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討造口專項護理結合家屬賦能教育對新生兒腸造口并發癥及家屬護理能力、心理狀態的影響。方法:回顧性分析2019年7月1日~2022年7月31日新生兒監護科室收治的86例行腸造口手術患兒的病例資料,將2019年7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收治的40例患兒納入對照組,采取造口專項護理結合家屬常規教育模式,將2021年1月1日~2022年7月31日收治的46例患兒納入觀察組,采取造口專項護理結合家屬賦能教育模式。患兒出院后均隨訪2個月,比較兩組家屬護理能力[采用家庭照顧能力量表(FCTI)]、家屬心理狀態[采用正性負性情緒量表(PANAS)]、家屬出院準備度(采用出院準備量表父母版)、家屬更換造口袋時患兒疼痛程度[采用新生兒急性疼痛評估量表(NIAPAS)]、并發癥發生率與再入院率。結果:干預后,兩組家屬FCTI評分、PANAS負性評分均低于干預前(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干預后,兩組家屬PANAS正性評分均高于干預前(P<0.05),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家屬出院準備度中家長狀態、疾病知識、應對能力、預計支持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兒NIAP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患兒并發癥總發生率、再入院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造口專項護理結合家屬賦能教育能有效提高腸造口術新生兒家屬護理能力與出院準備度,改善家屬心理健康狀況,降低患兒并發癥發生率與再入院率,促進患兒預后恢復。
【關鍵詞】造口專項護理;家屬賦能教育;新生兒腸造口;并發癥;家屬護理能力
中圖分類號:R473.72文獻標識碼:BDOI:10.3969/j.issn.1006-7256.2024.18.055文章編號:1006-7256(2024)18-0165-03
腸造口術是治療新生兒肛門閉鎖、先天性腸道畸形等急腹癥的有效手段,一般是臨時性的,術后3~6個月后會對患兒進行二期手術,實施造口還納[1]。因此,家屬在患兒出院后需承擔很長一段時間的護理工作。但由于造口護理知識較為專業,大部分家屬從未接觸過,往往缺乏準備,造口護理能力不足,不僅導致出院后患兒并發癥發生風險上升,同時也對家長造成極大心理壓力[2]。因此,對行腸造口術新生兒除了基礎護理干預外,對家屬的健康教育也應受到重視。家屬賦能教育是通過一系列技巧與措施,調動其主觀能動性,使其更主動學習相關疾病知識與護理操作技巧,從而提高自身看護能力[3]。為進一步提高腸造口新生兒家屬護理能力,使新生兒獲得更高質量的家庭護理,本研究將造口專項護理結合家屬賦能教育模式應用于腸造口新生兒的護理干預中,效果滿意。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回顧性分析2019年7月1日~2022年7月31日我院新生兒監護室收治的86例行腸造口手術患兒的病例資料,將2019年7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收治的40例患兒納入對照組,將2021年1月1日~2022年7月31日收治的46例患兒納入觀察組。納入標準:患兒首次于本院行腸造口術;患兒術后無嚴重并發癥;家屬能全程參與患兒院外護理;家屬年齡18~60歲;家屬無肢體功能障礙,能獨立完成患兒護理工作。排除標準:早產兒、低體重兒;患兒合并惡性腫瘤;患兒存在重要器官功能不全;家屬存在心理或精神疾病;病例資料不全。觀察組患兒男25例、女21例,胎齡37~41(38.72±0.84)周;出生體質量2.3~4.2(3.21±0.45)kg;疾病類型:腸壞死22例,先天性巨結腸5例,先天性肛腸閉鎖16例,腸梗阻3例;家屬受教育程度:初高中35名,本科及以上11名。對照組患兒男18例、女22例,胎齡37~40(38.57±0.71)周;出生體質量2.5~4.1(3.28±0.39)kg;疾病類型:腸壞死20例,先天性巨結腸7例,先天性肛腸閉鎖12例,腸梗阻1例;家屬受教育程度:初高中28名,本科及以上12名。兩組患兒、家屬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批通過。
1.2方法
1.2.1對照組予以造口專項護理結合常規家屬教育模式。①造口專項護理:a.患兒入院后,責任護士向家屬了解患兒基本信息,并為其建立健康檔案。b.在主管醫生帶領下每日查房了解患兒病情進展,密切觀察患兒生命體征,同時遵醫囑調整藥量。c.及時清理造口袋內容物,排除袋內空氣并使用生理鹽水沖洗造口袋,每3~5 d為患兒更換,根據其個人情況將造口袋基底修剪至合適大小,使用生理鹽水清洗造口周圍皮膚,無菌棉簽擦干皮膚后以造口為中心粘貼造口袋,使用3M敷貼對造口袋基底外緣進行再固定,以護膚粉涂抹造口周圍皮膚。d.定期巡視病房,評估患兒造口情況,若造口袋出現滲漏及時更換造口袋,同時可于造口周圍涂抹防漏膏,減少糞水滲出。對造口旁切口出現紅腫、破潰的患兒,使用生理鹽水清洗皮膚,同時使用水膠體敷料覆蓋。對出現腸管脫垂的患兒及時通知醫生予以回納復位,同時給予安慰奶嘴避免其因哭鬧導致腹內壓升高。②常規家屬教育:a.患兒入院后由責任護士對家屬進行一對一知識健康教育,包括疾病概述、腸造口術及造口還納術基本原理、造口袋日常護理、新生兒造口常見并發癥與處理方式、造口新生兒喂養方案、家庭護理的重要性等。b.要求家屬探視時觀看護理人員更換造口袋過程,同時為家屬發放知識手冊與造口袋更換視頻資料,供日常學習。c.出院時,護理人員指導家屬更換造口袋,并糾正錯誤手法,同時告知出院注意事項,強調若有異常及時就醫。d.患兒出院后每周通過電話隨訪家屬,了解患兒基本情況,同時解答護理相關疑問。每個月進行1次上門隨訪,對家屬日常護理工作中的不足進行指正。
1.2.2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予以家屬賦能教育模式。干預前,選取2名主治醫師,1名護士長,5名3年以上工作經驗的護士組建研究團隊,由研究團隊成員查閱與“賦能教育”“新生兒造口”相關文獻資料,組織成員會議,結合既往臨床經驗討論并制訂家屬賦能教育計劃,具體實施如下。①患兒入院后,責任護士在主管醫生帶領下對患兒病情進行全面評估,同時與家屬進行訪談,首先介紹患兒目前情況,了解家屬對造口護理的認知程度,強調家庭護理的重要性,告知本次健康教育以熟練掌握造口護理知識及獨立完成護理操作為目的。②研究成員于干預前制作教學PPT,采用文字、圖片及視頻等多種形式,內容包括各類造口護理知識與操作技巧。將課程內容由淺入深劃分,每日組織家屬于活動室集體學習,護理人員對其進行知識講解,適時提問,及時糾正其錯誤觀念。利用醫學模型進行皮膚清潔、造口袋更換等操作練習,并進行考核。③當家屬造口袋更換練習操作達標后,探視日由責任護士與護士長陪同,將家屬帶至患兒床邊,指導其為患兒更換造口袋。④組織家屬參加交流會,聯系預后恢復良好的已出院患兒家屬,邀請其于會上分享家庭護理經驗。交流會結束后護理人員與家屬進行一對一談話,引導家屬述說內心擔憂,幫助其釋放負性情緒,挖掘家屬學習動機,再次強調造口護理知識學習的重要性。⑤出院時為家屬發放護理記錄手冊,要求記錄每日護理情況。同時,添加家屬微信,患兒出院后每周對其進行線上視頻隨訪,了解患兒病情變化,查看家屬更換造口袋操作情況,提出不足之處并指正。兩組患兒出院后均隨訪2個月。
1.3觀察指標①家屬護理能力:分別于干預前后采用家庭照顧能力量表(FCTI)[4]對家屬進行評估,該量表包括個人情緒與需要處理,應變與協助,家人、社區資源評估,適應照顧角色,個人與照顧需求調整5個維度,各維度均包括5個條目,各條目計0~2分,評分越高表示家屬護理能力越差。②家屬心理狀態:分別于干預前后采用正性負性情緒量表(PANAS)[5]對家屬進行評估,該量表包括正性與負性2個維度,各維度均包括10個條目,各條目記1~5分,評分越高表示家屬該情緒狀態越顯著。③家屬出院準備度:于出院時采用出院準備量表父母版對家屬進行評估,該量表包括患兒狀態(5項)、家長狀態(5項)、疾病知識(6項)、應對能力(7項)、預計支持(6項)5個維度,各項記0~10分,評分越高表示患兒出院準備度越高。④家屬更換造口袋時患兒疼痛程度:于出院時要求家屬為患兒更換造口袋,并采用新生兒急性疼痛評估量表(NIAPAS)[6]對患兒進行評估,該量表通過觀察患兒生理、行為及情景指標進行疼痛評分,分值范圍0~18分,評分越高表示患兒疼痛越嚴重。⑤并發癥發生率與再入院率:所有患兒出院后均隨訪3個月,記錄隨訪期間患兒造口周圍皮膚炎、造口感染、造口回縮等并發癥發生情況,以及患兒因造口相關原因再入院情況。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服從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行配對樣本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和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家屬干預前后PANAS評分比較見表1。
2.2兩組家屬干預前后FCTI評分比較見表2。
2.3兩組家屬出院準備度與患兒NIAPAS評分比較見表3。
2.4兩組患兒并發癥發生率與再入院率比較見表4。
3討論
相關研究指出,在腸造口手術的患兒中,新生兒約占50%[7]。造口能幫助患兒排出糞便,但也因此形成污染環境,易刺激周圍皮膚組織,而新生兒由于皮膚嬌嫩,免疫力較差,并發癥風險更高,影響患兒后期造口還納。因此,不斷優化新生兒腸造口的護理干預具有積極意義。
由于新生兒腸造口的臨時性,家屬需要在患兒行二次手術前承擔相關護理工作,因此,提高家屬護理能力尤為重要。本研究顯示,干預后兩組家屬FCTI評分均低于干預前(P<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NIAPAS評分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造口專項護理結合家屬賦能教育能有效提高腸造口新生兒家屬護理能力,與謝麗等[8]研究結果相符。腸造口護理知識屬于較專業的醫學知識,在傳統家屬教育“填鴨式”的知識傳輸中,家屬往往難以全面理解知識重點。本研究將相關知識進行由淺入深劃分,使家屬能循序漸進學習,從而提高對護理知識的掌握度[9]。同時與傳統教育中僅依靠視頻資料與護士口述進行造口袋更換的學習,本研究指導家屬從模型練習逐漸過渡到親自為患兒更換造口袋,使家屬將護理知識與實踐操作相結合,有效提高護理能力。
大部分腸造口患兒家屬之前較少了解過相關知識,對腸造口認知程度較低,因此對患兒出院往往準備不足,加上腸造口護理難度大,新生兒無法配合,家屬常存在心理壓力[10]。本研究顯示,干預后,兩組家屬PANAS評分均優于干預前(P<0.05),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家屬出院準備度中家長狀態、疾病知識、應對能力、預計支持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究其原因,本研究通過加強家屬對腸造口知識的了解,減輕其因知識匱乏而產生的不安感。同時,本研究在患兒入院時就向其強調了家庭護理的重要性,并提前為家屬制訂了學習目標,讓其更有目的性地學習,且于后期談話中引導家屬挖掘學習動機,了解學習造口護理技能的意義,從而提高護理技能并完善出院準備[11]。另外,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患兒并發癥總發生率、再入院率均低于對照組(P<0.05)。究其原因,本研究采取家屬賦能教育不僅提高了患兒住院期間家屬護理能力,同時在患兒出院后利用線上平臺對患兒進行隨訪,能夠有效提高護理人員工作效率,便于其更直觀了解家庭護理實施情況,從而提高家庭護理質量,降低并發癥發生風險,減少患兒再入院情況。
綜上所述,造口專項護理結合家屬賦能教育能有效提高腸造口新生兒家屬護理能力,加強其出院準備度,改善家屬心理健康,降低家庭護理中患兒并發癥與再入院風險。
參 考 文 獻
[1]耿守凡,王月琦,張丹,等.腸造口新生兒母親照護體驗的質性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9,34(3):244-246.
[2]吳金花,倪志紅,趙雪萍,等.腸造口新生兒家長照護體驗的質性研究[J].中華護理雜志,2021,56(11):1627-1633.
[3]宋霞梅,鐘春霞,何海燕,等.陪護家屬賦能教育對早產兒腦積水Ommaya囊術后回歸家庭的影響[J].解放軍護理雜志,2020,37(9):69-72.
[4]孫婧,羅彩鳳,魏青,等.中文版家庭照顧者照顧能力量表在腸造口病人照顧者中的信度及效度研究[J].護理研究,2018,32(8):1234-1238.
[5]黃麗,楊廷忠,季忠民.正性負性情緒量表的中國人群適用性研究[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3,17(1):54-56.
[6]Plkki T,Korhonen A,Axelin A,et al.Development and preliminary validation of the Neonatal Infant Acute Pain Assessment Scale(NIAPAS)[J].Int J Nurs Stud,2014,51(12):1585-1594.
[7]陽惠,唐玲艷,陽朋輝,等.白噪聲干預療法對腸造口新生兒醫院內操作性疼痛的緩解作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22,38(17):1319-1324.
[8]謝麗,朱丹,程麗麗,等.賦能教育方案在先天性巨結腸腸造口患兒照護者中的應用[J].中國護理管理,2022,22(8):1154-1158.
[9]黃文娟,吳冬梅,詹麗如.基于時機理論腸造口患兒父母階段干預方案的構建[J].護理學報,2022,29(5):74-78.
[10]張楠,韓月姣,王亞菲,等.105例腸造口患兒主要照顧者照顧負擔現狀及影響因素分析[J].護理學報,2019,26(18):51-54.
[11]唐文娟,陸群峰,屈文倩,等.動機性訪談在腸造口患兒照顧者中的應用[J].中華護理雜志,2019,54(6):896-901.
本文編輯:路曉楠2023-12-05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