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圍繞如何在生活化視角下以勞動教育提升幼兒道德品質進行深入探究,分析勞動教育在培養幼兒責任感、合作精神及自我管理能力等方面的作用,并提出有效的教育策略。教師可以通過設計勞動任務,使幼兒通過實踐活動學習道德規范、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通過建立家園合作模式、創新教育手段,實現“以勞育德”;通過持續研究和不斷創新,滿足不斷變化的教育需求。
【關鍵詞】幼兒園;生活化教育;德育;勞動教育
作者簡介:余郡(1996—),女,江蘇省如皋市下原鎮下原幼兒園。
在幼兒的早期發展中,道德的培養尤為重要,這與個體的性格塑造密切相關。勞動教育不僅是為幼兒傳授勞動技巧或知識的途徑,更是一種獨特的道德培養手段。勞動教育能夠讓幼兒尊重勞動,并理解勞動的價值,從而養成勤勞和負責任的品質[1]。隨著“生活化教育”理念的不斷發展,把勞動教育融于幼兒園日常生活之中,已成為創新教育模式的趨勢。這一教育理念注重引導幼兒在熟悉而又自然的生活情境下進行勞動,讓他們在交往和勞動中獲得切身體驗,加深他們對道德規范的理解。
一、立足勞動,融入德育
在幼兒園教育中,教師需要通過不斷地啟發和引導,培養幼兒的道德觀念。勞動教育的實踐性與社會性為德育提供了沃土。幼兒園是幼兒成長與發展的“第一站”,因此教師設計的勞動任務既要符合幼兒身心發展的規律,又要能切實融入他們的日常生活[2]。教師可以通過這類勞動任務提升幼兒的動手能力,引導他們在實踐中理解道德規范,領悟尊重和配合的意義。
以花卉種植活動“小小園丁”為例。該活動主要內容是種植zJddgMelCzTDSvw/5V8P7P2Mcyf73xXfhx+wFDAo1X0=花卉,其目的是在實踐操作中培養幼兒勞動技能,同時深化他們對生命的尊重和對自然的愛護。活動開始前,教師應選擇適宜幼兒栽培的花卉品種,并配制好相關土壤、花盆及工具等。而后,教師向幼兒講解種植花卉的基本知識,其中包括花卉生長習性、土壤選擇、澆水方法等,以此為幼兒的實踐操作打下基礎。在實踐操作環節,教師將幼兒分為若干個小組,在教師的指導下幼兒自己動手挑選花卉種子并將其埋在土里,并給花卉種子澆水。在接下來的日子里,幼兒要負責照料自己的小花,仔細觀察它們的生長狀況和變化。在此過程中,幼兒不但能夠學習種花的方法,而且能夠體會生命的脆弱和珍貴。這一活動能夠培養幼兒耐心與專注的品質,懂得并讓幼兒學會分享、交流與合作,增強其團隊意識與集體榮譽感。可見,“小小園丁”活動既是勞動教育,也是鮮活的生命教育。通過這類活動,幼兒能從親身體驗中理解生命的可貴之處,學會尊重與保護自然,進而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質。
以勞動為手段進行德育培養,其實質是建立在社會實踐基礎上的道德教育。它既注重技能的培養,又注重通過實踐活動來促進幼兒在道德認知、情感態度、行為習慣等方面的綜合發展。為保證勞動教育發揮最大效益,教師需要增強活動的連貫性、漸進性,以保證活動能與幼兒的認知發展相協調,指導幼兒循序漸進地構建道德認知體系。此外,教師還應重視激發幼兒的內在動機,使幼兒在參加勞動過程中自覺地遵守道德規范,增強其成就感與社會責任感。
二、引導實踐,提升品質
在開展勞動教育的過程中,教師要為幼兒創設富有實踐機會的情境,從而培養幼兒的道德品質創造有利條件。幼兒園是幼兒社會化的重要場所,其中實踐活動能夠從各方面增強幼兒的身體素質、意志、情感和社交能力等[3]。同時,實踐活動又為幼兒提供展示自己的平臺,讓他們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逐步增強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師要有目的地設計多樣化的勞動任務,以保證每一位幼兒都能參與實踐活動,加深他們對于道德規范的認識。
以服務實踐活動“快樂服務星”為例。該活動旨在通過角色扮演來促進幼兒實踐操作能力的發展,增強幼兒的責任感與團隊協作精神。在此活動中,幼兒獲得新鮮而又富有挑戰的身份—餐廳服務生。這要求幼兒要向伙伴提供專業、親切且無微不至的餐飲服務。在活動開始前,教師向幼兒介紹服務員的責任與服務禮儀,其中包括接待客戶的方法、端托盤的技巧、收拾飯后桌面的步驟等。這些細節能夠讓幼兒理解尊重他人、幫助他人的意義,領悟優質服務中蘊含的人文關懷。而后,教師讓幼兒分組進行實際操作練習,各小組輪流承擔一桌的服務。這期間,幼兒需要協助發放食品、遞餐具和倒飲料等,還要注意伙伴的需求和意見。這種交往能夠使幼兒在實踐活動中感受服務他人的樂趣與價值。在活動過程中,幼兒表現出繁忙而有條理的工作狀態,并充分保持專注和熱情,從而保證每位伙伴都能夠獲得滿意的服務體驗。通過這一活動,幼兒能夠有效提升自身的動手能力,同時深刻領悟團隊合作意義。此外,“快樂服務星”活動能夠培養幼兒的同理心,對幼兒的情感及社會性發展具有積極的作用。
在實踐活動的作用下,幼兒能夠學會關懷和尊敬,呈現積極樂觀的精神風貌,從而有效提升自身的道德品質。當下,教育理念不斷更新、實踐活動不斷深入,這要求教師繼續保持對實踐教育的關注與投入,并不斷探索與創新實踐活動的內容與形式,以保證幼兒能夠獲得充分的發展。
三、家園合力,共育碩果
家庭是培養幼兒道德觀念、行為習慣等方面的重要場所,家庭環境的陶冶、父母的言傳身教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塑造幼兒的品格。在幼兒園實施勞動教育的過程中,家庭資源的整合利用是增強教育效果的重要環節。父母既是子女成長過程中的支持者,也是勞動教育中的主要參與者。通過調動家長的參與積極性,借助家庭的日常生活情景,使幼兒園教育不斷延伸與擴展,從而形成教育合力。這一家園合作機制既能深化父母對勞動教育的價值理解,又能保證幼兒在不同情境下獲得一致性的道德教育與行為引導。
以烹飪活動“小廚神”為例。該活動旨在訓練幼兒的生活技能,尤其是烹飪技能,讓幼兒理解美食的由來,體驗烹飪健康美食的快樂。活動準備階段,教師為家長詳細講解活動開展的目的及意義,鼓勵他們主動參與幼兒的學習過程。為實現活動的教育目標,教師可以邀請家長來到幼兒園參加烹飪示范活動,并邀請專業廚師來指導幼兒與家長如何一起在家中烹飪簡單且營養均衡的食物。在實踐環節中,家長帶領幼兒前往菜市場選擇食材,讓幼兒了解各種原料的特點和營養價值。其中,幼兒可以摸一摸、嗅一嗅乃至嘗一嘗各種新鮮食材,進而更加直觀地了解食物。在家里,家長和幼兒一起做飯,并引導他們進行一些簡單的廚房操作,如洗菜、攪拌等。這一互動在鍛煉幼兒動手能力的同時,還能夠加深幼兒對食品制作流程的理解。最后,幼兒園開展“小廚神”活動展示日,向社區群眾展示幼兒的學習成果。具體而言,幼兒展示自己廚藝的成果,一邊小心地端上料理讓大家細細品味,一邊分享著自己備餐時的經歷與感悟。這樣,幼兒不僅能夠掌握烹飪食物的技巧,還能夠學會分享與溝通,體會勞動的成就感與喜悅。
在家園合力作用下的勞動活動不僅能夠讓幼兒掌握實際的勞動技能,還能夠增強幼兒對勞動成果的尊重與自豪感。同時,這類活動能夠為家庭與幼兒園搭建起溝通的橋梁,家庭與幼兒園針對活動的有效反饋有利于雙方更深入地了解對方的期待與需要,從而助力幼兒的成長與發展。具體而言,這類活動能夠使父母有機會支持、鼓勵幼兒在家中的學習和實踐,亦使幼兒園教師了解家庭文化及飲食習慣如何影響幼兒的行為及學習。在家庭和幼兒園的密切協作與共同努力下,幼兒可以在一個多元環境下更好地習得社會責任,踐行道德行為規范。
四、創新引領,勞育未來
在科技飛速發展和經濟社會結構深刻變革的背景下,勞動教育這一培養幼兒實踐能力與創新精神的重要方式必須與時俱進。創新是推動勞動教育發展的關鍵力量。現代技術能夠為幼兒提供模擬真實勞動場景的有利條件,使勞動教育變得更生動、更直觀、更有保障[4]。同時,對勞動過程的反思和價值理解是改進勞動教育的重要內容,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啟發性活動,激發幼兒對于勞動內在的興趣與深層理解。在生活化視角下落實“以勞育德”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師創新性地指導勞動教育,這需要教師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深度思考。
一是環境設計創新。營造充滿生活氣息的學習情境是激發幼兒參與勞動活動積極性的重要條件,教師可營造模擬真實生活場景的學習環境,讓幼兒處于充滿生活氣息的空間之中。例如,教師可以創建模擬超市讓幼兒體驗購物和收銀的過程;建立模擬花園,讓幼兒學習園藝;等等。這些模擬角落能夠使幼兒的活動更有實際意義,讓幼兒在親身體驗中深刻領悟勞動的價值和重要性。可見,這一環境設計創新能夠為勞動教育帶來新的活力。
二是教育內容創新。傳統的勞動教育需緊跟時代步伐,在勞動內容中加入環境保護、信息技術等現代元素,這既能夠增強幼兒對于當代技術的理解,又能夠培養他們的環保意識。例如,教師可以指導幼兒利用簡單的編程工具來控制機器人執行規定的任務,這類活動不僅有趣,而且有教育意義,同時還能激發幼兒對技術的探究興趣。另外,教師可以將再生材料應用于手工制作活動,使幼兒在親自動手的過程中了解資源循環利用這一理念,切身感受保護環境的意義。教師還可利用太陽能玩具、風能玩具等智能化和環保化教學工具,讓幼兒在玩玩具的過程中學習有關可再生能源的知識。可見,這些互動體驗讓勞動教育變得更生動、更貼近生活。
三是教學方法創新。為增強幼兒學習勞動技能的積極性,教師需要對教學方法進行創新,如運用故事敘述、角色扮演等互動和游戲化教育手段,從而有效激發幼兒的學習積極性。例如,教師可以通過講述勞動者的故事,讓幼兒體會勞動者的艱辛,從而形成一種尊重勞動、崇敬勞動的情感。在角色扮演的游戲里,幼兒沉浸其中,切身體驗醫生、教師、警察等勞動者的勞動與責任,并在快樂的氣氛中掌握勞動的基本技能,并學會團隊合作與互助。可見,這些創新教學
方式可以使勞動教育生動有趣,更易為幼兒所接受和喜歡。
教師應不斷探索與擴展勞動教育,以創新的方式與手段達到“以勞育德”的目標,培養幼兒尊重勞動、樂于勞動和善于勞動的品質。勞動教育創新發展是必然的要求,新技術的融合不僅改變了勞動的方式,同時也會不斷促進勞動教育在內容和形式上的創新,使教育模式個性化和多樣化。這些教育創新有助于幼兒深化對社會發展變化的理解,培育他們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在不斷變化的環境中保持競爭力。此外,教師應注重培養幼兒的全局觀與責任感,并通過勞動體驗增強他們的社會意識和集體主義精神。
結語
綜上所述,幼兒園生活化視角下的“以勞育德”,有助于增強幼兒的道德素養提升和社會責任感。教師需要在優化教育環境的前提下,不斷探索教育的創新手段,促使家庭、幼兒園和社會三個層面進行密切配合,從而有效實現“以勞育德”。
【參考文獻】
[1]唐愛民,王浩.勞動教育與學校德育的融通:意蘊與路徑[J].廣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21,57(2):91-101.
[2]姜子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中小學德育價值觀的變遷:基于政策文件的分析[J].基礎教育,2019,
16(6):63-72.
[3]列夏·蘇霍姆林斯卡雅.蘇霍姆林斯基家校合作思想概述[J].中國德育,2018(17):43-46.
[4]張茂聰.時代與心境:傅統先先生的學術人生[J].教育研究,2020,41(10):15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