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受外部環境影響,用閱讀和學習來精進自己成了一致選擇,讀什么、怎么讀從一個問題變成一種剛需。
1960年,老舍在《文藝新兵》發表了一篇名字叫《別怕動筆》的文章,講的是一個普通人如何提筆著文章這件事。里面有個觀點是“不要怕寫,每個人都有人生經驗能寫在紙上”。不論非虛構還是文學作品,都是作者人生經驗的折射。
可以說,閱讀就是靠近他人人生經驗的過程。當經驗積累越多,能寫的也越多。人生經驗就像脫口秀,每個生活在地球上的人都能寫幾百字。但值得多數人一起閱讀、能產生影響價值的人生經驗卻并不多。并且由于路徑不一,生成的經驗也各不相同,離彼此生活的遠近親疏本身就自帶閱讀門檻,這更讓讀者眼花繚亂,不好選擇。
新中國第一代走到“退休”年齡的企業家,他們積累的人生經驗就非常有影響力,它們正在變成一些可讀性極強的作品。
“人生就是一個畫圓的過程”,曾任中糧集團等多家央企董事長的寧高寧就是這樣一位企業家作者。在最近出版的新書《三生萬物》里,他用三輪明月開篇,甫一出版就獲得極高的關注度。本期“商界讀書”擬推薦這本書,想和讀者一起從多個角度來“打開”它。
讀這本書時剛好是今年中秋節前夕,月色漸濃,圓月已經掛在明鏡的夜空開始彩排。從山東青年到央企掌門人,寧高寧開篇就用“三輪明月”來照見他人生的三級跳,也為全書立下“三”的哲學。
從序、目錄到內容,寧高寧以一種自傳式寫作的剖白來展開全書,把觸發轉折的人生片段裝進不同主題,內容雖獨立成章又層層遞進。相比正在創業期、未經歷完整商業周期、仍在“沉浮”中未上岸的大多數企業家,寧高寧今年66歲,用他的話說已經畫完職業生涯的“圓”,所以更能從人生的術、道等層面來和讀者談談心。
心態不再繃在弦上,不用擔心寫在紙上、被噴成鉛墨出版的人生故事缺乏說服力,寧高寧在文中娓娓道來,把輕松的口氣埋在故事里,是一種境遷之后的泰然。甚至由于這些“輕松”實在藏不住,他多次忍俊不禁,把“哈哈”直接打成文字,取代感嘆號。
這本書目前正在熱銷期,主創在線下以主題論壇、簽售會等形式頻頻與讀者見面,這不僅開辟了一種新型的閱讀場景,還重新梳理了出版社、作者和讀者之間的新三角關系。這也是包括企業家自傳式寫作在內的商業閱讀目前在市面上呈現的星星之火。
相比還在商海掙扎蹈浪的企業家,寧高寧帶著新書巡回薦讀,也為更多退回生活、為新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貢獻過大半輩子人生的一代企業家做了表率。他們發自內心地揮灑不在一線后的閑筆,不為賣貨簽單,只為一次次地真誠回望,或分享成長經歷,或憶述職業生涯,或探討人生意義。
這種輕松是當下很多人渴望擁有的狀態。讀者能從這本書中讀到經營智慧,還能收獲大佬們的私人書單。
寧高寧試圖通過“三生萬物”來傳遞一個大道至簡的三維思維方式。比如在書中他列出影響自己的3本人生之書,這些書啟發了他的經營原則和處世哲學,促使他通過關聯關系去尋找企業治理和人生向上的解決方案,在此期間他發現了企業管理的“剝洋蔥”方法和五步組合論。
這不禁讓人想到另一位企業家。退休后,為系統整理知識結構,萬科地產創始人王石決定去國外讀書。他不僅自行申請研讀了哈佛最難的課程,學完后還轉戰劍橋繼續深造。
許多書店的“財經人物”書架上都能找到王石的《我的改變:個人的現代化40年》一61d1926b724446f542b991dd8d339d55dfc3d3d950f3718a6c249f30d98e2216書。退居二線后,王石有了寫這本書的時間,在企業經營管理這根賽道上,他不用再跑馬拉松也不用再沖刺100米、50米。
他們推動了中國經濟飛速發展40年,現在則換個方式在延續這種慣性。
最近這些書的“風”都很大。出版發行以來,《三生萬物》在短時間內已經收獲了大量好評。
商業閱讀和寫作,是起步較晚的一個領域,但其中充斥著各種沒有邏輯和缺乏深度思考的“水”書,比如一些知識付費平臺的音頻內容,正排著長隊等待“出書”。
有幸的是讀者們能看到越來越多優秀讀本。作者執掌三大央企期間的諸多片段被寫進《三生萬物》,書中既有華潤置地掛牌上市,中糧成功并購尼德拉、來寶農業,中化集團和中國化工順利合并等重要時刻,也有人才的選拔培養、團隊的整合激勵等日常功夫,相關章節針對這些片段進行復盤,提煉出極具啟發意義的經營原則和理念。
比如“三張表,萬物皆數嗎?”一章,寧高寧列出企業財務的3張重要的表格,剖白了“為什么僅有錢的并購是最弱的并購”等等有價值的洞見與經營智慧。
在新書路演途中,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黃衛偉就表示,此書堪稱一部成功經營國有大型聯合企業的理論與實踐結合的范本,內容都是寧高寧的親力親為、所思所想,其論述橫貫中西,極富哲理。
一些讀者、企業家和學者讀完此書,還認真寫下讀書筆記,比如:
1. 大型聯合企業要在全球市場格局中定位,要下決心進入行業領先行列;2. 在開放的市場中尋求發展,從人性的本質出發理順機制;3. 針對財務的“3張報表”做實管理,培養堪當大任的國際化經營管理人才。
顯然,在踐行完企業家使命后,用著書來實現人生閉環的內容,比那些還在商海里沉浮的局內人更有“可讀性”。
如今,我們在打開一本書前,外界的干擾和噪聲越來越多。比如,不少人說寧高寧這本書開了太多新書專場發布會,內容已經從不同場合被“劇透”,可以不讀。或者,粗略讀完一大半,部分讀者認為,大佬的世界太高級,對普通人影響不大。
但本書中的哲學思考,是很多企業管理經營者都需培養建立的一種商業哲思,是精神層面的奠基和配套。
為什么懂那么多道理還是過不好這一生?因為道理都是聽來的,不是自己一個字一個字打進心里的。像寧高寧這樣的企業家,他們出書的原因本身就是一大“看點”。
“到了60多歲就會知道,人這一輩子不是一條直線,它是一個畫圓的過程”,人與人的不同在于,這個“圓”畫完后你提升了嗎?你眼前的風景更入心了嗎?
其實,人為什么需要閱讀?為什么要讀這些退休大佬的書?也是這個道理。
入心的文字皆風景,它們決定你歸來時那個圓的半徑。希望正在閱讀的你在未來之旅都對得起曾見過的那幾輪難忘的明月。大佬的人生經驗已經形成了一個完整的閉環,關于事業的圓圈已經畫得差不多了,所以他們更有資格來寫書,讓更多人能從中讀出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