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首先詳細梳理了光伏項目在招投標過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種風險,如流動性風險、違約風險和成本管理風險等問題;在此基礎上,深入探討了光伏項目財務管理的關鍵環節,包括資金籌措、成本控制、財務規劃等,強調了在每個環節中應對風險的重要性;最后針對上述問題,提出了一系列有效的風險防范措施,包括加強項目前期的市場分析和成本預算,優化供應鏈管理,提高財務人員能力,以及建立健全內控監督體系等方面,以有效防范投資風險和財務風險,促進光伏項目的順利實施和可持續發展。
關鍵詞:光伏發電項目;投資風險;財務管理;風險防范;稅務政策
光伏發電作為可再生能源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速度和規模在全球范圍內持續擴大。隨著技術進步和市場需求的增長,光伏項目的投資和建設也日益增多。但隨之涌現出的投資風險和財務管理挑戰,給項目的成功實施和長期運營帶來了嚴峻考驗。面對復雜多變的市場環境和政策法規,光伏項目的投資風險和財務管理,需要更為精準策略以及更加靈活地應對,才能為光伏發電項目的健康發展提供有力支持。
一、光伏發電項目相關概述
光伏發電系統作為利用太陽能進行電力生產的有效方式,主要依托于太陽能電池的光伏效應,以此實現從太陽能輻射到電能的直接轉換過程。在我國,得益于政府的大力推廣和支持,光伏發電項目得以迅速發展。目前,項目形式主要分為分布DSKEAseESJ6MDotu2NIA3ahpmC+/rCTDzn5YFNOJ7NI=式光伏發電和光伏電站兩大類。為了規范這一新興行業的健康發展,政府相繼頒布了《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管理暫行辦法》和《光伏電站項目管理暫行辦法》,為光伏發電項目的建設和運營提供了明確的管理框架和政策指導。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主要在用戶所在地或其周邊區域建設光伏發電設施,采用自發自用、余電上網的運行模式,利用配電網系統進行電力的平衡調節,在有效滿足用戶的電力需求的同時,也能為電網系統貢獻額外的電力資源。與之相對應的光伏電站項目,則主要作為大規模的公共電源項目存在,以建設和運行管理為核心。早在2013年,《全面解決無電人口用電問題三年行動計劃(2013年—2015年)》就已將光伏獨立供電工程,納入解決電力資源緊張的主要方案之一,這也標志著我國在推動綠色低碳能源供應方面邁出了重要步伐。光伏發電項目的實施,可以有效降低人類社會對于化石能源的依賴,充分減少環境污染,促進新能源產業的發展,為我國經濟的綠色轉型提供有力支撐。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和政策的持續優化,光伏發電仍將繼續為偏遠地區和無電區域的居民提供可靠的電力支持,助力我國能源結構的優化升級,最終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
二、光伏發電項目發展現狀
在我國積極推進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的戰略背景下,光伏發電項目作為新能源布局中的新生力量,憑借其較低的進入門檻、廣泛的地理布點優勢、應用場景的多樣性與可能性等優點,成為推動綠色能源轉型的重要組成部分。2020年9月22日,我國宣布將在2030年前實現二氧化碳排放達峰以及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雄心目標,這一宏偉承諾極大地加速了包括光伏在內的風光電項目的發展步伐。《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的發布,為風電和太陽能發電項目設定了明確的總裝機容量目標,為光伏發電項目的發展奠定了堅實的政策基礎,也開啟了新的發展機遇。
光伏發電項目與傳統發電方式相比,具有投資規模較小、項目布局更為分散的特點,這些項目通常分布在偏遠地區,不僅要面對復雜多變的地理環境,還需應對多樣的社會環境挑戰。盡管光伏項目規模不大,但其建設和運營過程卻異常復雜,需要覆蓋發電行業的方方面面。對于投資者而言,在項目的規劃、建設以及運營的各個階段,都必須高度重視合規性和風險控制,確保項目的順利進行。只有這樣,光伏發電項目才能有效地響應國家的碳達峰、碳中和戰略目標,在促進能源結構轉型、保護環境的同時,實現項目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雙重目標。
除此之外,光伏發電項目的實施,還需關注技術創新和效率提升,運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和管理策略,提高光伏發電效率,降低投資成本,加強與電網的協同,提高光伏電力的消納能力。在推動光伏發電項目發展的同時,還需充分考慮地方經濟發展和社區居民的需求,利用項目的實施來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和諧共生。
三、光伏發電項目存在的投資風險
(一)招投標階段忽略風控評估
光伏發電項目通常由業務部門來負責招投標和前期談判環節,但業務部門經常會為了爭取中標,而提出較低的建設報價。這種做法雖看似有利于贏得項目,卻隱藏著不小的操作風險:由于業務部門非建設一線的部門,對項目的具體細節往往了解不足,未能充分評估實際與預估工程量的差異,容易忽略市場利率、建設周期和融資成本等關鍵因素,導致報價過低;再加上項目執行階段成本的不確定性,也可能導致報價中存在疏漏。這些因素的疊加作用,不僅可能損害投資方的利益,降低項目整體收益,而且從長期來看,還可能阻礙該領域的健康和可持續發展。
(二)合同簽訂過程中被人為壓價和物價上漲風險
在當前以買方為主導的市場環境中,由于業主方在談判中往往占據優勢地位,他們就會利用建設方對項目的渴望心態,施加以價格、付款方式和違約責任等方面的苛刻條件,更有甚者還會加入不公平的條款,使得建設方在項目啟動階段便處于非常不利的被動地位。常見的做法是業主方堅持簽訂固定總價合同,忽略了未來材料和勞動力成本可能上漲的風險,進而將價格上漲帶來的額外負擔轉嫁給建設方。再加上項目管理過程中出現的任何疏漏或輕微的管理松懈,都可能削減一部分的項目收益,甚至帶來虧損風險,提升企業所面臨的財務風險。這種市場態勢要求建設方在合同談判和項目管理上應當更為審慎,才能避免陷入不利局面,保障企業的利益不受侵害。
(三)項目實施過程中產生的流動性風險
在工程結算前期,往往需要大量的資金投入,這時如果項目的財務規劃與實際工程進度不同步,就可能會導致支出遠超預算,引發資金需求的巨大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會增加投資風險,導致資金鏈斷裂,對項目的順利進行構成嚴重威脅。對此,需要確保足夠的資金供應,選擇一個既安全又高效的資金管理策略,合理地分配資金到項目的各個子項中去。另外,此類大型建設項目涉及需要預支付給多個分包商或供應商的款項,這些預付款在建設期間所占的比例較大,一旦施工方或供應商遇到經營困難或存在質量問題,不僅會影響工程進度,還會加劇投資方面臨的經濟損失,進一步增加項目執行過程中的不確定性和風險。
(四)分包商違約風險
在光伏電站建設過程中,分包給多個承包商的做法是十分常見的。但部分分包商在利用低價中標后,還會在施工期間提出額外的工程量或拖延進度以求增加收入,提高項目的投資成本。另外,為了追求更高的利潤,部分分包商還會選擇成本較低但品質不佳的建材,進一步威脅到工程質量的保障。與此同時,物資和設備的采購及時性、交付的可靠性等也是影響工程進度的重要不確定因素。這些因素共同作用,不僅加劇了建設方的違約風險,也為光伏發電項目的成功實施帶來了不小的障礙,需采取相應措施來確保項目按計劃順利進行。
(五)項目成本管理風險
光伏發電項目各個環節包括工程設計、材料采購、施工建設以及調試驗收等均充滿挑戰,這些階段的管理不善會直接導致項目成本的大幅度增加,進而加劇企業的財務風險。在設計階段,缺乏有效的規劃和預算控制可能導致施工階段的復雜性增加;在材料采購環節,不合理的材料選擇和采購管理可能導致浪費和成本上升;施工過程中,若無有效監督和管理,人工成本可能失控,同時項目費用的不合理分配也會導致成本的無謂膨脹。調試驗收階段若缺乏嚴格的質量控制,可能導致返工或延期,增加額外成本。若不對每個環節進行嚴格的管控,光伏發電項目的總成本很容易超出預算,不僅影響項目的經濟效益,還會對企業的財務穩定性造成沖擊。
(六)稅務風險
當前,光伏發電項目在稅務管理方面,主要面臨以下風險點,包括稅務界定的模糊性、地區稅率差異導致的重復納稅,以及多業務合同管理不善引發的稅務風險。由于光伏電站的合同通常涵蓋設計、組件與設備銷售、建筑安裝等多方面內容,因此在合同簽訂方面大多采用所謂的混合合同,這就使得合同中的具體銷售行為若未能得到明確區分,就會出現稅務上的混合銷售問題,進而增加稅務成本。另外,建筑安裝部分在項目所在地的增值稅及附加稅的繳納,由于不同地區稅務機關對稅法的解讀存在差異,可能會引起重復納稅的問題。
四、光伏發電項目財務管理的基本環節
(一)項目融資與資金籌措管理
在光伏發電項目的融資過程中,首先需要明確的是資金的來源,它可以是債券發行、銀行貸款或是股權融資等多種渠道的組合,其選擇依賴于投資者的風險接受度、項目的規模以及當前的市場環境對于規模較大的光伏項目的需求。通常情況下,光伏項目往往會采取復合式融資策略,來分散財務風險、滿足資金需求。其中,項目融資的核心步驟是進行全面而深入的風險評估,這一過程包括對項目所涉及的技術風險、政策變動風險、市場波動風險以及財務狀況等多個方面的考量,目的是為投資者提供一個關于項目可能面臨的風險和預期收益的全面視圖。隨后,基于對資金來源和風險評估的明確,融資方將進一步對項目的財務表現進行評估,這通常涉及對項目的收益、成本及現金流的分析,評估過程往往依托于詳盡的項目預算以及建立在一定假設基礎上的財務模型。運用財務評估方法,融資機構才能明確貸款的額度和條件,為光伏項目的實施提供資金保障。在整個融資過程中,還必須重視政策和監管因素的影響,深入探討當前的政策環境和監管框架對項KBNaxUzwI8uaoKIs+4Yz7w==目建設及未來運營可能產生的影響,并將政策的不確定性納入到風險評估中,確保項目能夠順利推進并最終實現投資回報的最大化。所以,光伏發電項目的融資是一個復雜而細致的過程,需要投資者、融資機構和項目管理者在多個維度上進行充分的溝通與合作,保證項目從籌備到實施再到運營的各個環節,都能夠得到充分的資金支持和風險控制。
(二)項目全生命周期財稅籌劃與預算管理
光伏發電項目的全生命周期,從設計到運營、維護直至最終移交,具有投資復雜、周期長、交易形式多樣及多方主體間信息不對稱等特點。項目全過程面臨著不斷變化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經營風險,其中籌備階段最為關鍵,它決定了項目的整體效益和風險控制。這一階段,稅務策劃是其中的重要環節,主要貫穿項目公司選址、前期費用、征拆費用、土地使用權取得及股東借款等環節。
預算管理是項目管理的核心,主要包括投資成本、運營費用和維護費用等。投資成本主要覆蓋購買設備、光伏電池板和逆變器搭建等,需考慮設備質量、數量、運輸以及可行性研究等。運營費用則涉及日常運行和維護管理,如人工、電費和清潔維護開支,考慮因素包括設備壽命和人工維護成本。維護費用關注設備的定期檢查、維護、備件更換,需考慮設備可靠性、壽命和維修成本。這些預算的合理制定,有利于光伏發電項目的成本控制和項目順利開展。
(三)資本成本與資本結構分析
光伏發電項目的資金籌集過程中,大多依賴借貸等方式,其中償還的本金加上利息就構成了項目資金成本的主體。考慮到光伏項目建設周期較長,項目往往需要在建設初期就開始承擔利息支付,使得資金成本占據高達5%至8%的比重除了以上費用,更詳細一點來講,光伏發電項目的建設成本不僅包括光伏組件的采購與安裝費用,還涵蓋了逆變器費用、系統設計以及施工費用等重要支出。另外,項目還需考慮到土地租賃費用、電網接入和其他一些附加費用。所以,在資本成本分析環節,就需要充分考量上述因素,精確估算光伏系統的建設投資以及日常運營維護費用,其中運營維護費用還包括設備的日常維護和電網接入費用等名目。在時間成本層面,光伏系統設計壽命一般長達25年,這一時間跨度也是進行項目經濟性分析的重要依據,這一分析可以得出系統的年均投資成本。通過對光伏發電項目資金成本的深入分析,可以揭示項目的經濟可行性,是確保項目經濟效益和推動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環節。它要求項目管理者從項目籌備階段就開始精確控制和合理規劃,才能確保項目能夠在競爭激烈的市場中保持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的雙贏。
(四)投資回報率評估
在評價光伏發電系統的經濟效益時,投資回報率作為其中的核心指標,主要運用簡單回報期和凈現值兩種主要方法進行計算,為投資者提供量化、可視化的財務評估。簡單回報期的計算方法是將光伏系統的初始投資成本除以每年能夠實現的電費節約額,達到投資回收的時間長度。這種方法簡便易行,對于期望在短時間內看到投資回報的投資者來說,簡單回報期如果能夠控制在大約5年以內,就可以認為該項目具有較好的經濟效益。與之相比,凈現值的計算則更加復雜且全面,它考慮了項目全生命周期內的現金流入和流出,在折現率的基礎上評估項目的凈收益,即未來現金流的現值減去初始投資成本后的值。這一評估方法能夠為投資者提供關于項目長期經濟效益的詳細信息,幫助投資者從長遠角度審視投資價值。運用簡單回報期和凈現值等方法,能夠揭示光伏項目的財務可行性,投資者可以更加科學地制定投資策略,合理安排資金布局,優化項目投資結構。這些評估方法還能夠為政策制定者提供決策支持,幫助其運用合理的財務激勵政策,引導更多的資本流入光伏發電領域,加速光伏技術的推廣和應用。
五、光伏發電項目財務風險防范
(一)提高財務人員業財融合專業能力,積極參與項目前期招投標制作
在光伏發電項目招投標階段,財務人員需要利用自身的專業知識深度解析招標文件及相關資訊,全面評估項目的具體情況,包括考量地方的財稅政策、交通物流條件以及物資供應情形等多個方面。對于項目業主的財務健康度,特別是償還債務的能力和現金流的狀況,更是需要進行細致的分析。財務部門在與業務團隊密切合作的基礎上,還應積極介入項目的可行性研究,識別項目中可能存在的問題和瑕疵,并采取適當措施加以應對。面對那些財務狀況不佳或項目風險較大的業主,需要主動決策放棄投標。對于地形條件復雜、施工難度大的項目,更需慎重考慮,制訂有效的策略來應對、承擔或轉移風險。采取這樣的財務管理策略,才能有效減少光伏發電項目的投資風險,保證項目的順利完成及其長期穩定的運行,推動光伏行業的持續健康發展。
(二)科學簽訂合同,加強合同管理,合理防范法律風險
在光伏發電項目合同談判階段,當面臨業主的不合理要求時,建設方必須保持堅定的立場,利用合同精細化管理,確保關鍵條款如結算方式、付款條件及違約責任等得到嚴格的約定。這一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明確界定業主違約應負的責任與賠償,對合同條款按通用性、專屬性及特殊性進行劃分,保障建設方權益,預防潛在損失。對于采用固定總價的合同模式,建設方應在獲得項目中標后,迅速出具采購預算和計劃表,避免因緊急采購導致的物料成本上升風險,并進一步地通過運用套期保值、期貨等金融手段來鎖定采購價格,有效避免成本因市場波動而增加的風險。最后,建設方還可以通過分包和保險等策略轉移風險,降低項目整體成本,確保企業在激烈的光伏市場競爭中保持優勢。這些措施共同構成了光伏發電項目合同管理的核心策略,對于促進項目成功實施具有重要作用。
(三)合理統籌收支,降低融資風險
在光伏發電項目的推進過程中,建設方需要對自身資金狀況和融資實力進行周密的評估,仔細考察合作伙伴的信譽及履約能力。項目籌資應依托成本效益、安全性及操作的靈活性,恰當選擇融資時機,利用銀行借款、保證融資、應收賬款保理及票據貼現等多元化融資手段,以靈活籌集所需資金。另外,項目資金的預算與管理也需要精確執行,按照項目進展適時調整資金流入流出,實現資金的集中管理和高效協調,避免超出預算的支出,增強資金使用的效率。嚴格的供應商選擇流程和評估管理體系以及定期進行追蹤審計,可以減少大額支付或長期預付款帶來的資金風險與信用風險。面對業主方可能出現的資金不足及拖延支付的情況,迅速采取如要求提供保證、抵押或支付保函等預防措施,以確保在出現支付違約時能夠保持主導地位,減少應收賬款的風險,為項目的平穩進行打下穩固的財務基礎。
(四)加強分包管理,減少違約風險
在簽訂總承包合同的同時,應當事先與持有適當資質的分包商簽訂分包合同。選擇分包商的過程應通過公開招標,優先考慮那些信譽可靠且具備強大實力的企業。為了明確分包商的責任,總承包合同中規定的建設方責任應通過分包合同轉移至分包商,保障兩合同中的保證條款、責任劃分及賠償責任的一致性。確保電站項目質量及時交付的關鍵在于制定和實施嚴格的分包管理制度,包括要求分包商交納保證金以增強其履約意愿。項目建設期間,還需要加強對分包商的施工質量和進度實施持續監督和管理。最后,為了降低分包商違約的風險,確保項目資金流的穩定,建議將向分包商支付款項的時機定在業主支付之后,借此有效管理和控制光伏發電項目中的違約風險,保障項目投資的整體效益。
(五)強化項目全面預算管理,建立內控監督體系,有效降低成本
在實施項目的預算全面管理中,從項目啟動至驗收的全周期內,采納全員參與的成本控制策略,并建立一套全面的成本控制體系。該體系應遍及電站設計、采購、施工等各關鍵環節,保證對每項成本的精確審視;明確成本目標,并根據項目特性選擇合適的預算制定方法。執行階段需重點監控采購、施工等成本,優化物料管理,有效減少不必要支出,加強成本管理。實施進度與成本的同步跟蹤,及時比較實際支出與預算差異,做出相應調整。項目結束時,應及時進行成本效益分析,以評估各部門在預算執行上的表現,識別潛在的問題和風險,提升管理效率并為將來的項目提供寶貴經驗;除此之外,還需要構建一個有效的內部控制監督體系和完善的內控規程,確保部門按照既定規則行事,對項目及各部門的成本費用進行監管,避免個人利益可能對公司利益造成的干擾。
(六)掌握項目所在地稅務政策,防范稅務風險
項目財務負責人需定期梳理、掌握各類最新的稅收政策,確保稅務處理的合規性。尤其是在合同簽訂階段,應明確區分設計服務、建筑安裝和設備購置等各環節的建設資金,并針對每一部分單獨納稅,以避免因混合銷售而引發的稅務問題。在與分包商簽訂合同時,也應根據建設合同的具體分項金額明確列示,以保證稅務處理的透明度和準確性。對于各地區不同的附加稅和個人所得稅規定,項目財務負責人也需要有清晰的認知,以防止因不熟悉地方稅收規定而導致的重復納稅問題。在項目設計、采購、施工等各階段產生的合同業務支出中,必須確保所取得的增值稅發票符合稅法要求,以最大程度減少稅務風險。
六、結語
隨著光伏技術的不斷發展和環保意識的日益增強,光伏發電項目正成為未來能源結構調整和綠色發展的重要推動力。實行精細化的風險管理和科學的財務策略,能夠有效提升光伏項目的投資效益,促進可再生能源產業的健康發展,為實現碳中和投資目標做出重要貢獻。未來的工作應進一步探討不同市場和政策環境下光伏項目的適應性策略,為光伏產業的全面發展提供更加堅實的理論和實踐基礎。
參考文獻:
[1] 李鴻雁.光伏發電項目投資風險分析及控制策略研究[J].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全文版)經濟管理,2022(07):4.
[2] 陳玉茹.光伏發電項目的投資風險分析和造價控制路徑[J].首席財務官,2022,18(09):28-30.
[3]王鵬.新能源光伏發電項目并購管理與風險研究[J].能源科技,2023,21(05):72-75.
[4]秦珂.光伏發電行業收購項目中存在的財務風險及應對措施[J].財經界,2022(11):98-100.
[5]顧承兌.光伏發電項目的財務分析與投資決策管理[J].首席財務官,2022,18(11):36-39.
(作者單位:中國電建集團成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