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從“同源共祖”到“同源共族”:以中華民族共有神話資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024-10-25 00:00:00梁路
克拉瑪依學刊 2024年5期

摘 要: 中華民族共有神話資源是中華民族關于祖源、族源的生命信仰和文化創造,以多民族共同口頭傳承和體化實踐的方式,承載著中華民族同源共祖、患難與共的一體情感,描繪出中華民族崇尚統一、聚合發展的美好愿景。中華民族共有神話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存在兩條實踐路徑:其一,基于中華民族共有神話資源的地域性、民族性特征,通過對不同地域、民族間神話資源共享性、共通性特質的整合、升級,將多民族以祖先神話敘事形成的“歸屬感”轉換為“同屬感”,強化中華各民族一體性身份認同;其二,基于中華民族共有神話資源的廣泛性、流變性特征,在多民族對中華民族共有神話資源集體創造、不斷闡釋的重述歷程中,神話資源完成從單一民族文化到中華民族文化的意義升級,使其成為中華民族身份認同的標識物、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根基。

關鍵詞: 多民族共有神話資源;神話記憶;神話符號;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中圖分類號:C95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3677/j.cnki.cn65-1285/c.2024.05.14

自梁啟超提出“中華民族”一詞后,其概念意涵不斷演變,指涉范圍從“漢族”“五族”拓展到“國族”“民族共同體”,并成為中華各民族身份認同的標識物。值得注意的是,發端于遠古“自在”的中華民族、反帝反侵略時期“自覺”的中華民族、當下的中華民族共同體,三者之間既有相互繼承的部分、又有相互不一致的溢出部分。因此,如何基于中華各民族共有的傳統文化資源,重塑中華民族“同源共祖”的歷史記憶,成為消解當今多元社會的民族身份認同張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基礎。中華民族同源共祖、患難與共的共有神話資源發端于中華各民族在人與自然之間的持續互動、民族之間的交往交流交融,蘊含著中華民族共同持有的道德倫理和詩性智慧,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內在的文化基因譜系。多民族共有神話的交融敘事,書寫著多民族患難與共、榮譽與共的一體性情感認同。因此,將多民族民眾對共有神話記憶、符號普遍寄托的身份認同升華為中華民族共生的根基性情感,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應有之義。

一、文獻回顧與問題的提出

學界關于中華民族何時形成,以及中華民族包含那些關鍵要素的問題探討方興未艾。費孝通提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重要論斷。他認為,中華民族是多民族在歷史交往過程中形成的“自在”民族實體,在全體中華民族抵抗西方侵略的歷程中,中華民族完成了從“自在”到“自覺”的歷史轉變。[1]該論斷奠定了學界對中華民族研究的重要基石。自黃興濤提出中華民族作為“自覺”狀態民族實體的研究略顯不足之后,[2]學界對清末至新中國成立前,中華民族“自覺”意識的歷史考察逐漸成為學界研究的熱點問題。諸多學者將中華民族認同的覺醒與歷史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相聯系。受該學術思潮影響,西方列強侵略中國促使著中華民族認識到“自我”以外“他者”的存在,被學界認為是中華民族意識形成的決定性因素,而中華民族自在一體的內生性因素被忽略。這不可避免地造成在中華民族從“自在”狀態向“自覺”狀態轉化過程中,各民族之間根深蒂固的共同性特征被淡化,埋下各民族對本民族認同與中華民族認同之間沖突張力的隱患;尤其是,在西方民族主義思潮尋求建立“民族國家”的推動下,中華民族概念出現被虛置的苗頭。

中華民族意識是全體中國國民基于中華民族實體的認知體驗、價值意愿、共善觀念構成的,維系著各民族對中華民族的歸屬感和榮辱感。[3]在中華民族意識形成過程中,外部勢力催生的中華民族凝聚力只在短時段內發揮催化作用,并不具備長久的持續性。誠然,中華民族意識形成受原生性和建構性兩方面因素的影響,原生性體現在共享的歷史文化方面,凝聚起中華民族的根基性情感;建構性體現在共享的現實文化方面,以滿足國家政治共同體的需求與意愿。中華民族以“自在”狀態存在于漫長的歷史長河,其原生性具有第一性特征,既是邏輯在先、又是事實在先。這一點從晚清知識分子、報刊在建構“國族”浪潮中便得以覓見。他們認為,黃帝神話是建構我國各民族“同源共祖”血緣親屬關系最重要的材料來源。[4]

全球范圍內掀起民族主義思潮之后,其成為以“民族”自居的群體維系統一、爭取自治的一把利器,但這并不意味著民族的形成是憑空建構之物、由此生發而來的民族認同是無根之木。民族的建構借助于國家和民族主義的力量,但其是圍繞核心族群原生同質性基礎的建構。既然核心族群在民族形成過程中發揮著中流砥柱的作用,那么何物構成核心族群的情感紐帶、認同基石,促使核心族群成員認同歸屬于、感情依附于、行為規范于牢固的集體意識之上?族群象征主義代表人物阿姆斯特朗、安東尼·史密斯等人提出,在民族國家重構、民族認同重塑過程中,神話、宗教、記憶、符號等象征要素發揮著重要作用,并由此提出“神話動力”(Mythomoteur)概念。阿姆斯特朗認為:“宗教、神話、記憶等象征文化素材,劃分著民族‘自我’與‘他者’之間的族群邊界,而‘神話動力’是支撐一個政體存在的根基,依據神話可以重構出一種非強迫性質的、與生俱來的民族身份認同。”[5]安東尼·史密斯認為:“大多數民族(Nation)往往是在舊有核心族群基礎上形成的,原有核心族群的共同神話和記憶,塑造著新興民族的性格和邊界及代代相傳的歷史文化傳統,構成民族文化獨一無二的認同資源寶庫,成為民族認同形成的培養皿。”[6]核心族群最顯著的標識在于內在的聚合性和可供區分的獨特性,如果核心族群失去關于共有祖先領土、神話記憶的認知基礎,那么民族的合理性將無法被其所承認。

以族群象征主義理論審視我國多民族社會現實情形,不免發現中華民族認同具有廣泛的歷時性和共時性基礎,中華各民族共有神話資源是其牢固根基。中華民族共有神話資源不斷向外生發,凝聚著具有政治共同體、文化共同體雙重屬性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學界現有以神話資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相關研究包括:王明珂“弟兄祖先”神話敘事模式、[7]王丹“同源共祖”神話敘事模式等,[8]對中華民族一體性身份認同形成的重要作用;李世武從多民族共享的神話、史詩中,提出“多民族本根論”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基石;[9]周建新從多民族同源神話敘事視角,分析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生成的歷史脈絡;[10]向柏松、張兆芹強調三皇五帝神話在促進大一統觀傳播的同時,奠定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形成的基礎。[11]總體而言,多民族共有神話資源是中華民族認同形成的關鍵要素,但相關研究略顯不足,特別是現有研究思路主要以中華民族“同源共祖”的神話為材料,論證中華民族在漫長歷史中是一個“自在”的實體;但在朝向當下的神話資源創造性轉化過程中,中華民族共有神話如何成為當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一股力量、并以其指導中華各民族“同源共族”的認知實踐,一直是被學界研究所忽視的內容。本文試圖探討如何以中華民族共有神話資源,形塑中華各民族根基性的情感認同,完成將中華民族共有神話資源從記憶、敘事層面的“同源共祖”到認知、行動層面“同源共族”的轉變,力求探索出以中華民族共有神話資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路徑。

二、中華民族共有神話資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現實依據

中華民族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高度認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部分,各民族共享的文化認同是全體中華兒女血脈相融的基因譜系,構筑起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12]王憲昭對我國多民族同源神話做出系統性的梳理,整理出多民族同源神話文本共221篇;其中西南地區共有144篇、占總數的65.1%,華南地區35篇、占總數的15.8%,中東南地區28篇、占總數的12.6%,西北地區9篇、占總數的4%。[13]由此可見,中華民族“同源共祖”神話母題廣泛分布于多民族的祖先神話之中。中華民族的集體記憶、集體觀念、集體精神皆部分存在于神話資源的象征性表達之中,借助多民族對中華民族共有神話資源的集體擁有、想象重構、意義闡釋,中華各民族間的血親紐帶得以聯結,共享的精神世界和價值體系得以筑牢。

(一)多民族共有神話資源蘊含著中華民族一體的集體記憶

中華民族的眾多神話資源,遵循著固定的神話敘事模式及相似的神話敘事母題。例如,“同源共祖”“弟兄祖先”“大洪水”“人類再造”“葫蘆生人”“伏羲女媧”“三皇五帝”等神話敘事在中華各民族之中流傳十分廣泛,此類神話中大都隱喻著中華各民族共生共榮、血脈相融的意涵。王憲昭認為,中華神話的共性表現為多民族對族群起源的探索和對英雄祖先的贊美,通過對中華民族祖先神話英雄的塑造形成中華各民族內部的凝聚力,[14]特別是,在多民族民眾的神話口述傳承中,神話中的英雄祖先成為多民族共有的祖源、族源信仰,形塑出中華民族自在一體的心理圖景。例如,中國人常以炎黃子孫自居,認同于“三皇五帝”的祖先信仰。炎帝、黃帝、伏羲等中華民族始祖,本就不是出自同一個民族或族群共同體之中,而是中華民族早期各氏族集團祖先認同雜糅而成;各族群之間起源神話、祖先神話的融合互構將早期四夷部落聯盟整合進華夏族的范疇之中,形成多民族之間的共生關系。

神話記憶像一批可以永遠循環利用的文化遺產,多民族民眾將記憶中的“共同過去”,全都拋給無差別的神話時代,以此構成多民族“同源共祖”的神話譜系。王明珂認為,在中華民族形成過程中,“英雄徙邊記”“弟兄祖先”等神話敘述模式是邊緣地區民族“攀附”華夏核心族群的重要手段,是邊疆少數民族“以夏化夷”的核心部分,在中華民族凝聚過程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發生在東南邊疆的“周王子太伯奔吳”故事、發生在東北邊疆的“殷王子箕子遠游朝鮮”故事、發生在西北邊疆的“秦人無弋爰劍逃亡”故事、發生在西南邊疆的“楚將莊蹻南部征伐”故事,將邊緣少數民族與華夏核心族群緊密聯系在一起,模糊著中華民族祖先記憶中中心與邊緣之間的邊界,構成中華各民族之間血脈相融的文化紐帶。[15]

(二)多民族共有神話資源承載著中華民族統一的價值體系

集體“無意識層面”的反思是認同的根本來源。榮格認為,原型是集體無意識的載體,而原型在現實生活中往往以神話傳說的形式展示的。[16]神話傳說中塑造的集體意識氛圍,是集體無意識狀態得以形成的根本源頭,也是現實社會中符號意義生成的根基。神話中蘊含著集體精神世界的價值秩序,構成依賴神話記憶、神話符號結成的共同體成員間共善的價值觀念;并且,神話資源在不斷地闡釋、理解過程中,表述著人類共性的理想信念和文化精神,形成多民族內部心理素質的一致性。多民族基于共享神話資源形成的心理素質一致性是民族構成的關鍵要素之一,更能激發多民族民眾間能動的聚集意愿,塑造出中華民族一體的根基情感。例如,中華各民族神話中都包含有本民族關于人類、世界、宇宙等宏大問題的哲學思想,其中“善惡二元論”“陰陽二元論”,構成早期中華民族的樸素哲學世界觀。相似的思維邏輯和認知體系形成中華各民族世界觀和方法論的一致性,具體表現在認識世界、指導實踐的一致性,從而推動多民族民眾對中華民族一體從認知體驗到行為實踐的模式轉換。

除此之外,中華民族共有的神話敘事模式,傳遞著中華民族內在的精神內核,起到維護中華民族不可侵犯的民族尊嚴,強化著全體中華兒女榮辱感和使命感的效用。埃德蒙·利奇將神話定義為:“為族群派系和社會變遷辯護的工具。”[17]神話中明顯包含著“自我”與“他者”之間意識的隔閡,各民族會依據現實需要,對神話內容進行不同形式的改編和重構,用以佐證民族共同體的特殊性。因此,神話被形象地表述為“被挑選的內容”,構成一個民族長期存續和集體復興的核心要素,正是被挑選的神話賦予族群存在的神圣性和合理性。[18]在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現實語境下,中華民族一體意識得到前所未有的強化,基于集體過去的神話傳說、歷史文化、道德傳統、價值規范被當下社會所需要、所挑選、所建構,凝聚成全體中華兒女文化認同的精神象征符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每個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在多民族對中華民族共有神話資源的活態傳承過程中,共有神話資源的意義得以重新顯現,使得各民族成員獲得強烈的中華民族歸屬感和文化身份認同。

(三)多民族共有神話資源推動中華民族的文化自覺與反思

“我們如何去選擇集體的記憶”和“我們如何去展示集體的記憶”,即中華民族如何認識自己以及如何向他者表述自己的問題,是凝聚中華民族一體意識的關鍵。在中華民族向外界展示自我的過程中,必然夾雜著區別于他者的獨屬性和差異性。由此,中華民族會產生基于“何謂自我”的反思以及基于文化自信的中華民族認同感會被激發出來。多民族廣泛流傳的祖源、族源神話傳說,無論它是真實存在過的或者被虛構創造出來的,都是證明身份認同的重要依據。因此,如何重新發掘神話資源中有關中華民族共性的相關論述、建構出中華民族特殊的“可見性”,是滿足中華各民族集體成員身份認同合理性的重要舉措。

中華民族的一體意識在近代反帝反封建的侵略戰爭中萌生出來,在面對外部出現強大“對抗主義”的他者之時,中華民族認同經歷從“自在”到“自覺”的轉變。在中華民族深陷困境之時,正是中華文化頑強的生命力,即中華民族共有神話中蘊含的核心價值理念,迸發出強大的文化自愈能力,重新維系起中華民族的一體性認同;其中,擁有著“同源共祖”神話記憶的多民族民眾,往往從內部充盈著共生性的一體情感以及大致相似的價值觀念。多民族民眾通過對共有神話記憶、符號的不斷闡釋和重復強化,在多民族民眾之中達成某種意義上的“共識”。中華各民族開始重視集體的存在,強調單一民族的利益要服從于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從而將原本自在狀態下的多民族凝聚在一起,形成多民族對中華民族大家庭的歸屬感。

三、中華民族共有神話資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踐路徑

中華民族共有的神話記憶、符號是中華民族集體情感、認同的重要載體和表征方式,凝結著中華民族一體性情感認知的神話資源,在促成中華各民族之間能動的聚集意愿生成方面具有極大的說服力和號召力。喬治·米德認為:“符號充當著人們精神世界與社會交往之間的橋梁紐帶,社會集體性的能動聚集意愿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共享價值規范意義上的符號互動。”[19]中華民族共有的神話資源在充當多民族精神溝通的紐帶、聚合多民族集體意識時,常以神話記憶、符號的形式出現。以中華民族共有的神話記憶、符號構成的象征體系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可從以下兩個方面展開。一方面,基于中華各民族神話記憶、符號中同一敘事模式、相似敘事母題的特征,通過對不同民族、地域之間神話資源共性的聯結、整合,將基于神話資源形成的某一民族文化、地域文化升級為中華各民族共享文化資源,使多民族民眾以共有神話記憶、符號形成的中華民族“歸屬感”升級為“同屬感”。另一方面,基于當代中華民族共有神話資源被多民族不斷活態性傳承的現實情況,以神話資源遺產化活動重新激活其文化內涵,闡釋出中華民族共有神話記憶、符號的象征意義,使中華各民族基于共有神話記憶、符號形成一體性的情感認同。

(一)多民族對神話記憶、符號的價值意義重塑

文化符號是人類用來傳承文化、傳達意義的重要方式。格爾茨認為:“人類生活在一套高度概念化、符號化的象征意義體系之中,人類是一種尋求符號象征意義的動物。”[20]神話符號原型價值內涵的闡釋,核心目的在于架起符號、記憶、認同三者之間互通的橋梁,以此達到重塑集體記憶,喚醒集體認同感和歸屬感的目的。神話從來都不是簡單的故事傳說,它往往帶有很強的意識形態指示性,通過對神話符號意涵的闡釋,神話符號中隱喻的含義得以凸顯。神話記憶、符號是中華各民族文化象征體系的高度濃縮,將中華民族休戚與共、患難與共的集體經歷以固定的形式留存下來。要充分了解神話記憶、符號深層意義的內涵,就要充分認識神話符號意義流動性的特點。神話記憶、符號與過去的社會、記憶、意識形態緊緊捆綁在一起,因此,必須了解神話符號的生成系統、交流系統、展示系統,以此來了解神話符號的豐富意涵。在中華民族共同體語境下,通過對神話記憶、符號初始意義的闡釋以及朝向當下的意義重塑,可以喚醒中華民族成員的身份認同。

1.多民族共同創造中華民族共有的神話記憶、符號

羅蘭·巴特分析了神話符號如何產生現實意義的邏輯過程。他認為:“神話符號是以一個指示符號和一個指意符號共同構成一個可傳達訊息的意義符號,然而神話的原本指意在歷史的層累中被淡忘了,神話本身構成一個新‘形式’的指示符號,當這個新形式的指示符號與新的指意符號相聯結之后,構成他所謂的‘概念’,形式與概念交織成新的意義符號,就是其所謂的‘神話’。”[21]中華民族共有神話符號現實意義的生成是基于多民族在長期生活實踐中,一體性思想觀念和認知情感的具象表達,配以固有的神話符號“形式”,形成中華民族現實語境下的神話符號“意指”內涵。多民族間日常實踐的交流交往,很大程度上是借助符號互動的形式完成的。在協商互動中達成符號一致性的意義,對個體意識、集體認同、行為規范皆具有指導作用,借助符號互動體系,符號的現實意義被創造出來。

中華民族在歷史長河中,由共同生活地域、生計互補模式、相似文化背景等條件,構成多民族日常生活實踐交流交往的基礎;并在長期的交往互鑒之中,凝結出多民族共享的神話、記憶符號,催生出各民族一致的心理認知和行為實踐。例如,西王母作為中華民族重要的人文始祖,在漢族、哈薩克族、維吾爾族、蒙古族、柯爾克孜族、羌族、彝族、納西族、傈僳族、普米族中皆有流傳。該神話是多民族共有的祖源記憶,為多民族提供可供棲居的共有精神家園;特別是該神話敘事,在多民族和諧共生社會的浸染下,衍生出諸多民間想象的異文文本,其是當地多民族群眾生活經驗和民間想象的智慧結晶。諸多西王母神話多民族民間想象文本常常只是單一的故事片段,并未形成故事的邏輯體系以自圓其說。筆者曾聽一個維吾爾族老大爺講道:“西王母的形象就是白發老奶奶,這個白發老奶奶是與我們祖先聯系在一起的,白發老奶奶每天早上從天池東邊的山上出來,她從山邊出來的時候整個天池的湖面都變得明亮起來,老奶奶為我們帶來了光明。”①該故事情節是西王母神話貼近生活、貼近民間的具體表現,顯示出多民族基于文化認同想象性的文本張力。

除此之外,新疆阜康天池西王母祖廟是祭祀西王母的圣地,前來祭祀西王母的民眾包含多個民族,并且少數民族來祭祀的并不在少數。據訪談人稱:在當地住著一位維吾爾族女士,她每月都會在月中那幾天,按時來祭祀西王母,并且她不是一個人來,她會帶著她的朋友以及與她有共同信仰的信徒結伴而來,她組成的祭祀組織有二十多人。道士有一次好奇地問那個女士,為什么對西王母的信仰如此的虔誠,她便說到西王母與維吾爾族神話里說的“白發老奶奶”其實是一個人,是維吾爾族重要的祖先,信奉她可以除災避禍、保佑平安的,因此,她每月按時前來祭拜,風雨無阻。②從這里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西王母在當地多民族心中已經和本民族的祖先融為一體,成為多民族共享的祖先記憶。在多民族民眾對西王母神話的講述中,西王母已經被多民族所吸收,內化為本民族文化的口述文本,你在田野之中也許聽不到西王母名字的出現,但當神話故事被講述之時,你卻依然能感受到西王母神話在多民族身上留下歷史沉淀的痕跡。多民族民眾是很難自發意識到西王母神話對其潛移默化的影響的,但他們對西王母神話的挪用與吸納恰恰反映出西王母在各民族心靈秩序中擁有的崇高地位。

2.多民族共同闡釋中華民族共有的神話記憶、符號

神話記憶、符號闡釋具有“符號感知—意義表征—價值認同”規范化的表達模式,在規范化的表達模式下,符號中隱含“主我”與“客我”的符號感知差異、“自我”與“他者”的符號表征意識、“內化”與“外化”的集體價值認同得以凸顯,成為建構個人身份認同的重要依據。[22]神話記憶、符號的生成是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產生的,通過多民族民眾對神話符號隱含的“主我”與“客我”感知區隔,催生出個體“何謂我”“何謂我們”的主觀想象。神話符號感知往往來源于集體共同過去的歷史記憶、文化傳統的感官映像,它形成個體頭腦中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認知體驗。多民族民眾以神話符號的想象性重塑民族的族源記憶、祖源記憶,形成各民族對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具象化認知。現實社會中,通過中華民族共有神話資源整合,并以新的闡釋方式完成神話記憶、符號在當代語境下的價值重構和生命力重塑,可以催生出多民族民眾對中華民族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中華民族共有神話記憶資源抽象凝結的象征符號蘊含著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祖先智慧,是中華民族獨具一格的象征物,符號化的中華民族標志物往往是當代多民族集體記憶得以表達、闡釋的重要載體。新疆阜康市哈薩克族曾大批生活在天池腳下的三工河地區,并有大量哈薩克人供職于天池林場。由于生活在同一區域的緣故,當地的哈薩克人受西王母神話影響頗深,在持續的文化接觸中,形成哈薩克文化與西王母文化交融互鑒的文化涵化現象。當地哈薩克人能講述大量的西王母神話故事,特別是一些原供職于天池林場的哈薩克族職工,能講述的故事數量遠超當地漢族人。以西王母神話中《梳妝鏡》故事為例,據李寶生先生1990年前后收錄的文本記載為:

很久以前的一天,西王母在天宮倚在花格窗前,閑得無聊,就輕舒玉臂撥開云朵,向凡界觀望。突然,她發現在連綿不斷的西天山中有一池碧綠的湖水,波光粼粼,煞是好看,于是她就帶領著眾仙女飄然而下。西王母看到這綺麗的景色,情不自禁地投入池水中暢泳,和天鵝一起輕撥綠波,覺得十分開心。碧綠的池水沐浴著肌膚,她感到心悅氣爽,精神矍鑠。西王母游上湖岸,便要梳妝,誰知來時匆忙,不曾帶來梳妝寶鏡。她感到非常掃興,就命仙女速去天宮,取來她用的梳妝寶鏡,準備安放在北面的山坡上,由于山陡坡滑,寶鏡無法放穩,西王母就順手一掌劈去,只見山峰已被劈出一個平面,形成了一個橢圓形的石壁,她把寶鏡鑲嵌在石壁上,站在那兒對鏡仔細梳理。日久天長,在她經常站立的地方,留下了一雙深深的腳印,這就是東、西兩個小天池。[23]

該則神話衍生出許多西王母神話記憶中的核心文化要素。例如,瑤池是西王母的洗澡盆;東、西小天池是西王母的洗腳盆;瑤池旁鑲嵌著西王母的梳妝鏡等。筆者在新疆天池景區走訪時發現,以上西王母神話記憶碎片,在本地游客中幾乎人盡皆知,甚至少數民族孩童都略知一二。以上神話記憶碎片已在當地多民族群眾中成為一種潛移默化的常識,并且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過程中進一步增強。在訪談中筆者得知,梳妝鏡的故事也被稱為“西王母的鏡子”,在漢族、哈薩克族、蒙古族中皆有流傳。據訪談人回憶:他曾和一個哈薩克族青年在鐵瓦寺的大鐘上講這個故事。哈薩克青年說,當時林場的哈薩克族和漢族都知曉該故事的大致情節。多民族之間交流互構的神話故事文本相對簡略,但也大致還原了故事初始的形態。具體講述為:“天池上有大海子、小海子,我們都在里邊游過泳。小海子是從石峽過來,水綠得很。哈薩克族的也說、漢族的也說。說的是大海子是王母娘娘洗澡盆,小海子是她的洗腳盆。小海子對面也就是從石峽拐過來,有塊白石頭,是王母娘娘的鏡子。遠遠地看是圓的,近看是方的。現在還有。”④從以上敘事來看,西王母神話在多民族交往記憶的協商重構中,添加進多民族民眾的生活經驗。例如,在天池游泳、西王母鏡子形狀等內容,西王母的神圣敘事附加上多民族所見所聞的重構模式,極大地增加了神話故事的可信度,并且延續著多民族共有神話記憶的強度和持久性。

3.多民族共同重構中華民族共有的神話記憶、符號

神話記憶、符號在傳承延續中其有效性與它是否可以作為維系集體認同象征物的存在息息相關,神話記憶、符號的生命力取決于當下社會的現實情況,其隨著社會需求不斷變化。多民族社會中對某一種神話的格外推崇,往往并不是屈從于現實需求的誘導,更多是該神話價值理念對維系集體精神生活具有“特殊意義”,并構筑起集體認同的象征意義體系。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背景下,神話記憶、符號傳承延續的效力取決于神話中隱含的中華民族核心價值體系以及其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發揮的重要作用。中華民族共有的神話、記憶符號在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起著重要的媒介作用,用多民族共有神話符號進行文化交流、意義傳播,是中華民族共有神話象征體系建構的重要過程。基于中華民族共有神話記憶、符號,多民族間產生相互理解的共情心理構成多民族間相互聯結地情感紐帶。運用神話符號展演的方式,將中華民族共有的神話符號意義投射到中華民族的實體意義中,有利于激發出中華民族一體性的情感認同。除此之外,中華民族也會基于現實需要對神話符號的原生意義進行豐富擴展,激發出符號更深層級的象征意義和情感認同。中華各民族在神話符號意涵的指引下,不僅擁有共同的歷史記憶、也建構出類似的未來發展軌跡,構成高度一致性的身份歸屬和民族團結意識。

多民族民眾的情感認同與集體意識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多民族社會在何種程度上作為一個集體存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集體如何想象、理解、展現這個集體。神話記憶資源的一種重構方式就是將對某一文化的認同轉述到本民族的族源敘事中,從而合理化重塑民族過去的集體記憶。例如,昆侖神話是中華神話體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神話中的昆侖山不僅是神話虛構之地、更是中華民族和中華文化重要的發祥地,滿足中華民族對于祖先記憶的歷史想象和歷史認知,構筑起早期中華民族先民們的神圣秩序和精神家園。西王母神話是昆侖神話的核心部分,在不同領域、不同層次對中華文化產生深遠影響,是中華文化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在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文化語境下,西王母信仰已經滲透進入多民族的文化潛意識之中,“活態性”地存在于多民族的日常生活層面。例如,在新疆吐魯番地區維吾爾族流傳的《葡萄的故事》。該故事背景是基于當下社會講述的,故事起源于維吾爾族群眾的日常生活之中,故事中吐魯番翠綠的葡萄被敘述為來源于西王母項鏈上的寶石。⑤由此,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出多民族社會對西王母神話記憶想象性重構的方式,即將本民族特色文化要素植入西王母故事敘述中。此舉,既是對西王母神話敘事的重新闡釋,也彰顯出多民族對中華優秀文化的認同。中華民族共有神話的當代轉化,往往通過多民族文化融合方式實現神話重構,促使多民族的神話交融敘述成為維系多民族根基性情感的文化基因,并凝聚起多民族一體性的情感認同。

(二)多民族對神話記憶、符號的共性整合

神話記憶、符號往往帶有明顯的民族性、地域性,形成以民族、地域為核心的多民族共享神話文化圈。神話文化圈內各民族的單一民族身份意識被淡化,基于共享文化特征的一體性認同得到強化。整合區域性中華民族神話記憶、符號的核心在于,在不同區域、民族的神話記憶、符號的比較中,找到區域間、民族間神話記憶、符號的共性特征;在增強多民族神話敘事共同性、尊重多民族神話敘事差異性的基礎上,凝聚起不同區域、民族交往中共享的神話象征符號價值體系。通過對神話記憶、符號資源的整合,可以促成不同層次的地域認同、民族認同的社會整合,形成一條從單一民族認同到區域性一體認同,再到中華民族共同體的神話鑄牢實踐路徑。

1.多民族神話記憶、符號的意義升級

神話、史詩、傳說等有關過去的宏大敘事,為集體認同表述提供了符號載體。作為記述著集體往昔的神話敘事,往往是維系地域認同、民族認同,甚至是國家認同的重要工具。神話記憶、符號的意義內涵往往隨著社會意識形態的轉變,被社會現實需求賦予新的“指意性”。當新的“指意”符號與原本神話“指示”符號相融之后,神話的符號意義價值得以“新生”。此類符號意義漂移的形式并不是完全否定原來的符號意義,而是基于“神話元符號”的理解對符號意義的升級。基于神話符號意義的“元符號”升級,不僅使得文化意義上神話敘事的內涵和外延得以拓寬,更使得基于神話符號核心信仰結成的地域性文化共同體信仰空間不斷拓展。[24]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當原本屬于區域性民族神話記憶、符號的意涵升級到中華民族神話的意涵范疇之后,原本區域性神話符號形成的文化共同體便升級為中華文化共同體,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推手;除此之外,原本多民族對區域性神話符號的歸屬感,也會隨著神話符號的意義升級,演化為中華各民族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同屬感。

以西王母神話為例,基于西王母神話民間信仰形成的區域性文化認同共同體大致可分為三個部分:以青海湟源、甘肅涇川、新疆阜康三地為中心,形成以西北河西走廊地區為llvGWgT7BLS+77y3xTDapw==核心的信仰文化圈;以藏族、羌族、彝族、納西族、普米族等氐羌民族起源神話殘留的西王母神話片段為依據,形成以西南藏彝民族走廊為核心的信仰文化圈;以慈惠堂、勝安宮等大型民間組織為核心,形成以臺灣地區為中心的泛東南亞信仰文化圈。三個信仰文化圈內部皆依賴于西王母神話記憶、符號的根基性情感來維系,具有極高的類似性、相通性。通過不同文化圈之間西王母神話資源共性特征的挖掘和提煉,實現西王母神話認同空間的升級。由此,以整合、提煉不同區域間的西王母神話共性記憶、符號為手段,把西王母神話的地域性意涵升級到中華民族共享神話記憶、符號的高度,便可以促成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以西王母神話信仰為認同空間的有效整合,構筑起以西王母神話為核心的跨區域、跨民族的共有精神家園。

2.多民族神話記憶、符號的空間整合

社會空間的整合從功能性整合、象征性整合、社群性整合三個維度展開。[25]麻國慶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區域性集體記憶的重要象征物和載體,如何實現神話從個體記憶、集體記憶、區域集體記憶、中華民族共同體記憶的升華,使其成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基礎,是未來研究的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重要切入點。”[26]區域性神話記憶、符號共同體的空間整合屬于象征性整合的一種,即通過共有的神話資源拉近多民族的生活距離和情感認知距離,構筑起多民族在所屬空間的歸屬感,強化多民族一體性的身份認同。例如,上文三個文化圈之間以“西王母神話”為名的交流活動開展十分頻繁,但由于缺乏神話資源認同空間的整合意識,西王母神話認同多停留在區域性的文化歸屬感層面,并未升華到中華民族集體性的同屬感層面。自20世紀起,中國臺灣省眾多的西王母信眾在西北地區進行大規模的西王母文化尋根活動,并通過信眾募捐的方式,資助西北地區破壞嚴重的西王母宮殿、廟宇的修復工程。西王母民間信仰已經在祖國臺灣和西北兩地架起友好往來、溝通理解的交往橋梁,兩地之間西王母文化交流活動的開展絡繹不絕。

除此之外,西南地區廣泛分布的西王母信仰還處于一種“集體無意識”狀態,西南地區眾多民族大都發源于青藏高原地區,與西王母起源的昆侖文化和古羌文化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在四川地區出土的大量漢代的西王母畫像磚、搖錢樹、銅鏡等,都印證著西王母對該地區文化帶來的深遠影響。如今,彝族、納西族、羌族、藏族、普米族中流傳的口承神話、祭祀儀式中都或多或少地保留有西王母神話的痕跡。例如,彝族、納西族中存在的虎崇拜便有可能源于早期西王母信仰起源的氐羌部族之中。早期氐羌民族以虎豹為部落的守護神,這與后人將西王母原始想象為“豹尾虎齒”的形象存在著明顯的承繼關系。[27]如何將已經嵌入西南地區多民族民俗文化之中的西王母信仰喚醒、凝結成區域內多民族對西王母神話的集體記憶,既是構筑西南地區多民族一體性認同的應有之義、也是三個信仰文化圈之間跨區域西王母認同空間整合所要解決的重要問題。

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是在長期的歷史演進中形成的,每個地域都會依據其特殊的地理環境、民風民俗形成區域性的文化共同體。例如,依據費孝通先生的學術觀念,在中華民族演進中,形成的藏彝走廊、河西走廊、苗疆走廊、南嶺走廊、武陵走廊、遼西走廊等區域性的多民族文化共同體。[1]通過各文化區之間神話記憶、符號的共性比較,發掘出各民族在長期交往交流交融之中結成的共有神話記憶、符號體系,以此來打破區域、民族之間神話認同的壁壘。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將區域性神話記憶資源提煉、整合,升級為中華民族共享的神話認同資源,構筑起更高層次的中華民族文化認同、中華民族認同,是以神話資源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一條切實可行之路徑。

結 語

安東尼·史密斯認為:“民族是一個建立在共同神話和記憶之上的共同體”。[19]中華民族共有神話資源及其神話記憶、符號是關于祖源和族源的生命信仰和文化創造,符合中華民族自在一體的認知起源想象,維系起中華各民族之間的情感血親紐帶。在中華各民族長期交往交流交融的進程中,多民族通過對共有神話資源口頭講述和體化實踐的方式,記錄和描繪著多民族互嵌共享與聚合發展的美好愿景。在朝向當下的神話資源創造性轉化過程中,通過多民族對神話記憶、符號的價值意義重塑以及對不同地域、民族神話記憶、符號的認同空間整合,喚醒中華各民族之間“同源共祖”的情感認同、認知體驗,并在多民族的日常交往中轉化為榮辱與共、團結互助的行為意愿,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具有重要意義。

注釋:

①訪談人:梁路;被訪談人:YLB;地點:天池民族風情園;維吾爾族;訪談日:2021年9月8日。

②訪談人:梁路;被訪談人:LLK;地點:準電小區家中;漢族;訪談日期:2021年9月19日。

③訪談人:梁路;被訪談人:SBE;訪談地點:阜康市區文化宮;漢族;訪談時間:2022年7月4日。

④訪談人:梁路;被訪談人:HDS;訪談地點:阜康市三工河鄉政府;哈薩克族;訪談時間:2021年8月20日。

⑤訪談人:梁路;被訪談人:LLK;地點:準電小區家中;漢族;訪談日期:2021年9月19日。

參考文獻:

[1]費孝通.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J]. 北京大學學報,1989(4):3-21.

[2]黃興濤.現代“中華民族”觀念形成的歷史考察——兼論辛亥革命與中華民族認同之關系[J].浙江社會科學,2002(1):129-142.

[3]青覺,徐欣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概念內涵、要素分析與實踐邏輯[J].民族研究,2018(6):1-14.

[4]沈松橋.我以我血薦軒轅——黃帝神話與晚清的國族建構[J].臺灣社會研究季刊,1997(28):1-77.

[5]John A.Armstrong.Nations before Nationalism[M].Chapel Hill: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ress, 1982:7-9.

[6]沈桂萍.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構建國家認同的文化紐帶[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1(3):1-6.

[7]王明珂.歷史與神話:一些認知性探討[J].西北民族研究,2021(3):44-54.

[8]王丹.“弟兄祖先”神話與多民族共同體建構實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生成路徑[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2021(2):35-42.

[9]李世武.多民族本根論: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理論基石[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23(1):1-11.

[10]周建新.從多民族同源神話敘事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歷史生成脈絡[J].廣西民族研究,2022(4):43-50.

[11]向柏松,張兆芹.KatGaCczEHWwCNS5FovCxA==神話學視域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形成與發展——基于三皇五帝神話原生形態的演化分析[J].中南民族大學學報,2022(10):58-66.

[12]趙超,青覺.象征的再生產:形塑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一個文化路徑[J].中央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8(6):103-109.

[13]王憲昭.論我國多民族同源神話的分布與特征[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12(4):57-62.

[14]王憲昭.中國少數民族神話共性問題探討[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13(7):279.

[15]王明珂.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根基歷史的文本與情景[M].中國臺北市:國家圖書館,2006(1):111-115.

[16][瑞士]卡爾·榮格.原型與集體無意識[M].徐德林,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1(5):6.

[17][英]埃德蒙·R.利奇.緬甸高地諸政治體系[M].楊春宇,周歆紅,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1):250.

[18][英]安東尼·史密斯.民族認同[M].王娟,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8(3):48,52.

[19][美]喬治·H·米德.心靈、自我和社會[M].趙月瑟,等譯. 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18(3):26.

[20][美]克利福得·格爾茨.文化的解釋[M].韓莉,等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4(6):5.

[21][法]羅蘭·巴特.神話學[M].屠友祥、溫晉儀,等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09(1):56.

[22][美]C.S.爾斯.論符號[M].趙星植,等譯.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14(12):56.

[23]李寶生.瑤池與西王母傳說[M].烏魯木齊: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99(2):164.

[24]馮月季,石剛.文化符號學視域下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構[J].思想戰線,2021(5):1-9.

[25]嚴慶,于欣蕾.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社會空間整合視角[J].西北民族研究,2021(3):5-16.

[26]麻國慶.公共記憶與中華民族共同體認同[J].西北民族研究,2022(1):5-14.

[27]馬書田.中國道教諸神[M].北京:團結出版社,1996(6):54.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五月天综合| 国产一级毛片网站| 久久精品视频亚洲| 高清码无在线看| 国产精品丝袜视频| 日韩午夜片|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 国产尹人香蕉综合在线电影 | 国产精品白浆在线播放| 91九色视频网| 亚洲欧美日本国产综合在线| 欧美精品H在线播放| 在线看片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福利社| 免费观看男人免费桶女人视频| 国产激情无码一区二区免费| 久久美女精品国产精品亚洲|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无卡顿" |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麻豆精品| 欧美国产日韩另类| 亚洲天堂成人在线观看| 久久特级毛片| jizz在线免费播放| 久久精品一品道久久精品| 国产青榴视频| 亚洲国语自产一区第二页| 亚洲V日韩V无码一区二区| 久无码久无码av无码| 亚洲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国产av无码综合原创国产| 亚洲AV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毛片网站在线观看| 成人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第八页| 日韩在线影院| 人妖无码第一页| 毛片视频网址| 毛片久久久| 99精品国产自在现线观看| 无码精品国产VA在线观看DVD| 91po国产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99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无卡顿"| 国产手机在线ΑⅤ片无码观看| 精品福利视频导航| 国产一区亚洲一区| 91久草视频| 亚洲另类第一页| 亚洲天堂2014| 欧美成人日韩| 经典三级久久| jizz国产在线| 一边摸一边做爽的视频17国产 | 永久免费精品视频| 国产一二三区视频| 夜夜操国产| 波多野结衣久久高清免费| 亚洲AⅤ综合在线欧美一区| 毛片基地美国正在播放亚洲| 亚洲视频四区| 亚洲浓毛av| 99在线国产| 无码高潮喷水专区久久| 日韩福利视频导航| 黄色网站在线观看无码| 大乳丰满人妻中文字幕日本| jizz在线观看|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精品专区| 国产成人盗摄精品| 亚洲中文无码h在线观看| 国产视频a| 亚洲不卡网| 欧美在线黄| 国产h视频在线观看视频| a在线观看免费| 久久伊人操| 国产免费a级片| 色噜噜在线观看| 久久国产精品嫖妓| 国产色伊人| 日韩成人在线网站| 看国产毛片| 国产精品自在线天天看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