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當前智能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設計強國”方針,探析了交互設計類課程中與時俱進的思政元素挖掘機制與路徑融合模式。從交互設計類課程“學科交叉、科藝并舉”的特點和課程體系出發,對數智技術賦能下的課程思政實施路徑進行了深入探究,提出了“先挖掘、再融合”的總思路,并以筆者所在教學團隊的實際教學情況為例,進行應用示例。闡明了挖掘和凝練交互設計類課程中思政元素的具體方法與措施,并從培養方案、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評價方法4個層面提出了行之有效的融合路徑和具體方法及示例。為建設新時代交互設計類課程的思政育人工作提供了參考。
關鍵詞:交互設計;課程思政;教育創新;思政元素;融合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0069(2024)17-0074-04
Abstract:Based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lligent Internet era and the policy of "designing a strong country",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echanism of mining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 in interaction design courses and the latest path of integration mode. Starting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curriculum system of "interdisciplinary,scientific and artistic" of the interaction design courses,this paper explores the implementation path of the course’s ideological work under the empowerment of digital technology and puts forward the general idea of "Excavation first,integration later". Examples of the application of these methods are presented based on actual teaching by the authors’ teaching team. The article explains the specific methods of mining the elements of Civics and Politics in interaction design courses and proposes the useful integration paths from four levels:cultivation program,teaching content,teaching methods,and evaluation methods. These methods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improving future Civic Education in Interaction Design courses.
Keywords:Interaction desig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Educational innovation;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lements;Integration path
當前,全面推進課程思政是新時代高校教育在布局發展和結構變革工作中的重點。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的“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要堅持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1],課程思政已經成為各大高校專業課程改革的核心著力點。與此同時,隨著5G智能互聯網時代浪潮的推進,各類先進智能交互技術推動了新一輪的社會變革與行業風口,交互設計已成為目前設計類學生就業最熱門的方向,更提出了大學相關課程思政教學改革的新需求。如何充分發揮思政價值的引領作用,從“設計強國”的角度將思政育人理念全方位、多維度地深入貫徹進當代高校交互設計類課程體系中,探索交叉學科背景下思政教育與專業教育的融合路徑具有重要的意義。
交互設計(Interaction Design)概念源于軟件與用戶界面相結合的軟面(SoftFace),涉及了人機交互系統的設計、評估和實現,是藝術與科學深度交叉融合的前沿設計領域。交互設計類課程的學科覆蓋面廣且交叉度高,課程內容涉及了計算機技術、藝術設計、人機工程學與用戶研究等多個學科,常被稱為信息時代的工業設計[2][3]。2005年起,清華大學等國內高校相繼開設了交互設計類相關課程,如《交互設計》《UI設計》《人機交互》《虛擬交互技術》以及《移動應用開發設計》等。相較于傳統工業設計、產品設計類課程,交互設計類課程不僅需要在教學和人才培養方式上遵循科學技術和藝術設計并重的基本原則[4],還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均衡理論(藝術與科技)和技能(方法與軟件)兩方面知識的交叉性與協同[5]。然而,正是這種跨學科的高度“交叉性”,導致目前高校交互設計類課程中的思政教育普遍存在融合生硬、廣度窄、縱深短、缺乏產教融合牽引等問題[6-8],主要表現在:思政內容與專業知識的融合形式相對死板、思政元素缺乏學理高度的邏輯構建、思政教學零散及不成體系、課程內容滯后于行業發展等。
與此同時,交互相關行業的發展日新月異,隨著元宇宙與人工智能等先進交互技術浪潮的席卷,數字化轉型迅速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的關注熱點[9-10]。智能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的交互設計類課程在培養方案、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評價機制也急待優化更新,各種移動AR設備、線上協同設計軟件、VR虛擬設計工具也逐漸成為相關課程的教學工具,這些都對課程中的思政元素挖掘與融合形式提出了新的挑戰。在此背景下,如何從“德育”與“智育”的角度深度挖掘交互設計類課程在理論知識和技能知識中的思政元素,將思政內容有機融合到課程體系中,培養數智技術賦能下能獨立思考、有正確價值、德才兼備的復合型專業人才更是交互類課程思政的重中之重。
從課程本質上來看,交互設計類課程具有 “學科交叉、科藝并舉”的特點,應遵循 “先挖掘、再融合”的總體建設思路:先深度挖掘和凝練交互設計類課程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并以子課程涉及的各類先進交互設計理論與技能知識為載體,重點塑造學生的愛國情懷、文化自信、工匠精神、社會責任和創新創業精神,從而在提升學生專業知識的同時建立正確的價值觀引領。并在此基礎上,構建與時俱進的課程思政生態系統,從加強培養方案、優化教學內容、提升教學方法、完善評價方法4個層面上構建深層次的融合路徑,融入智能化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全方位實現價值引領與知識傳授的并駕齊驅,如圖1所示。
交互設計類課程通常包含人機交互的設計方法、設計軟件、硬件技術以及實踐開發等子課程,涉及理論和技能兩大類知識體系:理論部分側重藝術與科技等設計知識,技能部分則側重交互軟件與開發實踐等應用技能,這些課程中蘊含的思政元素和育人基因豐富,但因多學科的交叉性而分布零散,難以形成體系。因此,交互設計類課程的思政元素挖掘需緊扣整體課程的知識體系,并遵循各門課程內在邏輯,基于課程體系的脈絡特征梳理課程知識與思政育人的契合點,以時事熱點為切入點,圍繞交互設計的發展歷史、創意設計、設計方法、服務對象和職業發展五個維度展開深度挖掘,并結合課程講授、翻轉課堂、啟發式教學、交互展示、PBL教學、案例體驗、校企聯合等形式,對所有的思政元素進行動態化、體系化整合,最終升華課程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
(一)交互設計歷史與愛國情懷:加強大學生政治認同和文化認同,培養愛國情懷,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是高校課程思政的重要內容。當前,大國博弈的決勝賽道就是科技創新,設計創新是社會不斷進步的核心動力,交互設計類課程旨在培養全面發展的創新性設計人才。因此,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精選具有正確價值導向的交互設計案例,結合交互設計相關學科的發展歷史與核心技術,深化、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從當前全球交互設計行業的發展進程及應用前景、到國內外的交互技術的發展現狀對比、再到國內交互技術人員所肩負的責任等角度,闡明當前國內交互設計相關行業亟待打破歐美國家在重要技術上壟斷的現狀,設計專業的學生正肩負著從“中國制造”走向“中國設計”的時代使命,讓學生們正確認識個人、專業、社會、國家之間相互依存關系,理解“設計強國”建設方針背后的責任,從而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
(二)交互設計創意與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代表了一個民族對自身文化及其屬性與價值的認同、肯定與踐行。在交互設計的創意開發教學中,應鼓勵學生多從博大精深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角度發掘和提煉創意來源,用設計創意展現我國豐富的文化底蘊,以培養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感,讓學生敏感于文化。同時,引導學生將交互設計類課程中的軟硬件技術與中國傳統文化元素進行結合,特別是一些被遺忘的傳統文化,鼓勵學生運用課程所學的前沿交互新技術如AR、VR和MR這些與中國文化碰撞出火花,激發起他們對傳統文化的自豪感,學以致用地傳承、活化并創新民族文化,從而樹立文化自信。
(三)交互設計方法與工匠精神:隨著交互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交互設計的相關理論與知識也在不斷更新升級。授課教師應基于國際前沿的交互設計方法,引導學生建立精益求精的“匠心”和“匠魂”,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自己動手設計和探究各類先進交互交互技術,重點培養學生敢于探索、熱愛專業的工匠精神,并對學生展開“因材施教”:對偏文的學生應鼓勵其多專注于人因工程學、認知科學和計算機軟硬件相關設計技術的積累,對于偏理的學生則應鼓勵其多專注于美學、視覺傳達設計以及用戶體驗分析相關的人文知識體系。同時,應圍繞交互設計中的“人與技術”,從用戶需求、設計呈現和交互展示等設計方法上強化學生工程倫理教育,講授交互設計方案開發過程中的合作機制與專業職能,讓學生了解只有堅持不懈、與時俱進地提升自己在理論和技能兩方面知識的儲備,才能設計出優秀的交互作品。
(四)交互設計對象與社會責任:公共參與是大學思政教育重要內容,與傳統的藝術設計、工業設計類課程相比,交互設計是伴隨著互聯網信息技術迅速發展的新興設計方向,更加契合當下的人工智能、數字時代的社會風潮。因此,應重點結合時代對交互設計專業人員所提出的新需求,培養新時代大學生的社會參與意識。課程教學中應從“以人為本”的角度開展交互設計師的社會責任教育,向學生傳授“設計服務于人”和“以用戶為中心”的價值觀念,在課程中融入源自社會實際需求痛點的實踐課題,引導學生思考如何從交互設計的角度幫助社會弱勢群體、解決用戶痛點,提升用戶體驗,讓學生理解設計需要服務社會、服務于用戶的重要意義,樹立勇于奉獻的社會責任感。
(五)交互設計職業與創新創業精神:學生的設計能力能否在實際應用中學以致用是交互設計類課程培養的重點。在交互設計類課程教學過程中,需進一步拓展課堂教學模式,構建面向市場和社會的多元視角教學場景,引入創新創業比賽、專利申請、軟件著作權授權等成果轉化模式,鼓勵學生能夠從市場實際應用的角度進行創新突破。同時,需通過產教融合牽引校內交互設計人才的創新實踐與成果轉化,培育學生在智能交互行業關鍵技術方向的前瞻力與技能點,通過所學的交互設計相關理論和軟件技能進行設計方案的實踐開發和進一步落地,建立長效人才培養機制。例如:邀請交互設計領域優秀企業創始人走進課題分享創業經歷、學生以“甲方-乙方”的模式進行設計方案的展示和答辯,引導學生深度思考設計方案的市場創新性和經濟收益性,培養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與職業規劃能力。
從2021年至2024年,南京林業大學家居與工業設計學院交互設計類相關課程在課程思政元素挖掘和內容體系經過了4輪授課過程的檢驗,教學效果和課業作品均達到了較優水平。圖2-a所示的是《計算機輔助產品設計》課程中的“學習強國”主題設計作品,通過啟發式和互動式教學模式,引導學生將愛國情懷融入設計作品中,領悟“設計強國”建設方針背后的責任;圖2-b所示的學院教學團隊推出的實驗課程《清代典藏彩繪屏風家具修復虛擬仿真實驗》,以習總書記提出“中國文化自信自強”為指導思想,以國家館藏文物級古典屏風家具為對象,教學內容將前沿科技和古典技藝有機融匯,著重培養了學生的文化自信,已獲得江蘇省第二批省級一流本科課程認定;圖2-c為《虛擬展示設計》課程中的“數智賦能傳統文化”主題的學生課程作業,培養學生運用智能交互新形式傳承、活化并創新民族文化元素,該作品將移動端增強現實AR技術與傳統陶藝工藝融合,實現了對歷代名瓷和傳統陶藝工藝的沉浸式互動體驗;圖2-d為《虛擬展示設計》課程中面向工業設計專業學生的主題工作坊“虛擬現實主界面設計中的感性工學研究”,鼓勵理科學生動手進行虛擬現實VR技術中的交互界面設計研究,重點培養學生的敢于探索、熱愛專業的工匠精神,2023年該課程結課論文被國際AHFE會議錄用發表并被邀請作分享匯報;圖2-e為《移動應用開發》課程中“面向某類社會需求的App設計”主題下的上機作業示例,該主題鼓勵學生從“以人為本”的角度思考交互設計師肩負的社會責任,這些設計成果均較好地體現了學生的社會參與意識,培養了學生“服務社會、以人為本”社會責任和信念使命;圖2-f中的“面向智能家居宅配產品展示的AR應用設計”為《智能交互技術》課程中與德華兔寶寶裝飾新材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開發的產教融合應用成果,該設計被實際應用在公司的業務推廣中并獲得了較好的市場反饋,同時申請獲得了軟件著作權,并協助企業獲得浙江省工業新產品鑒定認證,該課程的實踐模塊有效培養了學生的創新創業精神。

智能交互時代高等教育教學的終極目標不僅是獲取特定的知識,更是寓價值觀教育于專業知識教育之中。因此,挖掘和凝練交互設計類課程知識體系中所蘊含的思想價值和精神內涵要素后,還需要從培養方案、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評價方法4個層面構建專思共融、科藝交融、知行相融、師生互融的“四步走”融合路徑,最終實現思政教育、專業教育與實踐教育緊密融合。
(一)秉要執本,構建培養方案的專思共融:培養方案是實現課程培養目標的基石和綱領,也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方向標,但目前交互設計類課程思政教育中普遍存在融合生硬的問題。因此,加強培養方案的專思共融是構建融合路徑的首要任務,需要打破過去浮于表面的“專業+思政”簡單加法模式,基于交互設計類課程體系的脈絡和特點構建“專業學習目標+課程思政目標”的雙維目標,對培養方案中的思政元素進行系統化的合理布局,從根源上將思政理念全方位貫穿進培養方案中。同時,厘清培養方案中每一個維度與思政目標的內在關系,讓思政思想與交互設計類課程的學科邏輯、知識邏輯、價值邏輯以及發展邏輯進行有機結合,應以知識傳授與價值塑造為目標,將思想政治教育和價值引領刻進課程體系的基因中。最終,通過拓寬專業知識與思政育人的融合廣度和深度,從而形成專業教學與思政教學同向同行、相輔相成的“專思共融”培養方案。具體建設路徑如圖3所示。
(二)互補共通,建立教學內容的科藝交融:教學內容是整個交互設計類課程體系的重心,更是實現思政育人目標的支撐框架。從教學內容上看,交互設計類課程的“學科交叉、科藝并舉”特點決定了其教學內容涉及了科學與藝術兩個領域的知識體系:學生既要學習用戶界面設計、視覺設計、平面設計、信息可視化設計等藝術學設計方法,又要掌握認知心理學、用戶研究、工效學、計算機軟硬技術等工程科學知識。藝術與科學兩個領域的知識體系互為支撐,藝術思維可以激發交互設計的創意源泉,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人文精神;智能技術可以強化學生的工程倫理和工匠精神教育,創造更好的交互設計形式。因此,交互設計類課程需要以科學與藝術兩個領域的教學內容知識點作為思政育人的有效介質,結合課程特點、學科方法和思政價值,從科學與藝術的合作互補、創意與技術的銜接遞進、德育與智育的價值升華3個層面建立教學內容的科藝交融機制,圍繞價值塑造、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平衡各門交互設計類課程中的科學性和藝術性,促進教學內容與思政元素間的互補與共通,最終形成“科藝交融”的教學脈絡,如圖4。

(三)知行合一,促進教學方法的知行相融:教學方法是實現課程培養目標的載體,也是完成教學質量的保障。依托于智能互聯網技術下的交互設計類課程,其課程思政的教學方法也亟待更新升級,授課教師應從過去單向的灌輸說教轉向先由表及里、再由淺入深、最后知行合一的教學方法。在由表及里階段,教師可以結合交互設計類課程的知識特點,在課堂的教學工具中融合一些先進的交互技術和設備,例如VR眼鏡、手勢交互、體感交互、眼動交互等可實際體驗的交互裝置,先提升課程知識吸引力激發學生的主動求知欲,再將課程主題與思政要素自然引入相關課程的理論教學中;在由淺入深階段,教師可以運用課程內容相關的思政案例,采用啟發式教學與PBL教學等方法,在知識點中“潤物細無聲”地滲入思政元素,讓學生對于思政知識的接受從被動變為主動,提升思政教學的親和力和感染力;知行合一階段,教師需重視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結合返轉課堂等形式營造親和、平等的思政教學氛圍,引導學生在設計實踐中通過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和自我判斷形成正確的價值體系,并基于學生的反饋和理解進行進一步的德育延伸和價值升華,形成“知行相融”的教學模式。基于上述教學方法知行相融的思政建設路徑,圖5為筆者所在教學團隊應用在《虛擬交互技術應用》課程第三章“虛擬交互技術分類與特征”的教學設計流程。
(四)教學相長,完善評價機制的師生互融:評價機制是檢驗教學質量與成效的關鍵環節,但當前交互設計類課程體系中針對思政教學的評價機制尚不健全,評價機制過于單一無法滿足課程育人成效的評價需求,這也成為了課程思政建設中較薄弱的一環。交互設計類課程的評價機制不僅需要檢驗專業知識的掌握成效,更需要檢驗學生對所學思政內容的理解度和接受度,以及學生在課程體系中形成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因此,評價機制的完善應同時從教師和學生兩個角度展開,將思政育人的成效指標同步融入教師的教學評價與學生的課程考核中,建立綜合專業知識考核與思政成效考核的師生雙向評價機制。對于學生而言,在課堂互動案例、設計實踐應用、課程滿意度等環節增加思政相關評價,可以進一步了解課程思政對學生的啟發和幫助程度,完善教師單向的課程思政輸出模式;對教師而言,將思政育人的軟指標納入教師的教學評價中,可以不斷激勵、鞭策教師重視課程體系中育人和育德方面內容的更新與優化。通過完善評價機制中的師生互融,可以有效落實課程思政教學的長效性,形成教學相長、師生互融的長期驅動力。

基于上述評價機制建設思路,結合相關學者提出的教學評價指標[11-14],筆者所在教學團隊編制了面向交互設計類課程的《思政教學師生雙向評價機制表》,以更精準地評估思政教學效果。以教學團隊的2023-2024學年教授的《虛擬展示設計》課程為例,評價結果如表1所示,相關數據來源于學校教務系統數據、授課教師與學生調查問卷結果、任課教師數據統計、課程QQ群等。由表1可知,無論是學生對思政內容的理解度和接受度,還是教師在課程思政的教學效果方面,結果均在95以上,說明本文提出的思政元素挖掘和融合路徑在實際的思政教學工作中取得了較好的應用成效。


當前,我國的教育信息化正處在以新一代信息化教學2.0階段智能化目標的關鍵轉折點[15]。交互設計是藝術與科學深度交叉的前沿設計方向,本文基于此類課程特點和實際教學情況,提出一套 “先挖掘、再融合”的總體思政建設思路,從交互設計的發展歷史、創意設計、設計方法、服務對象和職業發展5個維度提出了具體的思政元素深度挖掘方法,介紹了筆者所在教學團隊在思政教學實踐探索中的案例,并進一步提出專思共融、科藝交融、知行相融、師生互融的“四步走”融合路徑和方法示例。科技賦能教學變革更是積極應對未來數智行業高精尖人才需求迭代升級下的必然選擇,面向新時代交互設計類課程思政建設,構筑學科交叉與思政育人的多維融合,才能更好地實現專業教學與思政教學的同向同行與教育創新。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項目《線索整合下的多模態信息界面復雜度設計與評價方法研究》(編號:72201128);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第73批面上資助《虛實信息融合下的多模態移動AR空間界面設計與評價方法研究》(編號:2023M730483);教育部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融合AR與VR交互技術的虛擬展示設計課程建設》(編號:202102298009);南京林業大學課程思政示范課程建設培育項目《虛擬展示設計》
參考文獻
[1]教育部課題組.深入學習習近平關于教育的重要論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9:48.
[2]高娃. 交互設計類課程過程性考核探索研究[J]. 設計,2018(18):3.
[3]辛欣,于嶠,易澤洪. 交互設計課程體系設計與建設探討[J]. 設計,2015(4):149-150.
[4]冼楓.交互技術課程體系的建設——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為例[J].裝飾,2017(03):90-92.
[5]文苑仲.藝德并舉 知行合一——藝術設計專業“課程思政”建設的思路、方法與實踐[J].設計,2021,34(17):110-112.
[6]李妍,齊靖寧,張旭.產教融合視角下地方高校數字媒體藝術設計人才培養路徑探析[J].設計,2024,37(01):94-96.
[7]蒲清平,何麗玲.高校課程思政改革的趨勢、堵點、痛點、難點與應對策略[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42(05):105-114.
[8]孫倩.設計創新類課程中的“課程思政”建設思路研究[J].大眾文藝,2022(09):131-133.
[9]楊波,葛榮雨,王艷芳.數智技術賦能課程改革的價值意蘊、基本取向與實施路徑[J].中國大學教學,2024(06):55-61.
[10]張金海,馬聰,高琴,等.新工科視域下工程實踐創新教學體系的研究和實踐[J].機械設計,2024,41(06):171-176.
[11]王雁偉,任亞娟,李振俠,等.高校遺傳學課程思政教學提升研究與探索實踐[J/OL].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1-17[2024-07-22].
[12] 夏凱,李業,趙倩,等.“生物學基礎”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設計與實施路徑[J/OL].中國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報,1-17[2024-07-22].
[13]武忠偉,王明艷,張榮先,等.微生物學課程思政元素的挖掘、融合設計與教學實踐[J].食品工業科技,2023,44(15):410-417.
[14]江南,陳敏頡,鄧術軍,等.融入課程思政的地圖學分類混合式教學模式 [J].測繪通報,2022,(S1):57-61.
[15]全行,張文濤.XR虛擬實訓中心的設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思路[J].設計,2024,37(05):88-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