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培育優良的學風對于提升高校治學水平、促進學生成長成才有著積極的意義。目前高校學風建設存在的問題主要有學生學習目標不明確,動力不足;學習興趣低,專業認同度不高;學習態度不端正,方法不科學。數字化時代,隨著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數字賦能給高校的學風建設帶來了前所未有的轉型和變革,推動了高校學風建設的全面發展和創新,有利于實現高校教育資源整合共享,有助于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成效。高校要深知數字賦能的重要性,通過樹立學風建設數字化理念,打造數字化智慧學習空間,實現教育資源個性化適配,健全學風建設數字化機制等創新路徑,全面提升高校學風建設的質量和效率。
關鍵詞:數字賦能;學風建設;創新路徑
學風直接體現了一所高校的治學水平和文化底蘊,優良的學風對于高校的整體發展和學生的個人成長都具有深遠的意義。優良的學風能夠提升高校的社會聲譽和學術地位,吸引更多優秀師生和資源,形成良性循環,推動學校整體水平的提升。在優良學風的影響下,學生能夠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專業素養,為未來的職業生涯和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在數字化時代,隨著5G、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數字技術的飛速發展,逐漸滲透到各領域中,改變了人們日常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在此背景下,數字賦能給高校的學風建設帶來了全新的發展機遇,將新型的教育理念與數字技術相融合并貫穿到學風建設全過程,切實研究數字賦能學風建設的創新路徑,全面提升高等教育的質量和效率。
一、當前高校學風建設存在的問題
(一)學習目標不明確,動力不足
大一新生在進入大學后,會面臨學習目標的“迷茫期”,其原因是在高中時期,學習目標比較單一明確,且有各科目老師的監督。順利升學后大部分學生對大學學習生活適應能力弱,在互聯網的影響下面對海量信息,學生難以篩選和集中注意力于重要的學習內容,逐漸放任自我,變得迷茫、散漫。大學四年正處于學生的青春時期,思維活躍、獵奇心強,但缺乏自律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對自己的未來職業發展缺乏清晰的規劃,導致學習目標模糊。高校要做好開學新生教育和職業規劃教育,引導學生設立學習目標和大學規劃,提供心理咨詢和輔導服務,幫助學生處理學習和生活中的壓力,激發學習的動力。
(二)學習興趣低,專業認同度不高
部分學生對待學習只有三分鐘的熱度,課堂上注意力渙散,人在教室,心在遠方。課前不做預習,課上“低頭族”,課后不做復習,甚至出現遲到、早退、曠課等現象,考前“臨時抱佛腳”,掛科率高。部分學生在選擇專業時受外界影響,如就業前景、家長意見等,而非個人興趣和特長,這在一定程度上對所學專業的培養計劃、發展前景、教學方法等了解片面,導致對專業課程聽不懂、吃不透、學不進的情況,久而久之就出現學生對專業認可度降低,喪失學習鉆研的興趣。高校要根據學生的興趣和特長提供個性化教育方案,鼓勵學生發展自己的優勢。同時做好學風督導、專業介紹、實踐學習等教育引導工作,使學生增強主動學習、自我管理和自我監督的意識。
(三)學習態度不端正,方法不科學
新媒體時代和網絡的普及,大學生作為互聯網的“原住民”,從互聯網中獲取最新時代訊息和便捷的自我表達途徑,但是他們表現出對網絡過度的依賴,在網上學習、社交、購物、游戲等,課堂上玩手機,不抬頭聽講,課后不積極參與第二課堂的校園文化活動,沒有良好的學習態度。還有部分學生每天下課就去圖書館自習,成績卻并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學習的方法不得當,課前預習、上課記筆記、課后復習鉆研、應用實踐等方面缺乏科學可行性。高校要定期開展學長學姐學習經驗分享交流會,一方面鼓勵學生端正學習態度,向榜樣看齊;另一方面引導學生收集學習干貨,少做無用功,學到真知識。
二、數字賦能高校學風建設的意義
(一)推動高校學風建設的全面發展和創新
優良的學風建設對于高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升辦學水平起到關鍵性的作用,并直接影響著大學生的成長和發展。在數字化、人工智能時代,數字技術為高校學風建設正向賦能,不僅改變了高校學風建設的方式方法,更重要的是它推動了高校學風建設的理念、思路和內容的創新。高校學風建設迎來全新的發展機遇,有利于全面客觀分析和評價學風工作、精準研究和分析學生群體、整合共享數字化教育資源、形成多元化教育引導方法等。同時,在學風建設中引入數字技術也使得學風建設不受時空的局限,大大拓寬了學風建設的過程化育人模式,實現全員參與、全過程貫穿、全方位推動學風建設。
(二)有利于實現高校教育資源整合共享
數字化時代,數字技術為學風建設注入了教育資源多媒體化、教育場景虛擬仿真化、數據處理智能化的新形式。高校依托各學習平臺,比如學習通、超星等,為專業教師教學和學生日常學習提供多元化教育資源,如運用5G技術打造智慧教室、生態課堂等。同時,學生可以通過手機、平板電腦連接互聯網獲取學習資源,比如短視頻名師直播、微課、慕課等多媒體平臺,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自主學習。高校還運用數字技術將物理空間與虛擬空間融合起來,為實驗教學、社會實踐、志愿服務等校園實踐活動增添趣味性和吸引力。高校在進一步完善信息化建設標準,破除信息孤島,規范數據標準,建設全校大數據中心,實現全校數據共享,以服務全校師生為導向、以條目數據為基礎、以事務流程為抓手,全面提升校園信息化水平,實現集智慧教學、智慧科研、智慧實驗、智慧管理、智慧服務于一體的智慧校園,為在校學生各項學習活動提供資源的獲取便利性。
(三)有助于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成效
數字化發展時代,通過對學生用戶數據和其行為數據的研究分析,高校思政教育者可以深入地了解學生個體存在的問題、優勢、特點等,從而在教育引領的過程中為學生進行精準幫扶和導航。比如大數據技術可以實時統計和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思想狀況、社交動態、心理狀態等,當發現有苗頭性、傾向性問題早發現、早提醒、早干預、早解決,同時有助于思政教育者因材施教,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有針對性的教育引導服務,從而提高教育的質量和效率。在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的支撐下,高校學風建設的相關數據呈現著動態更新,對海量數據進行分析并追溯學生學習成長歷程,將定性與定量相結合,一方面使得學風建設的評價更加全面與科學,另一方面學生可以結合自身未來職業生涯規劃,揚長補短,不斷完善自我、發展自我,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成效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不斷提高和優化。
三、數字賦能高校學風建設的創新實施路徑
(一)樹立學風建設數字化理念
數字化發展時代,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技術的迅速發展推動了高校教育的數字化變革,也給學風建設帶來了新的課題,數字賦能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傳統高校學風建設的育人管理模式,這就要求高校相關教育管理工作者在落實學風建設工作的過程中樹立數字化理念,從全局的角度出發,將數字化理念與數字化技術貫穿于高校學風建設的全過程,從而實現學風建設的數字化變革。首先,要樹立以人為本的數字化育人理念。數字賦能高校學風建設,不是兩者“1+1=2”的簡單結合,而是始終圍繞立德樹人為根本,在大數據的依托下加強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幫助學生實現自我成長和進步。其次,要樹立互聯互通的數字化學習理念。針對學習者而言,數字賦能帶來的不僅是內部和外部環境的改變,更多的是一種學習思維模式的轉變。學習者在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下,隨時隨地可以從數字媒介獲取學習資料和內容,通過數字技術進行線上線下同步開展的研討性學習。同時高校不斷完善數字化資源平臺的共享共用,為學習者提供新鮮的學習素材。最后,要樹立協同聯動的數字化管理理念。學風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過程,與日常的教學和管理工作密不可分。教育管理工作者可以對學風建設的各項組成數據進行動態監測,進而做出合適的調整,比如學情監測、教情監測等。當某一環節出現風險預警時,教育管理工作者可以迅速調動多方資源,做出相應的改進應對措施,從而實現新時代下高校學風建設的資源優化配置。
(二)打造數字化智慧學習空間
數字化時代,高校通過移動設備、社交媒體、大數據等打造智慧學習空間,不僅提升了高校學風建設的質量和效率,還為高校教育的創新和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動力。智慧學習空間通常配備有智能設備和軟件,可以靈活適應不同的教學需求和學習風格,提供更加舒適和高效的學習環境。同時能夠整合和共享各類教育資源,包括電子書籍、在線課程、虛擬實驗室等,使得學習不再局限于傳統的教室和書本。智慧學習空間的打造使得教學方法更加多樣化,實現數據的互聯互通性,滿足學生群體的個性化體驗需求,并依托智能學習平臺實時監測學生的學習狀況,根據學習和行為數據為教育管理者提供有利的支持和參考,從而實時調整策略。智能學習空間打破了傳統的網上學習環境的局限性,教學環節不再是單一地觀看PPT和教學視頻,比如翻轉課堂、游戲化學習、模擬實訓等,這些方式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造力,實現師生之間深度高效的互動。智慧學習空間依托各種物理接口持續跟蹤和收集學習、教學、管理等數據,利用數據分析技術預測學生的個性特點、思維方式、學習動態等情況,從而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資源和教學計劃,讓學生能夠更加自主性地學習。智慧學習空間也支持在線討論、協作項目和遠程互動,促進學生之間的交流與合作,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
(三)實現教育資源個性化適配
數字技術能夠為高校教育資源的個性化適配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實現教育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學校通過利用教育數據挖掘和數據分析技術,對大數據里的用戶數據和行為數據進行分析,比如學生的學期考評成績、圖書館借閱書籍情況、日常到課率、上課表現情況等,可以深入地了解受眾群體的真實需求、行為特征、興趣愛好、學習狀況等,從而幫助教育管理者及時地調整教育教學的策略,為學生提供具有個性化的教學內容,做到真正的因材施教,優化整體教學效果,提高教育的質量和效率;學校也可以通過數字技術匯聚和遴選優質的學習資源,比如慕課、微課堂、名師講解等,實現資源的共建共享共用,利用智能平臺的推薦系統,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內容,在學習資源的輸入過程中,要有意識有導向性地培養學生進行數字化學習,用數字技術的創新性和引領性去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學校可以通過AI、大數據等技術,實現對教學活動的監測、學情數據的獲取與分析,從而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個性化學習系統,利用感知智能技術采集相關數據,并用認知智能技術進行數據理解,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學習路徑規劃方案、職業生涯規劃方案,助力學生的成長成才全面發展。
(四)健全學風建設數字化機制
良好的學風是教育質量的重要保證,而數字化機制的完善則是形成和維持良好學風的關鍵因素。
一是要健全教師隊伍的培養機制。高校要加強教師的數字技術培訓,通過選派教師進智能化企業、智能教學研討等方式,提高教師運用數字工具和平臺進行教學的能力,以適應數字化教學的需求。
二是健全學風建設的動態監測機制。基于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數字技術的支撐,學風建設的動態監測主要有學情監測、教學監測、信息化監測。學情監測通過對學生的學習狀況和行為數據進行監測,比如上課出勤率、課堂活躍度、圖書文獻借閱率、線上學習平臺瀏覽量等,以此來判斷學生對學習的認真程度是否達標。教學監測主要針對教師到課率、課堂互動情況、課后作業批改情況、課程設計審核情況、科研項目指導情況等數據進行監測,確保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引領作用。信息化監測則是針對數字化軟件設備、智慧學習空間是否正常運行進行監測,保證整個教學過程順利有序進行。
三是健全數字化應用機制。高校要對網絡行為實行統一安全監測和管理,加強數據的治理與分析,采購網絡安全服務、數據中心防火墻設備,完成信創服務器集群部署,與地方的大數據管理局加強對接和聯系。除此之外還需要注意其中可能存在“信息繭房”效應、用戶隱私被侵犯、數據信息被泄露、數字技術被濫用等問題,要完善規章制度和用戶使用權限,使得數字化技術真正為學生建設賦能。
四、結語
數字化教育轉型時代,高校應深知數字賦能學風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順應數字發展的趨勢,高校要提高學風建設的質量和效率,提升育人成效,就要積極把握數字技術給學風建設帶來的全新發展機遇,通過樹立學風建設數字化理念、打造數字化智慧學習空間、實現教育資源個性化適配、健全學風建設數字化機制等方式,更好地推動數字化時代數字賦能學風建設的創新。
參考文獻
[1]李霞.新媒體環境下高校學風建設路徑分析——基于優勢視角[J].新聞研究導刊,2023,14(20):170-172.
[2]時正杰.應用型地方本科院校加強學風建設的思考[J].淮陰工學院學報,2023,32(6):90-94.
[3]程瓊,劉宏達.高校學風建設的數字賦能及其實現路徑[J].高校輔導員,2022(5):67-71.
[4]焦連志,焦鳳梅.數字賦能的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J].現代教育科學,2024(1):66-72.DOI:10.13980/j.cnki. xdjykx.2024.01.011.
[5]張偉東. 數字賦能高校思政教育創新路徑[N]. 黑龍江日報,2023-12-06(006).DOI:10.28348/n.cnki.nhjrb.2023.004881.
[6]陳芳.人工智能背景下集群智慧學習空間的構建[J].黑河學院學報,2023,14(4):85-87+112.
[7]黃勇.基于“大思政”視角的高校學風建設探索與實踐[J].北京教育(高教),2023(6):85-87.
責編 / 馬銘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