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2023年3月正式提出對華“去風險”主張,意在以泛安全化和政治化伎倆干擾中歐務實合作。然而,由20多家歐洲智庫聯合撰寫并于近日公開發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截至目前,對華“去風險”主張在歐洲國家推行過程中遭遇重重阻力,遠未成為歐洲各國政府和社會共識,在歐洲多國商界中,廣泛存在反對歐盟對華“去風險”的情緒。一些歐洲國家的政界和學界認為,所謂對華“去風險”,背后實際是美國驅使推動,根本不符合歐洲自身利益。
歐洲內部就對華“去風險”持不同態度
這份題為《關于歐洲對華“去風險”的國別視角》的報告,由法國、德國、意大利、匈牙利、英國等20多個國家的主流智庫聯合撰寫,其中包括法國國際關系研究所、德國墨卡托中國研究所、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劉氏中國研究所等歐洲知名智庫,充分體現了歐洲主流學界關于對華“去風險”主張的最新認知。
報告顯示,歐洲內部在對華“去風險”主張上的立場大致分為四類:
一是提前采取對華“去風險”行動的國家,以法國、英國、意大利、捷克、丹麥、荷蘭、立陶宛為代表。這些國家在馮德萊恩提出對華“去風險”主張前,就已著手采取意在降低所謂“中國風險”的措施。比如法國長期主張在歐盟層面建立更強大的經濟安全工具,推動歐盟出臺產業政策。荷蘭政府自2018年以來阻止多起中資企業在荷收購案,2019年禁止芯片制造商阿斯麥公司向中國出口最新芯片制造技術。
二是支持對華“去風險”主張的國家,以瑞典、芬蘭、比利時、波蘭為代表。這些國家在馮德萊恩提出對華“去風險”主張后,選擇與歐盟委員會保持一致,瑞典、芬蘭等國還與歐盟密切協調對華“去風險”的具體辦法。
三是謹慎接受對華“去風險”主張的國家,如奧地利、德國、保加利亞、希臘、愛爾蘭、斯洛伐克、西班牙、葡萄牙等國。這類國家的特點是口頭上支持對華“去風險”,但也擔心過度對華“去風險”會損害其與中國的合作關系。德國既希望努力對華“去風險”,又致力于與中國維持廣泛貿易,不愿意扮演對華“去風險”的“領頭羊”,而是希望“走自己的路”;奧地利、葡萄牙試圖在支持歐盟對華政策和保持與中國友好關系之間取得平衡;西班牙則認為去風險是“必要的”,但反對以零和博弈的心態看待中國;希臘通常不將中國視為“風險”,不愿意主動對華“去風險”,而是在西方大國推動下被動參與對華“去風險”進程。
四是反對對華“去風險”主張的國家,即匈牙利。匈牙利在對華“去風險”方面采取了和其他歐盟成員迥異的立場,匈牙利總理歐爾班強烈反對對華“去風險”,并為匈牙利能夠吸引越來越多的中國投資而感到自豪。歐爾班2023年10月在北京出席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期間,公開表示歐盟鼓吹對華“去風險”是推動世界進一步分化成兩個對立陣營,而匈牙利感興趣的是一個建立在互聯互通基礎上的世界。
對華“去風險”在歐洲多國不得人心
報告顯示,相對于對華“脫鉤”而言,對華“去風險”這一表述被更多歐洲國家政治人士采納,其背后原因可能是由于這一概念相對模糊和靈活,而非像“脫鉤”那樣鼓吹極端對立。
值得注意的是,在約10個歐洲國家中,對華“去風險”主張并沒有成為政界和媒體討論的焦點。其中有的國家是因為所謂對華“依賴”程度較低,有的則是希望保持與中國的友好關系。以保加利亞為例,該國食品、葡萄酒和玫瑰精油產品對華出口規模達到5億美元,且預計還會快速增長,所以保加利亞愿意留在中國—中東歐國家合作框架內。
報告中多次論述,不少歐洲國家,即使是一些在政府層面支持對華“去風險”的國家,也意識到與中國開展務實合作、保持緊密經濟聯系的重要性。比如,雖然丹麥的國防和情報部門屢屢炒作“中國風險”“中國威脅”,但是丹麥國家銀行2023年發布的報告顯示,丹麥企業如要保持在綠色轉型浪潮中的前沿地位,就難以離開中國提供的稀土、太陽能電池和鋰電池。
在芬蘭,涉及對華“去風險”的輿論基調較為溫和。一項民意調查顯示,絕大多數芬蘭受訪者認為中國在經濟方面對于芬蘭的作用十分重要。芬蘭當局認為,來自中國的綠地投資整體上帶來的是機遇而非威脅。
在意大利,盡管意大利總理梅洛尼上臺執政后,出于對華“去風險”考慮決定退出共建“一帶一路”合作,但意大利商界的大多數企業仍然傾向于與中國建立牢固的聯系。圣保羅銀行集團等大型企業繼續將中國視為“業務前景非常廣闊”的市場。同時,意大利一些地方政府也不愿意參與對華“去風險”。據媒體報道,大約有10個意大利城市和意大利倫巴第大區布雷西亞省在積極尋求和中國地方政府開展共建“一帶一路”合作。
在荷蘭,盡管該國多個政黨近年來屢屢炒作對華“去風險”,但荷蘭國際關系研究所2023年開展的“外交事務”年度民意調查顯示,實際上在荷蘭民眾看來,“對中國的依賴”在各類風險中僅排名第50位,“提升國內制造業”反倒在各類風險中位列第三。荷蘭的商界和學界中都有反對對華“去風險”的聲音。比如荷蘭芯片企業阿斯麥公司前首席執行官彼得·溫寧克認為,采取對華出口管制只會倒逼中國更加善于創新。
美國是歐洲對華“去風險”的幕后推手
報告中多次提及,美國是歐洲多國對華“去風險”的幕后推手。比如,在解釋捷克、荷蘭等國家為何會成為較早采取對華“去風險”政策的歐洲國家時,報告中就明確指出,這些國家受到美國推動與中國“脫鉤”壓力的影響。
報告指出,捷克推進對華“去風險”的進程源于捷克一些媒體和部分政黨的鼓吹以及一些由美國民主基金會資助的智庫的推動。尤其在網絡安全議題上,美國的想法和資金贊助是“捷克采取針對中國舉措的驅動力,這種驅動要比歐盟的推動作用大”,“捷克媒體幾乎沒有提及這一點”。
布拉格國際關系研究所前高級研究員魯道夫·弗斯特在報告中披露,2019年捷克反間諜機構負責人由于對涉華議程高度重視而被美國中情局授予喬治·特尼特對外合作獎。
報告還明確說,美國政府在“讓荷蘭政府意識到來自中國的風險”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據荷蘭媒體披露,美國國防部曾向荷蘭政府施壓,要求阻止一家中國企業于2018年收購一家陷入困境的荷蘭芯片公司。這個案例凸顯了美國政府在參與對華“去風險”方面發揮了關鍵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雖然歐盟鼓吹的“去風險”主張目前主要是針對中國,但其中也包含歐盟對美國的擔憂,尤其是在數字領域。歐盟27個成員國2023年下半年共同撰寫的報告《韌性歐洲2030》隱晦地提到歐洲在數字領域對美國的依賴。該報告說,亞馬遜、微軟和谷歌3家美國數字企業在歐洲云存儲市場的份額超過70%,歐盟使用的云服務中只有14%是由歐洲企業生產的,歐洲人產生的數據中只有不到十分之一存儲在歐洲土地上,在歐洲發生的數字支付只有十分之一由歐洲企業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