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指出:“歷史課程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教育理念,是全面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切實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使歷史教育成為形成和發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途徑。”新課程改革對歷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歷史學科蘊藏著豐富的思想教育素材,因此,將歷史教學與德育結合起來,可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這也是歷史教師不可推卸的責任。但是,在歷史教學實踐中,德育滲透存在的種種問題依然不容忽視。如何在歷史教學過程中實現德育滲透,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是值得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重要問題。
一、歷史學科的價值及其德育優勢
前有司馬遷“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而作《史記》,后有唐太宗李世民“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這些無一不顯示出歷史學科蘊含的智慧與價值。章年海曾在《論中學歷史教育的德育功能》一文中指出,歷史學科與德育的關系為“歷史知識→道德認知→歷史范例→道德情感→道德行為習慣養成”,由此可見,歷史教學的德育滲透是一個循序漸進、不斷深入的過程,而這也是歷史學科價值發揮的過程。
歷史是德育的來源和載體,其豐富多元的內容在立德樹人方面具有獨特優勢。歷史學科的特殊之處在于所有的內容都是歷史上曾經發生過的事實,史實的存在不會因為任何人的主觀意識而消亡。這是歷史教學的基本依據和憑證。在學科教學中,由于語文、數學等學科自身的知識體系龐大,使得教師開展德育工作的時間相對較少,相對來說,德育滲透會更多地集中在歷史、政治等學科中;而與政治的嚴肅性相比,歷史更具趣味性,因此其德育功能顯得更加突出。具體而言,歷史學科德育滲透的優勢可以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其一,歷史知識生動有趣且以事實說理,容易激發學生興趣、令學生信服。歷史不像文學、藝術那般虛構抽象,而是有文獻記載與考古遺存等憑證且實實在在發生過,以事實說理,更容易引發學生共鳴,從而自覺接受思想教育;歷史也不似政治那般嚴謹地講述理論,而是讓學生在思考與理解歷史現象的過程中自然而然地得到啟發。這一過程是潛移默化且影響深刻的。
其二,歷史內容多種多樣,蘊含著豐富的德育資源。在幾千年的人類發展歷史中,流傳著不可計數的道德故事,積累了無數的道德教育經驗,以及各種德育觀點和箴言,既包括政治、經濟、文化、思想方面的知識積累,也有軍事、科技、教育等方面的經驗教訓。這些都是珍貴的德育資料。例如,教師可以通過分析兩次世界大戰的后果來增強學生的和平意識;通過講述中國在巴黎和會上外交的失敗讓學生明白“弱國無外交”的道理等。
其三,歷史中的杰出人物對學生具有榜樣作用,是培養后代的精神財富。歷史上有無數杰出人物,他們立體而生動、復雜而多樣。他們身上所體現出來的高尚品德亦是后世德育的范例。例如,漢文帝和漢景帝的勤儉節約、岳飛和文天祥的愛國之情、李大釗及毛澤東等無數革命先輩的抗爭精神等。這些具體而形象的人物模范,必定具有很強的感染力,能夠激發學生思考,啟迪學生智慧,從而在學生心中埋下道德的種子,開出德育之花。
二、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的必要性
(一)個人發展
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告誡教師:“請你記住,你不僅是自己學科的教員,而且是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德育對學生人格的培養和自身的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加強德育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必然要求。歷史教學與其中的德育滲透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學生的性格、氣質、思想品德等。因此,采取有效措施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和情感教育,提高學生的倫理道德水平,促使其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換言之,就是通過德育滲透,教給學生正確地評價自己和他人的方法,啟發其內心深處的道德自覺和自我價值認同,使其最終達到自我完善和發展的目的。
(二)社會需要
對于國家和社會而言,在歷史學科中滲透德育可以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水平,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唐代史學家劉知幾曾深刻地指出:“史之為用,其利甚博,乃生人之急務,為國家之要道。”這充分說明了史學對于國家和社會的重要性。而在此基礎上,必要的道德約束仍是當今社會和諧發展的一大保障,正如法國社會學家埃米爾·杜爾凱姆強調的,道德是預先規定人們行動的一種行為規則,應該通過道德來限制和調整人們的行為,使整個社會井然有序,從而避免各種危機的產生。這就是說,在某些情況下,僅依靠法律與政治制度等有形的國家機器來維持社會秩序是不夠的,還需要無形的道德力量給人以約束,完善與補充法律的空白與盲區。費孝通曾在《鄉土中國》中論述了中國古代是一種“人治”的社會,換言之,就是一種以道德約束的社會,這也印證了道德對社會的穩定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歷史教學中的德育滲透,不僅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道德水平,還會促進社會的長治久安,因此具有一定的必要性。
三、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存在的問題
(一)重智輕德,教學動機偏向功利化
我國素質教育實施已久,但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依然存在,一些學校仍把考試成績作為學生學習效果與教師教學水平的重要評價依據,歷史教學成為考試的工具,從而導致重知識而輕德育的現象,德育滲透沒有得到足夠的重視。部分歷史教師為了提高教學業績,只關注考試的重點內容,而忽略了那些與考試關聯不大但又有深刻德育意義的知識。例如,在講述鴉片戰爭期間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時,許多教師認為這并不是考試重點而用一兩句話帶過,沒有以此為契機引發學生對國家屈辱、文物掠奪與保護等內容的思考;在講述南京大屠殺時,許多教師只告訴學生發生這個事件的時間等考試重點,卻沒有挖掘其中的德育內容……若過于功利化地把考試作為歷史教學的目標和重點,以致忽視了道德情感教育,那么德育滲透便無從談起了。
(二)創新不足,教學方法過于機械化
歷史教學方法與德育滲透方式缺乏創新,機械化和灌輸式教學方法不利于教學過程中的德育滲透。教師以傳統講授法為主進行教學,讓學生機械式地抄寫和背誦,將生動的歷史故事變成了單調無味的知識點,將理解變成了死記硬背。這樣很容易造成課堂的沉悶與低效。除此之外,以教師講授為主的教學方法無法充分調動學生作為德育主體的積極性,這種本末倒置的教學方法很難達到德育滲透的理想效果。
(三)形式主義:偏重理論而輕視實踐
教學過程中存在形式主義問題,德育過程虛而不實、脫離實際,未能將理論運用于實踐。德育內容過于“假大空”,不僅無法使德育深入學生內心,甚至還會引起學生的厭煩與逆反心理。除此之外,過于重視課堂教學而忽視社會實踐的重要性,會導致學生缺乏實踐經驗,從而在很多德育范例面前難以產生共鳴,也就不能達到德育滲透的目的。
(四)素材運用:德育資源挖掘不充分
歷史教材中蘊含著豐富的德育素材,但也存在資源挖掘不充分的情況。目前歷史教學中,歷史人物和重要事件仍是德育的主要素材,但除此之外還有許多內容也可以作為優秀的德育資源,例如,對于六朝古都的“南京”,教師可以將這個城市作為切入點,帶領學生探究它在歷史上的沿革,從而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與歷史自豪感。教材中的歷史事件、人物事跡、時間節點、標志地名、圖像圖畫等都可以作為開展德育的素材,況且教材上呈現的內容很多都是提煉、概括出來的“冰山一角”,其中很多隱藏的、具有深刻德育意義的內容,仍需要教師帶領學生進一步挖掘。
四、歷史教學中滲透德育的改進策略
(一)重視德育滲透
教師應在思想上將德育滲透重視起來,正確地認識考試與德育的關系,做到二者的有機結合,而非顧此失彼。歷史教學在傳授知識的同時,滲透著道德教育與思維的訓練,所以我們應把這三者看作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而不應該把考試作為評判教學效果的唯一尺度。著名史學家白壽彝先生認為,歷史教育的關鍵主要有三條,第一條就是講做人的道理。若輕視德育,勢必會影響學生對于知識的掌握與思維能力的提高。但與此同時,考試成績的高低,在某種程度上也反映素質教育成果。尤其是近年來的課程改革與試題題型改革,在傳統題型上增加了開放式的論述題、觀點論證題和史料研讀題等,對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也進一步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重視德育滲透與能力培養。教師只有重視起來,才能更好地利用教材,對學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
(二)創新教學方法
創新教學方法對于加強歷史教學中的德育滲透起著不容忽視的作用。傳統歷史教學多以灌輸式教學為主,最常用的就是講授法,這種方法雖然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整體把握,但也存在枯燥、乏味等問題,既不利于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也不利于學生對德育的感知。因此,歷史教學可以在傳統方法的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創新,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如小組討論、情景展示、比較學習、多媒體教學、表演情景劇等。如在講述“鴉片戰爭”時.教師可以組織放映相關影視資料,讓學生通過具體化的影像走進那段歷史,引發情感共鳴。靈活運用多種教學方法,不僅能讓學生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還能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自覺接受德育,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理論聯系實踐
吳華波先生提出:“歷史需要聯系現實,德育更要結合當下時代特征。”教師要善于把歷史教學過程中的德育滲透與當下國內外形勢相聯系,并結合學生的思想和生活實際,讓古老的歷史充滿鮮活的時代氣息,讓德育貼近生活。只有這樣,才能真正發揮歷史以史鑒今的育人功能。與此同時,還可以圍繞學科內容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將課堂教學與社會實踐結合起來。例如,組織學生參觀學校附近的革命英雄紀念館,帶領學生聆聽英雄事跡,從而增強他們對革命英雄的敬仰之情,培養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根據美國當代心理學家班杜拉的觀點,我們可以得知:人的社會行為是人對示范事物觀察、模仿的結果。因此讓學生通過社會實踐活動,親自參與其中,模仿榜樣的行為并形成優良的習慣,是德育滲透最直接有效的途徑,正所謂“實踐是最有效的德育課堂”。
(四)開發德育資源
選擇合適的德育資源并進行開發是開展德育滲透不可缺少的環節。吳英美在《論初中歷史教學中的德育教育》一文中提到,選擇歷史素材時要注意:真實、直觀、典型。這也是我們在選擇歷史資源時應該遵循的原則。所謂“真實”,即選擇真實客觀的資源,擦亮眼睛,去偽存真。尤其是當今影視作品大量出現,質量參差不齊,很多流傳的歷史事件并不具有真實性。因此,如何引導學生辨別真偽,避免他們被誤導,是教師需要特別注意的問題。所謂“直觀”,即將抽象的文字記載具體化,如圖片、視頻、歷史遺跡、民間藝術表演、碑刻等都是直觀的歷史教材。在講述“京劇的起源與發展”時,可以播放一段京劇視頻讓學生欣賞,進而讓學生體會中華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加深學生對于文化傳承的認識。這些直觀資源不僅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有助于增強學生對歷史現象的理解,使德育滲透也變得更加容易。所謂“典型”,即選擇經典的歷史德育素材,但不局限于歷史人物,一些典型的歷史名言、歷史故事都是可以借鑒的資源。我們應全面、深層次地挖掘歷史教學資料中蘊含的德育資源,開發和利用一切歷史教學資源進行德育滲透。
五、結語
總而言之,在歷史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是一項重要且復雜的工作,需要我們不斷地探索完善。歷史學科自身的價值與特殊性,使其在德育中具有很大的優勢,雖然在實施過程中會面臨各種問題,但是我們必須重視德育的滲透,并且要不斷思考、提出改進策略。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發揮歷史學科的育人作用。
(責任編輯:謝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