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數字經濟時代的發展,傳統會計專業培養模式亟須改革,以便適應現代社會的需求。文章闡述了數字經濟對稅收征管和稅收籌劃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分析了當前高校稅法課程的基本情況,從教學理念、教學方式、教學師資、教學質量等角度出發,總結出有效推進稅法課程教學改革的路徑,探索了數字稅務人才培養模式,為高校培養新時代稅務復合型人才提供了依據。
關鍵詞 新文科;數字經濟;稅法;數字稅務復合型人才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2024.27.041
Exploration of Tax Law Course Teaching Reform and Talent Cultivation
Mod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Digital Economy
LI Xiaoxia, PENG Yiting, XU Jinhua
(School of Management, Guang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Guangzhou, Guangdong 510520)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digital economy era, the traditional accounting professional training model urgently needs to be reformed to meet the needs of modern society. The article elaborates on the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brought by the digital economy to tax administration and planning, analyzes the basic situation of current tax law courses in universities, and summarizes effective paths for promoting tax law course reform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eaching philosophy,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staff, and teaching quality. It explores the training mode of digital tax talents and provides a basis for universities to cultivate new era tax composite talents.
Keywords new liberal arts; digital economy; tax law; sigital tax composite talents
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指出,“加快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將數字經濟提升到了國家戰略地位。當前,數字經濟成為全球各國的新經濟增長點,數字化轉型有助于推動宏觀經濟和微觀企業高質量發展[1]。在此背景下,將大數據手段融入稅法課程,創新數字稅務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促進會計專業向新文科轉型,成為社會經濟發展的重要現實需求。
1 研究背景
隨著數字經濟的興起,企業在稅收籌劃方面迎來了新機遇。首先,數字技術的應用提升了企業稅收籌劃效率。“金稅三期”以及網絡稅務平臺極大簡化了納稅人的辦稅流程,節省了人力、物力和時間成本。更重要的是,大數據技術應用能加強對企業的監管,通過提高企業經營和財務行為的可追溯性和透明度,有助于打擊企業虛增成本、偽造賬簿等逃稅違法行為,引導企業采取合法的稅收籌劃策略。其次,在數字經濟的推動下,電子商務等新經濟模式的出現為稅收籌劃提供了空間。企業可結合共享經濟、平臺經濟、零工經濟等新業態和新模式,合理規劃自身經濟活動,有效降低整體稅負[2]。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的廣泛應用,能幫助企業跟蹤、梳理和分析稅收優惠政策和稅收管理規定的最新變化,整合業務和財務信息,從宏觀角度優化投資、經營策略,選擇與自身特點高度匹配的方案,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進行科學合理的稅收籌劃。
然而,數字經濟的發展也給企業稅收籌劃帶來了新的挑戰。首先,多元化經營模式提高了稅收籌劃的復雜程度。數字化趨勢深刻影響了社會分工和產品流通,企業的經營范圍也變得廣泛而復雜。互聯網平臺成為新的交易媒介與核心,虛擬的、可移動的全新交易模式應運而生,平臺售后返利、高額補貼等特殊的銷售結算方式不斷涌現。這些混合銷售模式在支付、結算、流轉階段均與傳統交易模式存在差異,需企業在現行政策下進行調整。其次,數字化、智能化的稅收征管壓縮了稅收籌劃的空間。傳統稅收征管主要集中于企業業務流和信息流的末端,依賴于事后的監管和檢查,這為企業提供了在事前、事中進行稅收籌劃的機會。隨著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發展,全國聯網的“金稅三期”“金稅四期”等涉稅平臺不斷升級,通過全方位的大數據識別系統和稅收風險預警系統,稅務機關能實時監控和分析企業的經濟活動,企業面臨的稅收征管環境越發嚴格。綜上所述,數字時代企業稅務籌劃對稅務人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傳統的稅務人員還停留在以票據為中心的工作模式,而隨著業務與財務的界限逐漸模糊,企業財稅人員需及時更新知識體系、準確理解大數據、掌握處理海量數據的技術,如此才能將數據資源轉化為對企業決策有價值的信息,為企業設計出符合企業長遠發展需求的稅收籌劃方案。然而,目前我國財會人才供需存在著嚴重的結構性矛盾,高端財會人才供給遠遠不能滿足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需求,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新興科技的發展更是進一步加劇了這一供需矛盾[3]。因此,在數字經濟背景下培養數字稅務復合型人才顯得尤為關鍵和迫切。
2 稅法課程教學和稅務人才培養現狀
稅法課程作為會計學專業核心課程,其具有綜合性、實踐性、時效性和整體性強的特征。研究者們從不同視角分析了現有稅法課程和稅務人才培養存在的不足,主要體現為:①課程案例比較陳舊或與學生實際生活脫節。現有教學案例多聚焦于傳統工業經濟背景下的情境,缺少反映數字經濟時代新業態、新模式的企業案例,無法引起學生共鳴[4]。②缺少實踐教學。稅務工作的特殊性要求學生必須通過實踐來深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這樣才能有助于學生未來就業。③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難以滿足數據驅動教學范式的要求。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信息技術和信息資源的快速更新要求稅法課程教師具有相應的信息化技術素養,而大部分高校教師在這方面的素養尚顯不足,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稅法課程教學模式的創新與轉型。④學生在就業市場上的競爭力不足。在當前經濟環境下,用人單位越來越重視員工的創新能力和數據分析能力,但現有的稅法教育體系未能有效培養學生的這些能力[5]。
針對上述不足,研究者們正致力于探索適應大數據時代的稅法課程改革策略,但目前還缺乏對數字稅務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常曉素和孟瑩瑩[6]強調教師可以借助數據挖掘與學習分析技術從網絡教學數據平臺獲取有價值信息,分析和識別學生知識缺陷并據此進行教學調整,結合學生的未來發展方向來幫助他們實現更精細的職業規劃。續笑嘉等[7]認為要利用互聯網技術加強稅法課程的立體化,實現線上教學與課堂授課的有機結合,為學生提供更加靈活的學習方式。肖美玲等[8]認為要打造基于大數據的網絡教學平臺,實現精準教學。以云計算、數據挖掘和移動互聯為支撐的大數據技術,為精準教學提供了新機遇,可實現對學生學習行為的自動測量、自動記錄、高效分析與精準預測。
3 數字經濟背景下稅法課程和數字稅務人才培養模式改革
在數字經濟背景下,面對社會對稅務人才提出的更高標準,可充分利用數字經濟帶來的機遇,從以下幾個維度推進稅法課程改革和數字稅務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
3.1 教育理念的革新
教育理念的轉變是改革的關鍵。傳統教學思維強調理論知識且教學模式固定,數字經濟發展趨勢要求教師改變教學理念,強調數字素養和技能的培育,了解數字稅務人才在技術及管理等方面的新需求。在授課過程中,教師要引入數字經濟、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智能財務、財務共享等前沿知識及技術,不斷更新課程內容、創新授課模式及方法,強化學生對專業問題的解決能力,突出新時代培養特色,使人才培養與社會發展趨勢相契合。教師應定期參加教學改革培訓、專業教學研討會、教學專題講座等,更新數字稅務人才培養教育理念,主動參與教育改革和發展,拓寬教學新思路。
3.2 課程思政的融合
將課程思政理念貫穿到稅法課程的各個環節,旨在傳授專業知識的同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社會責任感,培養學生的依法誠信納稅意識、德法兼修素養和愛國情懷。例如,在講授納稅義務時,可引入部分企業或個人因偷稅漏稅而受法律制裁的案例,引導學生認識到依法納稅是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同時也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舉措。在稅法課程教學環節中有意識地融入思政教育,有利于培養掌握財稅專業知識、適應數字經濟時代需求、具備誠實守信精神和經世濟民素養的高素質數字稅務人才。
3.3 教學模式的多樣化
30fd9dbc867141a7452300b7b7ac34c6通過慕課、微課、雨課堂、翻轉課堂等現代教學手段,打造線上線下相結合的精準教學模式,能夠促進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深入理解,并鍛煉其將知識應用于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入數字經濟背景下涌現的新業態和新模式,通過分析新型企業案例,激發學生參與課堂討論的熱情,增強師生互動。例如,采用翻轉課堂模式講授數字時代企業稅收籌劃的原理和方法時,教師可在課前事先提供互聯網平臺企業稅收籌劃相關案例資料供學生自主學習,然后在課堂上組織學生討論、交流和總結。
3.4 教師專業素養的增強
稅法課程實務問題的復雜性要求授課教師不僅要有扎實的稅法知識基礎,還要緊跟國家稅法改革的步伐來及時更新稅法課程的專業內容,從而彌補教材更新過慢的缺點。同時,數字經濟發展趨勢要求授課教師加強自身的大數據思維和數據處理的教學能力。例如,教師可定期參加稅法動態更新和大數據的專題培訓,參訪企業和稅務部門以了解數字化手段在稅務應用的前沿動態,與智能財會課程的教師共同合作開發基于大數據技術應用的稅務處理和稅收籌劃教學項目,以提高自身的稅務專業素養和大數據素養,更好地實現數字稅務復合型人才培養的目標。
3.5 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
在堅實的理論教學基礎之上,通過實踐教學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探索以市場和社會需求為導向的人才培養模式。首先,學校要在教學實踐中引進智能化財稅軟件,加強實驗教學軟硬件的建設,結合大數據線上稅務管理與納稅申報實訓平臺,讓學生體驗仿真稅務操作。其次,校企深度合作,廣泛建立校外實訓實習基地,擴大數字稅務實踐的活動范圍,使學生深度體驗數字化涉稅業務的實際環境。最后,以賽促學,通過財稅類創新創業項目和大數據技能競賽等鍛煉,激發學生的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6 人才培養質量的跟蹤和反饋
教師要密切關注社會實際需求與行業發展趨向,深入研究數字時代對數字稅務人才知識、能力和素質的要求。首先,通過問卷調查、學生評教、同行觀摩課堂等方式收集學生和教師對稅法課程教學的意見和建議,并利用大數據技術對教學質量進行實時監測和分析,及時發現問題并采取措施加以改進。其次,通過對歷屆畢業生及用人單位的調研和訪談,收集各方對稅務人才培養質量的反饋,了解數字時代對稅務人才的需求動向,分析當前人才培養模式存在的瓶頸和痛點。最后,結合稅法課程特點、數字經濟的發展趨勢和各方反饋,持續調整和更新稅法課程體系、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以培養具備創新思維和大數據分析能力的數字稅務復合型人才。
綜上所述,稅法課程和數字稅務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需要改變教學理念,融入課程思政,提升教師專業知識能力和大數據技術能力,構建完善的實踐教學體系,同時要持續追蹤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做出適時的調整和有效的改進。
*通信作者:許金花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72072042);廣東省2023-2024年度會計科研課題(20232-03,20237-06);2023年廣東省研究生教育創新計劃項目(會計專業碩士課程教學案例庫建設);廣東工業大學2024年度校級本科教學工程項目“新文科背景下數字稅務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實踐研究”。
參考文獻
[1] 吳非,胡慧芷,林慧妍,等.企業數字化轉型與資本市場表現——來自股票流動性的經驗證據[J].管理世界,2021,37(7):130-144,10.
[2] 蔡昌,林高怡,王卉喬.稅收征管與企業融資約束——基于金稅三期的政策效應分析[J].會計研究,2021(5):107-120.
[3] 舒偉,曹健,王華,等.我國會計本科人才培養的現狀、挑戰及對策[J].會計研究,2021(8):177-189.
[4] 黃曉慧,楊飛.大數據+課程思政背景下稅法課程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中國農業會計,2023,33(9):100-102.
[5] 溫素彬,李慧,孫婷.鑒往知來:國內智能會計研究的知識圖譜分析[J].財會月刊,2022(23):65-72.
[6] 常曉素,孟瑩瑩.大數據背景下稅法課程教學改革省思[J].黑龍江工業學院學報(綜合版),2019,19(2):6-10.
[7] 續笑嘉,孫慧楠,馮麗.新型課堂教學模式在高校稅法課程教學中的應用[J].法制與社會,2020(28):164-165.
[8] 肖美玲,陳輯源,李梓萌.大數據背景下會計稅法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營銷界,2022(6):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