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車風行、一江旖旎、一花傾城、一粉飄香、一城風情”是柳州的城市名片,“一粉飄香”指的是柳州螺螄粉,一個享譽全國,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美食。2021年5月24日,柳州螺螄粉制作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柳州螺螄粉是柳州極具代表性的民間風味,是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味道和集體記憶。柳州人食用、加工制作螺螄、竹筍及米粉的歷史源遠流長,從考古發現和歷史文獻中可得到證實。此外,明代徐弘祖游歷柳州后,在《徐霞客游記?粵西游日記二》中關于柳州人“竟不買米,俱市粉餅食”的記載,表明當時柳州已有喜食粉類的習慣。柳州螺螄粉制作技藝通過手藝人的言傳身教,以家傳和師傳方式形成了生活性傳承和生產性傳承的完整生態,是中華飲食文化在當下活態傳承的典范。
柳州螺螄粉飲食文化博物館位于柳州螺螄粉產業園內,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和柳州螺螄粉手工技藝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于2018年1月7日正式開館,是一家集螺螄粉文化展示與研究、發展與交流、生產技術與培訓、螺螄粉產品及其文化衍生品展示的博物館,總面積4780平方米。

博物館分為展示區、生產區、演示區、體驗區和購物區五大區域。展示區內分四個展區:探螺螄粉之源、觀螺螄粉之路、品螺螄粉風味、謀螺螄粉大業,從螺螄粉的歷史淵源、發展歷程、制作工藝、產業發展、未來暢想等層面深入挖掘其內涵。通過文字、聲音、影像、物品、雕塑、藝術裝置等形式,借助聲光電等現代多媒體技術展陳手段,讓人置身館里,仿佛可以穿越到兩萬五千年前柳江人穴居白蓮洞捕撈螺類煮食的場景,回到舊時柳州東門城樓下的大碗茶鋪子,走進老巷街頭樸素的螺螄小攤,濃濃的柳州鄉情味道讓人回味無窮。
巨型藝術雕塑“柳州螺螄粉”真實展現了螺螄粉的高湯、豐富的配料以及干炸粉。博物館將風情盛宴通過圖文信息和燈箱矩陣展示柳州菜系佳肴,其中包括粉面類、糕品類、油品類、甜品類、雜食類等。

在制作生產展示區,游客能夠目睹生產工人制作、包裝螺螄粉預包裝產品的過程。在體驗區,游客可以直接品嘗到現煮的螺螄粉。體驗區分為DIY區和品嘗區。購物區設有62個貨架,已有10多家螺螄粉品牌入駐,今后還將陸續入駐柳州各大螺螄粉品牌,供游客選購。
博物館致力于保護和傳承柳州螺螄粉文化,助力柳州螺螄粉產業發展,在博物館的生產區,每天有近10萬包袋裝螺螄粉走向全國乃至全世界。2023年,柳州螺螄粉遠銷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20多個國家和地區,出口貨值超1億元。
火腿是我國的傳統名特產品,源于中華民族的聰明才智,其獨特工藝及風味在世界火腿之林獨樹一幟。全國主要有金華火腿、宣威火腿、如皋火腿、安福火腿等品牌,四川、湖北等地也有地方品牌。
火腿的獨特傾倒了歷代名人,為他們的藝術生活增添了斑斕色彩,使得火腿文化更具藝術魅力。清代詩人袁枚的“三年出一個狀元,三年出不了一個好火腿”;李漁喜單獨蒸煮,以品嘗火腿的真味;梁實秋說“瘦肉鮮明似火,肥肉依稀透明,佐酒下飯為無上妙品。至今思之猶有余香……”。
在人杰地靈,物產豐富的浙江,在眾多物產中,作為“浙江三寶”之一的“金華火腿”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而在全國火腿中,金華火腿的歷史最為悠久。金華火腿是中國美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堪稱民族結晶,中華一絕。

2008年初,金字火腿股份有限公司開始興建中國火腿博覽館,作為全方位展現金華火腿的文化底蘊、制作工藝、火腿知識的平臺,博覽館占地1500多平方米,并于2009年1月12日正式開館。
中國火腿博覽館是中國火腿行業的第一個博覽館,以豐富的圖文與實物,詳細地介紹了火腿的歷史人文、生產工藝、商業流通、食用與保存知識,重點展示了金華的金字火腿“色、香、味、益、形”五大特色,以及金華火腿在中國美食中的應用、世界各國知名火腿、中國其他火腿品牌等內容,兼具知識性、趣味性、互動性,讓博覽館成為外界了解金華火腿的平臺和橋梁、市民學生接受地方歷史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以及宣傳推廣金華城市形象的一個重要窗口。
金華火腿需要長達九至十個月的精工細作,包括“低溫腌制”“中溫脫水”“高溫發酵”三個階段的數十道工序。僅用鹽就有六次之多;每次用鹽的時間、數量和部位都有講究。獨特工藝加上長時間自然發酵,精工細制,形成金華火腿“五絕”之關鍵,也因此名冠神州大地,成為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

整只金華火腿可分為火爪、火踵、上方、中方和滴油五個部分。“上方”肌肉纖維均勻致密,肉質鮮嫩,質量最好,約占全腿重量的35%;“火踵”可整料燉或切塊、切半圓片、圓片等,大都帶皮食用;“中方”所占重量與上方相仿,通常切絲、片或條塊;“火爪”“滴油”可燉湯或混燉。
“天下第一樓,美名遍世界”,創建于1864年(清朝同治三年)的中華著名老字號“全聚德”,歷經三個世紀的風雨砥礪,傳承宮廷掛爐烤鴨技藝已有160年。
全聚德掛爐烤鴨的技藝出自宮廷,從當年御廚孫師傅的單桿相傳,到今天的發展壯大,經歷了七代烤鴨師的堅守與傳承,恪守“鴨要好、人要能、話要甜”的九字生意經,鑄就了“全聚德”百年金字招牌。
全聚德烤鴨的鴨子必須選用優質的北京填鴨,且需按照嚴格的質量標準進行喂養及加工,烤制時使用果木為燃料,以明火烤制而成。烤制工序更是環環相扣,31道工序延續百年,道道有學問、有講究,出爐后的烤鴨皮質酥脆,肉質鮮嫩,飄逸著果木的清香。鴨體形態豐盈飽滿,全身呈均勻的棗紅色,油光潤澤,賞心悅目。配以荷葉餅、蔥、醬食之,腴美醇厚,回味不盡。
2008年,“全聚德掛爐烤鴨技藝”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全聚德全鴨席制作技藝”被列入了北京市崇文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全聚德烤鴨店門面被列為“北京市文物保護單位”。

全聚德烤鴨可稱為“北京形象大使”,“不到萬里長城非好漢,不吃全聚德烤鴨真遺憾”,全聚德不僅在中國是家喻戶曉的老字號品牌,在外國友人的眼里也是中國的特色菜之一。2005年,全聚德展覽館亮相京城。2014年,全聚德展覽館遷址重建。2024年,全聚德展覽館更名為“全聚德博物館”。
全聚德博物館位于北京全聚德和平門店七層。和平門全聚德烤鴨店以“名人文化”而著稱,可同時接待1500人就餐,是亞洲最大的單種菜餐館,店內的名人苑、五洲苑留下了各國元首、使節對“全聚德”飲食文化的鐘愛。



全聚德的老匾額是開業時請錢子龍題寫的,展覽館里還有一間按1901年全聚德二層小樓的原貌修建的老店模型,里面有梅蘭芳大師、老舍先生、巴金先生的真人蠟像,再現了當時文壇巨匠在全聚德用餐的場景。博物館內有500余件老物件亮相,例如清末全聚德老鴨票、民國時期老廣告以及毛澤東、周恩來等前中國領導人享用全聚德烤鴨的照片等。
就在不久前的農歷六月初六這一天,全聚德迎來了160周歲生日。在這個值得紀念的日子里,全聚德博物館全新亮相,以獨特的飲食文化撬動創意,讓創意面向生活,充滿傳奇魅力的中華老字號在新時代更加兼容并包。近千平方米的空間中,全息影像互動等數字光影技術,打造體感互動、聲光影交互的看展體驗,將傳統文化與前沿科技相結合,為廣大觀眾呈現出一個更加“真實”且頗具魅力的中華老字號品牌。全聚德博物館已經成為北京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北京西城區市民終身學習教育基地,2024年還被列為北京市中小學生社會大課堂資源單位。未來將更好地發揮“以文化人”的作用,通過免費開放、主題參觀、非遺體驗、研學實踐等方式,讓博物館“活”起來,并且更加適應大眾的需求,為本地市民和游客提供有品質的文化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