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討關鍵流程優化護理模式配合體溫管理對急診多發性創傷患者救治效果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方法:選取2021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收治的98例急診多發性創傷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研究。按照關鍵流程優化護理模式配合體溫管理實施時間,將2021年1月1日~12月31日實施常規急診護理模式的50例患者設為常規組,將2022年1月1日~12月31日實施關鍵流程優化護理模式配合體溫管理的48例患者設為實驗組;比較兩組搶救成功率、急診搶救效率指標、早期體溫變化、并發癥發生情況、搶救全過程護理意外事件發生情況、護理滿意度。結果:實驗組搶救成功率高于常規組(Plt;0.05),接診時間、靜脈通路建立時間、轉運總時間、手術時間均短于常規組(Plt;0.01);實驗組入急診科時、入急診科1 h后的體溫均高于常規組(Plt;0.01),并發癥、意外事件發生率均低于常規組(Plt;0.05);實驗組護理滿意度高于常規組(Plt;0.05)。結論:關鍵流程優化護理模式配合體溫管理可以提高急診多發性創傷患者搶救成功率、搶救效率、復溫效果,降低并發癥、意外事件發生率,并提升護理滿意度。
【關鍵詞】關鍵流程優化護理模式;體溫管理;急診多發性創傷;救治效果;護理滿意度
中圖分類號:R473.6文獻標識碼:ADOI:10.3969/j.issn.1006-7256.2024.18.020文章編號:1006-7256(2024)18-0069-04
多發性創傷指的是由一個致傷因素造成的兩處及以上創傷且至少有一處創傷威脅患者生命,多由車禍、重大事故、自然災害等導致[1]。急診多發性創傷有著病情危急、進展快等特點,且不同患者致傷因素和創傷部位不同,處理復雜,有較多不確定性[2]。但是,臨床多發性創傷患者搶救難度較大,急診搶救流程較為繁瑣,需要多部門、多學科的緊密協作,否則易延誤搶救時間,影響救治效果,因此提高臨床搶救效率極為重要。有研究顯示,低體溫是影響急診多發性創傷患者病情的主要因素之一[3]。低體溫會導致患者機體平衡被打破,增加了搶救工作的難度,因此在急救早期應積極采取保暖措施[4]。關鍵流程優化護理模式的核心理念在于對過程中的關鍵部分進行優化,運用在急診護理中達到分工明確,開展有效、有序、負責搶救工作的目的。優化急診多發性創傷患者護理的重點在于團隊配合,使搶救全流程暢通,提高搶救工作效率,爭取搶救時間。同時,針對急診多發性創傷患者特性制訂體溫管理方案,可預防自發性低體溫,改善患者預后。基于此,本研究選取2021年1月1日~2022年12月31日收治的98例急診多發性創傷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研究,探討關鍵流程優化護理模式配合體溫管理對急診多發性創傷患者對救治效果及護理滿意度的影響?,F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同期收治的98例急診多發性創傷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研究。納入標準:①患者符合臨床多發性創傷診斷標準,兩處及以上創傷且有一處及以上創傷危及生命[5-6];②患者損傷嚴重程度評分(ISS)[7]得分≥16分;③患者年齡≥18歲。排除標準:①患者受傷后在其他醫院進行救治后轉入我院;②入院前死亡患者;③合并嚴重心、肝、腎器官障礙者;④哺乳或妊娠期孕婦。將2021年1月1日~12月31日收治的50例患者設為常規組,將2022年1月1日~12月31日收治的48例患者設為實驗組。常規組男32例、女18例,ISS得分16~45(32.32±6.22)分;年齡24~64(41.90±9.86)歲;致傷因素:爆炸11例,交通意外25例,高空墜落5例,擠壓9例。實驗組男30例、女18例,ISS得分16~45(30.92±5.64)分;年齡18~70(41.33±9.18)歲;致傷因素:爆炸12例,交通意外23例,高空墜落5例,擠壓8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由我院醫學倫理會批準。
1.2方法
1.2.1常規組實施常規急診護理模式。急診護士接到急救電話后立即安排相關人員前往目的地,通知護士長?;颊呷朐汉蠼o予心電監護,建立靜脈通路,常規輸血、吸氧、補液,通知對應科室展開會診,責任護士做好工作記錄。
1.2.2實驗組實施關鍵流程優化護理模式配合體溫管理。①優化關鍵流程:a.優化出診流程。對急診護士進行針對化出診培訓,在接到急救電話后立即安排1名高年資護士和其他值班急診護士出診。到達前詢問患者狀況,高效地進行急救指導。到達現場后迅速評估患者身體狀況,進行調整體位、創面加壓包扎等搶救工作。返程途中,與院內醫護人員進行溝通,匯報患者狀況,通知對應科室醫生,安排到院后工作流程,包含急診分診搶救、轉運、備血、搶救器械準備等各項內容,完成后清理障礙,確保急救車停靠后能迅速完成轉運,入院時已提前完成搶救機械準備、搶救藥物藥品準備、通知醫生做好接診準備等相關工作,能立即展開搶救。b.優化院內搶救流程。整合醫院資源,以急診科室搶救為先,設備檢查儀器以滿足急診科室為先。骨科、麻醉科、普外科等多學科共同參與,提前準備展開搶救,相關科室醫生在急診科等待患者入院后立即進行會診。入院后會診同時安排吸氧,密切監控患者生命體征,建立靜脈通路等常規搶救措施。診斷同時簡化掛號等手續,先搶救后繳費,由專人持綠色通道證明帶領進行各項檢查,辦理入院手續等。c.優化急診管理流程。所有患者入院后按照病情嚴重程度進行分級,由輕至嚴重分級,不同級別患者施行不同的管理方案。病情嚴重患者安排經驗豐富的高年資護士實時陪同,啟動有創血壓等高級生命支持。病情較輕患者加強巡視即可。②體溫管理:到達目的地后立即檢測患者口溫,記錄相關數據,除發熱患者外,全采取體溫管理干預。救護車內溫度維持在28 ℃,衣物潮濕患者幫其脫去衣物,使用保溫毯進行保溫,止血處理后加蓋被,減少體表暴露。入院后,對于正常體溫(36.6~37.2 ℃)患者保持科室溫度在28 ℃左右,關閉門窗,每30 min測量患者體溫一次。對于輕中度低體溫(<36.5 ℃)患者,持續監測體溫,給予體溫干預措施,液體加熱后進行輸注,吸氧患者進行加濕加熱處理,清理分泌物、術中灌洗使用40 ℃生理鹽水,持續采取體表溫度干預,使用熱水袋、保溫毯。對于嚴重低體溫(<33.9 ℃)患者,及時上報醫生,遵醫囑進行體外循環復溫、連續動靜脈復溫,增加腹腔灌洗(39 ℃),嚴密監控患者血壓、心率等指標。
1.3觀察指標①搶救成功率:急診搶救未當場死亡患者視為搶救成功。搶救成功率(%)=搶救成功例數/總例數×100%。②急診搶救效率指標:記錄兩組患者接診時間、靜脈通路建立時間、轉運總時間、手術時間并比較。③早期體溫變化:記錄兩組患者院外搶救時、入急診科時、入急診科1 h后的體溫并比較。④并發癥發生情況:記錄兩組自發性低體溫、血糖異常、肺水腫、肺炎發生情況并比較。⑤搶救全過程護理意外事件發生情況:記錄兩組患者醫囑執行錯誤、搶救準備不全、管道堵塞、意外傷害等護理意外事件發生情況并比較。⑥護理滿意度:使用我院自制的護理滿意度調查量表進行評估。包含4個維度(急診搶救流程、醫護人員操作、醫護人員態度、護理干預措施)以及2個獨立條目,每個維度分值0~20分,2個獨立條目分值0~10分,滿分100分??偡帧?0分為護理滿意度極高,60~79分為護理滿意度較高,<60分為護理滿意度較低。護理滿意度(%)=(極高人數+較高人數)/總人數×100%。
1.4統計學方法本研究使用SPSS 23.0統計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均符合正態分布,以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頻數和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搶救成功率比較實驗組搶救成功45例,搶救失敗3例,搶救成功率93.75%(45/48)。常規組搶救成功40例,搶救失敗10例,搶救成功率80.00%(40/50)。兩組搶救成功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4.024,P=0.045)。
2.2兩組急診搶救效率指標比較見表1。
3討論
近年來臨床多發性創傷患者數量日益增多,加之醫療資源限制等因素,常規急診救護模式已難以滿足臨床需求[8]。多發性創傷患者中交通意外導致受傷較為常見,受到嚴重撞擊或碾壓傷害后,患者體液流失,機體循環被打破,造成代謝紊亂,一旦搶救不及時會造成嚴重不良后果甚至死亡。多發性創傷患者的搶救流程強調“快速”,明確分工,抓住黃金搶救時間是護理研究的重點方向[9]。同時,低體溫是多發性創傷患者最常見并發癥類型之一,在患者體液流失,機體循環被打破后,患者自身產熱能力快速下降,但身體散熱能力無法快速進行調節,導致出現低體溫,低體溫會導致患者機體基礎代謝下降,耗氧量下降,凝血功能異常,不利于搶救工作開展[10-11]。
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搶救成功率高于常規(Plt;0.05),表明關鍵流程優化護理模式配合體溫管理可以提高急診多發性創傷患者的救治效果。分析其原因在于:關鍵流程優化護理模式配合體溫管理重視團隊協作,在相同醫療資源的情況下,明確分工,各司其職,各成員互相配合,可極大地提升搶救效率,節省救治時間。另一方面常規護理主要針對患者當下狀況及已有癥狀進行護理,缺乏預見性護理措施。而針對不同患者進行體溫管理,可以有效預防患者自發性低體溫的發生,進而提高了搶救成功率。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接診時間、靜脈通路建立時間、轉運總時間、手術時間均短于常規組(Plt;0.01),表明關鍵流程優化護理模式配合體溫管理可以提高急診多發性創傷患者的搶救效率。利用入院前時間,盡早報備患者病情,做好搶救準備,通知各科室會診,入院后優化相關手續,以搶救為先,減少中間環節,進行綠色通道搶救均可為患者爭取更多的搶救時間。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入急診科時、入急診科1 h后的體溫均高于常規組(Plt;0.01)。多發性創傷患者由于創傷導致的低氧血癥、腦缺氧等,影響自身體溫調節系統,自身產熱能力快速下降,但身體散熱能力無法快速進行調節,導致出現低體溫。而體溫管理可以通過幫助患者祛除衣服、控制室內溫度、使用保溫工具、液體保溫、加熱加濕氧氣等操作維持患者體溫,進而促進患者復溫。本研究結果顯示,實驗組并發癥、不良事件發生率均低于常規組(Plt;0.05)。對于多發性創傷患者,受傷后病情復雜,多處受損、器官障礙等相互作用,導致搶救極為困難,因此對于護士的護理能力有極高要求,需要充分了解急診搶救相關知識并由豐富的實踐操作經驗,在搶救過程中做到爭分奪秒而有條不紊。關鍵流程優化護理模式配合體溫管理可以優化護理過程,預防相關并發癥,在提高搶救效率同時完善相關細節,將多個護理環節簡化同步,穿插進行,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并發癥、不良事件發生率。諸多因素共同作用可以提高患者搶救成功率、搶救效率,避免了并發癥和不良事件發生,減少了臨床醫患糾紛,提高了護理滿意度。
綜上所述,關鍵流程優化護理模式配合體溫管理可以提高急診多發性創傷患者搶救成功率、搶救效率、復溫效果,降低并發癥率、護理意外事件率,并提升護理滿意度。本研究的不足之處在于:①本次研究為單中心研究,涉及的樣本量太少。②本研究納入排除標準未排除患者家屬等因素造成的影響。③本研究僅涉及急診搶救相關指標考察,未涉及患者預后效果考察。
參 考 文 獻
[1]廖冰青,凌林.院前院內一體化急救護理模式在多發傷患者搶救中的效果評價[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3,20(16):2485-2489.
[2]王軼寧,陳光,朱延安,等.時間節點管理在嚴重創傷患者急診搶救流程中的應用[J].中國急救醫學,2021,41(2):141-143.
[3]孫寶陽,王洪俠,高旭.多發傷院前救治危險分級上升的危險因素分析及救治策略[J].臨床急診雜志,2023,24(3):155-159.
[4]顧微.急診創傷危重患者采取全程保溫護理后的干預效果及低體溫發生率研究[J].中國藥物與臨床,2021,21(2):361-363.
[5]曲雷.急診多發傷救治[J].中國醫藥指南,2009,7(14):122-125.
[6]張萬光,江觀玉.多發性創傷(Multiple trauma)[J].中華急診醫學雜志,2000,9(5):356-358.
[7]鄧強宇,唐碧菡,張鷺鷺.損傷嚴重程度評分應用現狀[J].解放軍醫院管理雜志,2014,21(7):623-627.
[8]王金朋,林彥婷,王宇,等.一體化創傷急救模式在嚴重多發傷合并失血性休克患者的搶救效果[J].中國病案,2020,21(1):86-88.
[9]何葉.CRAMS聯合改良早期預期評分在多發性創傷患者急救管理中的應用研究[J].實用醫院臨床雜志,2021,18(3):108-111.
[10]蘇曉麗,黃偉,趙江寧,等.嚴重創傷患者自發性低體溫發生影響因素及干預效果研究[J].陜西醫學雜志,2022,51(12):1568-1572.
[11]馬蓉,邵長華,劉潔.急診創傷后患者低體溫管理方案的構建及應用效果[J].國際護理學雜志,2023,42(12):2257-2261.
本文編輯:董永陽2023-11-25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