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通過核心技術和關鍵問題的梳理,結合體育課堂教學實踐,進行體育教學問題化的設計,旨在解決運動技能發展過程中核心技術把握不當、關鍵問題拿捏不準的問題,形成具有完整性的體育課堂教學問題鏈設計策略,為當下體育課堂教學的問題鏈設計提供借鑒。
關鍵詞:核心技術;關鍵問題;問題鏈;設計
中圖分類號:G6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2410(2024)09-0008-03
隨著體育教學改革的任務化和問題化全面推進,體育課堂教學質量得到有效提升。面對核心任務下的問題化教學,課堂教學設計問題鏈成為提升教學質量的有效手段。如何設計體育課堂教學問題?問題設計的標準和依據是什么?如何使問題設計更為精準?將是當下體育課堂教學問題設計必須要思考的問題。
一、問題鏈設計的依據
《高中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2017版2020年修訂)》明確指出,課程學習主體是“運動技能學習和體能練習”,提出以身體練習為載體,發展學生運動技能,掌握技能方法,落實學科素養的課程指導思想,凸顯了發展運動技能的重要性,可見發展運動技能已成為貫穿課堂教學的主線。以往發展運動技能教學策略中有教學內容的重點泛指教材中的重要內容,難點指在學習重要內容過程中較難掌握的內容。前者指向教材,后者指向學生。教材內容的重點可理解為教材內容核心要點,從技能角度可理解為構成技能的核心技術;而學習教材內容的難點,可理解為學生學習過程中遇見的,必須突破的問題,從學習技能角度上可理解為技能關鍵問題的突破。由此體育課堂教學問題鏈可從針對教材的核心技術把握和關鍵問題提煉進行大膽的嘗試。
二、核心技術的把握
(一)核心技術
將核心技術引入操作性運動技能,邏輯起點在于發展運動技能,也需要精準把握和精細操作,同樣需要對運動技術、運動認知、運動能力內在關鍵要素進行選擇與把握,精準提煉運動技能關鍵元素,才能實現運動技能高效操作與有效學習。運動技能的核心技術指掌握運動技能最為關鍵的方法、技能和手段的總和。
(二)核心技術提煉
根據核心技術的關鍵內容,從運動原理視角、運動項目視角和運動技能視角以及學生“學會”的標準等方面開展核心技術教學內容的提煉(表1)。
1.立足于項目視角
運動項目特征是指一個項目或項群區別于其他項目或項群的顯著標志與典型表現。這些標志與典型表現從不同側面反映該項目或項群的本質屬性,如羽毛球運動特征可根據對手技戰術的變化,隔網變化擊打對抗、快速變向移動、控制球的揮拍擊打。羽毛球運動可發展學生的力量、速度、靈敏、反應、協調等,具有培養學生應變能力、頑強拼搏、不斷創新的價值。羽毛球教學內容可從不同方向移動、移動中擊打球、發展快速移動力量、連續各種形式的擊球。如采用“米”字形不同方向的多次握拍移動、移動擊球、負重移動來提高學生移動能力和移動中的應變能力,采用不同路線快速擊打不同落點球回中位,就能體現羽毛球的價值。
2.立足于運動技能視角
運動技戰術包括動作技術和戰術內容,動作技術包括單一技術和組合技術,技戰術運用指單一戰術和多個戰術運用,專項體能指針對專項特點的體能。如籃球單手肩上投籃可從持球、協調用力、用力方向角度等單一技術的核心技術進行提煉;行進間變向運球接單手肩上投籃的組合技術,可從變向突破、擺脫接球、跳起投籃方面提煉組合的核心技術;傳切接急停跳投可從傳切、切入、跳起、投籃的時機、路線、投籃方面提煉組合技術運用的核心技術;籃球體能可從快速起動、變向、縱跳、持續變速跑、對抗力量等方面發展專項體能。
(三)核心技術實施要點
如何將核心技術在教學過程中有效實施是關鍵。從運動教學規律和學生“會”的標準來開展教學,是核心技術在教學中有效實施的保證(表2)。
1.立足于原理視角
運動技能掌握是認知、技戰術、運用、體能等多要素融合的系統工程。它與運動技能形成規律、青少年身心發展規律、運動生理生化原理、運動生物力學原理等緊密相關。核心技術實施要建立在以上原理和規律基礎上提煉核心技術。如中長跑教學,在技術教學上,跑的技術、跑的節奏、跑的能力要遵循運動技能形成的泛化、分化、自動化規律;在安排運動量和強度上,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特點,安排符合年齡特征的運動量和強度;需要根據運動生理生化原理,把握中長跑運動的供能特點,為安排合理的間歇時間和負荷強度提供科學依據;要根據運動生物力學原理,有效判斷學生跑的技術在重心軌跡、空間、時間上存在的問題,從而設計相應的個體化糾錯手段。
2.立足于學生“會”的標準視角
核心技術提煉需要對學情有充分的了解,要建立在學生能“會”的標準之上。如高中挺身式跳遠后期教學中的助跑與起跳銜接的核心技術提煉,如一開始教學就強調學生采用全程助跑完成快速起跳,學生大多數無法在高速助跑狀態下完成起跳,原因是快速助跑和起跳銜接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跑跳技術和腿部支撐能力才能完成。所以教學中需先強調從4~8步的、“有節奏”的、逐漸增加跑速的去達成快速“滾動”起跳核心技術“會”的標準,教學過程需循序漸進,核心技術要把握清晰,讓學生掌握快速起跳的核心技術,同時發展學生的力量、速度、協調等能力,才能開展有效教學,達成教學任務。
三、關鍵問題的梳理
關鍵問題是指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所遇到的學習問題以及教師面對學生出現問題的應對方法的問題。
(一)學生在“學”中遇到的問題
學生在學習挺身式跳遠時,會在起跳技術、空中技術、助跑速度的水平位移等方面遇到困難。如挺身式跳遠本質是水平高速位移下完成斜拋運動的項目,可學生認為跳遠不就是“跳”嗎?就會在跑跳結合階段過于制動完成起跳,導致水平速度下降而影響了跳遠遠度,在完成起跳之后未能延續跑的動作順勢做挺身動作,而是刻意完成挺身動作,從而破壞了空中飛行軌跡,影響到落地技術。又如在助跑時一味注重助跑頻率,而忽視了助跑時與地面產生反作用力效果,大大降低了助跑的向前性,從而影響了助跑效果。
(二)教師在“教”中面臨的問題
教師如何破解教學中出現的問題。首先從學情實際出發,具備過硬的專業技能,對教材內容有正確的理解,清楚“教什么”,如起跳正確的技術是怎樣的?由哪些動作要素組成?于是相對應“學什么”就比較清晰了。教師應對學生出現的問題“怎么去教”,要有好的觀察力,有分析技術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學生用腳尖著地起跳的錯誤動作,是對起跳技術的用力順序和動作結構的錯誤理解所導致的。
四、基于核心技術和關鍵問題的問題鏈設計
以挺身式跳遠教學內容為例,在單元視角下以跑跳基礎練習小單元教學問題鏈設計說明(表3)。
(一)指向學情和核心技術的問題鏈設計
1.基于核心技術的問題設計
挺身式跳遠技術由助跑、起跳、騰空和落地等動作技術組成,是快速水平位移下的斜拋運動,是有節奏、可控制的最大速度助跑下完成快速起跳的閉合性運動項目,是速度爆發性類項目。掌握該項技能需要發展學生的跑跳技術、支撐、速度、力量、空中平衡及靈敏協調等能力。由此提煉出挺身式跳遠核心技術為:學會以髖為核心的跑跳基礎技術,建立具有清晰節奏和可控的助跑,養成快速助跑快速起跳習慣,空中具有放腿挺髖的“挺身”動作,掌握收腹舉腿的落地技術等核心技術,同時需要快速爆發力、速度、靈敏協調以及支撐能力等專項體能。由此展開跑跳技術和跑跳能力發展的問題鏈設計,如怎么跑才能輕松又快速?跑動中怎樣才能跳得又遠又快等問題設計。
2.基于學情的問題鏈設計
基于學情問題鏈需要建立在學生身心特點、興趣愛好、體能狀況、技術起點、能力基礎、認知意識等學情的前提下開展設計。學生跳躍基礎差,初中階段學過蹲踞式跳遠,但對跳遠運動項目技術認識不清晰。基于學生“學會”的標準設計“可學習、能學習、會學習”的學練內容,以及單元和課時問題鏈設計,如跑跳基礎動作教學,強化基礎跑跳技術,發展髖關節驅動能力,提高學生跑跳能力和掌握跑跳結合技術,如跑中怎樣抬腿?手臂和大腿之間是怎樣擺動配合關系?怎樣跑得有節奏等問題的設計。在解決學生不會跳的問題上,提出“跳起來是怎樣的感覺”的問題設計。只有對學生學習存在的困難有了充分了解,才能有效設計,把握問題鏈的關鍵。
(二)基于關鍵問題進行問題鏈設計
1.從學中所遇到的問題進行設計
助跑節奏不清晰、起跳“跳不起來”“跳不遠”等是學習挺身式跳遠常見的問題,教師可從技術結構、運動原理、運動技能角度和“學會”的技術學練標準等方面去尋找問題。如起跳“跳不起來”,從技術結構和原理來看“跳不起來”,可能是存在前腳尖“搓著跳”,如“跳不遠”可能是后幾步助跑制動導致缺乏速度或力量不足。要求學生理解決定斜拋運動的遠度要素是什么,學生就會在助跑的最后幾步有意識地加快助跑節奏,教師如果提示學生起跳時“滾動著地”和“腳尖搓著”哪個完成起跳時間少?學生自然而然就會有意識地去改進起跳技術。又如助跑節奏不清晰,如何做到助跑速度疊加?學生就知道了不斷速度疊加是跑跳結合的關鍵技術。
2.從教中所遇到的問題進行設計
結合動作原理和學情實際,就能夠清晰梳理出學生遇到問題關鍵。如挺身式教學跑跳結合內容,多數學生都會降速起跳,導致降速起跳有邁大步起跳或倒小步起跳兩種原因。導致兩種技術錯誤的關鍵問題在于學生起跳技術概念模糊和跑跳結合能力不足。前者是學生不會全腳掌滾動起跳和跑的重心太低,后者是學生支撐能力和跑跳結合意識不足。由此提出,跑動中怎樣才能跳起來?跳起來腳怎樣落地?怎樣跑跳才能又輕又遠等問題鏈設計,就能快速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三)教師設計問題鏈的相關問題
1.問題設計的要點
設計要點先決條件是教師對教材的重難點有正確的認識,能精準提煉核心技術,會帶領學生開展“會什么、不會什么、想會什么、將會什么、為何想會、為何不會”等開展問題設計。如學習挺身式跳遠,“會什么”,指初中學過蹲踞式跳遠;“不會什么”,指尚未掌握助跑節奏、快速的助跑起跳、挺身式空中動作、良好的落地技術等;“想會什么”,指能夠掌握舒展流暢、具有一定遠度的挺身式跳遠技術;“將會什么”,指教師制定的標準和要求;“為何不會”,指在學生學習中遇到問題的原因,比如跳不起來的原因;“為何想會”,指對學生對項目的認知、學習動機和能力。其次是梳理出學生學習可能存在的問題,問題鏈設計要有階梯性,循序漸進,從易到難、逐步引導推進的思路。
2.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
當教師不能精準發現學生的問題時,需不斷提高自身的專業素養、專業技能水平,提升發現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積累教學中學生的“問題”素材庫,要擁有一雙善于觀察的眼睛。學生出現的錯誤動作大多是身體姿勢、動作軌跡、動作時間、動作速度、動作力量、動作速率、動作節奏等方面,技術結構上是動作結構和技術組合存在問題,技戰術上是“人和物”“人和人”“人和人和物”“人和物和人”等把握不準的問題。如挺身式跳遠教學過程中,在學習空中收腹舉腿技術時,多數學生存在舉不起腿的現象,問題的關鍵在于缺乏收腹舉腿的技術概念和動作認知,可提醒學生早晨起床穿褲子的感覺等同于收腹舉腿的感覺,學生就能很快解決問題。只要抓住關鍵技術、生活體驗和錯誤關鍵點,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