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澄江,有一處獨特的世界自然遺產——澄江化石地。這里保存的大量寒武紀生物化石,見證了5.18億年前的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因此,澄江化石地被國際科學界譽為“世界級的化石寶庫”。
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博物館(云南省自然博物館)坐落于澄江市環湖北路寒武紀大道,是中國唯一建在化石遺址上的自然博物館。
追溯生物起源
走進博物館序廳,穹頂中央螺旋狀的“生命演化樹”藝術裝置映入眼簾,每一個分支代表一種生物類型。
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博物館副館長郭進說,地球46億年歷史主要分為隱生宙和顯生宙兩大階段,距今大約5.41億年至4.85億年的寒武紀是兩大階段的分水嶺。在寒武紀之前,地球上的生命形式極其單調。自寒武紀開始,各種生物大量涌現,科學家稱之為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澄江化石地迄今發現的寒武紀生物化石分屬20多個門類、300余種,幾乎所有現生動物門類的祖先都能在這里找到,可以說是“生命演化樹”的根脈所在。
“生命演化樹”下方,矗立著一面高大的化石墻。“這是埋藏澄江化石的真實地層,記錄了寒武紀生物的生活場景。”講解員曹如意介紹,“5億多年前,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還是一片汪洋大海,遠古生物們在這里自由游弋、繁衍生息。一場地質災害突然來臨,這些生物們被泥沙掩埋,經過漫長的歲月形成化石。”
郭進介紹,博物館基本陳列分為“生命大爆發”“生命大演化”“生物多樣性”三部分,共展出展品4700余件,配合場景、模型、多媒體、互動設施等,系統講述宏大的地球生命演化故事,展現關于生命起源、演化的研究和探索歷程。
在“化石圣地”展廳,復原了最初發現澄江化石的場景。1984年,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侯先光來到澄江開展野外考察。7月1日,他冒雨登上帽天山。不知敲開多少塊石頭后,一枚栩栩如生的納羅蟲化石出現在眼前,侯先光興奮不已,這種化石此前從未在該地層內發現過。隨著研究工作持續深入,越來越多寒武紀生物化石被發現。1987年,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舉辦新聞發布會,向世界發布澄江生物群的發現和研究成果。
澄江生物群的發現,填補了埃迪卡拉和布爾吉斯兩大古生物群演化的空白,為研究寒武紀“生命大爆發”提供了重要資料。多年來,關于澄江生物群的大量研究成果在《自然》《科學》等國際重要學術刊物發表。“澄江動物群與寒武紀大爆發”等科研項目先后榮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一等獎和二等獎。2012年,澄江化石地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亞洲唯一的化石類世界自然遺產。
在“人類遠祖——天下第一魚”單元,展示著博物館“鎮館之寶”——鳳嬌昆明魚化石。人類屬于脊椎動物,澄江生物群中的昆明魚是目前已知最古老的脊椎動物,被視為脊椎動物共同的祖先。昆明魚僅有約3厘米長,但已經演化出脊椎動物基本的身體結構和器官,如大腦、眼睛、心臟等,古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舒德干稱其“開啟了邁向未來智慧人類漫長演化歷程的第一步”。
感悟多彩生命
澄江生物群種類豐富,幾乎涵蓋現生動物的所有門類,如多孔動物、腔腸動物、線形動物、葉足動物、腕足動物、軟體動物、節肢動物、棘皮動物、脊索動物等。
從寒武紀后的奧陶紀到白堊紀,地球上先后經歷了5次生物大滅絕。進入新生代后,靈長類哺乳動物開始出現,逐漸進化出人類。館內展示了各個地質時期具有代表性的生物化石,勾勒出波瀾壯闊的地球生命演化歷程。
距今約2.01億-1.45億年的侏羅紀被稱為“恐龍時代”,這一時期恐龍的種類和數量空前增長,裸子植物極其繁盛。1938年,古生物學家楊鐘健在云南祿豐發掘出中國第一具完整的恐龍骨骼化石——許氏祿豐龍。展廳里可以看到祿豐龍化石,還有它的近親——云南龍。這具云南龍化石,2018年發掘于澄江市天頭山,保存完整度達60%。它的頭骨頎長,體型較小,通過牙齒可以判斷它屬于植食性恐龍。
最早演化出羽毛的恐龍——赫氏近鳥龍,白堊紀海洋中的頂級捕食者——滄龍,4000萬年前生活在海洋中的哺乳動物——龍王鯨,目前已知最大的陸生哺乳動物——巨犀,新近紀“和政哺乳動物群”的代表——薩摩麟、三趾馬、祖鹿……
除了種類多樣的遠古生物化石外,博物館還展示了云南代表性的現生動物標本。滇金絲猴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僅分布于滇西北地區,被稱為長得最像人的動物。綠孔雀是云南人民喜愛的吉祥鳥,傳說中“金馬碧雞”的“碧雞”原型就是綠孔雀。
“生物多樣性”展廳匯聚了貝林環球健康與教育基金會捐贈的200余件非洲和北美洲動物標本。博物館將這些標本分置于稀樹草原、熱帶雨林、苔原、荒原、溫帶寒帶森林、濕地、山地等生態場景之中,生動呈現自然界的生物多樣性之美。
(摘自《人民日報·海外版》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