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人們對環境保護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理念的增強,低碳經濟成為當代社會關注的熱點。綠色食品產業作為低碳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推動低碳經濟發展中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文章基于綠色食品產業的發展現狀,探討了其在低碳經濟中的作用機制和推動效果。通過對綠色食品生產、加工及銷售全鏈條的碳排放分析,結合案例研究,揭示了綠色食品產業在減少溫室氣體排放、促進能源利用效率等方面的積極影響。并提出加強政策支持、加大科技創新投入、加強品牌建設、發揮龍頭企業帶動作用等建議,以進一步發揮綠色食品產業在低碳經濟中的推動作用。
關鍵詞:綠色食品;低碳經濟;可持續發展;環境保護;經濟增長
一、引言
全球氣候變暖已成為當今世界最緊迫的問題之一,威脅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氣候變暖的主要原因是溫室氣體排放,而根本原因在于高耗能、高污染、高排放的高碳產業在生產過程中消耗化石能源,而排出過量的CO2等溫室氣體。中國是發展中國家,高碳經濟特征十分明顯,作為出口大國快速消耗著能源和資源,作為煤炭消費大國,2007年中國煤炭消費占全球的30%,高碳化的能源結構使中國的二氧化碳排放占全球的18%。因此,擺脫對化石燃料的過分依賴,實現由高碳經濟向低碳經濟的轉型是中國未來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和戰略選擇。
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綠色低碳經濟發展,陸續出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和規劃,不僅包括金融支持、稅收支持等,還包括調整產業結構。綠色食品作為綠色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保護環境、節約資源、促進可持續發展等方面具有顯著優勢。同時,綠色食品產業也是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領域之一,通過自身屬性優勢,為低碳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這些政策和措施的實施,推動了綠色低碳發展目標的實現,促進經濟社會全面綠色轉型。
二、綠色食品與低碳經濟
綠色食品指產自優良生態環境、按照綠色食品標準生產、實行全程質量控制并獲得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的安全、優質食用農產品及相關產品。綠色食品強調出自優良生態環境,嚴格控制有毒有害物質使用。綠色食品的種植、養殖、加工、運輸、銷售都有著極其嚴格的標準,特別是種植養殖環節對生態環境有著嚴苛的要求。綠色食品產業是強調以環境友好和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實現種、養加流通直至餐桌的全過程全產業鏈安全、優質的現代農業產業。
低碳經濟指依靠太陽能、風能、水能等可再生能源為主要能源,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為特征的新型經濟發展方式,主要通過新技術、制度保障、產業升級等多種手段來實現。英國于2003 年首次提出“低碳經濟”概念,并制訂減碳路線圖,將于2050 年建立低碳經濟國家。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各個國家深刻意識到高碳經濟帶來的嚴重后果,氣候變化加劇、生物多樣性減少、水土環境污染等,不僅給人類健康帶來極大風險,也給經濟社會造成巨大損失。發展低碳經濟逐漸成為各個國家的共識,并正在日益受到關注。
在綠色食品產業與低碳經濟的研究中,已有諸多文獻指出綠色食品有利于實現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雙贏,對低碳經濟具有積極影響。陳福明(2007)等認為發展綠色食品產業有益于保護環境和促進農業可持續性發展。趙建坤(2021)等通過研究綠色食品對農業減肥、減藥、減排以及對農產品品質與安全的影響,認為綠色食品對農業生態環境及農產品質量安全具有積極貢獻。王雪薇(2023)等從生態文明視角分析,認為綠色食品注重構建綜合平衡的自然生態系統,實現產業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統一,是發展綠色食品推進農業綠色發展的典范和重要途徑。張志華(2015)等認為,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基地嚴格按照綠色食品標準生產,通過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加強環境監測等措施,推進資源節約和農業環保,促進了農業可持續發展。
三、綠色食品對低碳經濟的積極貢獻
綠色食品從誕生之日起就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制定了嚴苛的生產養殖環境及投入品標準、生產加工規范流程,鼓勵農戶采用節水、節肥、節藥的綠色種植技術,積極推動水土資源節約和化肥農藥減量高效利用,在推動低碳經濟發展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一)減少投入品使用,強調資源節約
綠色食品強調高效且可持續的資源利用,通過采用生態農業、有機農業等方式,減少化肥、農藥等化學投入品的使用,降低對自然資源的過度消耗。在肥料的使用上,在充分保障農作物養分的基礎上,綠色食品生產堅持化肥減量控制的原則,無機氮素和磷素用量不得高于當季作物需求量的一半;在治理病蟲害方面,綠色食品生產要求盡量采用生物防治原則,必要時可以合理使用綠色食品允許使用141種低風險農藥(約占我國允許使用農藥種類的30%),并且對農藥殘留有著嚴格的要求。中國農業大學張福鎖院士團隊研究表明,綠色食品方式使農業生產使用化學氮肥、化學農藥分別減少四成和六成,2009-2018年間,累計減少氮肥使用670萬噸、化學農藥使用54.2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3003萬噸,累計創造生態系統服務價值3.2萬億元。
(二)提高廢棄物利用率,減少農業污染
我國每年產生種植業廢棄物近9億噸,但廢棄物的綜合利用率不到 60%。如農作物收割后的秸稈,其主要的處理方式是隨意丟棄或者用作生活燃料,70%以上的纖維素、木質素等得不到有效利用,而且燃燒釋放出大量有害氣體污染大氣,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及資源浪費。綠色食品注重農業廢棄物的回收和再利用,提倡綠色食品生產中產生的農業廢棄物實現全部綜合利用,比如,利用秸稈發酵生產乙醇燃料;利用生物工程技術將畜禽糞便轉化為高效能的有機肥料;建立自給自足的循環系統,實現農業廢棄物的內部回收與再利用。與常規農業相比,綠色食品對提高畜禽糞便及秸稈等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率的貢獻率在14.0%以上,綠色種植模式下糧食和油料作物消納廢棄物的價值是常規模式下的4倍和9倍。
(三)加強產地監測,提高土壤質量
傳統農業經常伴隨著土壤侵蝕和退化的問題,這對土地的可持續利用構成威脅。綠色食品加強對產地環境的監測評估,注重產地環境的水土保持、生態修復,通過制定合理的耕作制度、實施健康栽培等措施減少土壤侵蝕,降低農業生產對環境的負面影響,為低碳經濟的發展創造有利條件。據統計,在綠色食品種植模式下,十年后有機質、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鉀含量分別提高17%、14%、38%、27%,土壤微生物多樣性也有所提高。同時綠色食品種植模式對土地具有明顯的修復作用,據測算如果以綠色食品方式種植十年,土壤有機質會增長三成以上,主要養分增加兩成至四成。目前,我國大量土地由于實行綠色食品標準化種植而受到良好保護,明顯改善了所在地的生態環境。青海省近年來通過大力發展綠色食品產業,全省累計實施化肥農藥減量面積67.6萬公頃,土壤有機質提高,長期過量施用化肥造成的土壤板結、土壤有機質降低等問題得到緩解。
(四)提升品牌附加值,促進增收增效
綠色食品與普通農產品相比具有良好的品質和較高的知名度美譽度,可以獲得更高的銷售價格,據測算,綠色食品比普通農產品食品價格高出10%以上。中國農大張福鎖院士團隊研究表明,綠色食品的企業和產品市場競爭力顯著提高,70%以上的企業管理者認為發展綠色食品有利于其產品、價格、渠道和促銷升級,企業年產值增加50.3%,農戶收入增加43%。有效帶動農民、企業增收,促進地方政府和企業發展綠色食品的積極性。此外,綠色食品引導農業產業集約化、組織化、標準化發展,提升農產品附加值。
(五)宣傳環保理念,助推低碳轉型
綠色食品在城鄉居民消費觀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隨著人們對健康和環保意識的增強,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食品的來源和質量,更加注重食品的健康和環保價值。消費者對綠色食品的認識度和接受度不斷提高,據調查,綠色食品標識知曉率達到73.5%,60%的消費者對綠色食品有忠誠度和推薦度。這種消費趨勢也推動了低碳餐飲、減少一次性用品使用頻率等低碳消費習慣的形成。安永公司的《未來消費者指數》對24個國家的消費者調研報告顯示,中國消費者可持續發展意識更加強烈,其中38%的受訪中國消費者將可持續性放在消費決策的首位。同時,綠色食品推動了相關產業鏈的低碳轉型。為了滿足消費者對綠色食品的需求,企業需要加大對環保技術和設備的投入,改進生產工藝,降低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綠色食品在包裝和運輸環節也更傾向于使用可回收或可降解的材料,以及節能低碳的運輸方式。這種轉型不僅有助于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還增強了公眾對低碳環保的意識和參與度,助推低碳消費市場的形成和發展。
四、綠色食品面臨的挑戰
盡管綠色食品有諸多優勢,但在實際中還存在以下短板和難點。
(一)綠色食品產業規模有待提升
綠色食品在食品產業中占比較小,產業規模需要進一步擴大。綠色食品產業已經具有一定規模,并且呈快速增長趨勢。截至2023年年底,綠色食品獲證單位總數30047家,綠色食品產品數63653個,同比增速分別為15.89%和14.73%(見圖1)。盡管如此,綠色食品的市場滲透率仍然不高。據統計,綠色食品稻米、鮮果、茶葉、蔬菜產量分別占全國產量平均為10.7%、4.8%、3.5%、3.0%。綠色食品產品的供給總量難以滿足人們對綠色優質農產品日益增長的消費需求。因此,綠色食品產業需要進一步擴大規模,通過政策引導、技術支持和市場推廣等措施,提升生產和供應能力,以更好地滿足市場需求。
(二)綠色食品精深加工存在短板
綠色食品的加工鏈條不長,產品附加值較低。在綠色食品產品結構上,農林及加工產品占了80%以上,其中蔬菜和鮮果類最多。當前,許多綠色食品的生產還停留在初級產品階段,缺乏深加工能力,導致市場競爭力不強。究其原因,企業規模小,技術水平低,缺乏先進的加工設備和技術,產品品種單一,無法滿足市場多樣化的需求。不僅如此,加工鏈條短還導致綠色食品的保鮮和儲存能力不足,影響產品的質量和市場供應穩定性。特別是在一些生鮮農產品領域,由于缺乏有效的加工和保鮮手段,產品在運輸和銷售過程中容易損耗,影響市場供應和銷售收入。為了提升綠色食品的市場競爭力,必須加強技術研發和設備投入,延長加工鏈條,增加產品附加值。
(三)綠色食品產業組織化程度不高
綠色食品產業的組織化程度不高,是當前制約其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農業生產往往具有分散型和小規模特征,許多農戶獨立經營,缺乏有效的合作和組織,導致資源利用效率低下,難以形成規模效應。特別是在綠色食品產業中,生產、加工、銷售等環節的協調和整合難度較大。大型食品企業的數量不足,農民合作社偏多,使得農戶難以獲得統一的技術指導、市場信息和銷售渠道,品牌建設和市場競爭力也受到限制。截至2023年年底,綠色食品農民合作社有八千多家,約占綠色食品企業總數的三成;國家級、省級龍頭企業分別占1%和15%。因此,提升綠色食品產業的組織化程度,增強產業鏈各環節的協同合作,是提高整體產業競爭力的重要舉措。
(四)綠色食品企業整體競爭力不強
綠色食品企業普遍面臨競爭力不強的問題。目前綠色食品獲證單位類型中,中小食品企業和農民專業合作社偏多,組織化程度不高,標準化、規?;a管理水平參差不齊,缺少專業技術和資金支持,也難以進行大規模的市場推廣和品牌建設。此外,綠色食品的高成本也帶來競爭力的減弱,綠色食品堅持高標準生產加工,對環境也采取了更為嚴格保護措施,如使用對環境友好型農藥和有機肥料,有的使用專門為綠色食品生產并通過有關部門認證的綠色生產資料,這些均導致生產成本上升,故而在市場上也往往以較高售價出售。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加大對特色林果、優質果蔬、生態畜禽等農業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增強其精深加工能力和市場競爭力。通過政策支持和資金投入,打造一批具有示范帶動作用的龍頭企業。同時,實施品牌提升工程,打造區域公共品牌,培育企業自主品牌,提高市場認可度和影響力。
五、綠色食品推動低碳經濟發展的策略建議
綠色食品已經展現出在推動經濟向低碳化轉型升級,特別是促進農村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方面的無限潛力。為了更好發揮綠色食品在低碳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實現綠色食品產業與低碳經濟的協同發展,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有效策略。以下從政策引導、科技創新、市場推廣和龍頭帶動等四個方面提出建議。
(一)政策引導策略
應加大對綠色食品產業與低碳經濟的政策扶持力度,對綠色食品生產企業給予政策支持,從而讓企業有更強的發展動力;適當對綠色食品生產企業在準入、稅收等方面創設一些優惠政策,為綠色食品產業的發展提供有力保障。政府可以通過設立專項資金,為綠色食品企業提供資金支持;同時,還可以對使用先進環保技術和在環境保護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綠色食品企業給予稅收優惠和補貼,降低其生產成本。例如,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大姚縣制定了《大姚縣綠色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通過“兩型三化”,大力發展糧食、核桃、花椒、生豬等優勢產業,打造綠色食品產業集群,實現綠色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
(二)科技創新策略
科技創新是推動綠色食品產業低碳轉型的關鍵。應加大對綠色食品科技研發的資金投入,鼓勵生產企業和科研機構開展合作,共同研發新技術、新產品和新工藝。例如,可以研發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的低碳農業技術,提高資源利用率,降低資源的消耗;研發新型環保包裝材料,作為食品產業踐行“低碳化”的重點內容,降低綠色食品產業的碳排放。此外,還應加強科技成果轉化和應用,推動綠色食品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例如,優然牧業經過長期研發,于2024年5月推出我國首款減碳增產飼料“綠牧優加”。該款產品是植物基減碳增產飼料,經國內外專業機構認證,該產品可實現奶牛甲烷排放減少20%以上,目前低碳牧場產的低碳牛奶已經上市,將有力推動中國奶業“雙碳”目標實現的進程。還應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綠色食品產業的管理效率和產品質量,同時通過數據分析為低碳經濟的發展提供決策支持。
(三)市場推廣策略
市場推廣是促進綠色食品產業與低碳經濟協同發展的重要手段。通過舉辦綠色食品展覽會等活動,展示綠色食品的特點和優勢;利用媒體和網絡等渠道進行廣泛宣傳,擴大綠色食品的市場影響力;加強綠色食品品牌建設,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譽度,增強市場競爭力。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已經成功舉辦23屆,成為展示綠色優質農產品最新發展成果以及生產、加工、物流、消費的交流平臺,全方位提升了中國綠色食品品牌美譽度。各地還因地制宜開展綠色食品進學校、進社區、進超市、進飯店、進餐飲等消費促進活動。公眾參與是實現綠色食品產業與低碳經濟協同發展的重要力量,通過提高公眾的環保意識和參與度,形成全社會共同推動綠色發展的良好氛圍。
(四)龍頭帶動策略
綠色食品龍頭企業在綠色食品產業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龍頭企業在落實國家政策、行業趨勢引導、推動產業升級等方面成為風向標,龍頭企業通過自身良好的業績,也展現了綠色食品產品的優勢,為低碳經濟發揮積極引領示范作用。2023年,貴州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完成首單綠色電力市場化交易,并實現綠色用電全覆蓋。在我國食品業的數十個行業中,酒類屬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污行業。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僅2020年我國白酒行業消耗標煤88.92億~163億千克,換算二氧化碳排放量為108億~199億噸。白酒行業明確提出,“十四五”發展目標要向綠色生態發展全面轉型,建設 “零碳產區”“零碳工廠”。貴州茅臺酒股份有限公司的這一做法將為整個行業注入綠色喚醒力量,帶動更多的白酒企業實現綠色發展;伊利集團通過踐行低碳理念、實施減碳行動,探索出了符合行業特點和自身特色的循環減碳路徑,率先打造行業“零碳工廠”,并通過遍布全國的41家綠色工廠,助力綠色生產全面“碳熄”,伊利還啟動了全國首個零碳五星示范區,并獲得了中國乳業首張碳中和核查聲明。
六、結語
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的挑戰日益加劇,低碳經濟的推進已成為全球發展的必然趨勢。本文深入探討了綠色食品在這一轉型過程中的關鍵作用,尤其是其在減少環境負擔、促進資源高效利用以及提升生態系統服務能力方面的重要貢獻,為低碳經濟提供了切實可行的路徑。綠色食品“全產業鏈生態循環模式”在可持續發展中貫穿一、二、三產業,為全球提供履行低碳責任的中國樣本。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實施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財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準體系,發展綠色低碳產業,健全綠色消費激勵機制。面對未來,綠色食品產業的發展在現有基礎上還要進一步加強,這需要政府、企業、科研機構、消費者等各方的積極參與和協作。綠色食品不僅是品牌,更是一種推動社會向低碳、環保、健康和可持續發展轉型的重要力量。通過全社會的共同努力,綠色食品產業的發展將為實現低碳目標做出應有之義。
參考文獻:
[1]鮑健強,苗陽,陳鋒.低碳經濟:人類經濟發展方式的新變革[J].中國工業經濟,2008(04):153-160.
[2]國務院關于加快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經濟體系的指導意見[J].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報,2021(07):39-43.
[3]張亞鑫,祖祎,何蓓蓓.“雙碳”目標背景下江蘇綠色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路徑研究[J].特產研究,2023,45(05):182-187.
[4]“低碳經濟”概述及其在中國的發展[J].經濟視角(上),2009(03):45-46.
[5]田雷.吉林省能源碳排放驅動因素與新常態背景下碳排放趨勢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6.
[6]陳福明.綠色食品產業與中國綠色農業的可持續性發展戰略[J].安徽農業科學,2007(04):1187-1188.
[7]趙建坤,楊遠通,李顯軍,等.綠色食品對農業綠色發展的貢獻研究[J].湖北農業科學,2021,60(09):185-189.
[8]王雪薇,李顯軍,陳倩,等.生態文明視野下綠色食品發展路徑思考[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23(05):84-87.
[9]張志華,唐偉,陳倩.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生產基地發展現狀與對策研究[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5(02):21-24.
[10]陳倩,滕錦程,張志華,等.綠色食品農藥使用準則分析研究[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16(05):34-37.
[11]“十三五”時期我國綠色有機地標農產品工作取得積極成效[N].中國食品安全報,2021-09-04(A01).
[12]羅晨.消博會“綠色引擎”馬力大動力足[N].中國食品報,2022-08-02(001).
[13]宋劉洋,丁舒心,張琪,等.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研究進展[J].青海農林科技,2024(01):42-46.
[14]陳倩,李顯軍.綠色食品發展的結構性問題及對策建議[J].農產品質量與安全,2021(01):10-14.
(作者單位: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