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民辦高校的教育環境中,學風建設是提升教學質量和學生綜合素質的關鍵因素。學風,即學校的學習氛圍和學術風氣,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成效。而學生管理工作則通過一系列策略和措施來培養和維護健康的學風。文章系統闡述了學風建設的理論基礎,分析了民辦高校學風建設的核心要素,并從學生管理工作的角度提出了實施策略,如制訂需求導向的管理政策、優化教學資源配置、提升學生參與感、構建長期監控與評估機制等,以促進健康學風的形成和持續發展。
關鍵詞 學生管理;民辦高校;學風建設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27.014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Atmosphere in Private Universit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udent Management
LI Hongyan, SHI Jing
(Sheny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ushun, Liaoning 113000)
Abstract In the educational environment of private universities, the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atmosphere is a key factor in improving teaching quality and students' comprehensive quality. Academic atmosphere, which refers to the learning and academic atmosphere of a school, directly affects students' learning attitude and effectiveness. And student management work cultivates and maintains a healthy academic atmosphere through a series of strategies and measures. This article systematically expounds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academic atmosphere construction, analyzes the core elements of academic atmosphere construction in private universities, and proposes implementation strateg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tudent management work, such as formulating demand-oriented management policies, optimizing teaching resource allocation, enhancing student participation, and constructing long-term monitoring and evaluation mechanisms,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 healthy academic atmosphere.
Keywords student management; private university; construction of academic atmosphere
學風,作為反映一個學校學術氛圍和學生學習態度的重要指標,直接關聯到教育質量和學校形象。在這樣的背景下,探討和優化民辦高校的學風建設顯得尤為重要,而學生管理工作作為學風建設的核心環節,其效率和成效直接決定了學風的優良與否。學生管理不僅包括對學生日常行為的規范和控制,還涵蓋了對學生學習過程的引導和支持,包括學術誠信的培育、學習動機的激發,以及學術能力的提升。
1 理論基礎
1.1 學風建設的概念與特征
學風建設作為高等教育質量保障的重要組成部分,涵蓋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行為規范、學術態度與道德觀念的培養,其核心在于塑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和道德氛圍,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與學術進步。民辦高校在學風建設中,面臨著多元化的學生群體和市場化的管理模式,學風建設的內涵和特征表現得更加多樣和復雜。學風建設的概念既包括對學生學術誠信的嚴格要求,也涵蓋了對學生道德素養和行為規范的全方位引導,其目的在于通過系統的教育和管理,培育學生的自律意識和創新精神,形成良好的學術氛圍和校園文化。
學風建設的特征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學術性與規范性相結合,要求學生在學術研究中嚴謹求實,遵守學術道德,抵制學術不端行為,如抄襲、作弊等;注重道德教育與人格培養,通過各種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實踐活動,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道德判斷力;強調對學生自主學習與創新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進行獨立思考和創新探索,培養其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1]。
1.2 學生管理的理論框架
在民辦高校學風建設中,學生管理的理論框架起到了核心和基礎的作用,其設計和實施直接影響到學風的質量和效果。這一框架基于綜合管理理論、行為科學和教育心理學,著重于如何通過系統的管理措施和策略促進學生的學術和個人發展。學生管理的理論框架強調了管理的全面性,包括對學生學習、行為和心理三個維度的全方位管理。在學習管理方面,重點是通過課程設計、教學方法和評估體系的優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術潛力,同時通過學術監督確保學術規范性和誠信性的維護。行為管理則側重于制訂和執行校園行為準則,通過明確的規章制度和紀律措施,保障校園的正常教育秩序和安全環境,同時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和行為矯正,培養其良好的社會行為習慣。
2 民辦高校學風建設的核心要素
2.1 學習態度和學習環境
學習態度作為學生對學習過程的心理傾向和行為表現,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學術成效。積極的學習態度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促使學生主動探索知識,而消極的學習態度則可能導致學習動力的缺失,從而影響學生的學業表現和個人發展。因此,民辦高校在學風建設中必須通過多元化的教育策略和心理輔導,引導學生形成積極的學習態度,如通過激發成就動機、提升自我效能感和設置學習目標等方法,增強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持久性。同樣重要的是學習環境,它包括物理環境和心理環境兩大部分,共同構成學生學習活動的外部條件。物理環境的優化,如提供充足的學習資源、舒適的學習空間和先進的教學設施,是確保學生能夠在理想條件下進行學習活動的基礎。心理環境的建設則需要創造一個支持性強、競爭適度和尊重個體差異的校園氛圍,這有助于學生在無壓力的環境中探索知識,提升其學術自信和歸屬感。
2.2 師資力量和教學質量
師資力量指的是教師隊伍的整體教學能力和學術水平,它直接決定了教學質量和教育成果的優劣。一個強大的師資隊伍不僅需要具備深厚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教學經驗,還應具有持續學習和研究的能力,能夠不斷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學內容,適應教育發展的需求。此外,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師德也是影響學風的重要因素,優秀的教師能夠通過高效的教學策略和正面的師德榜樣作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術追求,進而提高學習效果。教學質量則是衡量民辦高校教育效果的關鍵指標,它包括課程設計的合理性、教學方法的先進性和學習成果的實效性。高質量的教學不僅要求課程內容與學術前沿保持一致,還要求教學方法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2.3 學生參與度和校園文化
學生的參與度反映了學生在學術和非學術活動中的積極性,是衡量教育實施效果的重要指標之一。高水平的學生參與度不僅能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和滿意度,還能促進學生技能的全面發展,如批判性思維、團隊合作與領導力等。此外,學生的廣泛參與還有助于學校收集反饋,優化教育策略和課程設置,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教育效果。校園文化則是指學校中普遍存在的價值觀、信仰、行為準則和日常習慣等文化表現形式,這些文化元素在校園生活中無處不在,從學術活動到社交互動,從教學大綱到課外活動,共同影響著學生的行為和態度。健康積極的校園文化可以激勵學生追求學術卓越,尊重知識和創新,而負面的校園文化則可能導致學生的消極學習態度和不良行為。因此,民辦高校需要通過策略性的文化建設活動,如價值觀教育、正面行為強化,以及不良行為的矯正機制,來營造一個支持性和包容性的學習環境。
3 基于學生管理角度的民辦高校學風建設策略
3.1 制訂符合學生需求的管理政策
制訂符合學生需求的管理政策是基礎且關鍵的一步,要求學校深入理解學生的學術和非學術需求,將這些需求作為制訂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學校應定期通過問卷調查、焦點小組討論和個別訪談等方式來收集學生對課程內容、教學方式、資源配置、學習支持服務等方面的反饋和建議。根據這些數據,學??梢哉{整教育資源,優化課程設置,增強教學方法的多樣性和互動性,以更好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符合學生需求的管理政策還應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如學習風格、背景知識和未來職業目標。例如,對于需要更多指導的學生,可以提供增強的導師制或學業輔導服務;對于追求學術研究的學生,可以增設研究導向的課程和提供科研機會。這種個性化的管理策略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進他們的全面發展。管理政策的制訂還需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心理健康和福祉,為此學校應建立有效的心理支持系統和壓力管理程序,以應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戰和壓力。例如,可以通過設置心理健康日、組織心理健康工作坊、提供心理咨詢服務等方式,幫助學生管理學業和生活壓力,提升他們的心理韌性和自我調節能力。
3.2 優化教學資源配置
優化教學資源配置是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果的關鍵環節,要求高校合理調配和利用現有的教育資源,以滿足教學活動的多樣化需求和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教學資源的優化包括教材、教具、實驗設備,以及信息技術資源的更新和升級。學校需確保這些資源不僅現代化,且能夠有效支持教學大綱的實施和課程目標的實現,同時,應考慮到資源的可獲取性和可持續性,避免因資源限制而影響教學質量。優化資源配置還涉及教學空間的合理規劃,包括課堂布局、學習區域設置,以及多功能學習中心的建設。學校應將這些空間設計為促進學習的環境,如通過靈活的家具布局和科技支持的教室設施,增強互動性和學生參與感。例如,開放式的學習中心可以鼓勵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和自主學習,而專門的研究區域可以為進行學術研究的學生提供必要的支持。有效的教學資源配置還包括對教師專業發展的支持。高校應提供持續的教師培訓和發展計劃,幫助教師掌握最新的教學方法和技術,從而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此舉不僅可以增強教師的教學能力,還能通過教師的專業成長促進教學創新,進一步提升教學資源的使用效率。學校還需考慮教學資源配置的公平性,確保所有學生,無論其學術背景及學習能力如何,都能平等地訪問和利用這些資源。這需要高校建立透明的資源分配機制和監督體系,確保資源配置的合理性和公正性。
3.3 提升學生參與感
提升學生參與感是學風建設策略中的一個核心組成部分,它旨在通過增強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動性和責任感,來促進其學術成就和個人發展。實現這一目標的首要步驟是確保教學設計和學校活動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并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這可以通過實施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如項目式學習、翻轉課堂,以及基于探究的學習活動來完成,這些方法鼓勵學生主動探索問題和尋求解決方案,從而增強他們的參與感和學習動力。建立有效的學生反饋機制也是提升學生參與感的關鍵。通過定期的學生反饋調查、開放論壇和代表大會,學校可以收集學生對教學內容、課程結構和教學方法的意見和建議,這些信息將為教學改進和課程調整提供依據,從而使學生感覺到他們的意見被重視并對學校政策的制定有一定的影響力。加強學生在學校治理中的參與度也是增強學生參與感的有效方式。學生可以直接參與學校決策和管理過程,在學術委員會、課程發展團隊和校園活動規劃中發揮作用,增加他們對學校運作的了解和投入感。這不僅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領導能力,也能增強他們的責任感和歸屬感。
3.4 構建長期監控與評估機制
構建長期監控與評估機制是確保教育質量持續改進和學風氛圍穩定發展的關鍵,此類機制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持續的數據收集和分析,對教育實踐和政策實施的效果進行系統評估,從而為教學和管理決策提供科學依據。長期監控機制包括定期的教學評估、學生滿意度調查、學業成就追蹤,以及教師教學表現的定期審查。通過這些工具,學校可以獲得關于課程效果、教學方法、學生參與度和教師教學效能的實時反饋,從而及時調整教學策略和管理措施,以應對學習需求的變化和教育挑戰。評估機制的設計需包括定量和定性的評估方法,以全面捕捉教育活動的多方面影響。Rop8LszrjlrJvDFrib6nzg==定量數據,如成績分布、畢業率和就業率等,提供了評估學術成功的客觀標準;而定性數據,如學生和教師的反饋、自我報告的學習體驗和參與感等,則能深入揭示學生的學習態度和教學環境的質量。結合這兩種數據,學校能夠對教育成果進行多角度的解讀,識別潛在問題并制訂相應對策。長期監控與評估機制還應強調持續性和適應性。教育環境和學生需求的變化要求評估工具和方法能夠適時更新,以保證評估結果的相關性和有效性。因此,高校應定期審視和修訂其評估標準和工具,確保它們與教育目標和學生發展需求保持一致。
4 結語
從學生管理的角度出發,對民辦高校的學風建設進行系統性研究與實踐,不僅能夠提升學校的教學管理水平,也有助于形成積極向上的學術環境,最終實現提升學生綜合素質和學術水平的根本目標。此類研究的推進,無疑將為中國高等教育的多元發展貢獻新的力量,特別是在推動民辦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續發展方面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價值。
參考文獻
[1] 成蕾,趙秋月.淺談基于班主任制度的民辦高校學風建設PDCA模式[J].散文百家,2020(5):159.
[2] 王鶴霏,謝俊琳.淺談廣西民辦高校以評估促進學風建設——以廣西外國語學院為例[J].下一代,2020(4):2.
[3] 李直.三全育人視域下民辦高校學風建設的問題與對策——以沈陽城市學院為例[J].中國科技期刊數據庫科研,2023(4):3.
[4] 高海寧.加強和改進民辦高校學風建設的對策和途徑[J].財富時代,2021(1):232-233.
[5] 葉幸幸,李舒寧.學生干部在民辦高校學風建設中的作用探討[J].科技經濟導刊,2020,706(8):154,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