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摘要】 目的:對參松養心膠囊在心律失常患者中的治療效果予以探討。方法:隨機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心律失常患者100例,將其隨機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應用胺碘酮開展治療,觀察組應用參松養心膠囊開展治療。結果:觀察組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且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中,胸痛復發1例,占2%;對照組中,胸痛復發7例,占14%,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的心室率為(74±5)次/min,對照組的心室率為(91±8)次/min。觀察組的心室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對心律失常患者采用參松養心膠囊治療臨床效果明確,顯著改善患者的臨床癥狀,不良反應少,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和應用。
【關鍵詞】 心律失常; 參松養心膠囊; 胺碘酮; 療效
中圖分類號 R541.7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6)24-0136-02
doi:10.14033/j.cnki.cfmr.2016.24.078
心律失常在臨床上比較普遍。近年來,臨床資料顯示冠心病、高血壓病發病率不斷增加。與此同時,也提高了心律失常的發病率。在臨床治療中,主要采取藥物療法。藥物是預防及治療心律失常的主要方法,但心律失常藥物僅改善電生理特性,對心律失常的機制沒有改變,僅僅是一種對癥治療。心律失常藥物有一定的致心律失常作用及其他副作用。非藥物療法中消融、除顫、起博應用發展迅速,但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心律失常相當于中醫心悸的范疇,中醫認為此病多為臟腑氣血陰陽虧損之象,夾雜有血瘀、痰飲[1]。為探究參松養心膠囊治療心律失常的臨床治療效果,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心律失常患者100例,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筆者所在醫院2014年7月-2015年7月收治的心律失常患者100例,其中頻發室早50例,頻發房早30例,短陣室速20例。隨機分組。對照組50例,其中男28例,女22例,年齡28~78歲,平均(46.5±3.7)歲。觀察組50例,其中男30例,女20例,年齡30~79歲,平均(49.8±2.1)歲。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給予胺碘酮,口服用藥,200 mg/次,3次/d,持續服藥7 d后改為200 mg/次,2次/d,治療14 d之后改為1次/d。觀察組給予參松養心膠囊,口服用藥,4粒/次,3次/d。兩組患者均持續治療28 d,服藥后每周復查心電圖1次,服藥前后均對患者的肝功能、腎功能、電解質等做生化檢查。
1.3 療效判定標準
無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沒有明顯的改善,甚至有加重趨勢,早搏減少不超過50%;有效:患者的臨床癥狀部分改善,早搏減少幅度超過50%;顯效:患者的臨床癥狀消失,早搏癥狀減少幅度超出90%。總有效=顯效+有效。
1.4 統計學處理
應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對本次研究中相關數據進行處理與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觀察組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胸痛復發率比較
觀察組中,胸痛復發1例,占2%。對照組中,胸痛復發7例,占14%,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3 兩組治療前后心室率比較
治療前,觀察組的心室率為(165±12)次/min,對照組為(164±13)次/min,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心室率為(74±5)次/min,對照組的心室率為(91±8)次/min。觀察組的心室率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4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
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6%(3例),主要表現為輕微的上腹不適與惡心癥狀,對照組低血壓3例,惡心、上腹不適4例,合并房室傳導阻滯4例,不良反應發生率22%,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心律失常是由于心臟的起搏傳導系統發生異常改變,導致正常起博傳導系統受到嚴重的影響。引起心律失常的原因和機制復雜,最主要的因素是心肌缺血缺氧。目前臨床上在為患者開展治療的過程中,常用的藥物有美托洛爾、普羅帕酮、胺碘酮等,這些藥物大多為化學藥物,在取得一定臨床治療效果的同時,也容易導致患者出現一定的不良反應,對患者的心肌傳導系統、心臟等產生不良影響,這一問題的存在,對于其臨床應用的普及具有一定的阻礙作用,并且由于這類藥物對心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容易導致其出現明顯的心率減慢現象,導致患者的治療難度增加[2-3]。西醫抗心律失常藥物對心律失常病理的本質沒有起到明顯改變作用,僅僅只是對癥治療,并且有一定的心肌毒作用。本次研究中,對照組給予胺碘酮治療效果確切,但存在嚴重的心外臟器毒副作用,限制長期服用。
心律失常相當于中醫心悸的范疇,多由于體質虛弱、飲食勞倦、情志所傷、感受外邪、藥物中毒造成心陰血不足、心陽氣不足、氣機不暢、痰濁內阻、血脈瘀滯,導致患者心脈不暢、心神失養[4]。中醫認為此病多為臟腑氣血陰陽虧損之象,以脈搏異常為主要表現,并伴有心慌氣短、胸悶乏力、面色咣白等特征。黃家興[5]認為:心腎陽虛為該病之本質,兼夾標實,標實指痰飲、淤血、寒凝或兼夾為患。白艷榮等[6]通過臨床研究得出,血虛、血瘀、氣滯等一些證型主要是由于肝血失養、肝氣郁結等因素導致的,所以說,在為存在胸悶氣短癥狀的患者開展治療的過程中,開展柔肝養血、疏肝行氣等方面的辯證治療,能夠有效的提升其臨床治療效果。中醫治療心律失常具有個體化治療的優勢,注重改善癥狀,而不僅僅糾正心電異常,具有整體調節、毒副作用小的優點。參松養心膠囊以益氣養陰、活血通絡、清心安神為治療原則,選用人參、麥冬、五味子、酸棗仁、丹參、赤芍、黃連、龍骨、甘松等[7]。人參、麥冬、五味子具有補氣養陰的效果,站在西醫的角度上講,就是能自主的對神經功能進行調節、降低心肌細胞的自律性、對心肌細胞的代謝起到一定的改善作用;酸棗仁對氯化鋇異常引發的心律失常有較強的治療效果;丹參、赤芍具有活血化瘀通絡的作用,對于冠心病、高血壓等均有很好的效果;黃連、龍骨具有寧神安心的作用;甘松可對抗各種心律失常,不單一偏向。將上述中藥成分進行合理的搭配應用,對于心律失常患者出現的失眠、多夢、胸悶、氣短、乏力等癥狀,均能起到明顯的改善作用,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降低心律失常發病次數的功效。與其他西醫治療方式所不同的是,參松養心膠囊在為患者開展治療的過程中,主要遵循的是西醫治療機理,其認為由于絡脈瘀阻所致絡虛不榮是導致病情進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在為患者開展治療的過程中,主張開展清心安神、活血通絡、益氣養陰等方面的治療,開辟了從絡病學說治療心律失常的有效新途徑[8]。
本次研究中,觀察組給予參松養心膠囊治療,對照組給予胺碘酮治療,觀察組的臨床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觀察組中,胸痛復發1例,占2%。對照組中,胸痛復發7例,占14%;觀察組的心室率為(74±5)次/min,對照組的心室率為(91±8)次/min,觀察組的心室率優于對照組;觀察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以上研究數據表明參松養心膠囊治療心律失常的效果要優于胺碘酮。
綜上所述,對頻發房早、室早、陣發性室速等心律失常患者,給予參松養心膠囊治療后,在改善患者臨床癥狀方面效果很明顯,減輕了患者的身心痛苦,且不良反應少,值得在臨床上進行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劉圣,陳禮明.清熱中藥現代藥理與臨床[M].安徽:安徽科學技術出版社,2012:157-159.
[2]郭琳.參松養心膠囊治療心律失常52例[J].中國藥業,2011,20(6):69.
[3]鐘聲宇.胺碘酮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后室性心律失常的效果評價[J].中國衛生標準管理,2014,5(19):131-132.
[4]王海然.通心絡膠囊聯合參松養心膠囊治療冠心病合并室性早搏89例[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3,11(20):63-67.
[5]黃家興.參松養心膠囊治療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臨床觀察[J].當代醫學,2011,17(3):135-136.
[6]白艷榮,王瑞英.參松養心膠囊治療心律失常的療效觀察[J].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2011,9(10):1170-1171.
[7]牛麗珠,李佳和.心律失常采用參松養心膠囊聯合胺碘酮治療的臨床效果觀察[J].中國醫藥指南,2014,12(32):274-277.
[8]林曉強.胺碘酮治療急性心肌梗死并發室性心律失常的療效觀察[J].現代預防醫學,2010,37(12):2384-2385.
(收稿日期:2016-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