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小學數學課堂上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能夠激發學生探究數學知識的興趣,增強學生的學習自信心,讓學生掌握通過自主探究和交流合作破解學習難題的方法。文章闡述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意義,并提出立足教學目標設置學習任務、設計多元任務、側面提供幫助等有效應用任務驅動教學法的策略。
【關鍵詞】任務驅動教學法;小學數學;教學策略
作者簡介: 張良君(1975—),女,江蘇省宜興市環科園實驗小學。
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在應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時,教師需要設置多樣化的任務,驅使學生進行思考、討論,并在任務的引領下進行自主探究,通過完成任務獲取數學知識、提高綜合能力。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效應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教師需要用科學的教學理念和教育方法武裝自己,并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的發展需求設計任務,幫助學生在探究中積累數學知識和探究經驗,逐步實現全面發展。
一、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任務驅動教學法的
意義
(一)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任務驅動教學法的核心是學生,在應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時,教師需要遵循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發展規律設計任務,讓任務成為推動學生認知和思考的載體。這樣做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以樂學、好學的態度學習,在多樣化的活動獲得豐富的學習體驗和實現目標的成就感[1]。
(二)凸顯學生主體地位
在傳統的數學教學模式下,學生需要跟隨教師的腳步學習知識、記憶知識,這導致學生的實際發展需求難以得到滿足。而應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時,教師需要鼓勵學生參與教學活動,讓學生通過自主思考和探索撥開知識的迷霧,從而逐步掌握數學知識和數學技能,發展數學核心素養。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得到了凸顯,與此同時,學生的發展需求也可以得到滿足。
(三)提高學生綜合能力
不同學生的知識基礎、能力水平、身心發展情況有所不同。面對同樣的知識點,不同學生的理解方式可能存在很大差異。積極開展交流活動對營造良好學習氛圍以及推動學生的綜合能力發展具有一定作用。在應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時,教師可以建議學生組成學習小組,以完成任務為目標進行交流互動,共同解決比較復雜的學習任務。在這樣的學習活動中,學生不僅可以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可以充分鍛煉溝通交流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四)增強學生學習信心
在剛接觸數學知識時,部分學生可能因為難以理解具有一定抽象性的數學概念而受挫。而在教師應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時,學生可以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逐步獲得成就感,教師也可以及時跟進無法順利完成所有任務的學生的情況,并給他們提供有針對性的幫助。由此,學生可以增強自信心,保持輕松、愉悅的心情面對數學知識[2]。
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用任務驅動教學法的
策略
(一)立足教學目標設置學習任務
在應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時,教師需要通過科學、合理的學習任務引導學生掌握數學知識,發展數學核心素養。為此,教師需要根據教學目標設計任務內容、選擇任務類型、控制任務數量,確保任務具備科學性。
首先,教師設置的任務應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并且能夠幫助學生理解重難點知識。其次,教師需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標設置觀察型任務、探究型任務、自主學習型任務或應用型任務,確保學習任務匹配學生的發展需求。最后,教師還需要適當控制任務數量,因為任務數量過多可能會分散學生注意力,導致學生在探究時顧此失彼;任務數量過少則難以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學生可能得不到充分的鍛煉。因此,教師在確定任務內容、任務類型后,還應根據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有針對性地調整任務數量。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下冊教材中“分米和毫米”一課的教學為例,在數學課堂上,教師需要指導學生學習長度單位分米和毫米,讓學生了解如何換算毫米、厘米、分米、米等長度單位,學會使用合適的長度單位表示物體長度,并初步具備估測物體長度的能力。
明確教學目標后,教師可以確定以下教學步驟:第一階段,帶領學生認識毫米和分米這兩個長度單位;第二階段,帶領學生學習毫米、厘米、分米、米等長度單位之間的換算關系;第三階段,鼓勵學生運用所學知識描述不同物體的長度。此后,教師可以根據上述教學步驟確定三個階段的學習任務:第一階段的任務為觀察型任務,學生需要通過觀察物體的長度理解分米和毫米的現實意義;第二階段的任務為探究型任務,學生需要通過動手測量,了解毫米與厘米、厘米與分米、分米與米之間的關系;第三階段的任務為應用型任務,學生需要運用所學長度單位描述教師展示的生活中常見事物的長度。
(二)設計多元任務,引導深入探究
1.基于情境設計生活任務,鼓勵自主探究
小學數學知識與學生的現實生活息息相關。教師可以在應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時,創設教學情境,設計生活任務,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引導學生結合生活經驗探索,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知識,并自覺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3]。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四年級上冊教材中“整數四則混合運算”一課的教學為例,在數學課堂上,教師需要指導學生學習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規律。考慮到人們在生活中常常使用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知識,教師可以在教授本課時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完成生活化的學習任務。
例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超市的圖片,然后創設教學情境:“今天,小明和媽媽一起到超市購物。他們買了4斤黃瓜,每斤黃瓜2元錢;又買了1斤大蔥和1斤生姜,買大蔥花了3元,買生姜則花了5元。請問,在收銀臺結賬時,小明和媽媽一共要付多少錢呢?”這一問題比較簡單,學生可以很快得到答案—小明和媽媽一共要付16元。為了讓學生進一步探究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知識,教師可以拓展教學情境:“媽媽發現黃瓜買多了,于是把1斤黃瓜退了回去,又讓小明去拿6元的青椒。請問,現在小明和媽媽一共要付多少錢呢?”在解決這一問題時,學生可以列出算式(4-1)×2+3+5+6=20(元),也可以列出算式4×2+3+5-2+6=20(元)。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列出兩個算式,讓學生由此明確整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記住“算式里有括號,先算括號里面的”等知識。
2.基于興趣設計趣味任務,激發參與熱情
小學生往往十分喜歡教學游戲。在應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時,教師可以在教學游戲中融入學習任務,引導學生在游戲中學習、運用數學知識,并在交流游戲技巧的過程中理解數學知識的規律。當然,為了避免學生沉迷游戲、忽視交流環節,教師需要在組織教學游戲時密切關注學生玩游戲的過程,發揮指導作用,并控制游戲節奏,在每輪游戲結束后預留足夠的思考時間,引導學生一起總結游戲規律。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五年級上冊教材中“多邊形的面積”一課的教學為例,在數學課堂上,教師可以利用教學游戲指導學生學習平行四邊形、梯形、三角形的面積公式。首先,教師可以拿出教具七巧板,并向學生說明玩七巧板的游戲規則:“同學們,大家應該都認識七巧板,現在老師準備組織一場比賽,請大家嘗試用七巧板組合出一個平行四邊形、一個梯形、一個三角形,最快完成任務的學生獲勝。”其次,教師應該鼓勵學生參與游戲,并在表揚獲勝學生后,建議這名學生分享他順利組合圖形的經驗。最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內容:“大家發現自己組合的平行四邊形、梯形、三角形與原本的正方形有什么聯系了嗎?”在仔細觀察后,學生會發現,這些圖形的面積是相等的。至此,教師便可以開始指導學生學習平行四邊形、梯形、三角形的面積公式,幫助學生順利掌握這方面知識。
3.基于學情設計分層任務,滿足發展需求
不同學生的學習能力、理解能力有所不同,為了滿足不同學生的發展需求,教師可以在應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時,根據學生的實際學情設計分層學習任
務[4]。教師還可以鼓勵不同層次的學生組成學習小組,在小組內相互幫助,從而實現共同進步。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下冊教材中“圓柱和圓錐”一課的教學為例,在數學課堂上,教師可以設計分層學習任務,幫助不同層次的學生理解圓柱和圓錐的特征,掌握圓柱和圓錐的表面積公式和體積公式。為此,教師需要在課前認真分析學生的學習情況,將學生分為優秀、良好、待進三個層次,并給不同層次的學生設計不同的學習任務。處于優秀層次的學生往往基礎扎實、學習能力強,教師可以要求他們完成以下任務:(1)動手制作圓柱和圓錐模型;(2)分析圓柱和圓錐等立體圖形的特點;(3)探究測量圓柱和圓錐高的方法;(4)推導圓柱和圓錐的表面積公式、體積公式。處于良好層次的學生雖然有一定知識基礎,但思維能力仍需要進一步發展,教師可以要求他們完成以下任務:(1)尋找生活中的圓柱形和圓錐形物體;(2)嘗試動手制作圓柱和圓錐模型;(3)思考立體圖形體積的定義;(4)分析圓柱和圓錐體積之間的聯系;(5)從圓柱和圓錐的表面積公式出發,分析如何推導圓柱和圓錐的體積公式。處于待進層次的學生基礎相對較差,教師可以要求他們完成以下任務:(1)復習長方體和正方體的知識,思考立體圖形的特征;(2)合作制作圓柱和圓錐模型;(3)思考立體圖形高的定義,找到圓柱和圓錐的高;(4)繪制圓柱與圓錐的展開圖;(5)學習圓柱和圓錐的表面積公式、體積公式。
(三)側面提供幫助,協力完成任務
為了讓學習任務充分發揮作用,教師在應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時,還應在尊重學生學習主體地位的情況下,給學生提供幫助,讓學生了解解題要點或是操作方法,或者鼓勵學生與同學合作進行探究,協力完成任務[5]。
以蘇教版小學數學六年級上冊教材中“分數除法”一課的教學為例,考慮到整數除以分數、分數除以分數的運算規律等內容比較復雜,教師需要在布置學習任務后,認真觀察學生的自主探究情況,并在學生遇到困難時及時給他們提供幫助。比如在學生對分數除以分數的運算規律感到困惑時,教師可以提示學生:“如果一個量杯里有9/10升果汁,一個玻璃杯可以裝3/10升果汁,我們要計算需要拿幾個玻璃杯裝果汁時,應該如何用數學語言表示呢?你愿意動手操作以尋找答案嗎?”當然,教師也可以鼓勵學生和同學討論,共同分析計算分數除法的技巧和要點,讓學生相互幫助,協力完成任務。
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數學課堂上應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時,教師需要在明確學習任務價值的基礎上,立足教學目標設置學習任務,并引導學生在完成多種類型學習任務的過程中發展思維能力。而在學生遇到困難時,教師則需要從側面給學生提供幫助,或者鼓勵學生進行合作探究,以確保學生順利完成學習任務。
【參考文獻】
[1]陳惠芳.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數學任務驅動體例研究[J].教育科學論壇,2023(5):51-54.
[2]王海寶.合理運用任務型模式提升小學數學教學質量[J].華夏教師,2022(35):64-66.
[3]丁福軍,張維忠.學習機會視角下小學數學課堂中的情境任務教學質量分析[J].浙江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3,46(2):219-226.
[4]晏長春.基于“任務驅動”的小學數學教學設計研究:以北京師范大學版六年級上冊“比賽場次”的教學為例[J].現代教育,2021(1):43-45.
[5]張艷.小學數學任務型學習的教學設計原則[J].教學與管理,2020(32):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