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說的這段故事要從“一座城送別一個人”開始。一座城送別一個人?怎么回事?
話說今年的5月9日上午,寰宇凄冷,大地無聲。被松柏環抱的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烈士陵園紀念廣場上是莊嚴肅穆。
廣場正中間安置了一個大型的悼念臺。大屏幕上赫然寫著:“新時代寧陽楷模”王龍安葬儀式。正中間掛著一張遺像,兩側挽聯上寫著:“真英雄何懼渡滄海,凡人身無愧立天地!”現場這潔白的花朵、黑色的挽幛都寄托著人們深深的哀思。整個寧陽社會各界人士都是自發趕到現場,為這位寧陽的英雄王龍送行。這正可謂是“一座城送別一個人 ”。
有人問了,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呀?王龍又是何許人也?
這得從這場特殊送別儀式的6天前,也就是2024年5月3日說起。這天下午,就在山東省淄博市博山區池上鎮西池村淄河河畔,這是魯山腳下,淄河上游,風景如畫,民風淳樸,不少的游客在這兒駐足游玩。當然啦,也有一些小孩兒在河邊上玩水嬉戲。
就在這工夫兒,一名6歲男孩不慎從淺水區落入深水區。孩子媽媽一看萬分焦急,“咚”!她下河里去了。可是,孩子媽媽也不通水性。大人和小孩兒兩個人瞬間陷入深水是拼命掙扎。呼喊聲是聲嘶力竭:“救命啊····救命!”

就在這萬分危急時刻。人群里閃出一個人,此人是個帥小伙兒,中等身材,烏黑的頭發,眉目清秀,元寶耳朵,戴個眼鏡,文質彬彬,他就是王龍。此刻,王龍還領著他才4歲的小兒子,小孩兒胖乎乎的透著那么的可愛。
此時的王龍沒工夫兒多想,滿腦子就是下水救人。他把兒子交給旁人照看,自己是毫不猶豫跳入水中。岸邊,落水男孩兒的父親也跳入水中。落水媽媽很快獲救了,而男孩兒還在水中拼命掙扎。情況十分危急,再多耽誤一秒鐘,孩子都可能有生命危險。王龍在水中奮力向孩子游去,“嘩,嘩,嘩”,到了孩子跟前,用雙手奮力將男孩托起。此刻,王龍用自己最后的那點兒力氣雙腳踩水,一邊全力托舉男孩,一邊吃力地將口、鼻盡量露出水面奮力大喊:“快!快救孩子!”就這樣,落水母子兩人都獲救了。但是,可惜可嘆的是救人的王龍此刻已筋疲力盡、體力不支,沉入水里。這期間,有人撥打了救援電話。現場還有一位退役軍人試圖潛入水中將王龍救起,但由于水中淤積了不少泥沙,沒有成功。隨即趕來的救援人員將王龍救上岸,雖全力搶救,但已于事無補。
王龍在水中拼命救人時,他4歲的兒子就在岸邊,孩子不懂這意味著什么,但還是不停地大喊:“爸爸掉水里了!爸爸掉水里了!”當時距王龍下水救人已經過去了十多分鐘,岸上已擠滿了人。聞訊趕來的王龍妻子抱著年幼的兒子被擋在人群外,無法看到水里的情況,她無助地掩面哭泣:“他是怕水的啊!”
之后傳來王龍犧牲的消息,王龍妻子始終不能接受丈夫犧牲的事實,她的腦海里仿佛又看見丈夫那燦爛的笑容···
看王龍,開顏笑;眉目俊秀面似桃!
家山東,寧陽縣;青島大學畢業學識高!
有愛心,知孝道;危難之際顯英豪!
英雄贊,美名傳;泰安英雄,一路走好!
在送別儀式現場,年幼的孩子問媽媽:“爸爸怎么了?他怎么不起來和我玩呀?”
王龍妻子含淚告訴孩子:“你爸爸睡著了,在夢里陪著我們。爸爸還說,小寶兒,你要聽媽媽話。遇到困難,不要害怕,不要退縮,爸爸相信你一定能成為一個堅強的男子漢。”
“嗯,請爸爸放心,我一定成為勇敢堅強的男子漢。我們拉鉤。爸爸,我一定去夢里看您。”
一瞬間,在場人們淚如泉涌,無不動容。
王龍同志舍己救人的行為,充分彰顯了我們中華民族見義勇為的傳統美德。因此,山東省淄博市追授王龍“見義勇為模范”。被救者和家屬感動得是淚流滿面,十分內疚,一再表示,愿意把王龍的父母當成自己的父母,替王龍盡一份孝,替王龍為孩子盡一份責。
當時,王龍家鄉寧陽縣舉辦的“思想大解放 促進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大會”上,全體參會人員為王龍同志默哀一分鐘,向王龍表示深切的哀悼。在王龍骨灰安葬儀式上,王龍的妻子久久不愿離去。她帶著無限的思念涓涓兩行淚,一步一回頭。王龍的母親早已哭成“淚人”,哭喊著“我的好孩子·····”是呀!王龍他不僅是母親的好孩子,是一位好丈夫,還是一位好父親,他更是泰安的英雄,寧陽的驕傲!
點評:
英雄王龍的事跡符合評書“有人、有情、有事”的要素,值得書寫和歌頌。
藝諺說:“唱戲要軸子,說書要扣子”,“扣子”即評書中的懸念。在這點上,此篇評書開門見山,提出設問:“一座城送別一個人?怎么回事?”迅速將觀眾(讀者)的思緒抓住。
作者沒有鋪墊王龍一家三口來淄河旅游的事情,在回答開篇設問時直接從有兒童意外落水開筆,從而展開新的“扣子”,在一次次解“扣子”中發展情節。可以說是取舍精當,層次鮮明,脈絡清晰,情景交融。動情之處是英雄妻子的一句話:“他是怕水的啊!”令人不忍卒讀。“看王龍,開顏笑……”一段“贊賦”,可以看出作者對傳統評書創作規律的熟悉,但詞句略顯“言不盡意”。“取法乎上,僅得乎中”,也是正常的一個創作規律,可在今后的演出實踐中進一步加強和完善。
任何技巧都是為“劇情”服務的,而技巧中最上者乃真情實感!在這點上,《人生最后的“托舉”》無疑是成功的!新時代,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需要更多的宣傳中華優秀美德的新篇章。
(點評人:遼寧省曲藝家協會副主席 耿柳)
(責任編輯/陳琪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