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堰市武當山特區把全面加強黨的建設貫穿文旅產業發展全過程各方面,扛牢“湖北旅游 武當突破”的歷史責任,全力做好文旅融合“大產業”,寫好文旅發展“大文章”,奮力開拓建設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新境界。
以增強凝聚力為核心,深植“紅色基因”。以黨的創新理論引領發展方向。嚴格落實“第一議題”制度,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對文化思想和旅游工作的重要論述,切實增強全區上下推動文旅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責任感使命感。以黨的產業政策引領發展行動。以《武當山建設世界文化旅游目的地實施方案》《武當山旅游發展三年行動計劃》為遵循,加快構建內涵豐富、業態多元、要素齊備、動能深厚的現代旅游產業體系。以黨的法律法規規范發展行為。經常性開展對旅行社、旅游團隊、在線旅游經營者的執法檢查,嚴查各類違規違法行為,分類處置涉旅舉報投訴,優化執法監管路徑,全力維護游客合法權益。
以提升組織力為重點,打造“紅色引擎”。建強基層組織,把支部建在文旅產業鏈上,在涉旅領域組建基層黨組織30余個,加大在涉旅企業、行業協會中發展黨員“雙培”行動。發揮模范作用,在涉旅領域開展以“黨員亮身份、亮職責、亮承諾、亮監督、亮業績,設立黨員責任崗、黨員示范崗、黨員先鋒崗,爭當優秀共產黨員”為主要內容的“五亮三崗一爭”活動,引導廣大黨員在服務游客第一線踐行“不讓一位游客在武當山受委屈”的服務宗旨。壯大產業聯盟,成立“黨建+民宿產業”聯盟,建立民宿產業發展基金,建成精品民宿近百家;組建武當武術產業聯盟黨委,深化武當武術“四進”活動,成功舉辦第七屆武當太極拳國際聯誼大賽、湖北省武當拳交流賽暨中國武術段位賽、“新京武杯”第七屆武道運動大會暨功夫王中王鉆石大獎賽,不斷深化武當山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以提高戰斗力為關鍵,鍛造“紅色隊伍”。打造黨性強、作風硬的黨員隊伍。精心打造游客服務中心、太子坡紅色驛站等游客集散地、服務區,推行“首席質量官”機制和微笑服務,200余名黨員志愿者全時段在崗,開展線路指引、應急救援、接待講解等系列志愿服務,持續擦亮“武當小紅帽”黨建服務品牌。打造本領強、素質優的干部隊伍。聚焦做強叫響“四大品牌”,引導全區干部當好武當文化傳承人、武當形象代言人,開辦武當文化培訓班、旅游高質量發展干部提高班,擇優遴選23名優秀干部赴廈門等發達地區掛職鍛煉,赴北京故宮、敦煌莫高窟等全國知名景區和先進遺產地跟班學習。組建8支專班,抽調68名年輕干部赴長三角等重點客源地開展“引客入武”行動。打造活力強、水平高的人才隊伍。打好“武當牌”,用好“武當名片”,申報國家、省、市級非遺項目9個,培育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7名;組織開展全球武當武術人才評選、“武當之星”全國導游邀請賽、“武當工匠”產業工人職業技能大賽等系列活動,評選行業頂尖人才113人。
以激活創新力為根本,發展“紅色旅游”。盤活“紅色資源家底”。深入開展紅色資源專項摸排,對區域內的紅色資源進行系統整合,統籌做好本體保護和區域保護,先后修復了紅三軍后方醫院及司令部舊址、紅軍墓等一批革命遺跡。打造“紅色旅游線路”。以“賀龍在武當”為主線,把紫霄村、太子坡村等串聯起來,沿核心景區沿線精心打造涵蓋黨員政治生活館、太子坡紅色驛站、八仙觀民兵哨所、索道紅色長廊等在內的精品紅色旅游線路,將紅色文化價值轉化為紅色文旅價值。加快“紅綠”產業融合。堅持“文旅農”融合的發展思路,打造生態觀光、健康養生、休閑農業等新興農旅康養融合業態,大力發展“紅色+鄉村”“紅色+研學”旅游模式,突出發展武當山茶、武當山珍、武當黃精等特色產業,形成“紅色旅游+休閑觀光農業+特色種植業”的革命老區生態經濟,讓群眾在發展紅色旅游產業中得到實惠。
(作者系十堰市武當山旅游經濟特區黨工委委員、組織部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