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蘇作文化作為蘇州地區特色文化之一,為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靈感。蘇州地區高校是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基于蘇作文化培養出具有地方特色和創新精神的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將為區域型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提供新思路。從蘇作文化的內涵出發,結合高校文化資源現狀,探討蘇州地區高校文化創意人才培養的策略。
[關 鍵 詞]蘇作文化;文化創意;人才培養;高校
[中圖分類號]G1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7556(2024)27-0072-03
文獻著錄格式:張振波.基于蘇作文化的蘇州地區高校文化創意人才培養策略[J].天工,2024(27):72-74.
基金項目:2022年江蘇省高校哲社項目“基于地方文化的蘇南高校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策略研究”階段性成果(項目編號:2022SJYB1516);2023江蘇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基于‘藝工融合’辦學特色的藝術設計類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課題編號:C/2023/01/37)。
蘇州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和豐富的文化資源。其中,蘇作文化以其獨特技藝和審美價值成為蘇州地區文化的重要代表。隨著文化創意產業的快速發展,蘇州地區對具有地方特色和創新精神的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的需求日益凸顯。高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在提升文化創意水平、推動蘇州地區文化創意產業高品質發展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基于蘇作文化構建符合市場需求的文化創意人才培養策略,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一、蘇作文化
蘇作通常被認為是中國古代頂端工藝的代稱?!疤K州專諸巷,琢玉、雕金、鏤木……其曰鬼工者,以顯微鏡燭之,方施刀錯……凡金銀、琉璃、綺、銘、繡之屬,無不極其精巧,概之曰‘蘇作’?!盵1]蘇作文化的形成得益于蘇州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文化積淀。這里自古以來就是繁華的商業都市和文化中心,經濟的繁榮和文化的交流為蘇作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自宋代以來,蘇州的經濟、文化日益繁盛,文人墨客輩出,他們的詩詞歌賦、書畫藝術等都對蘇作文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些文化精英不僅創作了大量的藝術作品,還通過他們的審美趣味和生活方式,影響了蘇州手工技藝和日常生活用品的設計。特別是在明清之際,經濟的發展伴隨著文化的昌盛,蘇州地區無可爭議地成為全國經濟文化中心之一,這為各種手工藝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條件。蘇州深厚的歷史文化也為蘇作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沃土。
蘇州人對工藝的熱愛和追求也是蘇作文化形成的重要原因。蘇州人注重生活品質,他們不僅追求工藝品的實用性,更注重其審美價值和文化內涵。從某種意義上講,它們本質上都是用美學思想來指導具體的生產實踐,從而使物質對象不僅實現了最直接的實用功能,同時還實現了其內部更高的審美價值。[2]這種對工藝的熱愛和追求,使得蘇州的手工藝制作逐漸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和特點,最終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蘇作文化,并成為蘇州人安身立命的手段。明代應天巡撫周忱曾說道:“天下之民,出其鄉則無所容其身;蘇松之民,出其鄉則足以售其巧?!贝送?,蘇州人也善于設計。明清時期,人們常追求“蘇意”“蘇樣”“蘇式”,并對其他地區產生了重要影響,各地唱蘇戲,飾蘇州頭,穿蘇州式樣服裝,用蘇州式樣器物,行為舉止如蘇州人狀,體現蘇州風格。[3]
如今,蘇州的傳統手工技藝成為蘇作最直接的代表,也是蘇作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據蘇州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統計,2006年以來,蘇州市列入國家級、省級、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項目分別有17、19和35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35人,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77人,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191人,可見蘇州傳統手工技藝資源之豐富。2022年,蘇州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發布了《蘇州市推進數字經濟時代產業創新集群發展領導小組辦公室關于印發蘇州市推動文化創意產業高質量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3—2025年)的通知》,其中的重點任務首先是推動蘇工蘇作創新發展。在加強蘇式工藝傳承保護的同時,尋求傳統工藝的當代價值。主要目標是到2025年,數字內容、創意設計、影視娛樂、動漫游戲、電競、蘇工蘇作等細分行業規上企業超過800家,營收不少于1500億元。讓文化創意產業不但取得創新性發展,還要求彰顯蘇州文化底蘊。
蘇作文化承載著蘇州地區的文化傳統和人文精神,對當今蘇州人的生活方式依然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也為文化創意產業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創作靈感。本文將蘇作文化納入文化創意人才培養,目的不僅是探尋傳統工藝的當代價值,更希望由此促進蘇州文化創意產業的高質量發展。
二、高校是文化創意人才培養的重要場域
文創理念的根基在文化,文化和創意的能動主體是人才。高校在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方面具備得天獨厚的條件。
(一)高校有豐富的知識儲備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將文化創意產業分為文化產品、文化服務和知識產權。文創的靈魂是文化。某種程度上講,文化創意產業最顯性也是最津津樂道的部分就是文化服務。高校不僅積累了豐富的文化資源,還提供了文化服務的場域。其不但擁有圖書館、檔案館、數據庫等豐富的學術資源,還設置了眾多學科和專業,每個學科和專業都有相應的課程內容和體系。基于豐富的學術活動和知識儲備、眾多科研成果,高校在人才培養的過程中一方面從事知識生產,另一方面對社會發揮著文化輻射的作用。
(二)高校有高質量的人才資源
作為高等教育機構,高校在人員構成上就決定了它既是培養高質量人才的單位,也是高質量人才聚集的組織,其師資和生源都是核心競爭力的重要體現。首先,高校的師資是其核心競爭力之一。高校匯聚了大量的專家學者和優秀教師,他們在各自的研究領域擁有極高的造詣和豐富的教學經驗。這些教師不僅能夠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課程指導,還能夠帶領學生進行科學研究,培養學生的創新實踐能力。其次,高校的生源也是其高質量人才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高校通過多種方式選拔優秀學生,這些學生經過系統的專業教育和訓練,成為各個行業所需要的人才。
(三)高校有成熟的人才培養體系
高校人才培養體系是一個旨在培養符合社會需求、具備專業知識和綜合素質的人才的綜合系統。這一體系在教學、科研、培養計劃等方面建立了一整套機制,以確保學生全面發展,并為社會持續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專業人才。這一體系經歷了長期的嘗試和積累,經歷了從專一型到復合型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以及從注重素質教育到圍繞創新理念的多樣化人才培養。以課程建設為例,高校課程和教學內容是根據學科的發展歷史和現狀,經過精心設計和組織而設定的,目的是為學生提供系統的專業知識和技能訓練。通過學習這些課程,學生可以逐步建立自己的知識體系,并在實踐中不斷深化和拓展。高校在人才培養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并成為人才培養過程中穩固的制度保障。
綜上所述,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基石是文化。高校首先要重視文化,要在文化視域下探討文化創意人才培養的策略,以實現人才培養與產業發展的有效銜接。

三、將蘇作文化納入文化創意人才培養
近年來,雖然文化創意產業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重視,在推動地方經濟發展上也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江蘇省的經濟地位和蘇派文化的影響力與其文化創意產業的整體水平并不匹配,其中重要原因在于當前江蘇文創產業內容所傳達的價值理念與自身文化價值理念缺乏契合度。[4]然而文創產業不僅是經濟增長點,還是構建地方文化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擔當著一個區域的文脈延續與發展的歷史使命。蘇作文化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獨特的精致技藝、雅致的審美風格,在蘇州文創人才培養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是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創新發展的重要力量。
(一)深入挖掘蘇作文化內涵,將其融入文創人才培養中
蘇作文化體現了蘇州人民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態度。這種文化不僅是一種藝術表現,更是一種生活哲學和人生智慧。蘇州地區高校應加強對蘇作文化的研究,深入挖掘其內涵和價值,并制定相關課程、教學計劃等,成為人才培養和開展質量評價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抓手。例如,通過開設蘇作文化通識課程,引導學生了解蘇作文化的歷史淵源、技藝特點和文化內涵。通過將蘇作文化內容融入文創相關課程的理論學習,并以實踐為落腳點尋求蘇作文化的當代價值。最后在成果評價階段,積極邀請蘇作工匠評價學生的實踐成果和教師的教學成果等。
(二)讓蘇作文化在實踐教學環節中成為融合文化創意傳統與現代的紐帶,實現教學模式創新
結合傳統工坊模式和現代教育理念,發揚工匠精神,優化創意設計策略。一方面,鼓勵學生通過實踐將蘇作元素與現代設計相結合,創作出富有蘇作文化特色的創新性作品;另一方面,積極探尋數字技術與傳統蘇作文化的結合創新。2023年,蘇州市文化創意產業聯合會數字創意產業專委會成立,同年蘇州文博會以“數字賦能創意之都”為主題,聚焦“文化經濟”和“融合發展”兩大關鍵詞,設立數字文化產業、創意設計服務、文旅融合消費三大展示主題?,F場簽約13個重點文化產業項目,總投資105.8億元。可見數字賦能已經是蘇州在文化創意產業布局上的一個重要手段,對蘇州地區文化創意人才培養提出了明確需求。
(三)以蘇作文化為紐帶推動高校與業界合作
在引進外部資源參與文創人才培養的同時,高校也在地方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實踐中發揮積極作用。以實踐項目為依托,鼓勵和支持學生參與蘇作文化的研究和開發,推動蘇作文化與現代設計相結合,創造出新的產品或服務。拓展實踐平臺,創造條件,讓學生以相對靈活的方式與業界接觸。通過合作,高校還可以及時了解市場需求和產業發展變化,調整人才培養方向,為產業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培養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創意產業人才。
蘇州地區高校應基于蘇作文化,著重培養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創意人才。將蘇作文化納入文創人才培養是一個長期而系統的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配合,才能為文創產業的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結束語
在培養文化創意人才方面,高校具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和文化資源。但文化資源的社會轉換率、社會貢獻率均與文創產業的市場需求密不可分。蘇州地區高校文化創意人才培養要積極洞察市場需求變化,以蘇作文化為紐帶推動高校與業界合作,引進外部資源參與文創人才培養。更重要的是深入挖掘蘇作文化內涵,融入文創人才培養體系,讓蘇作文化在創新教學實踐環節發揮傳統與現代相互銜接和融合的作用,將蘇作文化轉化為一種文創精神特質與能力,以實現培養高素質的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目標,為蘇州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的繁榮和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參考文獻:
[1]張彰,張婷婷.蘇作宣爐鑄造技藝的價值思考與現代創新[J].美術教育研究,2024(4):85-89.
[2]劉士林.江南文化的詩性闡釋[M].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8:142.
[3]吳中博物館.故宮里的江南清代宮廷珍玩與蘇作[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22:74.
[4]趙健雷.文化認同:文化創意產業的戰略路徑——以江蘇省為例[J].常州工學院學報(社科版),2017,35(5):58-61.
(編輯: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