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位于長白山西麓、松花江上游的吉林省靖宇縣,不僅是東北民主抗日聯軍總司令、民族英雄楊靖宇的殉難地,也是一座土壤條件優越、氣候得天獨厚,適宜農作物生長的創新創業之城。在楊靖宇將軍同仇敵愾、勇于犧牲精神激勵下,靖宇人以飽滿的熱情、卓越的技術,書寫著一個個農業產業化之夢。
2023年吉林省企業“創新達人”、吉林省潤泰農林開發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潤泰農林”)總經理楊志春,就是一位致力于將藍莓產業化、品牌化的創業先鋒。
返鄉創業 為未來押下“豪賭”
出生于農村家庭的楊志春,少年時期就見識了山村生活的貧苦與艱難。那時,他唯一的夢想就是通過刻苦學習,走出困住無數人的大山,闖進大城市去看看外面的繁華。
命運沒有辜負他。大學畢業后,楊志春如愿以償地去了深圳,并獲得了一份體面的工作。但是,在領略了現代生活的奔忙與浮華之后,當所有人向他投來贊許、艷羨的目光時,楊志春卻發現,這種生活其實并不是自己想要的。他一閉上眼睛,腦海中就會浮現一座座霧氣繚繞的山頭,耳邊縈繞著故鄉殷切的思念。
經過幾年思想斗爭,楊志春決定放棄都市繁華的生活,以及深圳的舒適與便利,帶著對農業深層次的理解回到吉林靖宇,投身到農業生產當中。
“那時候,我深感自己肩負起為家鄉農業注入新活力的使命。”楊志春告訴本刊記者,“這個選擇或許看似冒險,但卻是我為家鄉和自己未來押下的一次‘豪賭’。”
靖宇縣特色種植業發達,擁有人參、西洋參、平貝母等多種特產。回鄉后,楊志春先后從事過中藥材、燃料油貿易,后由于行業起伏較大而最終收手,但這段經歷,也讓他積累了寶貴的市場銷售經驗和敏銳的市場洞察力。
2015年,楊志春正式創辦潤泰農林,專注于研究和開發當地的長白山人參、天麻、藍莓等特產。為此,他投入超過1000萬元,承包并管理了3600余畝的天然林和人工林,同時打造了一個占地1200多畝的林業苗圃。
創新技能 使藍莓種植上個臺階
農業產業化是一項充滿挑戰的工作,不僅需要面對繁重的體力勞動、在惡劣的天氣條件下工作、應對各種病蟲害的威脅、持續投入時間和精力照料農作物,還要不斷學習相關政策法規,適應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在嘗試過種植長白山人參、天麻等特色農產品之后,楊志春最終在藍莓地里找到了歸宿。
“那時候,靖宇縣的藍莓已經小有名氣了,但是總體經營還很不盡如人意。”楊志春說,“加上前些年儲備了一些土地資源,于是就投身到藍莓種植行業,努力帶著這個區域的藍莓產業改變商業模式,創新經營模式。”
實際上,楊志春的藍莓種植計劃也并非一帆風順,先后遇到果實下垂導致泥果問題、人參地膜的浪費以及采收季節受降雨干擾等諸多困擾。為此,他先后赴山東、5W07/8H+dToSwFPRB2Z6DYk3VX/UnbCO7F+G9qGNDE4=貴州、云南等地的藍莓種植基地考察,尋求老種植戶的幫助;還拜訪了吉林農業大學教授、吉林省藍莓研究中心主任吳林,并邀請其帶領團隊到靖宇調研植株生長情況。
通過多地走訪調研,以及吳林研究團隊的幫助,楊志春對藍莓種植技術進行大膽創新,總結出了一套適用于長白山地區的藍莓種植技術,不僅提高了藍莓產量和品質,而且實現了對資源的再利用,同時解決了環境保護問題。
一是修剪技術。楊志春一改傳統的修剪習慣,根據藍莓生長的時間點、園區狀況進行修剪,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通過控制結果枝的長度來控制花芽數量,最終達到精確控制產量的目的。這項技術在潤泰農林推廣試驗后,果實品質、產量都有了明顯提升。
二是吊枝技術。每到果實成熟季節,最靠下枝條上的果實由于重力原因經常下墜至地面,不僅影響果實生長,還將高品質的商品果弱化為泥果。而“吊枝”技術有效解決了泥果問題。
三是人參地膜回收利用。結合人工除草費用高、藍莓忌積水、冬季需防寒等問題,楊志春對人參地膜加以回收利用,不但解決了上述問題,也實現了資源的環保再利用。
四是棚膜技術。該技術可有效防雨、防雹、防鳥,使采收季節不受降雨影響。

四項技術的實施,使潤泰農林引領長白山地區的藍莓種植水平上了一個新臺階。但楊志春并不滿足于此,他希望潤泰農林能發展成為藍莓種植和加工領域的領軍企業,并打造東北地區具有影響力的藍莓品牌。與此同時,形成包括藍莓深加工、冷鏈物流、生態旅游、生態研學在內的完整產業鏈,成為可持續發展的典范,通過環保和綠色種植,為后代留下良好的生態環境。
放眼未來 謀劃企業長遠發展
除了自身經營,楊志春還希望將潤泰農林的成功經驗分享給更多藍莓種植戶。
為此,他定期舉辦藍莓栽培技術觀摩、現場培訓和技術咨詢等公益活動,幫助種植戶提高種植技術;同時,號召成立了靖宇縣藍莓協會,積極發揮協會作用,為種植戶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楊志春還牽頭成立了藍莓種植合作社,協助培訓更多的種植戶,傳遞種植技術,并提供管理和銷售指導。
此外,楊志春首倡的合作銷售模式,也提高了種植戶收益。在用工高峰期,潤泰農林每天用工在200人以上;每年為超過200人次集中傳授藍莓種植技術、為種植戶實地指導20次以上,為當地鄉村振興作出了貢獻。
談到潤泰農林發展中遇到的痛點、難點,楊志春認為,資金、技術、人才、市場都是曾經遇到的瓶頸問題。然而,通過與各級科協組織與吉林農業大學教授吳林進行聯系并深度合作,使技術問題得到了有效解決;通過與省內外同行的切磋交流,使實際生產環節的技術難題得以破解;人才方面,主要靠自行培養;銷售技巧則主要來自創辦潤泰農林之前做貿易的經驗。
楊志春判斷,未來3~5年,我國農林產業將會出現幾個重要的發展趨勢:更多地應用智能農業、精準農業等現代技術,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將大幅提升;對化學肥料、農藥的使用會減少,發展有機農業、綠色農業是大勢所趨;通過優化種植和養殖結構,高附加值產品比重將會增加;從種植、加工到銷售,產業鏈將進一步整合,行業綜合競爭力將進一步得到提升;隨著“一帶一路”等國際合作項目的推進,中國農林產品將有更多的機會進入國際市場。

“中國農林產業擁有政策支持、市場潛力、勞動力成本、文化多樣性等優勢,但同時也應當看到,在科技水平、生產效率、質量標準、環境壓力等方面,我們和西方發達國家還存在一定差距。”楊志春認為,中國農林產業需要不斷學習和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提高科技應用水平,從而實現可持續發展。
下一步,楊志春將繼續加強藍莓種苗的研發,培育出產量更高、抗病蟲害能力更強的藍莓品種;同時,加大對智能化種植管理系統、冷鏈物流技術的研發和投資力度,以提高生產效率和產品質量。具體包括四個方面的遠景規劃:
擴展與優化種植基地,利用地理位置優勢,提高藍莓產量和質量,采用精準農業、有機農業確保產品的綠色健康;對產業鏈進行整合升級,向種子研發、苗圃建設等產業鏈上游延伸,同時向藍莓深加工等產業鏈下游拓展;加強市場開拓與品牌建設,提高產品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并尋求出口機會,探索國際市場;承擔社會責任,推行可持續發展戰略,樹立良好的企業形象。
“這些措施最終都指向一個目的,就是使潤泰農林在日益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有利地位,實現長遠發展。”楊志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