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萬里長江,浩浩湯湯,出世界屋脊,穿高山峽谷,過峻嶺險灘,納百川千湖。
“長江造就了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的千年文脈,是中華民族的代表性符號和中華文明的標志性象征,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要把長江文化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托言猶在耳。
長江之水萬古奔流,千年文脈生生不息。9月25日,2024長江文明論壇在渝舉行,群賢畢至襄盛會,俊采星馳話藍圖,共書新時代保護、傳承和弘揚長江文化新篇章。
長江文明何其博大
“我們從哪里來?我們走向何方?中國到了今天,我無時無刻不提醒自己,要有這樣一種歷史感……”在宏闊的時空維度中,習近平總書記思考著民族復興和人類進步的深刻命題。
思接千載,何處探尋時代賦予我們的使命?
“通觀中華文明發展史,從巴山蜀水到江南水鄉,長江流域人杰地靈,陶冶歷代思想精英,涌現無數風流人物。”
“千百年來,長江流域以水為紐帶,連接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形成經濟社會大系統,今天仍然是連接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紐帶。”
……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長江對于經濟發展、文化傳承、生態保護的重要意義。
長江作為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滋養流域之廣、蘊含歷史之深、孕育文化之豐,將文化、文明與經濟、生態緊密聯系在一起。
長江第一滴水從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脈穿石而出,萬千細涓匯集成滾滾東流水。江水奔騰,生靈棲息,形成了豐富的文化區。
從亞歐大陸最早的人類活動遺址到一系列歷史文化遺產的發現,長江流域成為研究人類起源與文化發展的重要寶庫。
長江上游的四川廣漢三星堆,記錄下巴蜀先民不畏“難于上青天”的創新探索;長江中游的江西萬年仙人洞,展現出古人的匠心與智慧;長江下游的浙江良渚遺址,更是集長江流域幾千年的文明瑰寶于一身……綿延萬里,百川歸江,長江因此而壯闊。
文化在這里交匯融合、相映生輝,長江那讀不盡的雄文翰墨、詩詞歌賦,數不清的文化經典、文化遺存,形成鑲嵌在中華文明長河的璀璨明珠。
如今,這一顆顆明珠成為我們思想文化力量的不竭源泉。
長江文明論壇從去年舉辦首屆到今年舉辦第二屆,已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正式成為常設性省部級論壇,成為貫徹落實習近平文化思想、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載體,為全國的知名專家教授和長江沿線高校等提供了共話文明傳承、共商文化交流的廣闊平臺。
相較于首屆論壇,2024長江文明論壇層級更高、內容更聚焦、活動更豐富,背后是潮涌長江千帆競。
“大力挖掘長江文化的時代價值,不僅是對歷史的深情回望,更是對未來的積極展望。”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式現代化研究院院長、黨委副書記張翼表示。
巴山渝水閃耀文化瑰寶
一部長江文化史,就是半部中華文明史。
奔流無歇的江潮,成就了生生不息的中華文明。地處長江上游的重慶,更是在長江的滋養浸潤下,成長為一座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歷史文化名城。
長江貫穿重慶全境,破夔門、納百川、出巫峽,江水奔騰,激蕩出千年綿恒的長江文化。2.6萬處不可移動文物、148.3萬件可移動文物點綴在巴山渝水間,我國境內迄今發現最早的古人類化石——“巫山人”左側下頜骨化石、被稱為“中國活的地下二十四史”的忠縣?井中壩遺址、享有“水下碑林”美譽的白鶴梁題刻等,都見證了重慶與長江不解的情緣。熠熠生輝的文化遺產,三峽文化、抗戰文化等多姿多彩的文化形態在這座山水之城交相輝映。
豐富的長江文化遺產,為重慶傳承長江文脈、弘揚長江文化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近年來,重慶在保護、研究、展陳長江文化遺產上的務實舉措,更是將長江文化遺產的活化利用推向了新的高度。
統籌推進三峽文物保護工程,實施文物保護項目966個;著力將長江國家文化公園(重慶段)打造成品牌樣板,完成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階段性改陳布展,打造長江文化保護傳承的重要窗口;實施考古發掘項目603項,完成三峽出土文物修復2000余件,進一步豐富了長江文化內涵;啟動實施長江三峽(重慶段)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建設,開工建設萬州天生城等考古遺址公園,重大文化標識加速涌現;著力打造奉節白帝城等文旅地標、三峽皮影等非遺基地、世界大河歌會等文化活動,“長江文化”名片越擦越亮……
豐富的文化積淀、突出的保護成效,賦予了重慶保護好、傳承好、弘揚好長江文明的底氣,也為長江文明論壇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議題。重慶的地理位置、戰略定位,更為其舉辦長江文明論壇提供了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
重慶地處“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的聯結點上,連貫東西、承接南北,具有互聯互通的樞紐優勢,是長江上游經濟中心、長江經濟帶核心城市之一,被賦予新時代西部大開發重要戰略支點、內陸開放綜合樞紐“兩大定位”,在推動區域協調發展和高水平對外開放中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中國人民大學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院院長秦宣表示,要推動長江經濟帶在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走前列、作示范,必須保護、開發、利用、發展長江文化。
經濟蓬勃發展,文化是“助推器”。舉辦長江文明論壇,是對長江文明的一次深情回望,更是以文化助推長江經濟帶發展、輻射全國經濟版圖的重要舉措。將長江文明論壇的舉辦地點選址于重慶,無疑是對這座城市文化底蘊和戰略地位的認可。
“大合唱”傳承長江文脈
江流奔涌,文脈綿長。
2023長江文明論壇聚焦“長江文化傳承發展”,多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共話保護之道、共謀發展之策。
一年后,長江文明論壇再度拉開帷幕,來自全國的15位專家學者圍繞“長江文化建設與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建言獻策。
兩屆論壇,一脈相承。縱觀其核心議題,不難發現,舉辦論壇旨在深入挖掘長江文化的豐富內涵與時代價值,為推動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注入文化動力。想要達成此目標,長江沿線各省(區、市)須齊心協力,共同演繹攜手共進、合作共贏的“長江大合唱”。
唱好“合唱”的前提,便是各省(區、市)練就精湛的“獨唱”技藝。從重慶的巴渝文化到上海的海派風情,從四川的巴蜀遺韻到江西的贛鄱風華,長江沿線各省(區、市)依江而建,醞釀出各具特色的文化藝術,積淀下內涵深厚的歷史文脈,都需要在唱好新時代“長江之歌”上下功夫。
如何打磨“演唱”技巧?長江文明論壇上,多名專家分享真知灼見。
針對長江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住房和城鄉建設部科技委歷史文化保護與傳承專委會委員張松提出“著力構建大遺產保護體系,推動文化遺產和自然遺產的整體性、系統性保護”。
圍繞長江主題文藝精品創作,文化和旅游部藝術司副司長張宜強調,要系統總結長江文藝的藝術形式、美學特質等,也要堅持“兩個結合”,鞏固長江文化文藝的主體性特質。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歷史學部副主任王震中則為長江流域文旅融合發展提供了新思路:“長江流域文旅融合需在‘深度旅游’上下功夫,既要有‘走馬觀花’,又要有‘下馬觀花’。”
合唱的魅力在于和諧統一。長江沿線各省(區、市)在唱好“獨唱”的同時,也要強化區域協調聯動,配合默契,唱好“和聲”:妥善處理好長江文化的同一性與多樣性之間的關系,形成上下游協同發展、東西部雙向互濟、形象鮮明突出的文化發展格局;樹立“大長江文化”觀念,有效整合全流域各類優質文化資源……
大江東去,千帆競發。奮進在中國式現代化道路上,一曲新時代的“長江大合唱”正在奏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