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的深度融合是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必然需要,已成為國家經濟增長的關鍵動能。在國家“十四五”規劃的引領下,泰安市加快數字強市建設,中小企業數字化發展進入活躍期。為探究數實融合促進泰安市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作用機制,構建以數字技術、數字平臺、數據要素為基本要素的數字端和以產業協同、應用需求、集群發展為主要影響因素的實體端的數實融合理論模型,并對促進泰安市中小企業數實融合發展提出對策建議。
關鍵詞:數實融合;數字化轉型;中小企業
中圖分類號:F27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24)18-0059-04
引言
《“十四五”數字經濟發展規劃》明確提出“以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為主線”。數實融合為中國經濟提供了新動能、新空間和新的確定性[1]。中小企業是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在龍頭企業和大型企業數字化轉型的活躍期,我國有79% 的中小企業仍處于數字化轉型的初步探索階段。不會轉、不能轉、不敢轉成為制約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關鍵難題。目前,泰安市中小企業占比為85.3%,數字化轉型面臨著融資難、成本高、風險大等問題。本文就探索數實融合的發展機制分析數實融合如何促進泰安市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
一、泰安市中小企業數實融合發展現狀
泰安市現階段的企業數字化轉型小有成就,中小企業達標專業化、精細化、特色化、新穎化的數量穩步增長,科技力和創新力不斷提升(如表1)。據《2023中國數字城市競爭力研究報告》,泰安市城市數字競爭力位居94位。2023年全市兩化融合(即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指數接近80,工業企業關鍵業務環節全面數字化率達到70.5%。
在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初期,泰安市打造多家高質量中小企業公共示范平臺,在打通供需渠道、減少信息不對稱、降低轉型壓力、提高市場競爭力等方面發揮支撐和示范帶頭作用,為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提供技術、培訓、創業等服務。同時,泰安市實行科技補償機制給中小企業轉型提供幫助。在科技成果轉化方面,泰安市實行《山東省科技成果轉化貸款風險補償資金管理辦法》,2020—2023年科技成果轉化貸款備案金額翻了2倍,由6.5億元上漲至12.9億元。在資金支持方面,泰安市多家銀行貫徹落實黨中央決策部署,強化穩企業保就業金融支持,實現中小微企業融資量增、面廣、價降、提質,為實體經濟恢復發展提供支撐。為保證實現中小企業高質量數字化轉型,在中小企業貸款方面,多家金融機構加強科技金融服務,提供優質融資增信服務。
但泰安市就中小企業數實融合方面鮮有具體的政策制度進行指導,而目前泰安市中小企業存在著研發投入增速放緩、創新平臺層次不高、科技人才相對匱乏、科技治理水平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待提高、創新生態鏈有待進一步完善等問題亟待解決。
二、泰安市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現實困境
(一)資金周轉困難
中小企業具有輕資產、高風險的特征,同時財務制度不健全、經營透明性低以及可質押物不足,無法滿足金融中介資金支持的條件[2]。泰安市中小企業以工業為主,營業范圍主要是原材料加工、農產品加工以及中低端裝備制造,所涉及的原材料多為輕資產,產出產品的附加值相對較低,對原材料、資源依賴程度高,并且大多數小微企業普遍設備較為落后,土地等可抵押資源少,面臨較大的融資約束。另外,泰安市大多數中小企業盈利能力較差,長期面對原材料價格上漲、勞動成本增加等經營壓力,企業資金抗風險抗打擊能力弱,無法實現快速的資金周轉,可能出現“一根稻草壓死中小企業”的現象。
(二)數字化基礎薄弱,轉型資源受限
技術是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前提。但泰安市的現實情況是諸多中小企業缺乏先進的技術設備和系統,無法實現高效的數據管理和信息交流[3]。目前,泰安市中小企業數字專業化設備普及率較低,生產制造領域缺乏高精尖的數字化設備,大部分中小企業不具有特色的生產模式,服務業領域則缺少獨立的數字平臺,各行業的數據資源都依賴于第三方的數字平臺,數據在企業間的共享渠道較為單一。數據資源是企業轉型過程中的重要資源之一,但泰安市大多數中小企業缺乏對外部數據獲取、分析、利用的能力[4]。泰安市中小企業由于存在“數據孤島”現象,不僅難以促成企業間的有效協同,還導致數據成為低效無用的資源。另外,在數字人才方面,駐泰高校數字教育資源不足,數字人才培養力度較低。同時,因為薪資待遇和平臺發展限制,泰安市中小企業留人難的情況一直存在。
(三)數字化轉型意識和能力不足
企業數字化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管理層的全力投入,其成功與否一定程度上取決于管理人員的數字知識儲備[5]。隨著新興數字化技術與平臺的不斷涌現,部分中小企業管理者忽視了自身的客觀條件,跟風使用不適配的數字化工具,導致企業轉型成本、風險不降反升。同時,企業員工的數字素養對企業數字化轉型起著重要的作用,數字化轉型的方案從成立到落地需要每一位員工的協調配合。泰安市可供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參考的成功案例較少,僅有的轉型經驗無法覆蓋到全部中小企業,使得企業管理人員的轉型思路模糊,對數字化工具的認知程度不高,從而降低了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主動性。并且中小企業員工數字能力培訓普及率較低,吸納儲備數字人才的潛力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三、數實融合促進泰安市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作用機制
數實深度融合本質上是數字經濟發展的新要素(技術、數據、平臺、場景)對傳統產業的賦能與創新,不僅僅是產業融合,還會通過產業融合實現從工業經濟到數字經濟的過渡[6]。基于此,本文構建數實融合促進泰安市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理論模型,即以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為兩個總端點,其中數字端包括數字技術、數字平臺、數據要素三大基本要素,實體端則以產業協同、應用需求、集群發展為主要影響因素,探究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泰安市中小型企業數字化轉型的作用機制(如圖1)。
圖1 數實融合促進泰安市中小型企業數字
化轉型作用機制模型
(一)數字端
數字經濟以數據為關鍵生產要素,以數字平臺為主要組織形式,推動工業生產方式向信息生產方式轉變,促進工業經濟的加工價值論向創新價值論演進,實現信息生產力和生產方式的內生化[7]。
首先,數字技術對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重要影響之一體現在產業協同上。數字技術的更新對傳統產業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造,為企業提供了高效協同的發展新思路。在產業融合模式下,數字技術發揮“干中學”效應,利用數字平臺和數據要素將不同產業的大中小型企業集中,在區域內共享基礎設施和配套服務,帶來的外部規模經濟效益能夠為中小企業獲得更多的知識積累,搭建不同的產業融合框架,理清數字轉型思路。同時,供應鏈連接的需求端也能夠在軟件技術的分析下更加準確地定位用戶需求,有效降低中小企業的經營成本。另外,產業間的高效協同離不開企業經營思維、管理思維的改變。數字技術的嵌入更新了企業的傳統業務模式,在實踐中潛移默化地提高管理者的數字素養,從而使其能夠制定清晰的轉型規劃。
其次,數字平臺對中小企業的數字化發展起到精準匹配、連接聚集的作用。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上云用數賦智”行動,構建政府、平臺、龍頭企業和多家協會機構聯合推進機制,帶動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數字平臺在推動中小型企業數字化轉型中更多扮演“中介”角色,中小企業借助數字平臺調整適合企業的生產、交付和服務方式。另外,在C2M模式下,平臺連接同行業上下游企業、相關產業企業、客戶市場等供需兩端,企業利用平臺進行信息的搜集與整合,實現柔性生產、定制化生產,進入智能化個性生產模式,從而為中小企業減少生產成本和產品流通環節。
最后,數據要素發揮著降本提質增效的作用。數據要素在數字技術和數字平臺的加持下使企業創新、生產、管理、服務等環節變得可追蹤、可分析、可優化。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面臨著較高的成本和風險壓力,而數據要素賦能后成為新的生產要素,能夠優化傳統生產函數,提高單一要素的產出效率,形成更有效的資源配置方式。數字平臺連通各行業、各企業的數據。大型企業在數據資源的加持下能夠更好發揮“蒲公英效應”,并搭建良好的產業生態,擴展中小企業的生產可能性邊界,輔助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企業之間通過平臺的輔佐使數據相互流動,彌合了中小型企業間的“數據鴻溝”,有效提升了中小企業轉型自信心。
(二)實體端
實體經濟是各類技術、生產要素的載體,同時,實體經濟能通過科技創新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帶動就業、促進共同富裕,是全面夯實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根基[8]。
在產業協同方面,企業利用數字技術重構產業鏈、供應鏈,推動與服務業、農業等產業的深度滲透和廣泛融合,形成新業態、新模式,并且在產業協同發展中不斷升級數字技術和更新數據資源,打造數字技術與產業鏈的融合范式。協同集聚不僅包含馬歇爾外部性所強調的同一產業帶來的專業化集聚,也體現出了Jacobs外部性所指出的不同產業的多樣化集聚[9]。區域內產業專業化聚集,行業企業聯合整合生產工藝、目標市場、創新力等資源,結合地方性特色產業,推動數字技術的特色化升級,從而實現中小企業的地方性數字化轉型。而不同產業的多樣化聚集則是數字技術匹配嵌入的重要載體,實力強勁的龍頭企業通過產業鏈條延伸,帶動配套中小企業發展,同時,為提高企業的發展活躍度,充分考慮產業間設計、生產、物流、服務等多種因素,引入關聯產業的企業,驅動數字技術的升級,實現制造業價值鏈與生產性服務相匹配。企業之間交流有助于中小企業找準數字化轉型方向,突破“不會轉”的障礙。
在應用需求方面,傳統企業與數字平臺具有互補性,傳統企業在生產、消費、流通和分配領域為平臺提供應用需求,數字平臺則以中小企業的業務邏輯為根據實現產業價值鏈的延伸。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在技術、融資、戰略策劃等方面有著不同程度的轉型需求,并且中小企業分布行業覆蓋面廣,就泰安市中小企業工業領域涉及35大類,基本涵蓋全市所有的工業行業,以至于產生轉型服務需求量大的同時轉型難度倍增,從而倒逼數字平臺提升數據分析技術、拓展平臺服務功能以實現精準幫扶和提供協同機制。此外,產業之間搭建的數字平臺能夠雙向反饋,直接推動資源生產性能提升,讓資源得到更優配置。
在集群發展方面,2022年9月國家工業和信息化部印發《促進中小企業特色產業集群發展暫行辦法》,強調要建設以新發展理念為引領,以中小企業為主體,主導產業聚焦、優勢特色突出、資源要素匯聚、協作網絡高效、治理服務完善,具有較強核心競爭力的中小企業產業集群。中小企業在集群化發展過程中容易引發“同群效應”,模仿同群企業成為緩解公司和利益相關者間信息不對稱問題以及降低決策成本的重要工具[10]。在社會學習理論的信息機制下,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會向規模更大、成功經驗更豐富以及組織結構更相似、聯系更緊密的企業跟隨學習。并且當屬于同一城市和行業的企業群有大量企業進行數字化轉型時,數字化轉型可以更好提高企業價值[11]。中小企業集群化發展,一方面可以通過數字平臺向內獲取或分享數字化建設相關市場數據信息、先進技術等轉型發展資源,另一方面可以向外傳導企業的數字化轉型情況和戰略決策,營造產業發展的良好生態。另外,中小企業的“同群效應”還能夠激發行業競爭,增強產業數字創新能力,在其他企業的技術、數據基礎上進行二次創新,從而獲得產品、服務的新形態,提高企業價值。
四、促進泰安市中小企業數實融合發展的對策
(一)加快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培養數字技術的自主創新能力
當前,泰安市大部分中小企業數字技術水平不高,工業互聯網連接能力有較大的提升空間,數據挖掘、傳遞、保護等環節存在漏洞。數字基礎是提升數字水平的地基,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首先要提升的是企業整體的數字技術水平。一方面,要充分發揮“政府之手”的支持作用,綜合利用財政、科技成果轉化貸款等政策,加快企業數字基礎設施的建設,促進中小企業進行科技創新活動;另一方面,要在產業龍頭企業的帶領下,在完成數字設備升級的同時推廣龍頭企業的轉型經驗,合力健全產業間和企業間的數字平臺互聯系統,使企業間的數據資源得到充分的運用。其次,瞄準智能制造、高端化工等關鍵技術,結合泰安市支柱產業和優勢產業,鼓勵高校、科研機構和企業開展產學研一體化合作,推動人才資源和創新要素集聚。最后,鑒于數據要素具有易復制性和流動性等特點,一方面企業要充分利用區塊鏈等技術解決數據要素的安全問題,另一方面政府須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同時統籌協調各部門建立制度保障體系。
(二)構建多層次的數字化轉型服務供給體系,降低中小企業數字化發展門檻
選擇可信的數字化轉型服務是企業推進自身數字化工作的關鍵。泰安市要構建多元包容、供給充分的數字化轉型服務供給體系,首先要由政府牽頭指導推進建設公共服務平臺,完善“政府+平臺”雙重治理模式,因地制宜地開展“上云用數賦智”行動,為中小企業減輕繁冗復雜的轉型程序,同時降低轉型的時間、風險成本;其次,數字化轉型服務供給方要深入各行各業的中小企業,在企業研發、生產、銷售等不同環節進行有針對性的“診斷”,在實地考察的基礎上利用互聯網、大數據等數字技術轉化成案例模型,打造一體化、網絡化、智能化地方性服務供給體系。與此同時,服務供給方要利用好數字平臺,保持與政府、高校、金融機構、研發中心等地的緊密聯系,破除與中小企業信息不對稱的障礙,全面分析技術創新、數字型人才、融資等需求方的轉型問題,精準對接供給方,尋找最優轉型方案。
(三)促進產業數字化轉型,打通數實融合現實路徑
泰安市當前的目標是推進產業集群發展鏈式布局,促進產業集群加速形成。產業數字化發展能加快產業集群的形成,并且對產業結構升級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要實現產業數字化轉型,首先行業內龍頭、鏈主企業要率先開展數字化轉型,在技術和經濟發展規律下逐步升級關鍵性技術,并充分發揮市場在數字資源配置中的決定作用。鏈主企業的轉型效果能夠對行業內的其他企業起到帶領和示范作用,從而增強全產業鏈數字化轉型的意愿與動力。其次,政府鼓勵和引導鏈主企業與區域內數字化轉型能力不足或尚未開始轉型的中小企業共享數字資源,緩解中小企業轉型壓力,并為中小企業提供轉型思路。最后,要營造良好產業鏈數字化環境,設立開放、安全、協同的數字平臺。一方面要保證產業鏈更加安全和穩定,推動產業數據信息共享;另一方面要打造需求和供給的動態平衡,把握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需求側管理的關系,以實現需求結構與產業鏈、供應鏈的精準對接。
參考文獻:
[1] 趙亮員,呂鵬,薛品,等.以小“建”大:中小企業“數實融合”的新趨勢與新特點[J].山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2):99-112.
[2] 王波.科技型中小企業供應鏈融資模式研究:C39lbUnCrKCBjI0M5zh7eg==基于政府資金引導視角[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21(3):45-49.
[3] 吳江,陳浩東,陳婷.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的路徑探析[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4,45(1):96-107.
[4] 李勇堅.中小企業數字化轉型:理論邏輯、現實困境和國際經驗[J].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2(18):37-51.
[5] 史宇鵬,曹愛家.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趨勢、挑戰及對策[J].經濟學家,2023(6):45-53.
[6] 歐陽日輝,龔偉.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機理與路徑[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38(4):10-22.
[7] 姜奇平.數字經濟學的基本問題與定性、定量兩種分析框架[J].財經問題研究,2020(11):13-21.
[8] 羅良文,梁圣蓉.新時代高質量發展實體經濟的焦點難點、戰略設計及路徑選擇[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3,44(6).
[9] 鐘韻,秦嫣然.高質量發展視角下產業協同集聚研究進展[J].人文地理,2023,38(4):1-8,120.
[10] 李倩,王詩豪,鄧沛東,等.企業數字化轉型的同群效應[J].科技進步與對策,2023,40(17):1-12.
[11] 倪克金,劉修巖.數字化轉型與企業成長:理論邏輯與中國實踐[J].經濟管理,2021,43(12):79-97.
[責任編輯 妤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