節慶相關的文創產品,延伸節慶品牌價值鏈。
(四)培育文化骨干力量,完善人才激勵機制
文化人才是傳統文化傳承發展的關鍵,培育文化骨干力量對于文化傳承至關重要。制定科學的傳統文化人才培養規劃,組織多層次、多形式的文化骨干培訓。重點培養一批具有影響力的文化傳承領軍人物,發揮其示范引領作用。支持民間文化團體發展,為其提供必要的場地、經費等支持,發揮其在傳統文化傳承中的重要作用。完善文化人才激勵政策,在項目資助、榮譽表彰等方面向基層文化骨干傾斜。設立文化傳承專項基金,為優秀文化項目和人才提供資金支持。搭建各類人才交流平臺,如舉辦文化論壇、藝術節等,為文化人才成長搭建舞臺。建立文化人才評價體系,客觀、公正地評估文化人才的貢獻。加強文化人才的權益保護,提高其社會地位和待遇。建立文化人才數據庫,動態跟蹤文化人才發展情況。開展“文化傳承人”認定工作,對認定的傳承人給予政策支持和資金補貼。鼓勵高校設立相關專業,培養專業化的文化傳承人才。建立文化人才“師徒制”,促進傳統技藝的代際傳承。組織文化骨干赴外地考察學習,拓寬視野,提升能力[5]。
四、結束語
東興京族的燦爛文化,凝結著民族的心血和智慧,是中華民族文化多樣性的重要體現。在傳統文化面臨諸多挑戰的背景下,要從傳統中汲取智慧,在創新中彰顯活力。唯有積極探索傳統文化傳承的創新模式,采取切實有效的實踐舉措,才能為傳統文化注入時代新意,激活傳統文化的生命力。讓我們攜手并進,為東興京族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貢獻智慧和力量。
參考文獻:
[1]彭珊雪嵌. 新時代少數民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價值與發展路徑研究[C]//陜西省體育科學學會,陜西省學生體育協會.第二屆陜西省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集(專題三),2024:98-103.
[2]趙偉軍,周慧.湖南少數民族傳統村落文化保護與傳承策略研究[J].絲網印刷,2024(11):64-66.
[3]宋少慧. 鄂溫克族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發展研究[C]//中國敦煌吐魯番學會體育衛生研究會,中國巖畫學會體育巖畫研究專業委員會,全國學校體育聯盟(中華武術).首屆中華傳統體育文化傳承發展論壇論文摘要集——墻報交流(四),2023:3.
[4]巨英,嵇雷.中國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和傳承的立法保護:歷史、現狀和特點[J].傳承,2023(4):10-16.
[5]于春梅,張宇,潘賀男.黑龍江省達斡爾族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傳承探析[J].理論觀察,2023(12):15-18.
作者單位:廣西外國語學院東南亞語言文化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