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同的學者眼里,變色龍這種動物代表的是不同的形象:在文學家的眼里,它是一篇文學經典著作——19世紀末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短篇小說藝術大師契訶夫的《變色龍》,正是以這種動物的名字為題,取其“變色”的特性,以精湛的藝術手法,塑造了一個專橫跋扈、見風使舵的沙皇專制制度走狗的典型形象;在社會學家的眼里,有這么一種人,他們善于欺下媚上、見風使舵,于是,給這種人起了“變色龍”這個帶有鄙視意味的動物名字;在生物學家的眼里,它是一種能變色的奇特動物,皮膚的顏色能隨著四周物體的顏色而改變;在發明家的眼里,它提供了發明創造的靈感和機理,促成了變色材料的發明……
奇特的身體
世界上約有160種變色龍,主要分布在非洲,少數分布在亞洲和歐洲南部,非洲馬達加斯加島是它們的天堂,有59個種類的變色龍是馬達加斯加所獨有的,目前人們還在不斷發現新的種類。許多人都知道“變色龍”這個俗名,卻不知道它真正的學名叫“避役”,意思是不需要勞動就能果腹。
避役是一種非常奇特的爬行動物,有適于樹棲生活的種種特征和行為。它體長15~25厘米,背部有脊椎,頭上的枕部有鈍三角形突起,拖著一條長長的尾巴,可以在樹枝間游走。
避役的舌頭很長、很靈敏。它的舌頭伸出來的長度,是自己身體的2倍。舌尖上有腺體,能分泌大量黏液粘住昆蟲,捕捉美食時舌頭迅速出擊,快如閃電。
避役的眼睛也非同一般。它的一雙眼睛十分奇特,眼簾很厚,呈環形,兩只眼球突出,上下左右轉動自如,左右眼可以各自單獨活動,而且雙眼各有分工,各有側重,既能捕捉前面的食物,又能及時發現后面的天敵,這種能耐在動物中十分罕見。它異常警覺,常常在樹上一走一停,使天敵誤以為那是被風吹動的樹葉……
高超的“拿手戲”
避役不僅在體形外貌、舌頭、眼睛的長相、功能等方面在動物界中與眾不同,而且作為大自然中的“偽裝大師”,它的“拿手戲”當然是魔術般的變色本領。
避役身體的顏色會隨著環境的變化而變化:如果它爬到河岸,身體就變成褐色,與泥土的顏色差不多,敵害很難一眼認出來;如果鉆進草叢里,身體又變成草綠色,像草叢里的一根草;如果游到水里,身體立即變成水綠色,讓你難以分清是水還是避役……
避役變色,不僅是為了保護自己、躲避敵害、捕獲獵物,這還是它傳遞信息的獨特方式,如雄性變色龍會將暗黑的保護色變成明亮的顏色,以警告其他變色龍離開自己的領地……
避役的啟示
那么,避役為什么能變色呢?生物學家研究發現,避役的皮膚有三層色素細胞,最深的一層是由載黑素細胞構成,其中細胞帶有的黑色素可與上一層細胞相互交融;中間層是由鳥嘌呤細胞構成,它主要調控暗藍色素;最外層細胞則主要是黃色素和紅色素。當周圍的光線、溫度不同的時候,避役的神經受到刺激,敏感的皮膚就會發生復雜的變化,呈現出各種各樣的顏色。
受此啟發,有科學家研制出一種變色纖維,能吸收周圍環境中的光波而自動改變顏色,有多種用途。這種能變色的纖維材料,可以做成衣服,穿上它走在鮮花盛開的草原,衣服會顯現多彩的花朵;在茂密的叢林里行走,衣服又變成深綠色。這種纖維材料,既可以使戰場上的士兵避免受到核閃光和激光的侵害,也可以作為光學儀器上的濾光片,還能制成特殊的薄膜貼,用在飛機等裝備表面,使飛機的顏色與天空的背景相一致。
董淑亮,中國科普作家協會會員、江蘇省首席科技傳播專家、江蘇省十大科技傳播人物。出版《童話里的科學》《神奇的動物》《發明改變世界》《長翅膀的“偵察兵”》《四季科學童話》等科普專著100部,曾獲冰心兒童圖書獎、共青團中央“五個一”工程獎、江蘇省優秀科普作品獎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