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倍受關注的強制性國家標準《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范(征求意見稿)》(簡稱《新標準意見稿》)正式對外公布。記者注意到,與現行標準相比,《新標準意見稿》作出多項修訂。
重點強化防火阻燃能力
據國家消防救援局通報,電動自行車引發的火災在2021年是1.8萬起,到2023年就迅速增加到2.5萬起,年均增長約20%。就在9月13日,因電動自行車在樓下充電過程中著火并引燃樓體保溫層,沈陽市大東區一居民樓發生火災,造成4人遇難、3人受傷。
對此,《新標準意見稿》對紡織品類及泡沫塑料類非金屬材料的阻燃性能作出明確規定,并進一步加嚴了與電池直接接觸的非金屬材料、電氣回路、電氣部件及導線等關鍵部件的阻燃性能,提高電動自行車整車的防火阻燃能力。同時,《新標準意見稿》還增加了“電動自行車在非必要條件下不應使用塑料件,使用塑料材質部件總質量不超過整車質量5.5%”的要求。
新標準主要起草人、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安全技術研究中心副主任何鵬林接受采訪時指出,目前電動自行車產品普遍使用大量塑料作為結構件和裝飾材料,但由于塑料本身的可燃性,這些材料在發生火災時會加速火勢蔓延,并釋放大量有毒氣體,極易造成群死群傷的惡性火災事故。
不少電動自行車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很多走高端、時尚路線的電動自行車傾向于車架由大面積塑料件包裹,以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此前對于電動自行車的塑料質量占比缺少統一的標準要求,甚至一些車型的塑料件可能占到車子70%以上的面積,重量占比甚至在10%以上。新標準為什么是“5.5%”這個比例,何鵬林解釋,起草過程中對目前幾種主流車型中使用的塑料件進行篩選,對需要保留的必要部件的重量進行稱重測算,最后得出塑料占比5.5%的要求,這個占比要求不區分各部位,是總占比的要求,同時要求“在非必要條件下不應使用塑料件”。
與此同時,在這些電動自行車火災事故中,經常出現車輛識別代碼標識被高溫融化,導致無法辨別車輛品牌型號,不利于事故溯源調查的情況。為此,《新標準意見稿》要求電動自行車整車編碼采用耐高溫永久性標識。即使將標識樣品放入(950±10)℃的加熱爐中保持半小時,自然冷卻后整車編碼也應清晰可見。
放寬鉛蓄電池車型限重
根據全國電動自行車安全隱患全鏈條整治工作專班公布的最新數據,今年7月份全國共發生電動自行車火災1402起,其中因蓄電池故障引發火災758起,熱失控是引發電動自行車火災的主要原因。這一數字,反映出電動自行車安全問題需要持續重點關注并解決。何鵬林指出,蓄電池熱失控現象的產生,與蓄電池技術與生產質量、人為或意外引起的撞擊、電池老舊損傷的積累、電池使用壽命等因素密切相關。杜絕和減少這一現象,依賴于蓄電池技術的迭代升級和生產、使用、停放、充電等各環節的規范管控。
目前,電動自行車使用的蓄電池主要有鉛蓄電池和鋰離子蓄電池兩種。鉛蓄電池具備化學性質穩定、價格實惠等優點,且具有較高的回收利用價值,但也有能量密度低、體積大、重量重等缺點。事實上,上一輪標準修訂已經將含電池在內的整車質量由40公斤調整為55公斤,但即使按照現行標準中55公斤的整車重量限值計算,使用鉛蓄電池的車輛續航里程仍只能達到40公里左右。
“鉛酸電池雖然安全,但由于化學性質限制,必然比鋰電池要重很多。”何鵬林介紹,本次標準修訂期間,通過對近13萬個網民的問卷調查發現,傾向于選擇鉛蓄電池的消費者數量是鋰電池的2倍,約70%的被調查者希望電動自行車充滿電后續航里程能夠達到60公里以上。
何鵬林表示,在《新標準意見稿》中,適當放寬鉛蓄電池車型的重量限值,使鉛蓄電池也能與鋰電池一樣滿足大部分消費者續航里程需求,從而為消費者提供更多車型選擇,并且有利于電動自行車行業良性競爭和產品創新。“在《新標準意見稿》中,鉛蓄電池車輛限值增加到63公斤,也就是增加了8公斤,在車架重量和電池電壓不變的情況下,續航大約能增加到60公里,較之前增加了約20公里,基本能夠滿足絕大多數消費者的使用需求。”
“整車重量限值放寬后,用戶可以在鋰電池、鈉電池、鉛蓄電池中,根據自己對產品的需求多一些選擇。”雅迪科技集團產品技術總裁周超告訴記者,“特別追求續航里程的可以選擇鋰電池,追求耐低溫還能支持快充的可選擇鈉電池,追求經濟適用的可用鉛蓄電池。”
“車輛和電池會進行身份識別,如果二者未進行綁定或者匹配,則電池不會放電,車輛不會行駛。”何鵬林表示,充電互認協同和放電互認協同對鋰電池、鈉電池等要求較為嚴格,不會對消費者正常更換鉛酸電池增加困難。
(摘自《21世紀經濟報道》繳翼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