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大家聽,那是特快列車行進的聲音,經過幾代鐵路人
不懈努力,中國高鐵也發出了時代最強音。
它如閃電、它如飛燕、它如彎弓箭離弦,
走戈壁、入平川、行沙漠、過海灘、
跨大江、越高山、穿大河、進高原,
這就是,我們中國的高鐵在神州地上舞蹁躚!
先輩許身壯河山,
后人飲水要思源,
唱一段,青藏鐵路線上英雄故事,
他們群力奮戰勇登攀。
公元1976年,
7月14日凌晨兩點半,
青藏高原4800米的山崖下,
有3人,在那渾身顫抖避風寒。
四周漆黑如漆,
狂風呼嘯暴雪漫,
出氣難,吸氣難,
3個人,冰霜滿面,身體蜷縮成了一團。
(白)這是遇險啦。他們是誰?為什么會在這生命的禁區?能闖過這道鬼門關嗎?
他們是,凍土專家張魯新,帶領著兩名科考隊員。
勘察地質定方案,
徒步行進無人區,
啊!猛發現,手中的地圖標記亂了,
錯走了20多公里,
不見終點路茫然。
氧氣稀薄暈又喘,
筋疲力盡拔腿難,
只好暫避山崖下,
抵御風寒盼馳援。
山下的伙伴把戰友來思念,
山上的救援隊搜尋到崖邊,
手舉火把高聲喊:“張魯新,老陳,李寬”,
這3人,低聲呼喚音難傳。
張魯新,靈光一閃有了主意,
“老陳,還有火柴在腰間嗎?”
“還有3根。”
“好,把你的煙盒裁成3個紙條,
咱的命,跟3根火柴一線牽。”
第一根紙條被點燃,
張魯新,眼神明潔似少年。
想當年,他心中許下宏偉愿,
4yTtAr9cGFcOQJr0sxTpoQ==建設祖國大家園;
想當年,他新婚燕爾離家轉,
妻子日夜盼團圓;
想當年,他雙腿凍僵做試驗,
千斤重擔挑在肩;
想當年,他險被野獸包圍住,
只身孤膽闖龍潭。
最兇的敵人是凍土,
在建設途中把路攔。
(白)這凍土是什么?
它是特殊土壤里的一種,
高原氣寒把它凝,
人人都說石頭硬,
凍土說,你在我面前別逞能,
大力士,一鎬下去是個白點兒,
兩鎬下去冒火星,
三鎬砸個窟窿眼兒,
四鎬下去掉點土渣兒又給填平了!
氣溫升,凍土融,
鐵軌扭曲像條龍,
土遇冷,凝成冰,
擠壓脹拱鐵軌崩,
凍土融冰冰碰冰,
冰碰凍土結冰凌,
冰凌凍土凍土硬,
土硬冰凍土凍冰。
(白)凍土的問題不解決,就此喪生,實在遺憾。
眼看紙條燃燒完,
四下沉靜死寂般,
3人焦急心如火,
忙拿二根來引燃。
突然間,一陣狂風把紙條給吹滅了,
3人頓感意冷心灰、崩舟斷纜、折了桅桿。
李寬說:“最后一根劃著也沒用,
山上的聲音已經遠了,
火苗頂多躥十秒,
看來咱們的命運可真懸了。”
李寬的驚恐心頭漫,
張魯新,堅定的話語響耳邊:
“你忘了嗎?
咱們進藏第一天,
獻身報國立誓言;
你忘了嗎?
咱們的事業多偉大;
你忘了嗎?
人民對咱們多期盼;
你忘了嗎?
咱們能作出大貢獻;
任憑它,狂風暴雨天氣變,
飛沙走石處境難,
志不移,心不亂,
手挽手,肩并肩,
瞪緊雙眼咬牙關,
咱們受了千般苦,
前功盡棄心何甘!”
這番話,李寬聽罷信心滿,
熱血澎湃把頭點,
3人屏息沉住氣,
凝神聚力把紙燃。
“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
“看,那兒有火光。”
忽聽遠處有人喊,
這聲音,猶如久旱逢甘露,
戰友們,心情激蕩淚水漣。
火柴的智慧與溫暖,
見證了,熔爐煉鋼不平凡。
碧空如洗藍天藍,
白云掠過群山巔,
遠方觀山遠山遠,
似看到,鐵路蜿蜒在上邊。
公元2006年,
青藏鐵路貫全線,
全長1956公里,
天通鐵路路通天。
巨龍飛在世界屋脊,
西藏人民心喜歡。
【唱】
高高的雪山頂上次仁拉索,
一朵格桑花開次仁拉索,
含情脈脈綻放次仁拉索,
頂峰抗寒雪雨次仁拉索。
張魯新,一生只做一件事,
滴水也能把石穿,
披荊斬棘灑熱血,
終于攻克“凍土”難,
帶著風塵與真心,
少年歸來兩鬢斑,
鐵路戰線一模范,
英雄永駐人世間。
點評: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快板書藝術大師李潤杰赴四川貴州慰問采風,了解了鐵道兵在深山區里的工作和生活后,創作了快板書《千錘百煉》,這個節目一經上演受到了熱烈歡迎。鐵道兵不畏艱險,排除萬難修橋鋪路的英雄形象深深印在廣大觀眾的心里。當看到快板作品《三根火柴》,同樣的題材,讓我的內心不免再泛漣漪。作品以生動的敘述和緊湊的情節,展現了中國鐵路建設者們不畏艱難、勇于探索的崇高精神,特別是以張魯新為代表的凍土專家及其團隊在青藏鐵路建設中的感人故事。
作品一開始就發揮快板優長,用了6句三三句式,把高鐵馳騁在祖國大好河山的風姿展現了出來,激發了觀眾的自豪感。前幾句引起共鳴,后幾句話鋒一轉,告訴觀眾,當我們乘坐高鐵欣賞藏區美景時,不能忘記高鐵的建設者,繼而引出了故事的時間、地點、背景。隨后通過講述張魯新等人在青藏高原遇險的經歷,瞬間營造的生死攸關氣氛,將故事推向高潮,牢牢抓住了觀眾的心。當提到主人公生的希望寄托在三根火柴時,隨著情節的發展,更是達到了環環相扣,且扣人心弦的藝術效果。在講述故事的同時,作品還巧妙地融入了凍土知識的科普,使聽眾在了解英雄事跡的同時,也能對青藏鐵路建設的艱難和復雜性有更深入的認識。這種科普與敘事的結合方式,既增加了作品的知識性,也豐富了其內涵。
《三根火柴》不僅是故事內容的巧妙構思,作者在快板的演唱上也是獨具匠心,巧妙地加入了評書的白口、繞口令、歌曲等形式,豐富了表演技巧。三位作者之一的馬卓思彤,是中國鐵路文工團的曲藝演員,服務的對象就是一線鐵路工人,相信這個作品在深入基層的演出中千錘百煉,不斷提升,將成為歌頌當代鐵路建設者奮斗精神的一個精品節目。
(點評人:中國曲協快板藝委會委員 郭迎歡)
(責任編輯/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