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題記: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強調,“堅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習近平總書記視察重慶時指出:“重慶是我國轄區面積和人口規模最大的城市,要深入踐行人民城市理念,積極探索超大城市現代化治理新路子。”重慶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改革價值取向,城市發展處處見“人”,城市治理服務于“人”,不僅有著好風光、煙火氣,更有人情味。生活在這樣一座溫情城市,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認同感持續增強。
重慶又上熱搜了。
剛剛過去的這個夏天,重慶熱成了全國第一,高溫天數打破歷史紀錄,頻繁登上各大熱搜榜。
這座城市因溫度引發持續關注,高溫“烤”驗下的城市細節也被無限放大:涼爽的防空洞向市民開放并設立背簍菜市場,輕軌進出站口成為市民的納涼區,“勞動者港灣”為戶外工作者提供“清涼”……這些場景讓人們感受到,這座群山環繞、江峽相擁,高樓林立、交通立體的城市,還藏著另一種溫度。
這溫度,既“致廣大”,因為她承擔著西部大開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西部陸海新通道、長江經濟帶高質量發展、國家戰略腹地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使命;這溫度,也“盡精微”,因為她堅持“民生為大”,在高質量發展之路上沒有丟下任何一個人,哪怕是一位進城賣菜的老人。
發展的速度是城市的亮色,社會的溫度才是城市的底色。有人說,重慶這座城市“一城千面”,在這千面里,一定有一面是溫情。
人和城市雙向奔赴。這座城市用獨特的城市精神和品格,以溫情底色托底社會發展,在大山大河間,在坡坡坎坎中,演繹著一個個扣人心弦、感人至深的溫暖故事。
溫情之源·“江山之城”開放包容
7月27日,星期六,防空洞背簍菜市場趕集的日子。
清晨5點多,重慶市渝北區石船鎮民利村村民游賢書和老伴兒任國華便背著絲瓜、黃瓜等新鮮蔬菜,直奔軌道交通4號線(也稱“背簍專線”)黃嶺站,搭乘最早的輕軌趕往防空洞背簍菜市場。
1個半小時后,輕軌將他們帶到了紅土地站。從1A口出來,只需幾分鐘便能到達防空洞背簍菜市場,正好可以趕上8點開市。
與其他菜市場不同,防空洞背簍菜市場的開市時間是根據菜農們的抵達時間而定。洞內很涼爽,每個攤位都擺放著小板凳,洞口還有免費為菜農們提供的茶水、早餐等。在市場內外都有工作人員、志愿者維持秩序、兌換零錢。
這些與眾不同之處,讓防空洞背簍菜市場在互聯網上頻繁“出圈”,網友們稱它是“背簍專線”的溫暖延續——“背簍專線”帶著菜農走出了農村,“背簍菜市”則讓菜農不必輾轉在街頭巷尾吆喝。在評論區,網友們盛贊重慶這座城市的溫暖與對人的尊重,甚至掀起一股城市治理與人文關懷的討論熱潮。
“以人為本”“包容性強”“人情味濃”……這些詞匯被網友反復提及,重慶因此被貼上了一個新的標簽——溫情。
在重慶,溫情并不是抽象的,而是流淌在城市的一個個細節中,融入每個重慶人的日常生活里。
持續的高溫天氣對城市里的外賣員、建筑工、環衛工等戶外工作者是一大挑戰,但遍布重慶的1400座“勞動者港灣”,各大商圈的“騎士驛站”“愛心冰柜”等,為他們提供了“清涼補給”。
陳昌艷是濱南城市環境服務集團有限公司的環衛工人,負責江北區金沙門路的清潔。每天中午,他都會提著飯盒和水壺到附近的“勞動者港灣”。用微波爐熱飯后用餐,給水壺加滿水,給手機充下電,然后在空調房里坐著休息一會兒,這是陳昌艷一天中難得的放松時刻。
重慶既有導航系統提醒的“全世界最復雜的立交橋”,也有常規公交車根本無法進入的背街小巷。為了解決市民的出行難題,重慶創新開通了近60條“小巷公交”線路。“小巷公交”的設計很有意蘊,車身小,能適應狹窄路況;底盤低,方便老人、小孩上下車。
每年跨年夜,重慶的軌道交通都會延長運營時間。2023年除夕夜的跨年焰火表演,吸引了數以萬計的市民前往觀看。為了接市民回家,重慶市軌道交通(集團)有限公司一再延長運營時間,其中6號線蔡家站更是延時運營至次日凌晨4:15,創下了最晚收班紀錄。
在由鋼筋水泥構筑的城市里,那些錯綜復雜的道路、林立的建筑、封閉的空間,難免透露出隔閡與冷漠,而充盈在細節中的溫情,就像城市的著色劑,釋放出無限暖意。這股濃濃的人情味,成為這座城市的無聲推介語,即使在今年持續高溫的夏天,也有無數外地人來重慶“打卡”,感受這座城市別樣的溫度。
“重慶既是一座江城,也是一座山城,具有‘江山之城’的品格。大江大山的獨特地域,孕育了重慶‘堅韌頑強,開放包容’的精神品格。這座城市溫情的一面,就與開放包容的精神品格有關。”重慶市重慶史研究會名譽會長周勇說。
重慶史是一部以城市為核心、進而帶動區域發展的輝煌歷史。3000多年的重慶史,形成了以巴渝文化、三峽文化、革命文化、抗戰文化、統戰文化、移民文化為主體的歷史文化體系。其中,移民文化是整個歷史文化體系的一大特色,也是開放包容的城市精神的源頭活水。
“5000多年前的巴人和他們的后代,敢闖敢試、艱難生存,最終扎根山野、筑就大城;600多年前的湖廣人,艱難跋涉、插占為業、重啟洪荒,在重慶建起新家;80多年前,下江人跋涉西遷,與重慶人共同建設中國戰時之都;60多年前,‘三線人’扎根深山,奠定了重慶城市工業化的基礎……幾千年來,不同族群在這座城市相互交融,鑄就了一種開放包容的城市精神。”周勇說。
這種城市精神歷經數千年的延續,生生不息,讓重慶逐漸形成一種非凡的氣質——既粗獷大氣又溫暖細膩。
今年6月,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這種城市氣質體現得非常明顯。針對重慶每年都會滾動實施的15件重點民生實事,中共重慶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務副市長陳新武表示:“政府在實施民生實事的決策環節中,始終堅持貼近群眾、關注民心、聚焦實事、體現溫情。”
短短16個字,體現了城市管理者注重細節的人文關懷。治理有情懷,城市才有溫度。防空洞背簍菜市場的煙火氣、軌道納涼區的絲絲涼意,無一不是這座城市可觸可感的溫度。
溫情之魂·重慶兒女耿直颯爽
人是城市的主體。溫情故事的上演,與生活在這座城市的人息息相關。
劉崇林是重慶市萬盛經濟技術開發區萬東鎮渝南明珠菜市場的一名豬肉攤主,常年奔波在城市、農村之間——到農村收購土豬,把豬拉到屠宰場宰殺,再把分好的豬肉拉到城里售賣。
去農村收豬一般在白天。劉崇林駕駛著準載5人的皮卡車行進在鄉村道路上時,經常會遇到背著背簍的老人。每當這個時候,他都會停車問老人去哪兒,順道免費送老人回家。
去屠宰場則是在晚上。劉崇林通常凌晨3點出門,賣豬肉20多年,他對交織著繁華與寧靜的夜晚特別熟悉,總能注意到一些在深夜里需要幫助的人。
有一天凌晨3點多,劉崇林在萬盛高速路口附近遇到一位焦急的中年男子,他停車一打聽,才知道對方是一名代駕司機,把客人從南川區送到萬盛后打不到車回家。劉崇林主動邀請司機上車,專程把他送回了南川。
往返于屠宰場的路上,劉崇林遇到最多的是環衛工人。想到豬肉攤每次出攤產生的垃圾都是環衛工人在清理,他對這個群體逐漸有了不一樣的情感。
去年7月,劉崇林和家人商量后決定:只要出攤,就送豬肉給環衛工人,每次送3個人,每人送1—2公斤。粗略統計,劉崇林已給萬盛600多名環衛工人送去豬肉1000多公斤。
諸如此類的凡人微光,在重慶時時處處可見。
作為“網紅”城市,重慶每天要迎來送往數以萬計的游客。人來人往,街巷鼎沸,各類大大小小的美食店最熱鬧、最繁忙。
位于渝北區的錦福昌羊肉粉店,每天要煮大約200碗羊肉粉。在這家不起眼的小店門口,貼著一則非常醒目的紅色告示:“如果您在重慶沒有收入、遇到困難,您可以來本店告訴工作人員‘來份單人套餐’,吃完直接走就好,不必客氣!”
門店開了多久,“免費吃飯”的愛心之舉就持續了多久。店員小張說,不久前有一位從外地來重慶找工作的中年人,找了幾天都沒找到合適的工作,來店里想吃一碗免費的二兩小面,她給他煮了三兩還加了肉。
重慶集大城市、大農村、大山區、大庫區于一體,暖心的故事也在廣闊的農村默默上演著。
程林是一名中巴車司機,常年往返于萬州區羅田鎮與五橋汽車南站,沿線有很多上學的小孩。為了不讓小孩錯過乘車,他默默記下這些小孩的名字并與他們約定:只要把書包掛在門上,他就停車按喇叭等候他們上車。每周日下午,近70公里的路程,清脆的喇叭聲要響起很多次。
讀懂了重慶人,才能讀懂這座城市的溫情。
江峽相擁的重慶,在過去并不是一個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群山巍峨、江水滔滔,這樣的自然環境決定了人們的生活條件十分艱苦。不過,條件越艱苦的地方,民風就越淳樸。自古以來,重慶人在逆境與挑戰中相互信任、彼此依靠,人和人之間的心理距離更近,溫情的故事自然要多一些。
“在這種環境下生長起來的人,有699f71286b0f2a59053d1b470eba2b7ced5ed6d43ea49cd7b0516f2078935443一種豪爽耿直的性格,5000多年前的巴人就以‘民風淳樸、性直好義’著稱,今天的重慶人依然如此。”周勇說。
周勇深耕重慶歷史文化研究領域40余年。在幾千年的時間長河里,從眾多的人物和事件中,他深刻感知到重慶人的骨子里不僅有堅韌頑強的血性,還有一種奉獻精神。“巴國的巴蔓子將軍刎首留城;‘紅巖女杰’饒國模向處于危難之中的中國共產黨伸出援助之手,慷慨允諾中共中央南方局在其紅巖大有農場內建立八路軍辦事處;北碚縉云山山火發生后,浩浩蕩蕩的‘騎士’,成千上萬名黨員、老兵、教師等沖上縉云山……這就是重慶人”。
在關鍵時刻總能挺身而出,在日常生活中習慣搭把手,熱情、善良、耿直、豪爽的重慶人,是這座溫情之城的靈魂。
溫情之光·志愿隊伍燦若繁星
重慶擁有“8D魔幻城市”之名,出租車在縱橫交錯的城市道路中馳騁,被戲稱為“黃色法拉利”。那抹明亮的黃色,是這座城市的一個標志,幾乎每一位落地江北國際機場的游客,都忍不住拍下出租車排著整齊長隊等候的畫面。
殷其龍是一名重慶出租車駕駛員,來自重慶市出租汽車有限責任公司第二分公司,駕齡27年。27年里,他成天在路上跑,除了將乘客安全送到目的地外,還通過三尺車廂傳遞了許多溫暖。
20多年前剛駕駛出租車時,殷其龍就在車上撿到乘客遺失的錢包和攝像機,錢包里有2萬元。他沒有多想,將錢包和攝像機都交到公司,成功歸還給失主。
2019年,殷其龍搭載了一位行動不便的老人。在交談中他得知,老人93歲,每個月要到醫院接受兩次治療。殷其龍把自己的電話號碼告知老人,讓老人以后去醫院時提前聯系,由他免費接送,這一接送就是兩年,直到老人的身體康復。
每次深夜搭載乘客至老舊小區時,殷其龍都習慣在樓下多待一會兒,看著樓梯間的聲控燈一層層亮起又熄滅,等乘客進屋后才放心離開。
車行萬里,愛傳一路。這一路,不止殷其龍一個人,而是一群人。這群人有個共同的組織,叫“雷鋒的士”志愿服務隊。
自2013年成立以來,“雷鋒的士”志愿服務隊將“日行一善”視為出車準則,從幾個人到一群人,如今已發展隊員5800余名,從中心城區延伸到22個區縣,是國內人數最多、規模最大的“學雷鋒”志愿服務組織。
“一個人的力量的確有限,頂多是一點微光,但是這么多年,我看到這座城市有無數微光在涌動。”殷其龍說。
一座重慶城,嘿多(方言,意為很多)好心人。2023年12月,重慶的實名志愿者總數達688萬人,約占3200萬常住人口的1/5。也就是說,大約5個重慶人里就有1名志愿者。
無數個體,如同涌動在水面的波紋,一圈圈蕩漾開去,在這座城市綿延擴散,形成一個又一個志愿服務組織。不斷健全的志愿服務體系,讓志愿服務成為重慶人的一種習慣,甚至是一種生活方式。
王紅旭是重慶市大渡口區育才小學的一名體育老師。2021年6月,他從滔滔江水中救起2名落水兒童,自己卻再也沒能回來。
王紅旭的故事感動了許多人。一年后,以他名字命名的水上救援隊成立,48名來自各行各業的志愿者自發聚集到一起。他們利用休息時間,駕駛沖鋒舟沿著新港碼頭、義渡古鎮、滑石灘來回巡邏,開展公益性救援、宣傳防溺水知識,從長江中救起上小學的男孩、年輕的小伙子、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
作為一座超大城市,重慶有1031個鄉鎮(街道)、1.1萬個村(社區),每個村(社區)都成立了不同類型的志愿服務組織,推出各類公益項目:南岸區陸續在11個街鎮的27個社區推出“暖心湯”公益項目,用一碗碗熱湯溫暖了無數老人的心;江津區鼎山街道“時代背包客”黨員志愿服務隊,為行動不便的老人、殘障人員等特殊群體提供免費跑腿服務;沙坪壩區歌樂山街道的“小桔燈”志愿服務隊下設6個公益服務站,定期組織志愿者開展兒童服務、入戶走訪、巡山護山等活動……
一抹志愿紅,滿城文明風。濃厚的志愿服務氛圍,激發著這座城市的向善力量,讓每一位市民都成為城市文明的傳播者和守護者。
寧上友是一名攝影師,常年奔走在重慶的大街小巷,記錄了一個個動人的故事。跟拍“背簍專線”時,他發現進城賣菜的老人們每一步都有人幫忙:進站時有工作人員護送,上車時有乘客幫忙把背簍抬進車廂,到站時有乘客幫忙把背簍抬起來……連小孩也學著大人的樣子,伸出手為老人們抬背簍。
一個人影響一群人,一群人溫暖一座城。善意在整座城市盡情流淌,再匯入時間的長河中。這也許就是重慶——一座溫情之城該有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