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討以Swanson關懷理論為框架的照護模式對肝癌腹水患者的影響。方法:選取2020年6月1日~2023年6月30日收治的136例肝癌腹水患者,均接受介入治療,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分為研究組和常規組各68例,常規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研究組在常規組基礎上實施以Swanson關懷理論為框架的照護模式;比較兩組干預前后應對方式[采用醫學應對方式問卷(MCMQ)]、心理癥狀群[采用簡明心境狀態量表(POMS)]、癌因性疲乏[采用Piper疲乏量表(PFS)]、自護能力[采用自我護理能力測定量表(ESCA)]、自我效能[采用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希望水平[采用Herth希望量表(HHI)]。結果:干預后,兩組MCMQ中屈服、回避維度評分均低于干預前(P<0.05),面對維度評分高于干預前(P<0.05),且研究組均優于常規組(P<0.01);干預后,兩組POMS中緊張、抑郁、憤怒、慌亂、自尊感、疲勞、精力維度評分和PFS中感知、行為、情感、精神維度評分均低于干預前(P<0.05),且研究組低于常規組(P<0.01);干預后,兩組ESCA中健康知識、自我概念、自我護理、自護責任維度評分均高于干預前(P<0.05)分,且研究組高于常規組(P<0.01);干預后,兩組GSES、HHI評分均高于干預前(P<0.05),且研究組高于常規組(P<0.01)。結論:以Swanson關懷理論為框架的照護模式能改善肝癌腹水患者心理癥狀,減輕患者癌因性疲乏,提高患者自我效能,從而促進患者積極應對,提升患者希望水平,有利于提高其自我護理能力。
【關鍵詞】Swanson關懷理論;靈性照護;肝癌;腹水;應對方式;心理癥狀群
中圖分類號:R473.73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006-7256.2024.18.011文章編號:1006-7256(2024)18-0036-05
肝癌是臨床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病情進展迅速,易復發轉移,預后較差。介入治療的效果因個體差異而異,且部分藥物的使用易引發一系列不良反應,可增加患者痛苦體驗,從而影響患者治療積極性及臨床治療計劃的實施。因此,采取合適護理措施是非常重要的。近年來,越來越多的研究關注如何將人文關懷融入護理工作中。Swanson關懷理論是一種被廣泛接受的關懷理論模型,它強調關懷是一個過程,這個過程包括關懷對象、關懷者和關懷行為3個要素,在關懷過程中,關懷者需要關注被關懷者的內心感受和需求,并提供相應的支持和照顧。照護模式是整體護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旨在通過評估患者的需求,幫助患者在病痛中尋找人生的意義與方向,以促進積極性改變,使自身精神層面得到滿足。鑒于此,本研究選取我院136例肝癌腹水患者,旨在探討以Swanson關懷理論為框架的照護模式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我院2020年6月1日~2023年6月30日收治的136例肝癌腹水患者。納入標準:①符合原發性肝癌診斷標準[1],且經B超造影、CT掃描及甲胎蛋白(AFP)檢測確診者;②處于癌癥晚期者;③超聲證實伴有大量惡性腹水者;④Karonksky(KPS)評分≥50分者;⑤預計生存期>3個月者;⑥肝功能(ChildPugh)分級為A、B或C級者;⑦接受介入治療者;⑧患者知曉病情,簽署書面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存在明顯肝腎功能障礙或心腦血管疾病者;②存在溝通交流障礙或認知功能障礙者;③患有精神疾病者;④聽力障礙或視力障礙者;⑤無法獨立完成量表填寫者。根據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研究組和常規組68例。研究組男35例、女33例,年齡(57.46±8.12)歲;腹水(1256.34±136.25)ml;KPS評分(62.49±3.05)分;ChildPugh分級:A級16例,B級40例,C級12例;婚姻狀況:在婚49例,未婚、離異、喪偶19例;有宗教信仰8例。常規組男38例、女30例,年齡(56.80±7.64)歲;腹水(1249.68±127.69)ml;KPS評分(61.75±4.12)分;ChildPugh分級:A級13例,B級41例,C級14例;婚姻狀況:在婚52例,未婚、離異、喪偶16例;有宗教信仰10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符合《赫爾辛基宣言》相關倫理原則。
1.2方法
1.2.1常規組采用常規護理干預,包括常規健康教育、心理指導、飲食指導、治療方法介紹等常規干預,干預至患者出院。
1.2.2研究組在常規組基礎上實施以Swanson關懷理論為框架的靈性照護,干預至患者出院,具體內容如下。
1.2.2.1組建護理小組包括1名主治醫生、1名護士長、6名專科護士,均具有5年以上工作經驗。主治醫生提供診療服務,護士長負責護理培訓、考核及監督護理方案落實,專科護士負責落實護理措施。
1.2.2.2培訓、考核護士長統一組織培訓、考核,培訓內容包括護理Swanson關懷理論、照護模式概念、模型及肝癌腹水患者護理難點。培訓后小組成員需接受理論知識與操作技能的考核,考核合格后才可開展護理工作。
1.2.2.3實施護理方案護士長依據Swanson關懷理論、照護最新研究資料制訂以Swanson關懷理論為框架的照護模式方案,由專科護士依據患者實際情況落實護理方案,具體如下。①了解:入院后主動與患者及家屬溝通交流,了解他們對疾病的認識、看法及想要獲得的信息、身心支持,評估患者身心狀態,采用SNS評估其需求程度。②陪伴:a.護理人員每天探望患者,為其提供身心支持。對情緒狀態穩定者,每天探視1次;對負性情緒嚴重者,每天探視2次。護理人員在探視時根據患者受教育程度采取文字、視頻、圖片等個性化教育工具向其講解肝癌腹水治療及預后知識,列舉成功案例,指導其進行呼吸放松訓練、冥想訓練,幫助其放松身心。b.囑家屬多陪伴、鼓勵、支持患者,與其聊天時盡可能談及積極向上的話題,避免回憶傷感往事引發患者情緒波動。家屬還可通過陪伴患者散步、聽音樂、看電視等方式,轉移患者對疾病的關注,幫助患者感受生活的美好。囑家屬安排親朋好友定期到醫院進行探訪,提高患者社會支持水平。c.邀請患者及家屬加入病友交流群,囑病友之間互相鼓勵、分享日常生活,增加心靈的陪伴。③幫助:a.靈性關懷團體康復訓練。地點:安靜的示教室;參與人員:護理人員及5~6例患者;時間40 min,每次訓練前首先引導患者進行10 min的呼吸及冥想放松訓練。第1天,護理人員采用引導性語言鼓勵患者講述自己的患病經歷、感受、體驗,指導患者繪制生命曲線圖,分享生命中難以忘記的人或事,護理人員給予針對性指導,引導患者正確、積極對待生活中的磨難與挫折、負性事件的積極意義。第2天,護理人員引導患者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得到過的幫助、自己想要感恩的人或事,鼓勵患者打電話或面對面進行感恩;教授患者書寫感恩日記,每天記錄生活中感到幸福與快樂的事情。第3天,組織患者觀看電影《遺愿清單》,分享觀后感,鼓勵患者認真寫下自己遺愿清單。第4天,由患者及家屬共同參與,引導他們分享接受靈性照護后患者認知、行為、心態的變化,充分肯定患者的成長,告知患者醫護人員及家人是患者永遠的依靠,激發其積極生活的動力。第5天,僅家屬參與,且采用一對一交流的形式,囑家屬盡可能滿足患者愿望。b.邀請院內腫瘤科專家開展座談會,向患者講解肝癌腹水預后知識,提升其自護能力,幫助患者健康生活,每次40 min。c.邀請患者及家屬加入“肝癌腹水互助群”,群內有肝癌專家、主治醫生、護士長、專科護士、心理咨詢師、康復師、病友等成員,囑患者有任何疑問均可在群內進行提問,群內互助人員及時為患者提供專業幫助。④賦能:a.發放院內自制肝癌腹水自我照護知識手冊,邀請患者及家屬關注本科室抖音號、微信公眾號,患者可根據自身需求隨時隨地反復閱讀肝癌腹水預后知識,如“肝癌腹水的治療及自我護理”“肝癌腹水飲食宜忌”“肝癌腹水的家庭護理”“肝癌腹水患者病情分享”“肝癌并發癥預防”等內容。b.護理人員及家屬與患者相處時應注重發現患者的進步,及時夸贊、表揚患者,增強患者認同感,提升患者自信心。c.根據患者興趣愛好為其安排唱歌比賽、肝癌腹水知識競賽、書法比賽、插花比賽等,通過豐富患者社會活動,提升患者自我效能。⑤維持信念:a.根據患者病情程度、身心狀態等為其制訂短期(周)、長期(月)康復目標,包括飲食、用藥、運動、情緒調節等方面,囑家屬監督患者實施,幫助患者養成良好生活習慣,保持積極健康的心態。b.在院內舉行病友交流會,邀請既往恢復良好的榜樣患者分享心態調節技巧、治療經驗、健康生活的意義等內容,增強患者康復信念。每周1次,每次30 min。
1.3觀察指標①應對方式:采用醫學應對方式問卷(MCMQ)[2]評價兩組干預前后應對方式,該問卷包含20個條目,包括屈服、面對、回避3個維度,分別含有5、8、7個條目,Cronbach′s α分別為0.76、0.69、0.60,每個條目評分1~4分,得分越高表示個體越傾向于該種應對方式。②心理癥狀群:采用簡明心境狀態量表(POMS)[3]評價兩組干預前后心理癥狀,該量表包含精力、緊張、抑郁、憤怒、慌亂、自尊感及疲勞7個維度,共40個條目,分別含有5、6、6、7、6、5、5個條目,每個條目評分0~4分,得分越高表示對應情緒越嚴重。③癌因性疲乏:采用Piper疲乏量表(PFS)[4]評價兩組干預前后癌因性疲乏,該量表包含感知、行為、情感和精神4個維度,共22個條目,分別含有5、6、6、5個條目,每個條目評分0~10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癌因性疲乏越嚴重。④自護能力:采用自我護理能力測定量表(ESCA)[5]評價兩組干預前后自護能力,該量表包含健康知識、自我概念、自我護理、自護責任4個維度,共43個條目,分別含有17、8、12、6個條目,每個條目評分0~4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自護能力越強。⑤自我效能:采用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6]評價兩組干預前后自我效能,該量表包含10個條目,每個條目評分1~4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自我效能感越強。⑥希望水平:采用Herth希望量表(HHI)[7]評價兩組干預前后希望水平,該量表包含采取積極行動的態度(P)、對現實和未來的積極態度(T)、與他人保持親密關系的態度(I)3個維度,共12個條目,均含有4個條目,每個條目評分1~4分,分數越高表示患者希望水平越高。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6.0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學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或校正χ2檢驗,若理論頻數<1則采用Fisher精確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兩組干預前后MCMQ評分比較見表1。
2.2兩組干預前后POMS評分比較見表2。
2.3兩組干預前后PFS評分比較見表3。
2.4兩組干預前后ESCA評分比較見表4。
2.5兩組干預前后GSES、HHI評分比較見表5。
3討論
肝癌腹水患者不僅需承受疾病對生命的威脅,同時在治療期間需承受各種治療不良反應,且多數患者缺乏對疾病及不良反應的正確認知及合理的應對方法,因此,易產生負性情緒,且會缺乏自身價值感和無意義感。這種負性心理的持續作用不僅會影響患者日常生活,還會影響患者治療積極性,繼而對患者預后造成不良影響。從神經-免疫-內分泌機制學說來看,持續的負性情緒可能會導致免疫細胞功能抑制,降低患者的免疫應答能力,在肝癌腹水患者中,腫瘤監視功能進一步降低,勢必會加速癌癥細胞的增殖和擴散[8]。因此,采取合理護理措施提高肝癌腹水患者身心舒適度,對改善預后具有重要意義。
既往臨床實施常規護理期間,通常以滿足患者基本生理需求為主,但護理措施比較單一,且未考慮到個體的獨特性,部分患者可能無法得到深度的關懷和心理支持。隨著人們對患者身心健康的關注度不斷提高,以人為本的護理理念逐漸被引入到臨床實踐中。Swanson關懷理論是一種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理論,它強調護理人員應該關注患者的身體、心理、社會等需求[9]。
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研究組PFS評分、MCMQ中屈服和回避維度得分、POMS評分均低于常規組(P<0.01),GSES評分、HHI評分、ESCA評分、MCMQ中面對維度得分均高于常規組(P<0.01)。分析其原因:以Swanson關懷理論為框架的照護模式是一種全面、深入的護理方式,它不僅關注患者的身體需求,還注重患者的心理、情感、社會等需求,其與心理護理的區別在于,心理偏重于個人的情緒狀態和心理問題,而照護模式更側重于個體的內在力量和意義,它關注的是患者的信仰、價值觀、生命意義等方面,幫助患者找到內心的平靜和力量,以更好地應對疾病和生活中的挑戰。了解患者的需求是實施照護模式的關鍵,通過主動與患者及家屬溝通,評估患者的身心狀態,并使用專業的評估工具,了解患者對照護模式的需求程度,可使護理人員更全面地了解患者的需求,為后續的照護提供依據。陪伴是靈性照護的重要部分,護理人員和家屬積極參與患者的日常活動,如探視、交談、共同參加病友交流會等,在陪伴過程中,根據患者情緒狀態和心理需求,提供相應的支持和幫助。對情緒狀態穩定的患者,進行適度的心理疏導和疾病知識教育;對情緒狀態不穩定的患者,增加探視次數,并采取更溫和的溝通方式,結合視頻、圖文等形式進行多角度的健康教育,利用其音像并茂的特點,能激發患者學習興趣與注意力,同時邀請親屬探視和病友互相支持,激發其個人內在力量。通過組織團體康復訓練、邀請專家進行座談會、參加互助群等活動,幫助患者獲取疾病相關知識,提升自我護理能力。同時,通過觀看電影《遺愿清單》、書寫感恩日記、觀看治療成功的案例等活動,幫助患者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增強其面對疾病的信心。通過發放肝癌腹水自我照護知識手冊、關注微信公眾號和抖音號等方式,為患者提供自我護理的知識和技能,并鼓勵患者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如唱歌比賽、知識競賽、書法比賽等,有助于提升其自我效能和社交能力[10]。通過為患者制訂短期和長期的康復目標、舉行病友交流會等方式,幫助患者保持積極健康的心態,增強其康復信念,并邀請恢復良好的榜樣患者分享治療經驗和心態調節技巧,可增強患者的康復信心。
綜上所述,以Swanson關懷理論為框架的照護模式能減輕肝癌腹水患者癌因性疲乏,改善患者心境狀態,提高患者希望水平及自我效能,從而轉變患者疾病應對方式,增強患者自護能力。但由于我國目前對晚期癌癥患者的照護認識不足,影響因素仍未完全明確,研究結果可能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未來可深入探討照護模式的具體實施方法、效果評估標準、如何處理潛在的影響因素等問題,以更好地滿足晚期癌癥患者的需求。
參 考 文 獻
[1]中國抗癌協會肝癌專業委員會.原發性肝癌診斷標準[J].中華肝臟病雜志,2000,8(3):135.
[2]沈曉紅,姜乾金.醫學應對方式問卷中文版701例測試報告[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2000,9(1):18.
[3]遲松,林文娟.簡明心境量表(BPOMS)的初步修訂[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3,17(11):768-770,767.
[4]Berardi A,Graziosi G,Ferrazzano G,et al.Evaluation of the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Revised Piper Fatigue Scale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Sclerosis[J].Healthcare(Basel),2022,10(6):985.
[5]宋亞蘭,覃惠英,張玲玲,等.PICC置管期間腫瘤化療患者自我護理能力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5,28(35):4240-4245.
[6]張作記.行為醫學量表手冊[M].北京:中華醫學電子音像出版社,2005:36.
[7]王艷華.中文版Herth希望量表用于癌癥病人的可行性研究[J].護理研究,2010,24(1):20-21.
[8]Yang H,Xia L,Chen J,et al.StressglucocorticoidTSC22D3 axis compromises therapyinduced antitumor immunity[J].Nat Med,2019,25(9):1428-1441.
[9]吳蘭心,張艷,高月,等.Swanson關懷理論實踐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22,36(20):3670-3673.
[10]周毅娟,耿耀國,王建麗,等.希望理論下的靈性照護對乳腺癌術后患者主觀幸福感靈性需求和自我效能的影響觀察[J].山西醫藥雜志,2022,51(15):1782-1785.
本文編輯:王海燕2024-01-25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