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9月底開始,A股迎來了久違的一輪上漲,上證指數重上3000點,甚至一度突破3600點。大量的個體投資者開始興奮起來。
在股市上漲的同時,一些似曾相識的“怪現象”也如影隨形。在社交媒體上,部分網紅博主一度公開慫恿個體投資者追漲殺跌。當然,有關博主也因此付出了代價。在資本市場發展的特殊時點,這樣的行為必然受到查處。
個體投資者另一個更常見的通俗稱呼是“散戶”。但和“散戶”這一富有豐富歷史內涵的名詞相比,采用個體投資者的說法,更能表達對這個特殊投資群體的尊重。在過去的牛熊轉換過程中,很多個體投資者坐過了個人財富瞬間扭轉的過山車,市場的漲跌,在很多人的腦海中留下了印記。
然而,印記雖然深刻,卻不一定能夠改變他們的行為模式。相反,由于過去的損失而產生的代償心理,反而可能強化那些并不理性的行為模式,產生更嚴重的羊群效應。
有關方面很清楚,必須不斷給個體投資者提示風險:投資股市從來都不是錢存銀行,這里沒有剛性兌付。在宏觀經濟換擋,并不斷影響個體生活的時候,個體投資者手中并不充裕的現金對每一個家庭來說都彌足珍貴。更重要的是,一個真正的牛市,從來靠的不只是個體投資者的錢。
A股,需要更多的長期資本。
所謂牛市的產生,主要有兩種維度的邏輯。
從根本上講,牛市來自上市公司的質量,當上市公司都是經濟體內部最優質的公司,那么在這樣的市場,牛市的誕生就只是一種基于實體經濟上行的副產品。好的上市公司,自然吸引了資本的進入,市場一片向好。過去,A股很多劃時代的結構性改革,如股權分置和注冊制改革等,就是旨在從根本上改善上市公司質量,構建更健康的市場。
除了企業質量之外,牛市的另一種邏輯是,有足夠的資金愿意在某一個時段進入這個市場,從而托起資產價格。當資金的意愿越強烈,牛市來得也就越快,是“快牛”;當意愿越持久,牛市就是“長牛”。
就上市公司質量這個基本維度而言,暫時沒有過多探討的必要,它涉及了太多深層次的改革議題。在當下,從資金入市的角度審視市場動向,更有迫切的現實意義。要探討2024年9月啟動的這輪行情其最終路徑到底會如何,就必須回顧距離現在最近的那一波牛市。
時間已經過去了整整10年。
2014年年中,A股開始震蕩上揚。最終,到2015年6月,上證指數一度飆升到超過5100點。在一些較為激進的投資者看來,上證指數繼續飆升,回到2006年的6000點,已經指日可待。然而,從2015年7月開始,股市走向逆轉直下,成為了很多投資者不愿提及的回憶。
本輪行情和2015年年中之前的牛市,在宏觀背景上既有一定的相似性,也存在著明顯差異。
從資金入市的角度,回溯分析2015年的那一輪行情很有價值。時間始于2013年和2014年,其時,國內貨幣市場發生了所謂“錢荒”,銀行間市場的資金利率飆升,一些中小銀行出現了資金周轉困難。為解決“錢荒”問題、穩定金融市場,貨幣政策開始變得相對寬松,央行利用各種政策工具為市場不斷供應資金,整體利率逐步走低。
貨幣政策的寬松,并不是股市上漲的必要充分條件。某種意義上講,最多只能算一個必要條件。貨幣政策的放松,首先帶來的是銀行間市場貨幣的寬松,降低銀行體系的資金成本,然后再通過銀行體系的慷慨放貸,給信貸市場帶來流動性,降低實體企業和家庭單位的債務融資成本。最終,民間的流動性變得寬松。
民間充裕的流動性,必須在強烈的資本市場上漲預期之下,才會流入股市。那么,預期在哪里?
在全球各個經濟體的金融市場,有一個很明顯的“蹺蹺板”效應,即股市和債市互為“蹺蹺板”。當股票市場上漲,債券市場會大概率下跌;反之,當股票市場下跌,債市就會大漲。其中的道理很簡單:股票市場和債券市場是容納投資者所持金融資產的兩大“資產池”,兩者此消彼長,邏輯清晰。
但中國金融市場的“蹺蹺板”現象,更容易出現在股市和樓市,而不是股市和債市。在2015年之前,基本上都存在著股市和樓市的“蹺蹺板”現象,只是不同時期,表現的強度有所不同而已。2014年啟動并于2015年達到高峰的這一輪行情背后,同樣存在著這一現象。
2013年,國內各大主要城市開始著手調控樓市。2013年10月,北京推出七條商品房限購措施,俗稱“京七條”,樓市調控全面升級。此段時間,從一線城市到二線城市或者強省會,各種調控措施紛紛出臺。
于是,一頭是為了應對“錢荒”而持續下行的融資成本。另一頭是調控之下,資金進入樓市的障礙越來越多。那么,資金從樓市轉入股市,推動股票上漲的預期就出現了,投資者的熱情快速被點燃。
這些年,對于上漲的邏輯,有的分析側重于“板塊拉動”,有的側重于“政策驅動”,還有各種“結構牛”或者“改革牛”,這些分析都有道理。但是,不少觀點往往存在過度分析,或者夾雜“私貨”。從根本上講,和其他因素相比,宏觀利率環境和金融資產市場的“蹺蹺板”效應,無疑是觀察A股運行更加關鍵的變量。
從這個維度看,本輪行情和2015年年中之前的牛市,在宏觀背景上既有一定的相似性,也存在著明顯差異。首先,利率環境存在著高度的相似性。2020年疫情暴發之后,我國就進入了利率下行的通道。即便在美聯儲加息的情況下,我國的貨幣政策也始終保持著前瞻性,對內多次下調利率或降低存款準備金率,有效降低了實體經濟的融資成本,也給民間帶來了相對充裕的流動性。
然而,樓市面臨的情況卻和2014年行情啟動之時,有很大不同。
當下,提振樓市信心的努力是不言而喻的。在需求端,按揭利率一直在下行之中,很多熱門城市的購房門檻也在不斷降低。在供給端,對房地產商的信貸規制從2023年開始即出現部分放松。
目前,樓市尚未像一些人所期待的那樣,回歸以前的火爆狀態,但樓市事關經濟大局的客觀事實,是不可否認的。10月8日,在一場廣受關注的國新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發展改革委就明確表示,將針對樓市持續偏弱,采取綜合性政策措施,促進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表態如此明確,可見提振樓市的努力未來還會繼續。
在這種預期之下,要出現資金單方面從樓市流出、進入股市的情況,并不容易。那么,如何讓更多的增量資金流入股市呢?
在股市出現“異動”,同時信貸利率也不斷走低的時候,不少人往往會收到銀行推銷貸款的電話。現實中,用個人消費貸去炒股的情況,并不稀奇。盡管監管層多次提醒,但在銀行有貸款業績壓力,個體投資者有放手一搏沖動的情況下,要完全去禁止這種情況,需要的監管成本的確太高。
股市需要的是長期資本。所謂的長期,并非僅僅關乎期限,而是指投資風格,特別是對優秀公司內在價值的篤定。比如,5年是個人消費貸的最長期限,但個人投資者主動地對某只股票長期持有5年的情況并不多見,被套牢而被動長期持有的情況可能更常見。此外,從樓市進入股市的資金,也很難說是長期資本。“賣房炒股”的投資者,是很難進行長期價值投資的。
強大的機構投資者對優質公司的持有,才是股市最需要的長期資本。回過頭來看,2015年的那一輪牛市,之所以最終爆發,很大程度在于機構投資者的加入。提到機構投資者,一般會想到基金公司。實際上,就市場大趨勢而言,保險公司是遠比基金公司更具有信號意義的投資者。
2015年的中國股市,發生了兩件大事。一是在年中出現大跌;另一件是當年12月爆發了萬科股權爭奪戰。
股市需要的是長期資本。所謂的長期,并非僅僅關乎期限,而是指投資風格,特別是對優秀公司內在價值的篤定。
兩件事其實有著內在的關聯。從2014年到2015年年中這一時間段,股市的上漲和保險公司作為重要機構投資者不斷在股市上買入,基本上是同步的。保險資金的進入,是股市上漲極其重要的推動力。反過來,保險公司也從股價上漲中,斬獲良多。2014年,保險資金運用收益為5358.8億元,同比增長46.5%,創歷史新高。
保險資金的進入在2012年就埋下伏筆。2012年7月,當時的監管機構中國保監會發布了《保險資產配置管理暫行辦法》,要求保險公司根據業務和資金特點,劃分“普通賬戶”和“獨立賬戶”。在兩類賬戶劃分前,保險資金投資股票有嚴格的比例限制。但劃分之后,“獨立賬戶”中的資金等于被解放,這類賬戶的資金有多少投在股票上,由保險公司與投保人或受益人約定。
這一劃分對于保險業來說,幾乎是劃時代的改革。北京和深圳的一些民營保險公司之所以開始重倉藍籌股,最終爆發了萬科股權爭奪戰,很大程度便在于這一次改革帶來了充裕的可投資資金。
更重要的是,和基金公司相比,保險公司特別是壽險公司需要保證對客戶未來的兌付,因此在投資股市標的時,往往更加謹慎。因此,其他那些相對保守的資金更傾向于跟隨險資進入股市,并和其投資方向保持一致。也就是說,保險資金的“帶頭作用”,遠遠勝過普通的股票基金。
9月底,中央金融辦、中國證監會聯合印發《關于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打通影響保險資金長期投資的制度障礙”。更值得注意的是,該意見對保險公司的著墨頗多,這一細節非常值得重視。在一些市場人士看來,作為一種重要的中長期資金,和其他類型的大型機構投資者相比,保險資金進一步入市的潛力較大。
在全球任何資本市場,保險資金持有者等相對保守的機構投資者的投資方向,都是觀察市場動向的優良指標。在多次經歷了風浪的A股,觀察類似的機構投資者更有著特殊的價值。
但無論如何,投資都有風險。逆天改命,絕非鼠標輕輕一點就能實現,世界上從來沒有穩賺不賠的機會。尤其在當下,每一位個體投資者更要懂得家庭現金的寶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