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野下的多民族文學交流與多元一體建構

2024-10-25 00:00:00吳新鋒周媛
克拉瑪依學刊 2024年5期

摘 要: 縱觀百年來多民族作家文學與民間文學的發展歷程,多民族文學交融共生,形成了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多民族作家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逐漸形成。多民族作家文學雖地處“邊緣”卻仍以對多民族地域空間的想象和作家情懷的表達實現“同一”性的呼求,多民族民間文學以其特有的口頭和書面傳承方式與多民族作家文學進行互動,進而實現了多民族文學的口頭和書面的多元交流與傳承。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野下,多民族作家文學和民間文學的交流互動對中華民族文化多元一體和全球化時代文化多樣性的建構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

關鍵詞: 多民族文學; 少數民族文學;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中圖分類號:C95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24.05.13

百年來,中國文學隨著社會、歷史與文化的深刻變革不斷發展、演進,其所蘊含的多民族差異性因素將多民族文化交流的歷史鐫刻進百年中國文學演進的圖景中。海德格爾在《同一與差異》中描述:“每個存在者之為存在者都包含著同一性,即與它自己的統一性……無論我們在何處以及如何來對待哪一個類型的存在者,我們都感到自己已被同一性所呼求了。倘若這種呼求不說話,那么,存在者就絕不能在其存在中顯出來。”[1]少數民族文學的發展始終與現代性啟蒙、民族國家建構纏繞在一起,如何以“同一與差異”的維度描述與闡釋多民族文學的交流、揭示少數民族文學在60多年來的演變與建構過程,是“有待思的東西”。胡適在《白話文學史》中提出了“雙線文學觀”,將鮮活的平民文學與僵死的貴族文學并立起來,這開啟了中國文學史對“作家文學”與“民間文學”兩個維度的關注與反思。新中國成立后,隨著民族識別工作的開展,國家開始組織調查少數民族的歷史、語言等,中宣部、社科院、中國民協和民族院校也先后介入到中國各民族文學的調查、整理與研究中來,少數民族文學作為新中國意識形態建構的政治因素進入到中國文學史的敘述之中。從民族社會歷史大調查到編寫各民族文學史,從改造和創制語言文字到扶持少數民族作家,從整理少數民族古籍到“民間文學三套集成”工程,民族問題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滲透至多民族文學發展的各個階段。而多民族文學在交流發展中形成的多元一體格局,正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關鍵。“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成為時代主題,少數民族文學的文學性、民族性與政治性的基本屬性決定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當前少數民族文學的特殊使命。”[2]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視野下,少數民族文學以其特有的歷史傳統建構文學,在“差異”的基礎上開拓“同一”視角,采用中華多民族文學史觀凝聚磅礴的民族力量、挖掘多元一體的民族特色。總之,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漢族文學與少數民族文學是我們敘述多民族文學交流與互動、“同一與差異”的兩個重要維度。在此敘述框架0f1bfe5d05558b82770d511c3b904cb0中,我們試圖梳理百年來多民族作家文學與民間文學的歷史與傳統,并在此基礎上考察處于中心與邊緣的多民族文學的認同想象,探討多民族文學口頭與書面的多元傳承,以此呈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視野下多民族文學交流對多元一體的文化格局建構的重要意義和對全球化時代文化多樣性建構的價值。

一、發現與建構:多民族文學的百年歷程

中華民族形成過程中,各民族不斷遷徙與融合,各民族文化持續交流與碰撞。“漢武帝時遷入江淮之間的越族,從西漢開始遷入并在東漢時擴大了遷移規模的匈奴人,東漢時遷入的烏桓人,西晉初開始不斷遷入、到北朝時遍布北方的鮮卑人,唐朝時大量遷入中原的突厥、回鶻、昭武九姓、西域諸族、吐谷渾、黨項、高麗、百濟、契丹、奚人,只要沒有再遷出的,無不融合于漢族之中。”[3]因此,在古代豐富多樣的各民族文學之間便天然地存在著互相影響和交流的歷史傳統,并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多元一體格局。近百年來多民族文學的發展,沿襲了古代各民族以漢文化圈為中心、與周邊少數民族共生互動的交流傳統,這是一個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交流互動的傳統,更是一個歷史悠久、傳承深厚、文化多元的傳統。

從歷時角度講,我們基本上可以以1949年為界把百年來各民族文學分為前后兩段。新中國成立前,社會各界缺乏強烈的現代民族意識,因此學界并沒有將“少數民族文學”納入到中國文學史的框架之中。從創作主體講,我們可以把多民族文學分為多民族作家文學和多民族民間文學,其中作為民族文化根基的多民族民間文學是各民族作家吸收利用的有益養分。百年來,多民族作家文學和民間文學的交流互動構成了一部完整的百年多民族文學史。

(一)百年來多民族作家文學的發展

20世紀上半葉,軍閥混戰、國內革命戰爭、日本的侵略加劇了中國內憂外患的危機,共同的時代主題召喚各族同胞投身救亡圖存運動之中。這些大歷史事件從根本上影響著中國文學的主題走向,各民族作家以他們的文學創作警醒族人的靈魂、撬動歷史前進的車輪。20世紀初,很多所謂“少數民族作家”甚至還在用舊體詩、文言體式寫作。五四新文化運動后,各族作家受到文學革命的影響,才開始用白話文寫新詩、作新劇,作品的視角與內容、敘事的方法與結構都為之一新,體現了新文學的生命力和時代精神。整個20世紀上半葉,涌現出眾多像老舍、沈從文、祖農·哈迪爾等優秀的“少數民族作家”,他們的創作和實績大多成為了所在民族現代文學奠基和轉型的重要標志。從文學創作語言來看,有母語和漢語寫作兩種形式,母語寫作領域的主要作家來自維吾爾族、哈薩克族、藏族等民族,漢語寫作則較為普遍。就作品表現的時代主題內容而言,各民族作家雖有共同的時代主題,但各民族歷史、社會發展的情形又不盡相同。他們在吸收新文化運動養分的同時,又在各自民族傳統慣性的影響下創作表現時代變遷下的各民族歷史變革與深刻社會現實。所以,從多民族文學的地理空間分布意義上講,雖是中華共明月,卻是月下景不同。

新中國成立后,少數民族作家的創作緊跟中國當代文學思潮,無論從作家的人數、作品的藝術性、主題表現的廣度與深度、創作主體的意識都取得了長足發展,并成為中國當代文學多元風貌的有機組成部分。首先,隨著民族識別工作的完成,每位作家都有了明確的族別身份,漢族和55個少數民族作為一個整體構成了中華民族大家庭。自此,少數民族文學的發展被提升到國家層面,客觀上促進了少數民族作家隊伍的發展壯大。到2002年第七屆少數民族文學“駿馬獎”頒獎后,55個少數民族均有獲得“駿馬獎”榮譽的作家,這標志著少數民族作家隊伍的成熟。就代表性作家而言,維吾爾族的祖農·哈迪爾、蒙古族的瑪拉沁夫、哈薩克族的朱瑪拜·比拉勒,等等,這些作家以其對文學的執著追求和民族精神的探索書寫躋身中國優秀作家之林。其次,少數民族文學的藝術探索呈現出中國當代文學的多樣性與豐富性。藏族作家阿來的《塵埃落定》對“魔幻現實”與“詩化象征”進行了成功的嘗試;回族作家張承志在《黑駿馬》《北方的河》《心靈史》中探索了“北方精神”和伊斯蘭信仰;彝族詩人吉狄馬加的《一個彝人的夢想》和巴莫曲布嫫的彝民族圖騰詩歌《圖案的原始》開拓了中國當代詩歌表現的視閾……這些作品展現了中國當代文學的藝術風貌,使得少數民族文學在表現民族事項的深度和廣度有了前所未有的開拓,特別是對少數民族民間文學、傳統習俗、民族精神的深入開掘,直接促進了所在民族的文化傳承與交流,使得民族文化的豐富性和多樣性存在得以呈現。最后,少數民族作家在經歷了“感恩文學”“階級文學”和“附庸文學”的各種標簽式建構后,在創作主體意識方面逐漸覺醒,無論是母語寫作還是雙語寫作,文化流散的狀態、國族家園的情感、民族傳統的內蘊在其多重身份的認同與文化多樣性之間得以立體展示,這種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覺醒與指向背后彰顯了多元一體格局的建構過程。

(二)百年來多民族民間文學的搜集、整理與傳承

與作家文學相比,各民族民間文學有其獨特的內容和傳承交流方式。百年來,多民族民間文學同樣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北京大學歌謠運動至1949年期間對多民族民間文學的發現;二是,新中國成立后對多民族民間文學的大規模搜集、整理與研究。劉錫城在《20世紀中國民間文學學術史》中詳細梳理了百年來中國民間文學發展的歷程,指出“少數民族民間文學史的分量嫌少”[4],目前國內對百年來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的搜集、整理工作仍有待加強。

1918年2月1日,北京大學發起的歌謠運動被視為中國民間文學和民俗學學科的開端,對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的發現也是在這一時期開始的。隨后,各大刊物先后刊載了一定數量的少數民族神話、歌謠等,各省市的民俗學會相繼成立,并搜集整理了一部分以《廣西特種部族歌謠集》為代表的少數民族民間文學作品。1932年,芮逸夫在湘西作調查時撰寫的《湘西苗族調查報告》中采錄了大量的少數民族民間文學作品,后還撰寫了《苗族的洪水故事與伏羲女媧的傳說》。1938年,聞一多與“湘黔滇旅行團”徒步經湘西前往西南聯大,南開大學學生劉兆吉在聞一多等老師的指導下,歷時68天共采錄各類歌謠2 000多首。這些歌謠后來成為《西南采風錄》的基礎資料,其中部分為少數民族歌謠。聞一多在此期間更是采錄了大量少數民族神話傳說,他在《伏羲考》中便引用了20條苗、瑤、彝等民族神話傳說。1940年,李方桂的《龍州土語》收錄了16段壯族民間故事及民歌,開創了用壯族民間文學研究語言之先河。學界對少數民族(特種部族)民間文學的搜集、整理與研究并不系統,但聞一多等知名學者對西南少數民族神話的調查與研究開啟了中國神話研究一個重要面向,也讓當時中國文化界對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有了新的認識。

新中國成立后,在繼承北大歌謠運動傳統的基礎上,國家對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的搜集、整理、翻譯與傳播交流高度重視,在20世紀50年代啟動了有史以來第一次大規模的民族民間文學搜集、整理工作。這項工作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力量完成。一是,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各省區分會及各縣市文化館、鄉鎮文化站的力量。調查組深入民族地區,用漢語或民語、甚至國際音標記錄了大量的少數民族民間文學作品。1955年4月,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主編的《民間文學》創刊,成為民間文學收集和研究的主要刊物,也成為少數民族民間文學作品的重要展示平臺。二是,國家民委和社科院民族文學所的力量。自1950年起,為了民族識別工作的開展,國家派遣語言調查組對少數民族語言進行調查,并對其進行文字改革。到1956年,中央民委組織少數民族社會歷史調查隊,搜集整理了許多中國民族問題研究所必需的資料,其中就包含大量的少數民族民間文學資料。三是,中央民族學院、民族自治地方的民族學院及民族地區相關院校的語文系、中文系的力量。他們彼此配合共同開展專業的神話、史詩搜集任務,并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文革”期間,少數民族民間文學搜集工作處于停滯階段。20世紀80年代,國家下發的《關于搶救整理少數民族古籍的指示》和《關于編篡出版〈中國民間故事集成〉〈中國歌謠集成〉〈中國諺語集〉的通知》兩個文件掀起了兩次少數民族民間文學搜集、整理的高潮;在50年代搜集的資料基礎上,各方積極合作并取得了顯著進展,尤其在三大英雄史詩和西南地區少數民族神話、史詩的整理、翻譯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另外,截至2010年新疆卷出版,三套集成的省卷本全部出齊,①省卷本93卷(計1.2億字),地縣卷本4 000多卷(內部出版),總字數逾40億,這是具有高度文學和科學價值的中國各地區、各民族民間故事、歌謠、諺語優秀作品的總集。總的來說,新中國成立后的民族民間文學搜集、整理工作基本上呈現了中國55個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的多樣性風貌,并為少數民族文化傳承和少數民族作家文學發展提供了最基礎和最根本的文化養料。

新的時代背景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針對少數民族民間文學所面臨的傳播、交流和傳承危機相繼簽署了一系列公約,旨在保護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傳承和共享人類精神文明的成果,而我國作為公約的締約國也承諾在公約框架內保護文化多樣性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自此國內對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的保護達到一個新的高度。少數民族民間文學作為文化多樣性的重要體現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愈發受到社會各界的重視。我國在進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的37個代表作和瀕危項目中,少數民族民間文學作品占了四分之一,它們已成為全人類共享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人類精神文明成果的代表。

縱觀百年來多民族作家文學與民間文學的發展歷程,“多民族作家形成了‘誰也離不開誰’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5],多民族文學作為多民族文化遺產的精神載體在中國現代民族國家的確立過程中得到發展,并伴隨著中國現代性啟蒙建構而參與到多民族國家的理性設計與制度安排中,體現了多民族文化傳統的時代精神。然而,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我們如何面對多民族文學日趨邊緣化的處境,或者說中國文化作為一種地方性文化傳統有何全球意義?再具體而言,中國各少數民族文化作為更小范圍的地方性文化傳統,如何對沖全球化從而保持一種文化多樣性的話語權?萬俊人在《經濟全球化與文化多元論》中指出:“經濟全球化與多元文化的地方性或差異性之關系的基本性質,首先是遭遇性的沖突和緊張,而非想象性的共生和融合,在文化價值層面尤其如此。這種沖突和緊張首先是由各文化傳統自身的根源性差異所決定的。不同的信仰(宗教的和準宗教的)和不同的生成來源,決定了不同文化傳統之間的原始陌生與差異。”[6]因此,經濟全球化絕不應該、也無法走向單向度的文化一元體,共享人類基本文明價值維度下的文化多樣性是彌合全球化引起的沖突與緊張的應有選擇。這種選擇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提供了一個反思自身主體身份與文化處境的機會,同時也為多民族文學悠久歷史傳統的承繼和多元一體格局的建構提供了難得的機遇。

二、中心與邊緣:多民族文學的認同想象

百年來,盡管少數民族作家地處“邊緣”,但少數民族文學始終沒有離開“中心”的討論視閾,甚至在不同時期成為“中心”的核心面向。從處在“邊緣”的少數民族文學進入中國現代文學的視野,到新中國成立后國家對少數民族作家的培養和少數民族文學的建構,再到近年來多民族文學史觀的流行,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下的多民族文學認同想象與現代民族國家的建構、民族地域空間文化的想象及少數民族作家身份的確認是密切聯系的。這種認同想象與多民族文學內部“中心與邊緣”的多元互動的結構性特征相關,在這“中心與邊緣”之間包含多民族文學的復雜性與豐富性。作為一種地域空間的想象,多民族文學的地域寫作呈現出文化多樣性風貌的同時,也包含著一種民族共同體認同的趨向。而無論是雙語創作還是母語創作,懷有“國族情懷”的少數民族作家在其文學創作上必然蘊含著“同一”與“差異”的面向。

(一)“詩一般的風景”:多民族文學地域空間的想象

安東尼·史密斯在《民族主義:理論、意識形態、歷史》中說:“祖土(國)還是由歷史的疆域,即祖先的土地場所構成……然后祖土(國)本身的地貌風景也對民族主義起作用……如果不了解民族成員,不論他們是民族主義者還是非民族主義者,對‘詩一般的風景’自我理解所起的深刻作用,我們就很難深入理解民族主義世界觀。”[7]“詩一般的風景”不僅影響我們對民族主義世界觀的理解,更影響我們對風景所在民族文學的理解與想象。純粹從地域維度來說,西北、西南、東北三個方向的少數民族文學與中原漢族文學自古便存在著邊緣與中心的歷史傳統,中原的輻射作用對周邊少數民族文學的影響顯而易見。多民族文學地域空間的想象與認同、交流與互動始終存在,或者說“詩一般的風景”賦予各民族地域空間以族性的光輝。在多民族文學格局中,“通過合理的歷史地理敘事來增進各族人民的空間共同體意識,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應有之義”[8]。像康巴藏族作家群、大涼山與大涼山彝族詩人群等少數民族作家群,他們通過對族群地理空間的書寫,不僅將“詩一般的風景”繪進了中華多民族文學長卷,還推動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與發展。

康巴囊括了“詩一般的風景”的青藏高原東南部橫斷山脈地區藏族康巴方言使用的廣闊區域,該地區山河夾峙,景觀雄奇,神秘悠久,不僅孕育了我國三大英雄史詩之一的《格薩爾王傳》,還是茶馬古道的樞紐地帶。而康巴藏族作家達真在小說《康巴》中將百年來康定及其茶馬貿易的歷史變遷融進了作者對康巴人文地理的獨特理解與書寫。誠如阿來所言:“達真的小說,像是一種真誠的邀請,一個大膽的手勢,用小說的巨大空間呈現一個被誤讀的神秘西藏。你可以在達真筆下的奇妙康巴大地游歷,那些風雪中與大地對話的駝隊;那些披著毪衫在碉樓下幽會的情人;那些紅墻下默默吟誦的僧侶……一個真實的康巴藏地在全息式的呈現中滿足讀者的閱讀經歷。”[9]這種“全息式”的地域性呈現,早在阿來的《塵埃落定》以康巴大地為靈感的空間文化書寫中有所表現,從傳唱與聆聽史詩的人們口中我們能夠捕捉到莊嚴與樸素的美感。“作為故事背景的那片大地”并不只是地理意義上的康巴,更包含了阿來文學創作中的想象與認同。

吉狄馬加、倮伍拉且、巴莫曲布嫫等為代表的大涼山彝族詩人群,將大涼山的天空與大地、河溪與巖壁、草木與飛禽連同淳樸又野性的彝人一起寫進詩篇。“詩一般的風景”與三千年彝族文明交相輝映,大涼山彝族詩人群的創作與彝族民間藝人的神話史詩共同見證了南方“絲綢之路”上的彝人榮耀。從地理角度講,金沙江、大渡河與崇山峻嶺一并將彝人擋在“化外”,這反而使得彝人的精神與傳統更加獨立。然而,在邁向現代的路上,“彝人制造”的作家文學與民間傳統如何保持山地自然的野性,讓“詩一般的風景”不受“化外”乃至全球化的沾染,也許,地處“邊緣”的大涼山彝族詩人群以獨特的方式把大涼山寫進文學是一種拯救和新的可能。那些看似處于“中心”主流的作家因受到太多的外部因素沾染,反而喪失了文學的本真。從這個意義上看,“邊緣”對文學來說未必是件壞事。后殖民主義理論家可能會更青睞這種“處于中心之外”的非主流文學,特別是少數民族文學。霍米·巴巴既反對抹平差異、也并不完全贊同絕對多元論,他更傾向于一種基于話語策略或意識形態、價值批判的創新“改寫”,這種改寫或許能讓少數民族文學以全新的方式進入中國多民族文學的版圖之中,促進多民族文學內部的交流與文化多元一體的建構。

總而言之,盡管很多少數民族作家群處在中國地理意義上的“邊緣”,他們的創作也表現了多民族文學地域空間的想象與認同,但這并不意味著少數民族文學作為一種“差異”的存在而拒絕“中心”。這種“詩一般的風景”的“差異”性因素已經孕育了多民族文學對“同一”性的呼求,而這“同一”與“差異”是與文學創作主體的民族身份與價值情懷相連的,本質上這就是多元一體格局的文化體現。

(二)作家情懷:多民族文學創作的“同一”面向

1989年,費孝通在《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10]中第一次將中國幾千年來的民族、族群關系作了清晰的敘述,其中包含了對多民族交流歷史與傳統的理解。此后他又相繼提出了“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的和諧理念和各民族“文化自覺”的思想。費孝通的“多元一體格局”凸顯了文化對話與包容的精神,是符合中國百年來民族國家建構經驗的。從此面向上來看,作家是民族、國家的,更是人類的,作家的文學創作和價值情懷是人類精神史的重要組成部分。面對全球化與現代化,少數民族作家在文學創作中處理本民族的文化與精神時表現了地域、種族、信仰意義上的獨特性;同時,這些獨特的“差異”性也蘊含著人類終極價值與精神的“同一”面向,且體現在多民族文學與文化交流、創作主體的身份認同和“跨語際”創作上。

“同一”面向的作家情懷首先體現在多民族文學交流上。中國多民族文學與文化交流歷史悠久、傳承深厚,既有漢族文學對少數民族文學的直接影響,又有少數民族文化對漢族作家的影響。20世紀30年代,“茅盾、白大方、李云揚等在迪化主辦的‘魯迅講座’十分活躍,聽眾中不乏懂漢語的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柯爾克孜族、烏孜別克族、錫伯族、蒙古族和回族的青年。一些人后來成為新疆少數民族文學的中堅人物”[11]。其中,維吾爾族作家祖農·哈迪爾就參加了“魯迅講座”,其創作的《愚昧之苦》情節上受到了魯迅《藥》的影響。另一位維吾爾族作家穆罕穆德·巴格拉西曾說:“我看了莫言他們的好多作品,后來就親自和他們見面交談,很長時間后我就對文學有了新的認識,后來我的一些想法就改變了。……我一看漢族文學、世界文學,就感覺我們差距實在太大,距離太遠,趕不上時代了。最起碼要和我們漢族文學靠近啊,太遠了不行啊。”[12]無論是現代文學傳統里的魯迅精神對各少數民族的啟示,還是當下莫言獲諾貝爾文學獎對各少數民族文學的影響,都體現著文學作為一種人類共同精神文明成果對不同民族文化的意義與價值,這便是文學交流激發出的文學本身所蘊含的“同一”性面向所在。這種面向在王蒙身上也鮮明地體現出來:“‘所有和維吾爾語言相關的書籍,當地農村家庭有的,蘇聯出的維文小說,我都讀。魯迅的《吶喊》《彷徨》,高爾基的《在人間》,都有維語版的。’王蒙學習維吾爾語,同時把漢族的許多故事用維吾爾語講給群眾聽,和維吾爾族農民交朋友,直至后來可以隨意地出入于任何一家。”[13]王蒙在新疆生活工作了16年,他廣泛學習維吾爾語言、文學和文化,并與維吾爾族同胞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其作品《你好,新疆》和《這邊風景》也展示了漢族作家呈現少數民族風情的獨特風貌。

“同一”面向的作家情懷還與其身份認同密切相關。阿來作為藏族作家對藏族文化和世界的描述與認同無庸置疑。他在《塵埃落定》中言道:“有諺語說:漢族皇帝在早晨的太陽下面,達賴喇嘛在下午的太陽下面。我們是在中午的太陽下面還在靠東一點的地方。這個位置是有決定意義的。它決定了我們和東邊的漢族皇帝發生更多的聯系,而不是和我們自己的宗教領袖達賴喇嘛。地理因素決定了我們的政治關系。”[14]在與漢族皇帝與達賴喇嘛的位置比較中,阿來認為“我們和東邊的漢族皇帝發生更多的聯系”,這是一種被決定的政治關系,與阿來對康巴的地域文學想象與認同并不矛盾。“在這‘多民族文化的民族’中,每一個自我都是在于‘他者’關聯中被界定的,并且根據霍米·巴巴(Homi Bhabha)觀點,官方的語境讓位于人們每天的、‘表述行為的’敘事,而在這樣的敘事中,歷史和認同的感受變得分裂和重疊,民族就此被碎片成為原先組成它的各個部分而民族的認同也變成‘混合的。’”[15]這種“混合的”民族認同契合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國情,“混合的”民族作家情懷包含了一種“同一”的面向。在這“同一”面向中,少數民族作家的文學創作和交流才會因這種“歷史與認同的感受變得分裂和重疊”。因此,我們對少數民族自我身份的確認應抱以更包容的心態,這是他們作為作家的自覺和自由,民族文化、國家情懷、人類價值,每一種選擇都是值得我們尊重的,這也應該是中國多民族文學交流的一種本有情懷和精神。

“同一”面向的作家情懷還體現在少數民族作家的跨語際創作上。艾克拜爾·米吉提是當代哈薩克族雙語作家群的杰出代表之一,其特有的跨文化身份貫穿在整個漢語寫作過程中。他的創作是一種跨語際、跨文化的文學實踐。艾克拜爾·米吉提是在哈薩克草原文化與漢文化雙重影響下成長起來的,這就決定了其雙語創作是兩種文化碰撞的直接產物。他出生于新疆伊犁霍城縣,其成長環境和家庭教育具有典型的哈薩克特征。哈薩克草原文化對其影響是根深蒂固的,在小說《努爾曼老漢和獵狗巴力斯》中,艾克拜爾·米吉提對題材選擇、人物塑造及情感表達等方面都極具哈薩克族的民俗風情,濃郁的哈薩克民族氣息始終縈繞在艾克拜爾·米吉提的文學創作里。另外,我們從小說中得到了一種歸功于文化的比較與跨語際創作的文學新體驗,這種體驗彰顯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自覺:用漢語創作表現哈薩克族的文化與生活,使小說在語言與表現主題之間產生了一種轉譯的“蒙太奇”魅力,從而展現出文本擁有多個面向的開放性特征。這種開放性當然也包含“同一”面向的作家情懷,該情懷在巴莫曲布嫫與阿庫烏霧等大涼山彝族詩人群體中也可以感受到。作為詩人,他們在進行跨語際創作時借助跨語際的優勢,優化組合語言修辭和形式,創作出嶄新的詩歌,這是成功的探索與嘗試。

在“中心與邊緣”之間的少數民族作家以其“詩一般的風景”寫作和獨特的國族情懷呈現出多民族文學交流的多樣性與豐富性。對多民族民間文學而言,那些茫茫草原深處、崇山峻嶺之間、大河交匯之處、綠洲村落之所的民間藝人們用他們世世代代口傳心授的神話、史詩、傳說、故事、歌謠與諺語呈現出中國多民族文學燦爛、鮮活的豐富性面向,在口頭與書面之間,多民族文學得以多元有序地傳承,這便是文化多元一體格局的呈現形式。

三、口頭與書面:多民族文學的多元傳承

民間文學是多民族文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少數民族作家文學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口頭性作為民間文學最本質特性之一,是區別于作家文學的主要特征。因此,梳理多民族民間文學口頭與書面的傳承方式對多民族文學的交流與傳承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多民族民間文學作為一種口頭表演體現出與書面文學不同面向的審美藝術特征,口頭傳承是千百年來多民族民間文學的核心傳承方式,尤其對那些沒有文字的少數民族而言,口頭傳承甚至是唯一的傳承方式。另一方面,在多民族民間文學搜集、整理與研究過程中,大量紙質底本、記錄本、整理本形式的民間文學文本開始進入更廣的人群中,影響著口頭傳承。目前而言,口頭傳承仍是多民族民間文學的核心傳承方式,而書面傳承是口頭傳承的有益補充,它至少包含了兩個面向:一是作為民間文學的書面記錄形式,二是作為整體框架進入作家文學,與其進行互動傳承。

(一)多民族民間文學口頭傳統的豐富性與傳承

多民族民間文學口頭傳統的豐富性體現在內容與形式上。就內容的豐富性而言,少數民族民間口頭流傳的神話、史詩、傳說、歌謠等不僅是各民族文學的重要基石,更在歷史學、民俗學、宗教學意義上形塑了各民族文化的基本面貌。就形式而言,少數民族民間文學的口頭傳承不僅意味著其內容的鮮活與變化,究其形式本身也是多樣的。

少數民族口傳神話內容的豐富性不僅體現在數量上,更體現在種類和內容上。歷史上,55個少數民族都創造了大量豐富的內容,這些內容既是民族文學的源頭,也是各民族遠古歷史時期政治與意識形態的反映,具有綜合性的特征。從神話體系來看,多元的中國少數民族神話體系中既包括宇宙起源與自然天體神話、人類起源神話、洪水神話,也包括宗教神話、文化起源神話、族群起源神話等。少數民族的語言形態分屬不同語系和語族,不同語系之間的神話體系是不同的,即便相同語系間,不同語族的神話雖有相似之處,但也不盡相同。以新疆為例,其少數民族語言分屬的阿爾泰語系里都有騰格里神話和狼圖騰神話等,但在阿爾泰語系里的突厥語族、蒙古語族和滿-通古斯語族中又有不同,這既表現了相同語系間的神話有口傳上的共性,又展現了不同語言形態影響口頭傳統的事實。

除神話外,中國大量流傳的口頭史詩在全世界具有典型意義,其中三大英雄史詩及西南地區少數民族豐富的創世史詩最具代表性。歐洲很多史詩早已進入書面傳統,少有民間口頭流傳的活態史詩。就三大英雄史詩而言,《格薩爾王傳》被譽為世界口頭史詩之冠,現如今在藏區仍有大量民間藝人演唱不同版和不同部的口頭傳統。新疆蒙古族和柯爾克孜族中廣泛流傳的《江格爾》和《瑪納斯》也都是可以和《荷馬史詩》相提并論的世界級史詩,并且還是口頭活態傳承的。《江格爾》是蒙古衛拉特人的口述史,其最初誕生于阿爾泰地區,后傳播到各個蒙古族聚居區。同時它也是一部跨國界的國際史詩,還在俄羅斯伏爾加河下游的卡爾梅克人與蒙古國的衛拉特人和喀爾喀人中流傳。盡管《江格爾》講述的是寶木巴國與周圍汗國之間的戰爭與沖突,但對應的歷史時期實際上是蒙古族封建割據時西蒙古衛拉特地區的歷史。《瑪納斯》是柯爾克孜族反抗外族入侵的民族斗爭口述史,也是該民族歷史人文傳統的百科全書,更是新疆入選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三個代表作項目之一。它以口頭方式廣泛流傳在柯爾克孜人生活地區,而其生活區域還包括中亞的吉爾吉斯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以及阿富汗、巴基斯坦北部地區,因此它是一部典型的跨國口傳英雄史詩。正如郎櫻指出的:“史詩《瑪納斯》是柯爾克孜民族英雄戰斗時代的產物。史詩《瑪納斯》從瑪納斯的祖父窩羅佐依抗擊蒙古人入侵者的業績開始講起,接著敘述了瑪納斯父輩與蒙古人的斗爭。”[16]作為史詩的演唱者,瑪納斯奇在柯爾克孜族民眾中享有崇高的威信。曾被譽為“當代荷馬”“活著的荷馬”的居素甫·瑪瑪依是柯爾克孜族歷史文化的真正民間傳承者,他不僅對那段柯爾克孜人歷史斗爭記憶爛熟于心,還掌握了史詩中包含的哲學宗教、風俗禮儀、文學藝術,甚至醫學、天文等知識。居素甫·瑪瑪依心里口中的歷史遠比存世歷史文獻豐富、生動,但老人的去世帶走了那些心里口中的鮮活歷史,這是口頭史詩學界的一大損失,也是柯爾克孜族人民和人類的一大損失。

中國各少數民族口頭傳說呈現了各民族歷史人物與事件、地方風物、習俗傳統的豐富性和獨特性,少數民族口頭故事體現了各民族故事敘述的基本道德倫理和想象力,少數民族的歌謠與說唱最能表現其民族風情的口頭文學表演形式。這些豐富的口頭文學形式與神話、史詩一起共同呈現了中國多民族民間文學多元傳承的宏闊錦圖。

(二)多民族民間文學書面形態的固化與傳承

民間文學一直以來被認為是“人民創作的口頭文學”,但我們總是以其固化的書面形態來研究。目前,多民族民間文學書面形態的固化與傳承至少呈現出以下三個特征。

一為多民族民間文學資料的書面形態被固化在各類出版物中。這些民間文學文本包括新中國成立后語言調查組、民族歷史社會大調查、少數民族古籍整理、“三套集成”搜集以及現在還在開展的“百部史詩工程”等搜集到的民間文學材料,這些資料一經出版便固化為書面形態的民間文學記錄本。書面形態的受眾主要為學者或知識階層,對那些不識字或不識漢語的少數民族民間藝人而言,它是僵死的東西。這些書面形態的文本真正有效返回民間,使之與民間藝人的口頭傳統形態良好互動的情況較少。然而,在歷史上,書面形態的民間文學有著促進口頭講述傳統的作用。仍以居素甫·瑪瑪依老人為例,他本人很小便能演唱很多部精彩的《瑪納斯》。他的哥哥巴勒拜是一位《瑪納斯》的愛好者和搜集家,在中亞地區做生意時,哥哥遇到各地著名瑪納斯奇演唱的《瑪納斯》便隨手記錄下來寫成手抄本,而這些手抄本便成為居素甫·瑪瑪依學唱《瑪納斯》的另一主要依據和來源,也正是這種口頭與書面的互動造就了“當代荷馬”。然而,這種民間文學書面形態與口頭傳統互動的應有模式在新時期沒有得到很好的繼承,越來越多的形式固化了書面形態的民間文學。

二為書面形態的民族民間文學作為電子文本或音頻或影像固化在數據庫中。這種情況既有利也有弊,關鍵在如何利用數據庫。其有利之處在于,這些民間文學的數據庫能夠立體呈現民間藝人的講述情形,利于保存和傳承。但另一方面,目前而言,這種數據庫的利用效率是極差的,甚至專業研究人員尚不能有效利用,更何況讓其返回民間為民間藝人所用;這些數據庫即使能返回民間,民間藝人如何使用也是一個問題。所以,這種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的國家數據庫工程——民族文化長城,從某種意義上成了擋住民間藝人的一面“長城”,因為其技術的阻隔對民間藝人而言是客觀存在的。

三為書面形態的民族民間文學成為作家創作的直接素材而進入作家文學中。當代文學中一個典型案例便是“重述神話系列”。中國作家蘇童《碧奴》(依據孟姜女神話傳說)、葉兆言《后羿》(依據后羿射日神話)、阿來《格薩爾王》(依據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等作品對國家神話題材進行新的創作,賦予了神話新的意義和功能。對這場重述神話的嘗試各界褒貶不一,似乎批評的聲音更大些。但這畢竟是一次民間文學改寫的有益嘗試,讓民間文學文本獲得一種新的面貌呈現在讀者面前。這無疑將豐富中國當代文學創作題材,是更加深入挖掘多民族民間文學并為中國文學創新提供良好契機。這種嘗試在西南地區少數民族作家的詩歌、小說創作中不乏成功案例。

總的來說,就百年來多民族文學交流與傳承而言,口頭傳統與作家文學的互動是其基本的傳承形式。多民族民間文學借助作家文學實現更大范圍內的交流與互動,反過來多民族作家文學吸收民族民間文學的養分豐富了其文學表達的廣度與深度,二者之間是辯證統一的關系,共同實現了多民族文學的交流與傳承。無論是作為人類最原始精神文化傳承方式的多民族口頭文學傳統、還是已經進入書面形態意義上的固化文本,二者對中國當代文化建設而言都是重新出發的良好契機。正是這種口頭與書面多元互動傳承,呈現出中國多民族文學交流的豐富空間,加強了各民族心靈的溝通,從而促進了各民族對中華文化共同體的認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有效路徑。

結語 多元的和聲

綜上所述,多民族文學交流自然呈現了當代文化的豐富性,然而這種文化的豐富性與當代中國文化建設之間如何契合似乎仍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問題。當我們在以多民族文學的話語系統來言說漢族與少數民族文學的豐富性時,已經做出了一個選擇。或者說,我們在以多民族文學史觀敘述多民族文學時要在此維度上引領當代中國文化的發展方向。當我們將少數民族文學與中國文學理解成一種特殊性與普遍性(“差異”與“同一”)的關系時,我們是要強調其特殊性,還是以普遍性彌合特殊性?若是前者,是否意味著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進行交流時也總是以東方文明古國的特殊性自居?

如今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視野下,多民族交融共生與中國現代性建構的進程密切關聯,其內部包含民間文學與作家文學、漢族文學與少數民族文學交流與互動、“同一與差異”的不同面向。誠如劉大先在《現代中國與少數民族文學》中所言:“少數民族文學的建立屬于現代文學發展的一mqL1YMWuhnglrj5McAOzRhdbIcRbho4AgWoVge35qAc=個組成部分,隨著‘天下觀’帝國的敗落與民族國家的肇興,由啟蒙宏大話語的和聲到主體自立的吁求,由國家學術體制規劃到學者個人的自覺文化追求,這種急流暗涌的學術歷程中,顯現了多樣多層的差異現代性之間的交融媾和。”[17]恰恰在百年來的融合中,我們看到了多民族文學包含著民族身份的確認與歸屬感、多民族價值觀碰撞與交流、中心與邊緣的想象與認同、民族文化自覺與包容等復雜面向;但就其本質而言,這仍是如何處理特殊性與普遍性關系、“同一”與“差異”的問題。在本文所論及的主題上,無論是對多民族作家文學、民間文學百年來交流與互動歷程的梳理,還是對多民族文學的認同想象與多元傳承,都包含著這種“同一”與“差異”的面向。客觀而言,中國多民族文學天然包含著“差異”,內容的多元、形式的多樣、種類的豐富等這些多民族文學的多元一體化被更多呈現在族際、國際文化交流中,然而這種多元的、類似“異域風采”的文化呈現在全球化和網絡時代是否依然持續有效呢?“他們也必須服從我們這個時代的法則,無論是否情愿,都必須接受一個事實:即過去意義上的‘本土性’(Bodenst?ndigkeit)已經不復存在”[18],而這恰好為建構當下意義中的“本土性”提供了一種契機。新的“本土性”包含著多民族文學“同一”與“差異”的面向,而一種包容性、建設性、多元一體的多民族文學史敘述框架顯然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建設中國文化方面更具價值。

注釋:

①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是計劃單列的省級建制單位,其民間文學有其獨特性,在石河子大學薛潔、吳新鋒、周海鷗等人的努力下,報經中國民協、文化部民族民間文藝發展中心和兵團文聯同意,由薛潔教授負責《中國民間故事集成·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卷》《中國歌謠集成·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卷》《中國諺語集成·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卷》的整理、編輯、出版工作,薛潔教授擔任總主編,并分別擔任三卷的主編,吳新鋒擔任歌謠卷執行主編,周海鷗擔任諺語卷執行主編;已于2014年12月公開出版發行。

參考文獻:

[1][德]馬丁·海德格爾.同一與差異[M].孫周興,陳小文,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1(2):30-31.

[2]徐俊六.論少數民族文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內在邏輯[J].民族文學研究,2023(3):27-36.

[3]葛劍雄,吳松弟,曹樹基.中國移民史(第一卷)[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7:89.

[4]陸聞.民間文學學科的歷史風貌“20世紀中國民間文學學術”座談會紀要[J].民俗研究,2008(1):239.

[5]魏清光,李躍平,周緒琳.“從少數民族文學”到“多民族文學”: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自覺[J].民族學刊,2021(6):9.

[6]萬俊人.經濟全球化與文化多元論[J].中國社會科學,2001(2):44.

[7][英]安東尼·史密斯.民族主義:理論、意識形態、歷史[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4):32-33、133.

[8]范俊.空間共同體:中華民族歷史地理敘事的取向與邏輯[J].云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3(5):54-61.

[9]阿來.達真,扎根在康巴高地上的寫者[J].民族文學,2010(9):27.

[10]費孝通.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4):1-19.

[11]丁子人.魯迅文學傳統與中國少數民族文學[J].魯迅研究月刊,1997(12):37.

[12]歐陽克惺,等.民族敘述:文化認同、記憶與建構[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13:325-326.

[13]吳曉東,王蒙:各民族間需要精神層面的“混凝土”[N].中國青年報,2015-02-27(07).

[14]阿來.塵埃落定[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1:19.

[15][英]安東尼·史密斯.民族主義:理論、意識形態、歷史[M].上海: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133.

[16]賀繼宏主編.柯爾克孜族民間文學精品選·第一集·《瑪納斯》居素甫·瑪瑪依唱本精選[M].北京:中國文聯出版社,2003:23.

[17]劉大先.現代中國與少數民族文學[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3:27.

[18][德]赫爾曼·鮑辛格.技術世界中的民間文化[M].戶曉輝,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4:99.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人AV天堂| 无码福利视频| 美女国内精品自产拍在线播放 | 欧美中文字幕在线播放| 欧美成人国产| 亚洲欧美综合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精品人妻无码中字系列| 欧洲日本亚洲中文字幕| 一级毛片免费播放视频| 综合五月天网| 亚洲色图欧美视频| 精品少妇人妻一区二区| 99re经典视频在线| 老色鬼欧美精品| 在线看片中文字幕|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自拍偷拍欧美日韩| 国产女人18水真多毛片18精品| 国产精品第| 国产女人综合久久精品视| 孕妇高潮太爽了在线观看免费| 成人午夜视频网站| 亚洲欧美不卡| 亚洲乱码在线视频| 欧美成a人片在线观看| 中文字幕调教一区二区视频| 人人澡人人爽欧美一区| 人妻一本久道久久综合久久鬼色| 伦伦影院精品一区| 国产亚洲欧美日韩在线观看一区二区| 国产第一页亚洲| 国产精品网址在线观看你懂的| 永久在线播放| 亚洲视频一区在线| 欧美高清日韩| 97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 97成人在线视频| 尤物成AV人片在线观看| 日韩a在线观看免费观看| 国产成人精品男人的天堂下载 | 一本综合久久| 毛片免费视频| 99热这里只有精品国产99| 亚洲日韩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人| 这里只有精品在线播放| 国产打屁股免费区网站| а∨天堂一区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亚洲无码淙合青草| 久草视频一区| 国产成人久久综合一区| 欧洲熟妇精品视频| 无遮挡一级毛片呦女视频| 99re免费视频|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2020| 九九热精品视频在线| 中字无码av在线电影|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网站| 亚洲国产综合自在线另类| 伊人成人在线| 国产xx在线观看| 国产高颜值露脸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主播一级成人毛片| 免费在线a视频| 国模私拍一区二区| 女人18毛片一级毛片在线 | 国产福利拍拍拍| 国产夜色视频| 色综合天天娱乐综合网| 一级毛片在线免费视频| 午夜啪啪网| 国产丝袜第一页| 欧美日韩在线第一页| 欲色天天综合网| 亚洲精品777| 亚洲熟妇AV日韩熟妇在线| 97在线碰| 97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 国产性生大片免费观看性欧美| 中字无码av在线电影| 无码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欧美中文字幕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