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課標背景下,教師在設計作業時如何把握好“質”和“量”的關系,如何讓學生變被動寫作業為主動寫作業,如何有效地進行作業批改、檢查和反饋,已不僅僅是教師要努力做的事情,也是學生的迫切愿望。本文旨在尋求作業創新的途徑,尋找有效的作業設計策略,讓作業成為提高學生素質的主要橋梁。
一、作業有效性的理論依據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中對課程改革的目標做出了明確的規定,要改變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的學風,培養學生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要促進學生的發展。語文新課程理念需要教師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新的語文作業觀。以新課程標準精神為依據,以學生為核心,設計新穎多樣、重視學以致用的語文作業,體現了語文課程工具性與人文性統一的基本特點。語文有效性作業的設計和應用,有利于提升教師素質,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減輕學生作業負擔;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文化素養。
該如何判斷作業是否有效?通常,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來衡量:一是能否把握教學內容的定位;二是是否注重個體差異;三是能否使學生積極參與到完成作業的過程中;四是作業能否體現互動的要求,師生是否共同參與;五是是否把作業與學生課堂學習聯系起來;六是是否注重發展學生的認知技能,提高其素質。
二、語文有效性作業設計的原則
1.文作業的內容應突出開放性和探究性
語文作業除了保留部分傳統型作業外,大部分作業的內容應突出開放性和探究性原則,作業的答案要有一定的遷移性、開放性,甚至不確定性。
2.語文作業應該形式多樣
語文作業可以是文字式、操作式和口頭式的;可以是課內完成和課外完成相結合的;可以是教材和教師提供的,也可以是同學甚至學生本人提供的;可以是由個人獨立完成的,也可以是由學習小組合作完成的,甚至可以是學生與教師、家長共同完成的。
3.語文作業要有差異性
要對語文作業進行分層設計,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作業,要做到作業量分層,完成作業時間分層,使不同層次的學生完成作業不再有困難,從而提高教育的有效性。
4.遵循少而有效的原則
語文作業應遵循少而有效的原則,既不加重學生的學習負擔,又盡可能發揮學生的潛能。
三、語文有效性作業設計的策略
(一)注重分層設計,滿足學生需求
在初中語文有效性作業設計中,教師必須遵循“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設計的語文作業要體現出層次性,要包括基礎類、提升類、挑戰類等各種類型,從而激發學困生語文學習的積極性,促使其掌握基本的知識內容;讓中等生在語文學習與鞏固中得到提升,強化其學習動力;促使優等生接受語文學習的挑戰,拓寬其知識面,使其思維更加開闊。除此以外,在進行有效性作業設計時,作業的內容要適度適量,不能對學生提出過高的要求和標準。作業設計要符合新課程標準,不能夠脫離課程標準的設定。
例如,在教學七年級語文上冊《散步》一文時,教師可以進行相應的作業分層,滿足不同學生學習發展的需求,保證作業設計的有效性。具體的作業設計如下:
基礎類作業:
(1)掌握課文中的生字詞,并且能夠獨立地默寫出來。
(2)查找資料,了解作者生平、創作背景等,理解作者的創作意圖。
提升類作業:
1.下列各句中加點詞語能否與括號內的詞語互換?為什么?
(1)我說,正因為如此,才應該多走走。母親信服(信任)地點點頭。
(2)但是春天總算來了。我的母親又熬(度)過了一個嚴冬。
2.“她現在很聽我的話,就像我小時候很聽她的話一樣。”這句話的意思是什么?
挑戰類作業:
1.朗讀課文,說說文章為什么取名為《散步》。如果換個角度另擬一個題目,你會以什么為題?請說明你的理由。
2.品味下面的語句,結合全文,說說你對課文深層意蘊的理解。
“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穩穩地,走得很仔細,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來,就是整個世界。”
(二)圍繞生活進行作業設計,保證設計質量
教育與生活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教育的最終目的在于服務生活。只有源于生活的教育才是真正有效的教育。在初中語文作業設計的過程中,教師要積極、主動地將教學內容同現實生活緊密地聯系在一起,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能夠靈活地運用所學知識,從而確保作業設計的有效性。在生活化作業設計的過程中,教師要注重選取與學生日常生活緊密相關的內容,將學習內容同生活內容進行有效串聯,強化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程度,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例如,在學習七年級語文上冊《春》一文時,教師可以設計生活化作業,具體如下:
1.在單元中選擇自己喜歡的文章段落,配上合適的背景音樂,有感情地朗讀并和大家分享自己的閱讀感受;也可以拿起筆描繪你讀出的美景,同時寫出自己的感受。
2.搜集描寫大自然四季景色的詩句或者語段,抄寫在積累本上,同時寫出鑒賞評價。
3.練筆,以《家鄉的秋天》為題目,寫一篇短文,描繪你家鄉秋天的景色。在描寫的過程中,要善于發現、善于觀察、善于總結,還要采用合適的修辭手法。要生動地寫出秋天景物的特點,抒發自己的真實情感。字數不少于600字。
(三)精心設計實踐作業,提升學生學習能力
“雙減”政策的頒布意味著教育教學要提質增效,不能沿用死記硬背、題海戰術的傳統方法,而要創新課外作業的形式和內容,這樣才能夠讓學生通過作業加深理解,鞏固知識,扎實地掌握技能。對學生語文知識點的記憶與書寫的考查類作業,難以提升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該類作業設計的有效性不足。在初中語文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在作業設計上要盡力體現出一定的實踐性,依托相應的社會實踐活動來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
例如,在學習八年級語文上冊《背影》一文時,教師可以設計如下的實踐性作業。
任務一:有感情地朗讀文中四次描寫背影的片段并錄制朗讀音頻。同時請家長閱讀課文,并以文字的形式記錄時隔二十幾年再讀《背影》的感受,學生閱讀家長的閱讀感受后寫下評語。
任務二:課本任務我來演。在四次描寫背影的語段中挑選最令你感動的部分。請發揮你的聰明才智將其擴寫成課本劇,和班級同學一起進行表演。教師和同班同學對其進行點評。
四、結語
在新課標背景下,語文作業的設計要注重突出其有效性,以高質量的作業設計來滿足不同學生學習和發展的需求。總體來說,如果教師能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做到精心設計每堂課的作業,讓作業成為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器,讓學生自始至終都帶著濃厚的興趣做作業,那么語文課堂教學就會變得更加高效。
(責任編輯: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