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論文闡述了課程思政教育的內涵,學生具備工匠精神、職業素養、思想道德等方面的綜合素質的緊迫性;通過調研說明以新能源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中新能源汽車維護一體化課程為研究載體的依據;介紹了我校汽車專業教學課程思政建設現狀,簡述我院汽修專業的課程思政落實與預期存在較大差距的原因;提出在汽車維修專業教學中課程思政的建設路徑;研究實踐中,深度結合課程內容,開發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相融合的人才培養方案、課程標準等。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 職業素養 學科教育 融合發展
0 引言
自2021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中指出,“堅持立德樹人、德技并修,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與技術技能培養融合統一”[1]。學?,F階段的思政教學仍然存在表面化、專業思政教師缺少、先進的教學理念匱乏,創新性教學手段缺乏等問題,新形勢下的教學改革勢在必行[2]。鑒于此教學背景,新能源汽車檢測維修專業課程思政教育要積極轉變觀念,順應新時代下新能源汽車”新四化“的發展趨勢,以新時期學生的特點為出發點,不斷地強化思想政治教育在學科教育中的地位,促進思政教育與學科教育的融合發展。本文以課程思政建設的內涵和教學現狀入手,以我校車輛工程系新能源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新能源汽車維護一體化課程開展課程思政為例進行探討。
1 研究背景
1.1 課程思政的內涵
課程思政是指在當今教學改革的局勢之下,充分利用課堂教學的主陣地,創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元化方式和方法,在全部課程中融入思想政治元素,發揮課程的育化功能,實現全課程、全方位育人。課程思政落地見效的主陣地是課堂,如何將專業知識與思政元素有機融合是當前課程思政育人的關鍵點[3-5]。
1.2 以新能源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作為研究載體的依據
隨著我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特別是在推行“低碳生活”目標后,新能源智能化汽車行業的人才需求急速上升。院校需要為行業迅速培養出具備高素質、應用型、數字技能型的汽車人才,只注重學生職業技能方面的培養,會造成學生難以具備工匠精神、職業素養等綜合素質的提升。因此,強化課程思政建設,通過學科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實現協同育人尤為重要,落實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塑造“三位一體”人才培養目標,完善“三全育人”機制體制建設[6]。
1.3 我校汽車專業教學課程思政建設現狀
作為專業課教師及班主任,在日常的教學工作與學生管理工作中不難發現,學生職業素養方面的培養略顯落后,但是由于制度建設不完善與教師思政水平普遍不高等因素的制約,目前我校新能源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的課程思政落實與預期存在較大的差距。
1.3.1 課程思政理解不夠深刻
教師普遍對課程思政的認識存在不足,理解存在偏差,在實施過程中又缺乏創新,存在“為了思政而思政”的現象。通常情況下僅僅是在教學過程中播放一段視頻,就作為課程思政的內容,既達不到課程思政的要求,也達不到預期的效果。職業院校本身看重學生的就業率,普遍認為,學生具備就業所需技能最重要,學生的綜合素質發展反而并不緊迫,導致思政教育難以有效地開展。
1.3.2 思政元素開發不足
要發揮思政教育在專業學科教育中的價值,不能生搬硬套,需要開發與教學內容相關聯的元素。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應該深挖專業當中蘊含的人文元素,例如:新能源汽車在中國汽車發展中的重要地位,給中國汽車制造向世界頂級汽車制造跨進的重要節點。學生對專業的理解,對潛在的文化精神都會有所提升,學生學習動機,積極性也會發生改變。
1.3.3 育人措施落實不到位
在課程育人上,教學理念的落后以及教學方法的單調,導致課程的開展依然延續老套路,無法做到思政內容與學科的有機融合;實踐育人方面,校外實踐與校內實踐中,思政內容沒有融入實踐中去;服務育人方面,教學特色不突顯,軟硬件建設不足;管理育人上,“重技術、輕思政”,應該建立可持續性發展的課程思政體系[7]。
2 行業企業調研
2022年8月,我校被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評為工學一體化第一階段建設院校,新能源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被評為工學一體化第一階段建設專業。為順利完成學院新能源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工學一體化課程建設,我系委派教師對在當地產業內有一定影響力的典型企業、院校、協會進行人才需求調研,在調研過程中,通過問卷和訪談的方式了解人才需求的現狀,同時也了解學院培養的學生應具備怎樣的職業素養,對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科教育融合提供依據。
2.1 崗位調研
針對企業一線技術骨干或基層管理人員發出調研問卷,調研范圍包括南京、鎮江、淮安、泰州。新能源汽車檢測與維護專業,畢業生初次就業是主要從事的崗位,具體崗位占比見圖1。
2.2 常規素養
從事新能源汽車檢測與維護技術技能人員,需要具備職業素質主要有較高的職業認同感,摯愛汽車維修、較強的鉆研精神、精益精神、攻關精神等,調研結果見圖2。
2.3 職業素養
從事新能源汽車檢測與維護技術技能人員,應具備的 8 個最重要的職業素養的調研中統計,統計結果見圖3。
2.4 核心素養
訪談企業一線技術骨干或基層管理人員13人,收回問卷13份,中級工的職業素養主要集中在學習能力,主動性與責任心,吃苦耐勞,安全生產,質量意識等方面。高級工的職業素養主要集中在團隊協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溝通與表達能力,學習能力以及主動性和責任心,精益求精的精神。技師主要的職業素養能力體現在團隊協作能力,解決問題能力,溝通與表達能力,計劃與組織能力,精益求精,創新能力和攻關精神。
3 新能源汽車專業教學中課程思政的建設路徑
3.1 強化理論武裝和價值引領,實施思想政治素質提升工程
(1)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教師黨員應堅定“四個自信”,將理想信念教育放在首位。制定理論學習計劃,定期舉辦研討班、座談會,開展愛國主題教育,引導學生自覺把實現個人價值與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統一起來。切實加強學生優良學風和良好習慣培養、日常行為管理引導學生明德、勵學、精技、篤行。
(2)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大力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積極選樹典型,開展優秀教師、優秀教育工作者、優秀學生等評選表彰活動,舉辦“身邊榜樣、前行力量”主題教育活動,發揮榜樣群體的示范引領作用。
3.2 強化教師隊伍建設,實施師德師風鑄魂工程
(1)提升教師思想政治素質。完善教師黨員政治理論學習制度,加強青年教師崗前培訓和在職培訓,嚴格落實教師校外企業實踐制度。
(2)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加強職業道德教育、學術道德教育,健全師德師風監督管理機制,引導廣大教師以德立身、以德立學、以德施教。
3.3 發揮文化引領作用,實施以文育人工程
(1)推進校園文化建設。加強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教育,積極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專題講座、“長山大講堂”等活動,邀請全國人大代表、優秀企業家等進校園。
(2)強化社會實踐育人功能。積極申報項目,完善校內實訓基地建設,建立校企合作產業學院,校企深度合作,為學生參加校內和校外實踐活動創造條件。推進創新創業建設,開展學生創新創業培訓,指導學生創新創業實踐。完善產教融合、校企共建等協同育人模式。
(3)在服務引導中加強思想教育。加強對學生的生涯規劃和學業指導、就業創業教育,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學習觀、成才觀、就業觀、創業觀。建立健全學生心理健康監督與輔導機制,促進學生身心和人格健康全面發展。
(4)創新“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樹立“互聯網+”思維,加強校園網等專題網站以及“兩微一端”等建設,拓展網絡教育和服務功能。制作傳播貼近學生特點和需求的新媒體內容產品,增強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與吸引力。
4 以新能源汽車維護一體化課程為載體的課程思政融合實踐
4.1 人才培養方案(2023級-新能源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高級工)
參考人社部關于新能源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高級工層次國家標準,結合院校實際情況編寫人才培養方案。
4.2 課程標準
課程標準中明確在課程內容開發過程中注重把學生職業能力培養和職業素質養成融為一體;在教學過程中創新教學模式,注重課內與課外融為一體,基本原理與最新發展技術融為一體,課程內容與要求中,添加思政元素。
4.3 教案
教案編寫時,教學過程有效融入課程思政元素,深挖與教學內容融合度高的思政素材,學生接受度高,能引發共鳴,從而達到思政教育的目的。
4.4 工作頁
工作頁設計,注重實用性,將技能知識與職業素養培養融合起來,全方位培養綜合職業能力,評價體系多元化,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采取多維度認定。
4.5 “互聯網+”思想政治教育
課程思政過程中,突破理念和能力的瓶頸,轉變教學理念。充分利用校內外廣闊的網絡資源,如嗶哩嗶哩、學習強國等網站,有大量的優質資源可以應用。
5 總結
本文以新能源汽車維護一體化課程為載體,進行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科教育融合發展的研究,通過新能源汽車檢測與維修專業工學一體化實訓基地建設與專業建設基礎,了解從業人員的綜合職業素養的需求,為學校學科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發展提供依據,也為專業教學課程體系的建立提供了依據。
研究實踐中,確定培養高技能人才為目標的人才培養方案;開發理論技能教育與思政教育融為一體的課程標準;編寫達到思政教育目的的教案;設計對學生的學習成果采取多維度認定的工作頁,充分利用校內外廣闊的網絡資源,做到思政元素與課程內容的融合。
研究時間較短,仍存在很多不足之處。
5.1 學生主體地位不明顯
職業院校學生的特點是理論學習的動力不足,學習積極性較差,以學生為主體的課堂教學模式效果甚微。教師在課程思政教學時存在形式化,表面化,學生對思政教育的認知度不高,理解不深入,不能滿足學生綜合素質提升的需要。
5.2 思政教學師資力量薄弱
學校思政教育教學師資力量也存在問題。系部教師主要以汽車專業教師為主,缺乏思政研究為主的教師團隊,欠缺專業的理論知識以及實踐經驗。
5.3 思政教育缺乏創新性
學院非常重視課程思政與學科教育的深度融合,也提出了相應的措施和指導方案,例如規范了人才培養方案、教學實施方案中思政元素的關聯性提取及課程思政內容融入的要求。但是,在具體的實施上還很難得到落實。教師缺乏創新性教學的認知和實踐,缺少相關的培訓和實踐指導。
5.4 研究樣本缺乏對比
研究期間授課的班級雖然不少,但同樣的專業課程內容中融入思政教育,缺乏對比,研究的有效性和成果難以評價,需要長期的積累,通過不斷地深入研究,將不足補齊。
基金項目:中國交通教育研究會 2022-2024 年度教育科學研究課題,課題編號:JT2022YB069。
參考文獻:
[1]朱益明.推進課程思政[J].北京教育(普教版),2022(08):18-19.
[2]姜靜.中職“課程思政”教學改革實踐路徑探析[J].科學咨詢(教育科研),2022(24):139-141.
[3]封小霞.以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為載體的課程思政教學分析[J].陜西教育(高教),2022(2):8-19.
[4]張麗芳,程曄.關于課程思政與工程教育認證融合的思考[J].高等建筑教育,2022,31(1):181-185.
[5]雷剛,王文樂,蔣長根,等.專業認證背景下引入課程思政的軟件專業人才培養模式[J].計算機教育,2022(2):4-8.
[6]徐坤,徐回憶,吳才章.“光電檢測技術與應用”課程思政教學改革探索[J].工業和信息化教育,2023(03):36-40.
[7]孫小林.探析中職汽車維修專業課程思政建設路徑[J].新課程,2022(44):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