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探討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策略,以期促進學生批判性思維的形成和發展。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通過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結合教材內容設計引導性問題,能拓寬學生的閱讀視野,有效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批判性思維;課堂氛圍
作者簡介:楊琪(1998—),女,江蘇省海安市李堡鎮初級中學。
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逐漸將重心從單純的知識傳授轉向對學生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在當前的教育背景下,這種轉變顯得尤為重要。作為一種高階思維能力,批判性思維不僅對學生的學業成績有著直接的影響,更關乎學生未來在社會中的競爭力[1]。閱讀教學作為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重要手段,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探索如何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有效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不僅具有理論價值,更具有深遠的實踐意義。
一、營造課堂氛圍,初步萌發思維
在閱讀教學中,良好的課堂氛圍如同肥沃的土壤,為批判性思維這顆種子提供生長的環境;而沉悶、壓抑的課堂氛圍如同貧瘠的土壤,難以滋養思維的碩果。因此,構建一個寬松、自由、和諧的課堂環境顯得尤為重要,它能夠使學生在舒適的心理狀態下勇于表達、dKYLg8K/Nf67VGezHsqg4A==敢于質疑,從而滋養豐碩果實。在這樣的環境中,學生不再拘謹,而愿意主動參與課堂討論,與同伴交流思想、碰撞觀點。這種積極的互動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為他們提供鍛煉批判性思維的機會。
以《愚公移山》這篇課文的教學為例。教師通過采取創意教學方法活躍課堂氛圍,一步步引導學生發展批判性思維[2]。具體而言,教師選擇了一首與愚公移山相關的歌曲作為導入,用音樂的魅力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隨后,教師以問題“愚公移山故事中的行為可以被解讀為執著、愚蠢或堅持不懈等,你個人如何看待這一行為?”引導學生圍繞愚公精神的當代意義進行深入的討論,讓學生從不同角度思考和分析問題。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的任務是構建一個自由開放的環境,鼓勵學生從文化傳統、現代價值觀或個人信念的角度出發,暢所欲言,表達個人見解。這不僅是為了讓每個學生都能夠充分參與討論,更是為了培養他們的獨立意識、質疑習慣和反省態度。
在教師構建的開放的學習環境中,學生不僅能夠學習知識,還能在思維的碰撞與交融中深化理解,發展獨立分析和判斷的能力。
二、結合課文教學,搭建思維框架
閱讀教學不僅能傳授知識,更能培養思維能
mumaorvYkM0N7UazjsVAQA==力[3]。教師作為引導者和示范者,應教會學生在課文學習過程中思考、對比、分析、判斷,深入理解文本內涵。學習語文課文時,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了解課文背景,其次教學生用思維導圖梳理文章的結構和觀點,最后引導學生深入思考,鍛煉獨立思考能力。
以《桃花源記》這篇課文的教學為例。教師可先向學生介紹,這篇文章以其獨特的敘事方式和深刻的象征意義,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據舉足輕重的地位。在教學過程中,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這篇文章的精髓,教師可引入思維導圖這一教學工具。思維導圖作為一種視覺化的思維工具,能夠將復雜的信息和思路以樹狀結構的形式展現出來,幫助學生清晰地梳理文章的主要脈絡和關鍵節點。教師可以和學生一起繪制思維導圖,將文章的主要情節、人物關系、象征意義等元素逐一梳理出來。通過這一過程,學生能夠更直觀地把握文章的整體框架和深層含義。
隨著學習的深入,文章末尾的“不復得路”與“后遂無問津者”這兩句話通常會引發學生的疑惑。為什么人們難以再次找到桃花源這樣一個美麗而神秘的地方呢?為引導學生展開深入思考,教師可以提問假設性的問題:“作者陶淵明是否通過桃花源這一虛構的地點,寄托了自己對理想社會的向往和追求?而‘不復得路’是否暗示了這種理想社會在現實世界中難以實現,甚至可能被遺忘?”圍繞以上問題進行分析和探討,學生不僅能夠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深層含義,還能夠學會運用批判性思維來分析和解讀文學
作品。
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不僅能夠學會借助思維導圖來輔助閱讀理解,還能夠學會針對文本中的關鍵之處提出假設,并進行科學分析和推理。這種教學方式不僅能發展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還能提升他們的閱讀理解能力。
三、提問指引思維,思辨啟迪智慧
在閱讀課上,提問策略能夠助力學生深入閱讀,鍛煉批判性思維。帶著教師提出的問題閱讀課文時,學生需放慢閱讀速度,細心品味文本,挖掘深層含義,這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邏輯推理能力和批判性思維。
教師可圍繞課文的標題、結尾、關鍵情節等設計問題,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4]。以《社戲》的教學為例。課堂上,教師可拋出問題:“‘社戲’這一標題揭示了哪些信息?作者為何選擇以此為題?”這樣的問題可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他們在閱讀時更加關注文章的主題和核心思想。
同樣,課文的結尾也值得教師關注。很多課文的結尾充滿深意,給讀者留下了廣闊的想象空間。教師可以提出與結尾相關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深入思考。比如,《記承天寺夜游》的最后一句“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充滿了哲思。教師可以提問:“這句話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作者與友人的關系如何?這句話對全文的主題有何影響?”通過結合作者當時的境遇和心情分析問題,學生能夠理解作者對友人的深厚情誼以及作者壯志難酬的苦悶心境,學會辯證、多角度地思考問題。
再如,在教學朱自清的《春》一文時,教師可以設計諸如“能否將‘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鬧著’中的‘鬧’換成‘喊’?”這樣的問題。這樣的問題不僅能促使學生深入分析課文中詞句的含義,還能指引他們思考作者采用特定字詞背后的意圖及表達技巧,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
能力。
又如,《走一步,再走一步》這篇課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主人公在面對陡峭的懸崖時展現出了恐懼與猶豫,但其父并未直接伸手相助,反而選擇了一種更為深遠的教育方式—引導與鼓勵。這一情節不僅反映了父子間的深厚情感,還蘊含了諸多人生哲理。教師設計了以下問題引發學生思考,如:“你們認為主人公父親的做法是否恰當?為什么?請說出自己的觀點和理由。”以此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促使他們從多個角度分析問題。
有的學生認為父親的做法非常正確,因為這有助于培養兒子的勇氣和獨立性。然而,也有學生提出不同的看法,認為主人公面對如此危險的懸崖,一旦失足,后果嚴重,父親應伸手相助。教師應當充分尊重每一個學生的觀點,不要輕易否定他們的想法。當學生提出不同的觀點時,教師可以借此機會組織學生展開辯論,幫助學生學會運用證據論證自己的觀點,發展批判性思維。
教師圍繞課文的標題、結尾、關鍵情節等設計問題,能夠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導他們探索文章的主旨、背景和深層含義,能夠有效鍛煉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加深學生對文章整體和細節的關注,還能夠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和獨立思考能力,讓學生學會用批判性的眼光去審視文章,提高思辨力和判斷力。
四、開闊閱讀視野,鍛煉思維能力
要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開闊閱讀視野和拓展思維的廣度與深度顯得尤為關鍵。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需鼓勵學生進行更廣泛的閱讀,拓展他們的思維。教師可挑選與課文內容相關的文章或者同一作者的其他作品來組織學生開展比較式閱讀,從而引導學生開展批判性思考,讓學生在眾多信息中進行有效篩選、分析和對比,鍛煉思維能力。
以《故鄉》的教學為例。這篇課文是進行深度思考和思維鍛煉的最佳素材。文章中,魯迅先生通過描繪自己回到故鄉的所見所聞,表達了對故鄉的深深眷戀和對鄉親們生活狀態的深刻反思。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復習魯迅的其他經典作品,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社戲》和《藤野先生》等。這些作品雖然在表面上看起來與《故鄉》沒有直接的聯系,但它們都是魯迅在不同人生階段的思考和情感的體現,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他對當時社會的深刻思考和獨特見解。
通過對比這些作品,學生可以更全面地理解魯迅在不同人生階段的思想和情感變化。例如:在《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魯迅先生以童年的視角表達了他對知識和學習的渴望;在《社戲》中,他以獨特的筆觸揭示了社會的矛盾和問題;而在《藤野先生》中,魯迅先生則表達了他對友情和人性的深刻思考。這些作品與《故鄉》一起構成了魯迅先生的文學世界,能夠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故鄉》中蘊含的深刻內涵。這種跨文本閱讀方式,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還能促使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主動思考、分析和比較,從而發展批判性思維。
通過開展對比閱讀活動,教師可有效拓展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培養他們的推理、思考、分析、綜合等能力,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促使他們主動聯結不同文本的思想、文化背景和歷史脈絡,進而形成獨立的見解和判斷。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能夠加深對課文的理解,還能夠提升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漸增強自主探究知識和不斷完善自我的內在
動力。
結語
綜上,本文深入探討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策略,得出以下結論:教師需要構建一個開放、輕松的思辨性學習環境,通過精心設計教學活動,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結合教材內容設計引導性問題,來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有效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
【參考文獻】
[1]錢長濃.如何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J].語數外學習(初中版上旬),2014(12):4.
[2]張濤,張思,高倩倩,等.促進在線同伴互評中學習者批判性思維發展研究[J].電化教育研究,2022,43(6):53-60.
[3]張鑫,趙玉霞.論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常見的問題及對策[J].納稅,2017(24):168,171.
[4]梅儀.批判性思維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的培養對策[J].課外語文,2022(3):117-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