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討參與共治原則下階段性健康教育在心律失常永久性心臟起搏器置入后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22年1月1日~2023年2月1日收治的86例心律失常永久性心臟起搏器置入后患者為研究對象,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3例,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觀察組在此基礎上實施參與共治原則下階段性健康教育;采用自我護理能力測定量表(ESCA)、心理彈性量表簡化版(CDRISC)、生活質量綜合評定問卷(GQOLI74)評價兩組自我護理能力、心理彈性水平、生活質量,比較兩組最大攝氧量峰值、6 min步行距離(6MWD)及運動持續時間。結果:干預后,兩組ESCA評分、GQOLI74評分、最大攝氧量峰值、6MWD及運動持續時間均優于干預前(P<0.05),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lt;0.05,P<0.01);干預后,觀察組CDRISC評分高于對照組(P<0.01)。結論:心律失常永久性心臟起搏器置入后患者應用參與共治原則下階段性健康教育,可提高自我護理能力、心理彈性水平、運動耐力及生活質量。
【關鍵詞】心律失常;永久性心臟起搏器;參與共治原則;階段性健康教育;生活質量
中圖分類號:R473.6文獻標識碼:BDOI:10.3969/j.issn.1006-7256.2024.18.053文章編號:1006-7256(2024)18-0159-04
心律失常為臨床常見疾病,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治療該疾病療效明顯[1]。該方法可實現永久性支持心臟起搏,還具備體外調控、參數遙測等功能,在臨床中應用較為廣泛。部分患者因相關知識缺乏或術中、術后處理不當而造成并發癥等,繼而產生負性情緒,不利于預后;除此之外,患者自身需要對進行裝置維護及管理,因此對自我管理能力有一定要求,臨床需要配合有效的護理措施提升治療效果。常規護理因忽視家屬情緒及意志對患者及治療的作用,致使護患糾紛。參與共治是指讓家屬參與制訂患者護理計劃并參與臨床決策,研究證實該模式能有效提高護理質量[2]。階段性健康教育是在患者疾病不同階段制訂針對性健康教育,有利于緩解負性情緒[3]。因此,本研究主要探討參與共治原則下階段性健康教育在心律失常永久性心臟起搏器置入后護理中的應用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2022年1月1日~2023年2月1日收治的86例心律失常永久性心臟起搏器置入后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符合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術適應證,且首次行此術式者;②具備理解及語言交流能力者;③已獲得患者及家屬簽署的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存在肝、腎等器質病變者;②合并感染性疾病者;③存在精神異常者。將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3例。觀察組男25例、女18例,年齡29~72(50.42±6.33)歲;病程1~4(2.38±0.47)年;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4例,高中及大專20例,本科及以上9例。對照組男22例、女21例;年齡30~70(51.67±5.79)歲;病程1~4(2.35±0.48)年;受教育程度:初中及以下16例,高中及大專17例,本科及以上10例。兩組基線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本研究已獲得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方法
1.2.1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術后告知患者心律失常、永久性心臟起搏器相關知識,以及指導患者合理運動,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解答患者疑問并給予健康咨詢;在出院前囑患者要定期來院復查,并進行電話隨訪。
1.2.2觀察組在上述基礎實施參與共治原則下階段性健康教育。參與共治模式:①成立專項參與共治小組并制訂護理計劃,團隊成員由2名臨床醫師、2名主管護師、5名專科護士、1名心臟康復訓練師等,成員通過文獻檢索、頭腦風暴等方式為患者建立個體化護理框架等,階段性健康教育內容包含術后、出院前及出院后,隨后共同評估護理計劃的可行性及安全性,并整合小組成員的意見及建議,對護理計劃進行修改。②家屬參與共治,將擬定的護理技術告知家屬,同時對家屬進行訪談,允許家屬提出修改意見,收集家屬意見進行修改,最后確認最終護理計劃及具體實施內容。③在護理期間,醫護人員每日對患者病情恢復情況進行評估,并告知家屬真實情況,隨后將每日護理計劃及內容詳細告訴家屬,說明家屬能參與的護理項目,同時要求家屬協助患者進行運動鍛煉及行為監督,日常注意患者情緒變化。階段性健康教育:①術后。術后1 d評估患者對永久性心臟起搏器的了解程度,對于認知錯誤的患者予以糾正,開展心臟起搏器相關知識宣講會,每周1次,每次40 min,其內容包括告知患者及家屬起搏器日常檢查、護理方法、飲食注意事項、用藥指導、健康行為目標制訂等;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告知心理調節方法,包括聽輕緩音樂、瑜伽等,及時緩解患者的緊張、恐懼情緒;并通過多媒體及醫護人員現場演示等方法,指導家屬進行術后肢體按摩、四肢關節活動等被動訓練,每次20 min,1次/d。②出院前。記錄患者臨床資料,預約隨訪時間及頻率,并對患者及家屬強調健康行為對疾病康復的重要性。③出院后。邀請患者及家屬加入微信群,護士定期發送健康教育小知識、視頻等;康復訓練師發送呼吸訓練視頻,要求患者每日進行30 min呼吸鍛煉,要求家屬幫助患者計時,并及時糾正錯誤姿勢;定期電話隨訪,了解患者有關藥物、飲食、心理狀態及康復訓練情況,并告知患者感到不適,及時到醫院就診。兩組均干預至出院后6個月。
1.3觀察指標①自我護理能力:于干預前后使用自我護理能力測定量表(ESCA)[4]評估兩組自我護理能力,該量表包含4個維度,共43個條目,采用5級評分法,每個條目0~4分;其中健康知識水平維度(13個條目)分值0~52分,自我護理技能維度(10個條目)分值0~40分,自我概念維度(10個條目)分值0~40分,自護責任維度(10個條目)分值0~40分;分值越高表示此項能力越強。②心理彈性:于干預前后使用心理彈性量表簡化版(CDRISC)[5]測試兩組的心理彈性水平,該量表共25個條目,每個條目采用Likert 4級評分法,總分0~100分,分值越高,心理彈性水平越高。③運動耐力:記錄兩組干預前后最大攝氧量峰值、6 min步行距離(6MWD)及運動持續時間。④生活質量:于干預前后使用生活質量綜合評定量表(GQOLI74)[6]評估兩組生活質量,該量表包含4個維度,分別為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物質生活狀態,共74個條目,正向條目評分均按照1~5分,負向條目評分均按照5~1分;每個維度均為100分,得分越高代表生活質量越好。
1.4統計學方法本研究數據通過SPSS 22.0統計學軟件進行。計數資料以例數、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如以x±s描述,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組內比較采用配對樣本t檢驗;等級資料采用秩和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2.1兩組干預前后CDRISC評分比較見表1。
2.2兩組干預前后ESCA評分比較見表2。
2.3兩組干預前后運動耐力比較見表3。
2.4兩組干預前后GQOLI74評分比較見表4。
3討論
臨床關于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均已得到認可,隨著應用范圍擴大,術后護理逐漸成為關注的焦點,采取有效的干預對提升治療效果有積極作用,繼而改善患者生存質量。
行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術的患者具有病情危急的特點,傳統護理措施忽視了家屬對臨床治療的重要性,且研究證實家屬參與度能有效促進患者康復,在護理中具備良好的應用前景。故本研究選擇參與共治模式,該模式是讓家屬參與制訂及實施護理計劃,繼而提升護理服務質量及患者生活質量[7]。健康教育是臨床最為常見的干預方式,在改變患者對疾病認知的同時,也能通過知識講解的方式對不良生活習慣進行糾正。階段性健康教育是根據患者不同階段的需求為實施針對性干預措施[8]。在本研究中,干預后,觀察組ESCA評分高于對照組(P<0.01),表明心律失常永久性心臟起搏器置入后應用參與共治原則下階段性健康教育,可提高自我護理能力。其原因在于家屬參與共治護理模式改變灌輸式及單向式的護理干預模式,在護理過程中重視患者家屬需求,能有效排解家屬擔心及焦慮情緒,有利于護理工作的開展。在護理方案制訂、修改、實施等過程中,讓家屬全程參與,如家屬陪伴患者共同參與心臟起搏器相關知識宣講會,共同學習起搏器日常檢查、護理方法,以及飲食注意事項、用藥指導以及健康行為目標制訂等,有助于患者對健康教育內容進行深入了解,提高健康意識,改善心理狀態,幫助患者建立戰勝疾病的信念[9];以及在家屬監督下進行呼吸訓練等,能促進自我護理能力的提高。階段性健康教育主要是在健康教育中把握好時機,永久性心臟起搏器置入后可以分為術后、出院前及出院后階段,不同階段處理重點存在差異,在術后階段主要是告知患者疾病相關知識、調節情緒、肢體活動等,出院前階段主要是加強患者的遵醫行為,而出院后的重點在于滿足患者出院后的護理需求,幫助患者全面了解及正確認識疾病,使患者及家屬接受直接的有效信息,提升自身健康行為及治療依從性,繼而提升自我管理能力[10]。另外,干預后兩組CDRISC評分均升高,且觀察組高于對照組(P<0.01),說明以上干預方法能提高心理彈性水平。家屬參與共治模式從家庭行為監督及家庭情感支持等方面對患者進行護理,不僅能緩解其產生的各種負面情緒,讓患者以積極的心態面對手術帶來的心理負擔,還能增強自我管理能力,加強健康行為[11]。在術后階段,了解患者的心理狀態,及時對心理狀態進行調節,以打消顧慮,建立治療信心;且各階段的健康教育能彌補一次性講解太多知識致使遺忘等缺陷,讓患者更好記住教育知識,激發患者內心動機,改變生活中不良習慣,感受到自身變化,故患者心理韌性水平得到了增強。本研究所采取的參與共治原則下階段性健康教育能提高護理效果,起到協同作用,對后續康復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結果顯示,干預后觀察組最大攝氧量峰值、6MWD及運動持續時間均優于對照組(Plt;0.05,P<0.01)。出院后通過定期發送健康教育小知識、康復訓練師要求患者每日進行呼吸鍛煉等方式能改善運動耐力,并在家屬監督下護理效果更顯著。此外,干預后觀察組GQOLI74評分高于對照組(Plt;0.05,P<0.01),說明以上干預方法能提高患者生活質量。原因在于家屬陪伴及對疾病認知度提高,使患者感受到更多的溫暖,并以積極的心態堅持健康行為,繼而加快疾病的恢復進程,提升其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心律失常永久性心臟起搏器置入后應用參與共治原則下階段性健康教育,對自我護理能力有顯著提升作用,還能改善患者的心理彈性水平、運動耐力及生活質量。
參 考 文 獻
[1]劉海濤,曲海波.雙腔心臟起搏器對緩慢性心律失常患者心功能的影響[J].嶺南心血管病雜志,2020,26(3):317-320.
[2]張保江,王賀,劉瑩芳.參與共治模式護理對ICU腦卒中患者護理質量及家屬滿意度的影響[J].保健醫學研究與實踐,2021,18(5):123-127.
[3]葛丹萍,斯瓊.階段性健康教育對高熱驚厥患兒家屬疾病知識掌握度、心理狀態評分及患兒再復發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2022,37(22):4277-4280.
[4]南方,田梓蓉,肖克珍,等.基于微信平臺的延續性護理對喉切除患者出院后自我護理能力的影響研究[J].重慶醫學,2020,49(24):4124-4127.
[5]戴月,王玲.永久性心臟起搏器植入術患者心理彈性水平調查及其相關因素分析[J].中國醫藥導報,2020,17(21):62-65.
[6]賀翠,張曉玲.奧馬哈理論指導的延續健康管理對老年慢性心衰患者自我效能的影響[J].重慶醫學,2022,51(S2):201-204.
[7]馬紅萍,王春梅,易小萍.參與共治模式下護士-家屬協同干預策略對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川北醫學院學報,2023,38(7):1007-1010.
[8]劉斌,孫霞,趙西西,等.團體輔導聯合階段性健康教育在白血病患兒家屬中的應用[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20,26(14):1912-1916.
[9]孫立之,周敏,查定軍.在人工耳蝸植入術患者中開展階段性健康教育的效果分析[J].海軍醫學雜志,2019,40(2):151-154.
[10]蔡太芬,彭小麗,楊澤燕.需求識別指導下階段性健康教育對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23,29(8):59-62.
[11]陳雙萍,鄧敏,文珂.家屬參與制訂的全程健康教育方案對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22,28(17):77-80.
本文編輯:姜立會2023-09-16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