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研究目的]在當前數字化和信息化背景下,為進一步推動統計智庫的建設與發展情況,開展了“互聯網”統計智庫效應評估理論研究。旨在解決統計智庫效應評估體系不完善、評估指標和評估方法缺乏系統性等問題,從而為統計智庫評估提供科學依據,提高統計智庫在政策決策和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更好地服務于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研究方法]首先對國內外智庫研究相關文獻進行了系統梳理,并結合互聯網統計理論體系的最新進展,提出了適用于“互聯網”統計智庫效果評估的理論框架。該框架包含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評估方法的提出及評估方案的設計等內容。[研究結論]應從平臺界面友好程度、統計調查業務專業程度、統計調查業務廣泛程度、統計調查模型先進程度、平臺對統計調查領域專家的匯聚能力、平臺賦能科學決策能力6個維度構建統計智庫平臺使用效果評估指標體系;在評估方法方面,偏最小二乘估計不要求數據分布,在完成未知參數估計的同時,也能獲得潛變量得分,因此適用性較強;還提出了不同層次和類型的智庫效應評估方案,例如針對國內外不同層級智庫的差異化評估方法,為評估方案的實施提供了具體的操作性建議。研究結論對于提高統計智庫平臺建設的科學性、合理性,更好地滿足政府決策的需求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統計智庫;平臺建設;效果評估;互聯網統計學;科學決策
中圖分類號:C829.23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881/j.cnki.1006-3676.2024.09.07
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中,智庫通過參與重大決策的前期研究和討論,以及參與重大文件的起草和政策執行的階段性評估等環節,發揮著重要作用。隨著大數據、物聯網、云計算等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政府治理從信息化轉到數字化,并逐漸向智能化邁進,數據分析成為重要的治理依據。在這樣的背景下統計智庫的研究逐漸受到學術界和實踐界的關注。統計智庫旨在借助統計模型、機器學習等方法,構建智能化、高效化的數據分析和決策支持系統,對經濟社會發展情況進行深入的分析和預測,為政府和企業提供可靠的數據支持,以協助其準確把握經濟社會發展現狀、科學評估經濟社會形勢,并為宏觀決策提供重要依據。
統計智庫理論的發展可以追溯到統計學、信息技術和決策支持系統等多個領域的交叉融合。在過去幾十年里,隨著數據技術的迅速發展和廣泛應用,統計智庫理論逐漸形成并得到不斷完善。早期的統計智庫主要聚焦于數據的采集、整理和存儲,以及對基礎數據分析方法的研究。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進步,統計智庫開始采用數據挖掘、機器學習等先進技術,實現對大規模數據的智能化分析和應用。近年來,隨著人工智能、云計算等新技術的興起,統計智庫理論也在不斷更新和拓展,為數據科學和決策智能化提供了更加豐富的理論支持。
因此,本文旨在開展對統計智庫的理論研究,從而探討解決上述問題的新思路與途徑,進一步促進統計智庫的建設與發展。具體而言,本文將關注如何有效提升統計智庫的資源投入和管理水平,以確保研究團隊具備充足的資源支持和良好的科研條件;同時,提出統計智庫效應評估理論方法以提升研究成果的科學性,推動研究成果的跨學科整合和創新;此外,本文還將探討如何提高政策建議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以更好地滿足政府決策的需求。
一、文獻綜述
為科學全面評估“互聯網”統計智庫效應,本文從不同層面梳理了當前互聯網統計理論體系發展現狀以及統計智庫的建設現狀。
(一)互聯網統計理論體系
統計智庫離不開互聯網統計學理論的支撐。傳統統計學包括描述統計和推斷統計兩個部分。描述統計包括數據收集、數據處理、數據匯總、圖表描述、概括與分析等內容,推斷統計是指通過有限數據來推斷總體特征和規律。總體特征和規律需要用表達統計關系的模型加以刻畫,能夠將這種關系明確量化的就是模型中的參數。因此,推斷統計需要解決的問題主要包括兩點:一是通過有限數據估計未知參數,二是證明參數估計結果及統計結論的正確性。
互聯網統計學在傳統統計學的理論體系基礎上注入了互聯網技術的強大活力,逐漸形成多學科融會貫通的現代統計科學[1]。互聯網統計學的理論體系同樣包括互聯網描述統計和互聯網推斷統計。更確切地說,互聯網統計學是不同研究問題、不同應用領域中描述統計和推斷統計的共存并舉和融合交匯。在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下,互聯網統計學更有機、更完整地實現了互聯網描述統計和互聯網推斷統計兩部分內容的密切配合。
互聯網統計學的理論體系不局限于互聯網描述統計和互聯網推斷統計,還包括互聯網技術支持下的方法和算法,這部分內容與數據挖掘、機器學習、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云計算等諸多領域交叉和重疊。從理論方法的角度來看,互聯網統計學不僅包括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隨機性統計對象的理論方法,還包括確定性統計對象的理論方法,以及二者相結合的、面向互聯網的數字孿生的復雜統計系統等理論方法。在面對諸多實際挑戰和困難時,互聯網統計學的理論體系將得到不斷豐富和補充,在此過程中積累的具體案例和實踐經驗可以進一步總結為不同場景下方法和算法的組合使用乃至促生改進和創新,并上升為互聯網統計學理論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一直以來,數據分析軟件始終是統計學領域不可或缺的工具,它們在數據收集、處理以及數據分析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常見的數據分析軟件從操作屬性上可分為兩類:一類是點鍵式操作軟件,另一類是編程式操作軟件。軟件存在的意義是幫助我們快速、準確地完成統計分析任務、發現重要結論。讀者可根據自己的分析需求和掌握軟件操作的能力自行選擇點鍵式操作軟件或編程式操作軟件。盡管互聯網統計學是在互聯網技術支持的前提下發展起來的現代統計科學,但這不意味著在實際操作層面各個環節都要運用高級計算機編程語言。在統計學、計算機科學等多學科協同合作的基礎上,讓讀者在所參與的環節中熟練掌握并靈活運用少數數據分析軟件才是互聯網統計學的要義。
(二)統計智庫研究現狀
當前學術界關于統計智庫建設的研究相對較少,主要圍繞智庫在政策制定、國際關系發展和企業治理等方面的作用展開。在政策制定層面,國內外相關部門和研究機構借助宏觀經濟計量模型對國民經濟進行經濟結構分析、經濟監測和預警、經濟政策評價等,這對于國家制定宏觀經濟政策、編制經濟發展規劃、進行宏觀經濟調控等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例如,國家信息中心以經濟分析預測、信息化建設和大數據應用為主要研究領域,在圍繞為黨中央、國務院和國家發展改革委以及各級政府部門提供宏觀決策支持,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發展方面發揮了重要的思想庫和主力軍作用。中國社會科學院的許多科研成果在國內外學術界產生了重要影響,為國家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發展戰略決策提供了理論依據及政策咨詢服務,為社會發展和民主法制建設提供了理論指導和實施方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通過發布《世界經濟展望》[2],從第三方角度對全球層面、主要國家和單個國家的經濟政策及經濟發展前景展開深入地統計分析和預測,有助于各經濟體認識本國的經濟運行狀態,優化資源的配置與利用,從而推動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統計智庫在鄉村經濟發展中也具有重要作用,科學的統計分析結論能夠提升經濟經營管理效果、保證經濟決策的合理性、為農村經濟政策提供依據、創新農業經營體制、促進農村經濟結構調整,從而為鄉村經濟發展提供重要基礎保障[3]。
在國際關系層面,20世紀50年代末,隨著行為主義(Behaviorism)革命的興起,西方國際關系學界開始使用定量的研究方法。到20世紀70年代,美國政治學界出現大量的數據收集項目,數據的積累為統計分析和定量分析提供了研究基礎。而我國國際關系學界對于定量研究方法的起步較晚,盧凌宇和胡美[4]認為,方法論的缺失從根本上制約了我國國際關系學科的發展,我國應吸取美國國際關系學科學化的經驗,厘清數理工具在人的世界中的應用限度,從行為和現象出發來選擇研究方法。從研究成果來看,外交學院的秦亞青教授可能是第一個在國內發表國際關系定量研究的國際關系學者,在《霸權體系與區域沖突》[5]和《霸權體系與國際沖突》[6]兩篇文章中,使用定量研究方法探求霸權體系和國際或地區沖突的規律。當前,定量分析方法在國際關系的主要議題領域都得到了有益的嘗試,在國際政治經濟學、安全研究和外交研究三大領域中產出了不少成果[7]。例如,江蘇省數據工程與知識服務重點實驗室通過對布魯金斯學會報告進行文本分析發現,對華持中立態度的美國智庫學者在相關研究中并不是保持絕對的客觀理性,他們否定中國的價值體系和意識形態,試圖塑造和鞏固西方價值觀[8]。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基于統計分析發現,美國金融制裁短期內沒有加速美元價值儲藏作用的衰減,但長期來看,隨著經濟與安全的約束條件發生變化,可能出現國際貨幣體系“碎片化”以及美元主導地位的跌落[9],上海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研究所提出中國應對美國金融制裁的策略[10],為人民幣國際化戰略提供有益借鑒。西南財經大學國際商學院的學者基于2009—2014年中國對178個國家(地區)開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的面板數據,實證考察雙邊政治關系對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的影響發現,中國與貿易對象國(地區)的雙邊政治關系越緊密,越有利于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而中國與貿易對象國(地區)的地理距離會弱化雙邊政治關系對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的積極影響[11]。
在企業治理層面,統計智庫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包括治理政策、理論研究、數據分析、經驗分享和國際交流等。統計智庫可以通過研究分析國內外企業治理政策,提出針對性的政策建議,幫助政府完善相關法規和制度,促進企業治理環境的優化。例如,商業圓桌會議作為由美國代表性企業的首席執行官所組成的企業家聯盟,已成為重要的智庫機構,其借助“公司治理原則的常態性滲透”“研究報告的學術性評價”“公司治理訴訟的程序性參與”以及“商業俘獲政治的階段性游說”四種途徑,影響企業治理規則進階方向與發展節奏,為美國企業治理的改革提供政策咨詢、建議[12]。統計智庫能夠進行企業治理理論研究,探索企業治理的前沿問題,為企業提供更加科學的治理理念和方法,為區域和行業產業發展提供準確、前瞻、及時的建議。例如,江蘇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以上市公司數據為基礎,構建多時點雙重差分模型,研究發現信息基礎設施建設顯著抑制了企業過度投資,且明顯緩解了企業投資不足,推動企業投資效率有效提升,為釋放“數字紅利”提供了新思路,為制定企業投資效率的激勵政策提供了參考[13]。
綜上所述,統計智庫在提升宏觀決策的科學性、推動經濟健康發展、提升國家治理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當前統計智庫尚存諸多挑戰與問題,尤其對于統計智庫效應評估工作的開展還有待進一步充實。
二、評估理論
互聯網統計背景下,統計智庫平臺是實施統計調查工作的重要手段,關注其在智庫中的推廣應用情況和具體實施效果可以為智庫提升發展質量指明方向。目前比較權威的統計調查平臺是國家統計局開發的統計聯網直報系統,通過對信息化硬件設施、數據采集處理軟件系統和原始數據庫的建設,實現了調查對象和調查人員通過互聯網直接向全國數據管理中心報送原始數據、各級統計機構在線共享的工作模式,提高了數據匯總效率和生產過程的透明度與可控性[14],為智庫決策提供著高質量的數據支撐。
預期效果評估是對統計智庫建設的反饋。首先,在評估之前,明確評估內容和任務,形成明確的問題和實施方案;其次,在評估過程中,要對統計智庫建設的相關數據進行收集,應用相應指標和方法揭示信息;最后,在利益相關方的綜合研判基礎上,形成評估方案并實施,根據評估結果對相關內容進行改進。下面以統計智庫平臺為例,本文將從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評估方法的提出、評估方案的設計等方面對統計智庫平臺進行闡述。
(一)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
在對統計智庫平臺使用效果進行評估時,首先要選取合適的評估指標,比如,平臺界面友好程度、統計調查業務專業程度、統計調查業務廣泛程度、統計調查模型先進程度、平臺對統計調查領域專家的匯聚能力、平臺賦能科學決策能力等等。本研究通過構建統計智庫平臺效果評估指標體系(見表1),完成關于指標體系的綜合測算,對相應單位給予綜合評價。
(二)評估方法的提出
統計智庫平臺效果評估指標體系(見表1)是通過構建一級指標、二級指標和三級指標這樣的指標體系,提出統計智庫平臺效果評價指數。具體而言,通過平臺界面友好程度、統計調查業務專業程度、統計調查業務廣泛程度、統計調查模型先進程度、平臺對統計調查領域專家的匯聚能力、平臺賦能科學決策能力這6個維度(二級指標)加以綜合反映。每個維度又通過3個具體的三級指標加以具體量化。
可以看出,所提出的統計智庫平臺效果評價指數,是通過對不同維度以及支撐不同維度下具體指標進行“綜合”才能實現的。這種“綜合”的過程需要先確定不同維度和指標的權重系數,以及對三級指標數據進行采集,然后通過一定的計算方式實現指標體系間結構關系的測算和匯總。本質上需要采用結構方程模型,即表達不可直接觀測的潛變量(維度)間及其與直接觀測的可測變量(指標)間關系的一類模型[15-16]。目前,結構方程模型中常用的參數估計方法包括極大似然估計、偏最小二乘估計和貝葉斯估計。與簡單相加法、層次分析法等主觀賦權法相比,這三種參數估計方法均屬于客觀賦權范疇,可以避免由于人為主觀因素造成估計結果的差異。極大似然估計需要數據服從正態分布假設,其基本原理是基于協方差矩陣更新計算,該方法無法得到潛變量得分。貝葉斯估計需要根據已知的先驗分布信息來推斷未知參數,而有時先驗信息的獲取極具挑戰。相比之下,偏最小二乘估計不要求數據分布,在完成未知參數估計的同時,也能獲得潛變量得分,因此在很多領域得到廣泛應用。結構方程模型的表達形式如下:
η=βξ+e (1)
X=λXξ+δ (2)
Y=λYη+ε (3)
其中,(1)為結構模型,(2)和(3)為測量模型。測量模型(2)反映的是可測變量X與潛變量ξ間的關系。λX是載荷系數,表示潛變量ξ對可測變量X的影響。測量模型(3)反映的是可測變量Y與潛變量η間的關系。λY是載荷系數,表示潛變量η對可測變量Y的影響。結構模型反映的是潛變量ξ與潛變量η間的關系。β是路徑系數,表示潛變量η對潛變量ξ的影響。模型中未展示隨機誤差項e,δ和ε是因為E(e)=0,E(δ)=0和E(ε)=0。
與經典的結構方程模型不同的是,分位數結構方程模型是對結構模型和測量模型中的路徑系數和載荷系數分別進行不同分位數水平下的參數估計。分位數結構方程模型的表達形式如下:
Qτ(η)=βτξ (4)
Qτ(X)=λX,τξ (5)
Qτ(Y)=λY,τη (6)
其中,(4)為分位數結構模型,(5)和(6)為分位數測量模型。λX,τ是載荷系數,表示潛變量ξ對可測變量X的影響。λY,τ是載荷系數,表示潛變量η對可測變量Y的影響。結構模型反映的是潛變量ξ與潛變量η間的關系。βτ是路徑系數,表示潛變量η對潛變量ξ的影響。τ表示分位數。模型中未展示隨機誤差項εX,τ,εY,τ和δτ是因為Q(εX,τ)=0,Q(εY,τ)=0和Q(δτ)=0。
(三)評估方案的設計
統計與調查平臺效果評估方案的設置,需要根據平臺用戶對象的不同類型(比如用戶所在單位的類型)進行設計。假設平臺支撐服務的單位系統根據地理位置的不同,細分為國內和國外共2種類型。其中,國內單位按照地區分布的特點可分為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和鄉鎮級別共5類,國外單位按照實際的所在洲,可分為亞洲、歐洲、北美洲和南美洲共4類。所有國內單位均負責相同的5項業務,記為A、B、C、D和E。所有國外單位,每家單位負責1項業務。平臺支撐服務的單位系統設置如圖1所示。
面向圖1所示的平臺支撐服務的單位系統,建立統計智庫平臺效果評價總指數,然后分別建立面向國內、國外單位的統計智庫平臺效果評價分項指數,對國家級、省級、市級、縣級、鄉鎮級、亞洲、歐洲、北美洲、南美洲分別建立這些分項指數。在構建統計智庫平臺效果評價總指數及各分項指數時,采用分位數結構方程模型,對不同分位數水平下總指數及各分項指數進行測算。圖2給出了評估方案設計的統計智庫平臺效果評價總指數以及各分項指數。
三、總結與討論
智庫是專門從事開發性研究的決策咨詢機構,以研究公共政策為對象,以影響政府決策為研究目標[17],旨在為社會經濟等領域的發展提供解決方案,是現代管理體制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自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對智庫地位的認識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加速推進智庫建設步伐,積極探索智庫建設模式,智庫已成為國家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18]。
統計智庫在提升宏觀決策的科學性、推動經濟健康發展、提升國家治理能力和國際競爭力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然而,當前統計智庫的建設尚存諸多挑戰與問題。首先,資源投入和管理不足可能阻礙智庫研究團隊的成果輸出。其次,研究人員的統計專業性和學科交叉程度不夠高可能限制了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影響了研究成果的質量與可信度。此外,政策建議的針對性和實用性不強也可能降低政府部門和決策者對智庫研究成果的接受程度和利用價值。
當前學術界關于統計智庫相關研究成果較少,本文以“互聯網”統計智庫效應評估理論研究為選題,從如何有效提升統計智庫的資源投入和管理水平的角度出發,系統梳理統計智庫效應評估理論方法。以統計智庫平臺使用效果評估為例,從平臺界面友好程度、統計調查業務專業程度、統計調查業務廣泛程度、統計調查模型先進程度、平臺對統計調查領域專家的匯聚能力、平臺賦能科學決策能力這6個維度構建評估指標體系;對指標權重的確定方法進行了探討,本文認為偏最小二乘估計方法適用范圍較廣。評估方案的設計應根據平臺支撐服務的單位系統,建立統計智庫平臺效果評價總指數,然后分別建立面向不同單位的統計智庫平臺效果評價分項指數,最后采用分位數結構方程模型,對不同分位數水平下總指數及各分項指數進行測算。研究結論對于提高統計智庫平臺建設的科學性、合理性具有重要意義,對于統計智庫更好地滿足政府決策的需求,為推動我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貢獻力量。
參考文獻:
[1] 程豪.互聯網統計:方法與應用[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23.
[2] IMF:2024年世界經濟展望報告—7月刊[EB/OL].(2024-07-18)[2024-09-20].https://finance.sina.cn/tech/2024-07-18/detail-incenvum2397488.d.html.
[3] 張守平.統計分析在鄉村經濟發展中的應用[J].中國集體經濟,2024(9):57-60.
[4] 盧凌宇,胡美.國際關系定量分析:科學還是反科學?[J].歐洲研究,2013,31(6):126-150,8.
[5] 秦亞青.霸權體系與區域沖突:論美國在重大區域武裝沖突中的支持行為[J].美國研究,1995(4):51-68.
[6] 秦亞青.霸權體系與國際沖突[J].中國社會科學,1996(4):114-126.
[7] 龐珣,漆海霞.中國國際關系定量研究十年發展與進路[J].國際政治科學,2024(1):1-40.
[8] 朱穎,楊建林.基于內容和話語視角探究美國智庫構建的中美國家形象:以布魯金斯學會的報告為例[J].情報雜志,2023,42(10):81-88,73.
[9] 馬雪.美國金融制裁對美元國際地位的影響[J].現代國際關系,2024(3):116-132.
[10] 姚大慶.美國金融制裁對美元國際地位的影響及中國的應對[J].世界經濟研究,2023(7):107-117,136.
[11] 鄧富華,霍偉東,張永山.雙邊政治關系與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基于國際政治經濟學視角的實證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18(1):154-163.
[12] 薛前強.企業智庫影響公司治理的制度進路與啟示:以美國商業圓桌會議為例[J].智庫理論與實踐,2023,8(4):166-175.
[13] 張軍.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如何影響企業投資效率?基于融資與治理的中介作用[J].現代經濟探討,2024(3):20-32.
[14] 李強.精心實施四大工程 推進統計信息化再上新臺階[J].統計研究,2011,28(7):3-8.
[15] CHENG HAO. Composite quantile estimation in PLS-SEM for environment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evaluation[J].Environment,development and sustainability,2023,25(7):6249-6268.
[16] DAVINO C,VINZI V E. Quantile composite-based path modelling[J]. Advances in data analysis and classification,2016,10(4):491-520.
[17] 李凌.中國智庫影響力的實證研究與政策建議[J].社會科學,2014(4):4-21.
[18] 岳洪江.智庫評價模式與區域智庫影響力評價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9,39(16):64-72.
Theoretical Research on the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 of “Internet-based” Statistical Think Tanks
Cheng Hao1 Zhang Yixin2
(1. China Association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tional Academy of Innovation Strategy, Beijing, 100038; 2.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Research Institute of Statist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142)
Abstract: [Research purpose]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digitalization and informatization, this paper conducts a theoretical study on the evaluation of the effects of "Internet-based" statistical think tanks to further advance their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The research aims to address the deficiencies in the existing evaluation systems of statistical think tanks, such as the lack of comprehensiveness in evaluation indicators and methodologies, and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evaluation of statistical think tanks. This study seeks to enhance the effect of statistical think tanks in policy-making and socio-economic development, thereby better serving the modernization of national governance systems and governance capacity. [Research method] This study systematically reviews relevant literature on think tanks from both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and integrates the latest advancements in Internet-based statistical theory to propose a theoretical framework suitable for evaluat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net-based" statistical think tanks. The proposed framework encompasses the construction of an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the formulation of evaluation methodologies, and the design of evaluation schemes. [Research conclusion] The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evaluation indicator system for assess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statistical think tank platforms should be constructed from six dimensions: platform interface friendliness, professional competence in statistical survey activities, breadth of statistical survey coverage, advancement of statistical models, capacity to attract experts in the field of statistical surveys, and platform’s ability to empower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In terms of evaluation methodology, the study highlights that Partial Least Squares (PLS) estimation does not require specific data distribution assumptions. It not only allows for the estimation of unknown parameters but also yields scores for latent variables, making it highly applicable for the context of think tank evaluation. The paper also proposes differentiated evaluation schemes for different levels and types of think tanks, both domestically and internationally, providing specific operational suggestion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se schemes. The findings of this research contribute to enhancing the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construction of statistical think tank platforms, enabling them to better meet the governments’ decision-making needs.
Key words: statistical think tanks; platform construction; effect evaluation; internet statistics; scientific decision-making
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青年科學基金項目“高維變系數多水平結構關系模型研究及應用”(72001197);國家統計局全國統計科學研究項目(重點項目)“關于知識產權保護程度對創新能力影響的測度”(2023LZ038);中國科協戰略發展部項目“中國科協綜合統計現代化發展指數與可視化研究”。
作者簡介:程豪,男,1989年生,博士,副研究員,研究方向為數據分析與統計建模、綜合統計與調查研究。張藝馨(通信作者),女,1991年生,博士,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為經濟統計分析、因果推斷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