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要 中國式現代化是愿景引領型現代化,呈現愿景引領驅動的顯著特征。愿景生產伴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全過程。人民性、世俗性、務實性、整體性和行動導向性是中國式現代化愿景的重要特征。中國式現代化愿景發揮著引領與指引、動員與激勵、整合與聚焦、反省與變革的功能。從政治學的視角看,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歸功于中國共產黨善于用愿景規劃的方式來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方向,將愿景的生產、傳播和執行三個關鍵環節貫通起來,實現了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的有機統一。
關鍵詞 中國共產黨 領導權 中國式現代化愿景 現代性
殷冬水,吉林大學行政學院教授吉林大學社會公正與政府治理研究中心/吉林大學國家治理協同創新中心主任
本文為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與人類文明新形態研究”(21AZD094)、吉林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創新團隊項目“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政治學闡釋”(2022CXTD06)的階段性成果。
鴉片戰爭后,內憂外患的中國經歷了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近代中國人對外部世界的認知開始“從‘天下’到‘世界’”[1]的轉換。“在其漫長的歷史演進中,中國始終未能形成現代國家形式,皇權未能滲透到社會之中。”[2]“帝國的行政從來沒有深入到每個村落和標準集鎮。”[3]無論是洋務派、維新派的改革探索,還是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實踐奮斗,都是對傳統中國進行的全方位現代性謀劃,試圖將其改造成一個國富民強的現代國家。
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具有現代化取向的先鋒隊政黨,是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最高政治領導力量。“黨的領導是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保證。”[1]領導權本質上是引領與追隨的權力關系,領導實質上就是領導者引領和組織其追隨者實現共同目標的過程,“領導者、追隨者和環境是領導這種社會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2]。領導者的核心任務就是要為組織發展創造愿景,將組織成員團結起來為實現愿景共同奮斗。中國式現代化是愿景引領型現代化,呈現愿景引領驅動的顯著特征。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鮮明特色是強調藍圖的作用,用“大國藍圖”引領現代化建設。鄧小平指出:“中國要堅持社會主義制度,要發展社會主義經濟,要實現四個現代化,沒有理想是不行的,沒有紀律也是不行的。”[3]中國共產黨是創造理想并組織人民為理想而奮斗的最高領導力量。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者,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式現代化歷史演進過程中生產了什么愿景?這些愿景有何特征?在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發揮了何種功能?這是本文要討論的問題。對這些問題的討論,旨在從愿景規劃這一視角分析和闡釋中國這個超大規模國家現代變革的成功邏輯。
一、理想圖景的生產:中國式現代化愿景的歷史變遷
“愿景是集體的未來圖景”[4],是人類社會面對未來不確定性所做的積極回應。愿景來源于現實,超越現實,表達的是人類社會對未來美好社會的想象、期待、向往和追求。愿景回望過去,引領現實,為特定組織或群體提供奮斗目標和努力方向。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過程,是中國共產黨不斷生產愿景的過程,也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全國各族人民將愿景變成現實的過程。
1.“建設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
中國式現代化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起步的,也是在不斷探索現代化愿景的過程中前行的。新中國成立初期,國家百廢待興,人民群眾雖生活極為困難,但對新國家的新生活充滿期待。
中國式現代化起點低,如同毛澤東指出的那樣,“我們的基本情況就是一窮二白。所謂窮就是生活水平低。……所謂‘白’,就是文盲還沒有完全消滅”[5]。“我們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如拉丁美洲一些國家那樣高。……我國人民還很窮。”[6]“飛機也不能造,大炮也不能造,坦克也不能造,汽車也不能造,精密機器也不能造,許多東西我們都不能造。”[7]國家的貧窮落后使得人民群眾無法過上有尊嚴的生活,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使得中國在國際政治空間格局中處于任人宰割的地位。“我國從十九世紀四十年代起,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中期,共計一百零五年時間,全世界幾乎一切大中小帝國主義國家都侵略過我國,都打過我們,除了最后一次,即抗日戰爭,由于國內外各種原因以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告終以外,沒有一次戰爭不是以我國失敗、簽訂喪權辱國條約而告終。”[8]因而,“我們應當以有可能挨打為出發點來部署我們的工作,力求在一個不太長久的時間內改變我國社會經濟、技術方面的落后狀態”[9]。
為了有效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就需要提出現代化愿景,確立國家發展的奮斗目標。早在新中國成立前夕,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就提出要為中國的獨立、民主、和平、統一和富強而奮斗,發展新民主主義的人民經濟,穩步地變農業國為工業國。1954年,中國共產黨提出我們的總目標是為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而奮斗,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工業國,由文化落后的國家變成有現代文化的國家,“準備在幾個五年計劃之內,將我們現在這樣一個經濟上文化上落后的國家,建設成為一個工業化的具有高度現代文化程度的偉大的國家”[1]。1956年,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修正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章程》,提出要“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富強的、先進的社會主義國家”[2]。中國式現代化要一步一步地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國家,使我國在幾十年內變為現代化的工業強國,要把一個落后的農業的中國轉變成為一個先進的工業化的中國,“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3]。1957年2月,毛澤東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中明確提出:“將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工業、現代農業和現代科學文化的社會主義國家。”[4]1963年,毛澤東提出,要在一個不太長的歷史時期內,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社會主義的現代化的強國,“做到有菜吃,有油吃,有豬吃,有魚吃,有菜牛吃,有羊吃,有雞鴨鵝兔吃,有蛋吃”[5]。
2.“總體小康”:改革開放初至二十世紀末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標志著中國進入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全黨的工作重點由“以階級斗爭為綱”,轉變成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中國共產黨提出要將建設小康社會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奮斗目標。
小康社會并不是中國式現代化的終極愿景,而是中國式現代化的一個階段性愿景。在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小康社會這一愿景按照實現的難易程度被分成“總體小康”和“全面小康”。所謂“總體小康”,“就是雖不富裕,但日子好過”[6]。“總體小康”是小跑,小變化,具體說來,就是要解決溫飽問題,國民生產總值人均達到八百美元。當時預計“總體小康”到二十世紀末實現,“實現這個目標意味著我們進入小康社會,把貧困的中國變成小康的中國”[7]。實現了總體小康,“人民的物質生活好起來,文化水平提高了,精神面貌會有大變化”[8]。
“小康是中國普通百姓對豐衣足食生活的向往和憧憬。然而,中國幾千年來,這一理想的社會愿望始終沒有實現。”[9]“總體小康”是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共產黨提出的中國式現代化愿景,該愿景的提出既來自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歷史經驗教訓的總結,也來自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未來目標的合理規劃與預期。“總體小康”是低水平的小康,是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對國家發展水平客觀分析的基礎上提出的,是通過全體人民共同努力可以實現的奮斗目標。從歷史縱向上看,實現“總體小康”無疑是國家發展的一個進步,但這個進步是一個“小跑步”。從橫向比較看,“總體小康”是欠充分的小康。這是因為,“總體小康”對發達國家而言是微不足道的,“達到了這個目標,中國也不算富,還不是一個發達國家”[10]。“總體小康”也是非同步的小康,它是對國家發展狀態的總體描述。“總體小康”并不意味著國家的全體人民都過上了小康生活,也不意味著全體人民都能同時邁進小康社會。在“總體小康”社會中,大多數人過著小康生活。“總體小康”還是以物質為基礎的小康,側重于物質生活,聚焦于收入層面。鄧小平提出,到二十世紀末,“達到小康水平,就是不窮不富,日子比較好過的水平”[11]。
3.“全面小康”:二十一世紀初至建黨百年
二十世紀末,中國如期進入了“總體小康”社會,實現了“總體小康”的奮斗目標。以此為基礎,中國共產黨擘畫了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新藍圖,帶領人民向“全面小康”這個更高愿景邁進,提出“要在本世紀頭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1]。
與“總體小康”一樣,“全面小康”屬于“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在二十一世紀初提出的中國式現代化的另一個愿景。“全面小康”的主要內容是,“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民主不斷擴大,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取得重大進展”[2]。“全面小康”展現的是一幅理想圖景和美好畫卷,提出的是中國式現代化要達成的一個重要目標,到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之時,我國“將成為工業化基本實現、綜合國力顯著增強、國內市場總體規模位居世界前列的國家,成為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生態環境良好的國家,成為人民享有更加充分民主權利、具有更高文明素質和精神追求的國家,成為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社會更加充滿活力而又安定團結的國家,成為對外更加開放、更加具有親和力、為人類文明作出更大貢獻的國家”[3]。
“全面小康”是對“總體小康”的超越。“總體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4]。與之相對,“全面小康”是高水平的、全面的、發展相對均衡的小康,是更高水平的小康,是惠及十幾億人口的小康。在“總體小康”階段,人民并不富裕,國家發展并不平衡,國民生產總值人均達到八百美元;到了“全面小康”階段,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三千美元左右,“二〇二〇年國內生產總值比二〇〇〇年翻兩番,按現在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估算,將達到四萬多億美元”[5]。“全面小康”包括覆蓋的領域要全面、覆蓋的區域要全面和覆蓋的人口要全面這三個方面[6]。“全面小康”不是單一維度的小康,其包括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等方面的內容,經歷了從“三位一體”到“四位一體”再到“五位一體”的轉變,“實現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我們的祖國必將更加繁榮富強,人民的生活必將更加幸福美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將進一步顯示出巨大的優越性”[7]。“全面小康”是發展平衡協調的小康。在“總體小康”階段,國家發展仍不平衡,城鄉之間、區域之間、不同行業之間收入差距較大。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國家發展的全面性、協調性、可持續性顯著增強。
4.“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
2017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九大,號召全國各族人民“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8]。2021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宣布,“我們實現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在中華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歷史性地解決了絕對貧困問題,正在意氣風發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9]。
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是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新歷史階段提出的新愿景。中國共產黨提出到二十一世紀中葉,更準確地說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周年之時,實現這一新愿景,把中國建設成為富強的中國、民主的中國、文明的中國、和諧的中國、美麗的中國。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之時,“我國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將全面提升,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成為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領先的國家,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實現,我國人民將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華民族將以更加昂揚的姿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10]。
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需要經歷兩個發展階段,每個階段需要三個五年規劃來推進。具體說來,就是從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國家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到那時,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將大幅躍升,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得到充分保障,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基本建成,各方面制度更加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基本實現;社會文明程度達到新的高度,國家文化軟實力顯著增強,中華文化影響更加廣泛深入;人民生活更為寬裕,中等收入群體比例明顯提高,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邁出堅實步伐;現代社會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會充滿活力又和諧有序;生態環境根本好轉,美麗中國目標基本實現”[1]。在國家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需要另外三個五年規劃期,“到本世紀中葉,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2]。
透過中國式現代化發展史可以看出,愿景生產伴隨著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全過程,中國式現代化愿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中國式現代化愿景的標準在逐漸提高,從關注溫飽轉向關注小康,從總體小康到全面小康,從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轉向把我國建設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中國式現代化愿景的維度在不斷拓展,從工業化到四個現代化,從四個現代化轉向包括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全面現代化,“從經濟領域擴展到社會領域”[3];中國式現代化愿景的落腳點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從以物為本轉向以人為本,不僅關注每個人的物質生活水平增長,關心溫飽問題的解決,也關注人的精神生活質量的提升。
二、回應人民期盼:中國式現代化愿景的重要特征
中國式現代化愿景本質上是“理想的”未來畫面,既有愿景應具有的一般屬性,也體現了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應有特色。與其他愿景一樣,中國式現代化愿景具有未來導向性,“是為了將來而非過去”[4]。中國式現代化愿景也具有理想性、超越性、創造性,是一種變革力量。中國式現代化愿景并不是事無巨細地規定國家治理的所有內容,而是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原則性、指導性。中國式現代化愿景的重要特征是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回應人民期盼。
1.人民性
人民性是中國式現代化愿景的重要特征。人民是中國式現代化愿景的創造主體,也是中國式現代化愿景生產的信息來源,更是中國式現代化愿景的服務對象。中國式現代化愿景以人民為中心,“堅持人民至上,從人民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出發謀劃和推進改革”[5],堅持“在發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6],“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7],反映的是人民群眾對未來美好社會的想象,回應的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愿望和期待,體現的是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滿足的是人民群眾的真正需求“,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質,完善收入分配和就業制度,健全ZfCLdc40qb4KHGRf9/gJ///WpdkMHv990nuIaxlovHo=社會保障體系,增強基本公共服務均衡性和可及性”[8],“最終指向都是人民的福祉”[9]。盡管中國式現代化愿景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形成的,并由中國共產黨集中呈現的,但從內容上看,中國式現代化愿景表達的是人民群眾對國家未來發展的期待和要求,是人民群眾內在心聲的外在表達。近代以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是中國人民的共同夢想,將貧窮落后的中國建設成為繁榮富強的中國,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國人民的共同愿望。這些內容都被納入中國式現代化愿景之中。
2.世俗性
世俗性是中國式現代化愿景的重要特征。“美好生活”“日子”“福祉”“幸福”“獲得感”等是表達中國式現代化愿景的重要話語。中國式現代化愿景表達的是人民群眾要過上世俗幸福生活的理想,呈現的是人民群眾過上美好生活的追求,反映的是人性的真實需求。這些“需求既包括食物、衣服和住房方面的物質需求,也包括教育方面的文化需求”[1]。中國式現代化愿景聚焦人民群眾的世俗欲望與需求,致力于滿足人民群眾的集體訴求,也尊重和體現每個人的利益訴求。中國式現代化愿景建立在對人民群眾需求洞見的基礎上,了解這些需求,滿足這些需求。這些需求包括安全、自由、平等、福利、公正等,所有這些需求構成每個人幸福生活的基礎。對每個人而言,安全感是首要的需求,人民希望生活在一個有序的社會之中,人與人之間能夠形成彼此信任關系,權利得到政府的尊重和法律的有效保護,不用擔心辛勤勞動獲得的成果被他人掠奪,擺脫貧窮、恐懼、愚昧的困擾,享受政府提供的福利,過上有尊嚴的生活。中國式現代化愿景承認人民群眾追求幸福生活的正當性、合理性與緊迫性,保障人民群眾追求幸福生活的機會與權利,承擔為人民群眾幸福生活創造條件的責任。中國式現代化愿景強調集體和自我共同奮斗的重要性,倡導人是自己命運的主人,要靠自己的努力來創造幸福。中國式現代化愿景實踐,不是一種英雄主義式的救贖行動,而是在黨和政府領導下全體人民的持續奮斗。
3.務實性
務實性是中國式現代化愿景的重要特征。所謂務實性,主要體現為“愿景必須適合特定組織的情況”[2],表現為“取消人們對烏托邦和較為理想化設想的興趣”[3]。歷史地看,中國式現代化曾為烏托邦思維所困擾,也承受過烏托邦實驗帶來的巨大代價。“大躍進對于中共精英具有強大的、內在的吸引力。它迎合了他們迅速進行社會經濟變革、‘趕上’發達國家的愿望。”[4]整體而言,中國式現代化愿景的一個重要變革體現在它超越了烏托邦思維,從具有烏托邦色彩的愿景發展到具有務實性的愿景。中國式現代化愿景來源于現實,超越于現實,但中國式現代化愿景并未脫離現實,始終將可行性作為衡量愿景規劃質量的一個重要標準,是“基于組織能力與外部環境而提出的具有可操作性與可實現性的奮斗目標”[5]。中國式現代化愿景不是空想的產物,也不是主觀臆斷的結果,它是頂層設計和問計于民共同作用的結果,是全體人民集體智慧的結晶。中國式現代化愿景尊重國家發展基礎,尊重國家發展的規律,直面當代中國國家發展的主要問題和主要矛盾。中國式現代化愿景的形成并不是盲目的、隨意的。恰恰相反,它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堅持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堅持目標導向、問題導向、過程導向、結果導向,是在對當代中國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和主要矛盾深刻認識的基礎上形成的理想圖景。中國式現代化愿景堅持科學規劃原則,“既不好高騖遠,也不因循守舊,保持歷史耐心,堅持穩中求進、循序漸進、持續推進”[1]。
4.整體性
整體性是中國式現代化愿景的重要特征。當代中國是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多民族國家,國家治理需要堅持整體性治理的原則,基于國家利益最大化原則對國家治理的整個地理單元內的不同構成要素、不同人群的利益訴求進行科學謀劃,整體布局,“對改革整體謀劃、系統布局,使各方面改革相互配合、協同高效”[2]。中國共產黨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核心領導力量,“黨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沒有任何自己特殊的利益,從來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團、任何權勢團體、任何特權階層的利益”[3]。在治國理政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能“依靠廣大人民群眾的力量,從政治上、經濟上、意識形態上杜絕這樣的‘既得利益集團’在中國大地上出現”[4],最大限度捍衛國家公共利益。因而,中國共產黨生產的中國式現代化愿景能體現和貫徹國家治理的整體性原則。中國式現代化愿景將國家作為一個守望相助的政治共同體,該政治共同體有著共同的使命、命運和利益。中國式現代化愿景關注的不是國家的局部發展,而是國家的整體發展,不是國家的一個方面進步,而是國家事業的整體進步,關注的不是一部分人的富裕,而是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當代中國是超大規模的國家,內部差異大,是一個由不同要素構成的復雜體系。在國家治理的過程中,這些不同構成要素是密切聯系的。中國式現代化愿景強調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等不同要素的重要性,也強調了不同要素之間的關聯性,并將這些不同要素協同起來推動國家的有效發展。中國式現代化愿景堅持統籌兼顧、協同平衡的治理理念、原則和方法,以促進國家利益最大化為治理的目標。中國式現代化愿景堅持“社會利益高于次級集體單位的利益,而特定次級集體的利益又高于其構成單位的利益。在衡量任何次級集體的利益時,個人首先必須考慮更大的利益,然后決定如何使次級集體利益符合社會利益”[5]。
5.行動導向性
行動導向性是中國式現代化愿景的重要特征,“從言說走向行動”[6]。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始終堅持“一分部署,九分落實”[7],不僅注重對現代化進行愿景規劃,而且注重愿景規劃的貫徹落實。中國式現代化愿景“是以行動為導向的、綱領性的思想”[8],它不僅要解釋世界,而且要改造世界,將解釋世界與改造世界關聯起來,強調觀念與行動、理想與現實、未來與現在之間的聯系,強調觀念對行動、理想對現實的塑造作用。中國式現代化愿景與政治實踐關聯,扎根于政治實踐,指導政治實踐,影響政治實踐。中國式現代化愿景不僅表達對中國未來發展的美好期待,還將這種美好期待在特定時空中通過集體行動轉變成現實。中國式現代化愿景的行動導向性體現在它塑造集體意識,創造集體記憶,與黨和政府的工作銜接對接,在黨和政府工作中起著有效的指導作用,進而轉變成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中國式現代化愿景一旦形成,就具有權威性和約束性,要與黨和政府工作相對接,要轉變成黨和政府施政的新依據,轉變成黨和政府推進現代化建設的公共政策。中國式現代化愿景的行動導向性,還體現在它要與政府的公共資源配置活動關聯起來,體現于公共資源的配置過程之中,最終落腳在對黨員干部工作績效的評價上,干部考核的“結果將運用于表彰獎勵、干部選拔任用、改進工作、行政問責等諸多程序中”[1],人民群眾根據愿景的實現程度來評價黨和政府的工作績效。“從世界范圍看來,中國的這種將觀念轉化為實踐、將理想轉化為行動、將目標轉化成現實的能力是異乎尋常的,是強大的目標治理能力的體現,也是強大的國家能力的核心。”[2]
三、以理想觀照現實:中國式現代化愿景的主要功能
中國式現代化愿景呈現鮮明特征,在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過程中承擔著多重功能,發揮了重要作用。“像其他政治工具一樣,愿景可用于或好或壞的目的”[3],“是不確定的社會現實的地圖以及創造集體意識的基石”[4]。正是由于中國式現代化愿景在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進程中能有效發揮其功能和作用,中國式現代化愿景才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不斷生產和轉換,持續作用于中國式現代化實踐。
1.引領與指導功能
中國式現代化愿景具有引領與指導功能。中國式現代化愿景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經過復雜政治過程形成的理想圖景,探索的是國家未來發展的可能性,“是對更好的存在和生活方式的渴望的表達”[5]。在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過程中,中國共產黨通過愿景的生產來履行其領導職能,發揮其領導者、決策者、組織者的作用。中國式現代化愿景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重要載體,也是中國共產黨進行現代化謀劃的重要工具。中國式現代化愿景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方向,將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由過去、現在引向未來。中國式現代化愿景還引領著中國式現代化的發展道路,規定著中國式現代化的社會主義性質。在政治實踐中,方向與道路是彼此關聯的。中國式現代化愿景的重要性在于,它引領著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方向和道路,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命運。中國式現代化愿景通過設計國家發展的藍圖,確定國家發展的階段性任務,將國家發展的藍圖轉換成可測量、可評價的指標,用這些指標來衡量中國式現代化要達到的水平,“規范政府行為(而不是干預企業決定)”[6]。由于中國共產黨生產出了不同的現代化愿景,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才有了明晰的推進方向、目標和任務。正是從這一意義上看,中國式現代化愿景不僅具有“摸著石頭過河”的探索性質,而且具有頂層設計的引領、指導屬性。
2.動員與激勵功能
中國式現代化愿景具有動員與激勵功能。現代化是一項復雜而艱巨的工程,現代化的推進需要廣泛的社會動員,需要通過選擇性激勵形成有效的集體行動,“在處于現代化之中的國家,政黨和政黨體制的一個關鍵作用,就是為此種農村的政治動員提供制度化構架”[7]。作為一種意識形態資源,中國式現代化愿景的成功之道在于它“能夠激勵其追隨者并改變世界”[8]。中國是一個傳統的農業國家,社會成員對現代化缺乏認識,更缺乏認同,“1949年全國勝利時建立的龐大的黨和政府官僚機器在意識形態與組織上是強大的,但其人員缺乏專業技能與現代知識”[1],這使得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動員任務尤為艱巨。中國式現代化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要通過廣泛的社會動員,塑造社會成員的現代化意識,提升社會成員參與現代化建設的意愿和能力,并匯集現代化建設所需要的力量,將國家的規模優勢轉變成國家的發展優勢。中國式現代化愿景的一個重要功能就是它為黨和政府現代化動員提供了思想資源,提供了“可信的、有吸引力的、令大家向往的宏偉目標”[2]。中國式現代化愿景提供了中國國家未來發展的理想藍圖,在現代化動員中,中國式現代化愿景為當代中國人提供了值得向往和追求的理想生活樣態,這種理想生活樣態激勵著當代中國人為之努力奮斗。中國式現代化愿景不僅是一種可欲的國家發展理想目標,而且是一種可變成現實的國家發展目標,正是這種可欲性和可能性的疊加,為當代中國人推動現代化發展提供了持久動力。中國式現代化愿景的動員與激勵功能還來源于其良好的實踐結果,改變了當代中國人的命運,改善了當代中國人的生存環境,提升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這種良好實踐結果增加了人民群眾對中國式現代化愿景的信任感、認同感,有助于喚起和提升人民群眾參與現代化建設的自覺性。
3.整合與聚焦功能
中國式現代化愿景具有整合與聚焦功能。在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進程中,“人民是政黨的基礎;而政黨是人民得以有機聚合和整體存在的內在力量與機制”[3],“中共在現代中國治理體系中扮演的關鍵性角色就在于‘整合性’”[4]。中國式現代化愿景發揮著重要的整合與聚焦作用。現代化發展不僅需要對社會進行廣泛動員,還需要通過有效的社會整合,創造社會共識,防止社會分裂對現代化的破壞。當代中國是一個廣土眾民的國家,“它的歷史如此悠長,它的文化如此深厚,它的社會(包括它的政治)如此復雜”[5],整合難度大,治理復雜。“作為一個內部異質性較強、區域發展極不平衡的超大規模社會,中國社會具有較高的離散性,社會整合具有極端重要性和高難度性。”[6]在中國式現代化推進過程中,“中國不得不在幾十年內同時面對和解決西方幾個世紀以來陸續遭遇并逐步處理的許多問題”[7],中國共產黨的重要任務就是將全體人民整合起來致力于現代化建設,應對超大規模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集體行動難題。中國式現代化愿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致力于解決超大規模國家現代化集體行動難題的一種重要嘗試“,最大限度地凝聚全社會的共識,發揮比較優勢,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邁進”[8]。從政治實踐層面上看,中國式現代化愿景既是中國共產黨進行政治整合的產物,是中國共產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結果,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不可或缺的整合與聚焦力量。中國式現代化愿景匯集全體人民的意志,整合社會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協調國家發展不同目標之間的復雜關系。中國式現代化愿景具有唯一性,在現代化不同發展階段,只有一個愿景,一張藍圖,其重要價值在于將全體人民團結起來,為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發展而共同奮斗。中國式現代化愿景具有權威性,其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形成的,既充分吸收了民意,又發揮了先鋒隊政黨的領導者角色,獲得了人民群眾的認可、認同、擁護。正是這種權威性,使得中國式現代化愿景不僅能有效進行社會動員,而且能有效進行社會整合,將全體人民的注意力聚焦現代化建設事業,防止現代化建設事業因其他因素干擾而中斷。中國式現代化愿景具有持續性,其是一個持續生產的過程,正是這種持續性,保證了其社會整合功能發揮的連續性、貫通性。從政治學的角度看,中國式現代化愿景體現的是黨和政府對人民的承諾,因而對黨和政府具有普遍約束力,有助于黨和政府將工作重心聚焦于現代化建設事業,聚焦于現代化建設的主要目標、主要事項、主要問題和主要矛盾上。
4.反省與變革功能
中國式現代化愿景具有反省與變革功能。在政治生活中,政治理想與政治現實之間存在張力。政治理想的一個重要功能是觀照與反思現實,幫助人們去發現政治實踐中面臨的問題、困難和挑戰,為人們變革現實提供思想武器。政治理想既有建構性,也有解構性,對政治現實構成挑戰。政治理想向人們傳達的是:所有政治現實都是不完美的,因而都是可以改進的。實際上,愿景并不是指任何目標,而是指一些難以完成的目標。“愿景暗含著去實現難以完成目標的決心和欲望。”[1]中國式現代化愿景在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因為它來源于政治實踐,同時也作用于政治實踐,幫助人們去發現政治實踐中面臨的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案。中國式現代化愿景的形成過程,既是中國共產黨深入了解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狀態的過程,也是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所面臨的主要矛盾、主要問題進行批判性分析的過程。中國式現代化愿景具有鮮明的自我超越特征,可以促進中國式現代化的變革發展。中國式現代化愿景具有反省與變革的性質定位,它不只為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提供辯護,創造合法性資源,更要反思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以促進中國式現代化的變革、創新、發展,將中國式現代化引向更加美好的未來。中國式現代化愿景為當代中國反省中國式現代化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及改進路徑提供了參照系,基于國家發展的未來目標對現實做出反省和反思,在反省和反思的基礎上為國家發展廓清未來的努力方向和目標,為中國式現代化變革發展提供了持久動力。
四、結語
實踐表明,中國式現代化愿景有效引領著中國式現代化發展,持續推動著中國現代變革,是中國這個超大規模國家成功實現現代變革的重要因素。當代中國“不僅維持了內部團結,而且最重要的是,實現了人民對政府的信任,實現了和平發展,實現了糧食、醫療和教育的自給自足,尤其是使8億人擺脫了貧困。世界上沒有任何其他國家實現如此非凡的目標”[2]。從大歷史的視角看,“現代化是人類歷史上最劇烈、最深遠并且顯然是無可避免的一場社會變革”[3],中國式現代化實踐是近代以來中國社會巨變的精彩華章。當代中國“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的教育體系、社會保障體系、醫療衛生體系。……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4]。中國共產黨運用中國式現代化愿景持續進行現代性謀劃,“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5]。
中國式現代化發展說明:國家是“組織經濟生活與控制社會的集中權力”[6],“國家是文明發展的產物,是文明社會的概括,同時也是推動社會發展和文明進步的關鍵性力量”[1]。“一個有效國家是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的必要先決條件。”[2]從政治學的視角看,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其主要經驗在于:第一,“黨是領導一切工作的核心力量”[3],中國共產黨是善于對國家發展進行合理規劃的先鋒隊政黨,善于用愿景規劃的方式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的方向,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愿景成為當代中國人政治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塑造了政治行動,闡明了目標,確定了身份和價值,并在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組織行動”[4]。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長期執政“使得其官員避免了短視的選戰思維,可以把注意力集中在長期戰略規劃上”[5]。與之相對,傳統國家的國家能力脆弱,“基層滲透力很低,很難實施國家計劃”[6]。第二,在引領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堅持將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結合起來,頂層設計、問計于民,將民主集中制組織原則貫穿于國家的治理活動之中,注重提升中國式現代化愿景的質量,確保中國式現代化愿景的正當性、合理性、科學性、有效性。第三,中國共產黨不僅關注愿景的生產,也關注愿景的貫徹落實,“實現了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的有機統一”[7],將愿景的生產、傳播和執行的三個關鍵環節貫通起來。具體說來,就是把愿景規劃與落實有效銜接起來,將愿景的落實與干部隊伍的選拔、任用、培養、考核、監督等連接起來,尤其是在現代化進程中注重激發人民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形成齊心協力進行現代化建設的局面。“一張藍圖繪到底”,反映的是中國共產黨具有強大的戰略規劃能力,是中國共產黨有效運用意識形態領導權的重要體現。“全國一盤棋”,體現的是舉國體制的動員能力、組織能力、協調能力。“一竿子插到底”蘊含的是國家強大的整合能力、政策貫徹執行能力。正是這些能力的有效結合促進了中國式現代化的成功。
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開辟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推動中國式現代化發展,經歷了一個復雜而艱辛的探索過程,有成功的經驗,也有失敗的教訓。比如,在特定時期,中國式現代化愿景目標定得過高,脫離實際,導致國家發展受挫;在“文革”期間,由于政治運動的干擾,國家發展偏離了現代化建設的應有方向。在現代化愿景規劃上,中國共產黨仍將面臨超大規模國家治理必然帶來的信息難題,需要不斷提高國家信息能力,提升愿景規劃的科學性。在愿景規劃的貫徹落實中,仍要協調頂層規劃與因地制宜之間的關系,平衡國家不同發展目標之間的內在張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是一項全新的事業,前進道路上必然會遇到各種矛盾和風險挑戰。”[8]在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仍會遇到一些新情況、新問題、新矛盾、新挑戰。在中國式現代化愿景生產與貫徹落實過程中,中國共產黨在解決這些問題的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經驗,也找到了一些有效辦法。這些經驗和辦法既為中國式現代化有效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同時也將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未來發展和續寫新輝煌奠定堅實基礎。
〔責任編輯:史拴拴〕
[1]羅志田:《中國的近代:大國的歷史轉身》,商務印書館2019年版,第111頁。
[2]Y. N. Zheng,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as Organizational Emperor:Culture,Reprod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10, p.51.
[3]西達·斯考切波:《國家與社會革命——對法國、俄國和中國的比較分析》,何俊志、王學東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第83頁。
[1]《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第43頁。
[2]H. M. Trice, J. M. Beyer, "Cultural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Organization Science, 1991, 2(2), p.150.
[3]《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4頁。
[4]D. Stam, R. G. Lord, Daan van Knippenberg, et al., "An Image of Who We Might Become: Vision Communication, Possible Selvesand Vision Pursuit", Organization Science, 2014, 25(4), p.1172.
[5][6][8][9]《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16頁,第16頁,第340頁,第341頁。
[7]《毛澤東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95頁。
[1]《毛澤東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50頁。
[2]夏利彪:《中國共產黨黨章及歷次修正案文本匯編:1921~2012》,法律出版社2016年版,第146頁。
[3][4]《毛澤東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4頁,第207頁。
[5]《毛澤東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70頁。
[6][7][8][10][11]《鄧小平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61頁,第226頁,第89頁,第102頁,第109頁。
[9]吳慶軍、王振中:《中國共產黨百年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世界坐標》,《財經科學》2021年第7期。
[1][4][7]《江澤民文選》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543頁,第416頁,第544頁。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1卷,外文出版社2018年版,第17頁。
[3][5]《胡錦濤文選》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628—629頁,第48頁。
[6]本書編寫組:《中華人民共和國簡史》,人民出版社、當代中國出版社2021年版,第362頁。
[8][10]《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0頁,第23頁。
[9]《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3頁。
[1]《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22—23頁。
[2]《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164頁。
[3]姜丹溪、陳金龍:《“小康社會”概念演變的歷史考察》,《當代中國史研究》2020年第6期。
[4]戴維·E.阿普特:《現代化的政治》,陳堯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第268頁。
[5]《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第79頁。
[6][8]《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第35頁,第5頁。
[7]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2頁。
[9]谷宇:《亞洲主要政黨塑造、運用政黨愿景治黨理政的經驗與啟示》,《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4年第2期。
[1]安德魯·文森特:《現代政治意識形態》,袁久紅等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219頁。
[2]L. Larwood, C. M. Falbe, M. P. Kriger, et al., "Structure and Meaning of Organizational Vision",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1995, 38(3), p.744.
[3]魯恂·W.派伊:《政治發展面面觀》,任曉、王元譯,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9頁。
[4]詹姆斯·R.湯森、布蘭特利·沃馬克:《中國政治》,顧速、董方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83頁。
[5]蔡禮強:《論中國共產黨的愿景領導力》,《甘肅社會科學》2019年第4期。
[1]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22頁。
[2]《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第79頁。
[3]《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人民出版社2021年版,第66頁。
[4]王銳:《“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將必發于卒伍”何以可能?——中國古代政治傳統再檢視》,《東方學刊》2020年第4期。
[5]鄒讜:《中國革命再闡釋》,何高潮等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153頁。
[6]羅志田:《中國的近代:大國的歷史轉身》,商務印書館2019年版,第9頁。
[7]《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4卷,外文出版社2022年版,第137頁。
[8]C. J. Friedrich, "Ideology in Politics: A Theoretical Comment", Slavic Review, 1965, 24(4), p.612.
[1]周光輝、王茜、王匡夫:《規模治理的政策“落實”難題及其應對——基于“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制”的考察》,《社會科學》2022年第7期。
[2]鄢一龍:《目標治理:看得見的五年規劃之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22頁。
[3]M. Finnemore, M. Jurkovich, "The Politics of Aspiration",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2020, 64(4), p.764.
[4]鄒讜:《中國革命再闡釋》,何高潮等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3頁。
[5]D. F. Lu, "Third World Modernism: Utopia, Modernity, and the People’s Commune in China",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2007, 60(3), p.41.
[6]韓博天:《紅天鵝:中國獨特的治理和制度創新》,石磊譯,中信出版集團2018年版,第118頁。
[7]塞繆爾·P.亨廷頓:《變化社會中的政治秩序》,王冠華等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6年版,第401頁。
[8]C. J. Friedrich, "Ideology in Politics: A Theoretical Comment", Slavic Review, 1965, 24(4), p.612.
[1][7]鄒讜:《中國革命再闡釋》,何高潮等譯,牛津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20—21頁,第69頁。
[2]蔡禮強:《論中國共產黨的愿景領導力》,《甘肅社會科學》2019年第4期。
[3]肖存良、林尚立:《中國共產黨與國家建設——以統一戰線為視角》,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5頁。
[4]劉炳輝、熊萬勝:《超級郡縣國家:中國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演變與內在機制》,《東南學術》2018年第3期。
[5]W. A. Joseph, Politics in China: An Introducti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19, p.27.
[6]唐皇鳳:《百年大黨有效領導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和基本經驗》,《武漢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年第2期。
[8]尹俊、徐嘉:《中國式規劃:從“一五”到“十四五”》,北京大學出版社2021年版,第51—52頁。
[1]M. Finnemore, M. Jurkovich, "The Politics of Aspiration",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2020, 64(4), p.764.
[2]彼得·科尼格:《中國共產黨百年成就及未來愿景》,祝偉偉譯,《國外社會科學》2021年第3期。
[3]吉爾伯特·羅茲曼主編:《中國的現代化》,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比較現代化”課題組譯,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第3頁。
[4][5]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出版社2022年版,第11頁,第21頁。
[6]羅榮渠:《現代化新論:中國的現代化之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年版,第153頁。
[1]周光輝、彭斌:《其命維新:中國構建新型現代國家的道路與經驗》,吉林大學出版社2023年版,第27頁。
[2][5]王紹光:《中國崛起的世界意義》,中信出版集團2020年版,第12頁,第172頁。
[3]韓博天:《紅天鵝:中國獨特的治理和制度創新》,石磊譯,中信出版集團2018年版,第163頁。
[4]M. Finnemore, M. Jurkovich, "The Politics of Aspiration", International Studies Quarterly, 2020, 64(4), p.764.
[6]維斯、霍布森:《國家與經濟發展——一個比較及歷史性的分析》,吉林出版集團有限責任公司2009年版,第27頁。
[7]蔡禮強:《愿景引領與戰略規劃: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重要方式與獨特優勢》,《人民論壇·學術前沿》2023年第4期。
[8]《中國共產黨第二十屆中央委員會第三次全體會議文件匯編》,人民出版社2024年版,第78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