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討高危因素循證下預警干預對預防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DVT)的影響。方法:選取2020年1月1日~2023年1月1日76例行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為研究對象,將患者隨機分為研究組和對照組各38例,對照組實施常規干預,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高危因素循證下預警干預;比較兩組手術前后大腿周徑差、小腿周徑差、血清D-二聚體(DD)水平、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股靜脈峰值流速、股靜脈平均流速、術后DVT發生率及不良事件。結果:術后,研究組大腿周徑差、小腿周徑差、血清DD水平及血清Hcy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1);研究組股靜脈峰值流速及股靜脈平均流速均高于對照組(P<0.01);研究組術后DVT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高危因素循證下預警干預可有效降低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后DVT的發生風險,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
【關鍵詞】高危因素循證;預警干預;髖關節置換術;深靜脈血栓形成
中圖分類號:R473.6文獻標識碼:BDOI:10.3969/j.issn.1006-7256.2024.18.040文章編號:1006-7256(2024)18-0125-03
髖部骨折是導致全球范圍內成年人殘疾的十大原因之一,髖部骨折患者發生健康并發癥、生活質量下降及死亡的風險較高,髖關節置換術有效減輕髖部骨折及髖關節炎患者疼痛、矯正畸形,并恢復或改善肢體運動功能[1]。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DVT)是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后最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多見于中老年群體,與術后血管靜脈壁損傷、血液高凝狀態、血流緩慢等密切相關,造成不同程度的慢性深靜脈功能不全,并引起肺栓塞與血栓后綜合征等嚴重并發癥。基于此,本研究通過高危因素循證下預警干預對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后DVT的預防價值進行分析,以期為臨床髖關節置換術患者提供參考依據。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2020年1月1日~2023年1月1日76例行髖關節置換術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①年齡≥18歲者;②首次進行髖關節置換術者;③近3個月內未接受溶栓和抗凝藥物治療者;④病情穩定者;⑤均知情同意并簽署協議書者。排除標準:①術前已確診DVT者;②既往存在DVT或血栓類疾病者;③長期服用免疫抑制劑和激素類藥物者;④合并自身免疫缺陷病、急性感染、腫瘤及血液疾病者;⑤近3個月內遭受重度創傷者;⑥患有精神系統疾病或配合依從性差者。將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38例。觀察組男23例(60.53%)、女15例(39.47%),年齡(62.55±5.18)歲;體質量指數(BMI)(24.78±2.11);受教育程度:高中以下27例(71.05%),高中及以上11例(28.95%);手術類型:股骨頭壞死9例(23.68%),股骨頸骨折12例(31.58%),骨性關節炎12例(31.58%),其他5例(13.16%);置換部位:右側18例(47.37%),左側16例(42.11%),雙側4例(10.53%);血壓水平:收縮壓(131.37±10.73)mm Hg(1 mm Hg=0.133 kPa),舒張壓(88.79±8.62)mm Hg;血糖(6.31±1.54)mmol/L,總膽固醇(6.03±1.17)mmol/L,甘油三酯(2.49±0.68)mmol/L;吸煙5例(13.16%),飲酒14例(36.84%)。對照組男26例(68.42%)、女12例(31.58%),年齡(63.11±5.42)歲;BMI(24.53±2.06);受教育程度:高中以下25例(65.79%),高中及以上13例(34.21%);手術類型:股骨頭壞死5例(13.16%),股骨頸骨折11例(28.95%),骨性關節炎15例(39.47%),其他7例(18.42%);置換部位:右側17例(44.74%),左側19例(50.00%),雙側2例(5.26%);血壓水平:收縮壓(129.86±11.27)mm Hg,舒張壓(87.28±8.70)mm Hg;血糖(6.45±1.71)mmol/L,總膽固醇(5.89±1.06)mmol/L,甘油三酯(2.60±0.83)mmol/L;吸煙8例(21.05%),飲酒17例(44.74%)。兩組性別、年齡、BMI、受教育程度、置換部位、疾病類型等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知情同意。
1.2方法
1.2.1對照組實施常規DVT預防干預措施,包括圍術期檢查、環境熟悉、準備髖關節置換術基本過程、建立靜脈通路、心電監護、手術麻醉、飲食作息及其他事項。
1.2.2研究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高危因素循證下預警干預,建立高危因素循證下預警干預小組,所有組員均具有多年髖關節置換術臨床護理經驗且理論知識扎實,同時參與循證干預或護理相關培訓,對循證醫學干預有清晰的實踐認知。對入組成員進行DVT高危因素循證培訓,包括DVT發病誘因、診斷、特點、發展、治療、預防干預措施等,然后分析DVT高危因素、制訂預警干預方案,通過既往臨床經驗與文獻信息檢索,查尋循證相關支持,對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后發生DVT的各類高危因素進行證據分析,如手術創傷、手術麻醉、長期臥床或活動減少、術中應用止血帶、應激反應、心理情緒、飲食作息及其他因素,由此引起血管壁損傷、血流緩慢、血液理化成分改變等,通過分析整理,結合每例患者具體情況對這些高危因素進行干預并制訂預防方案,包括手術前后健康教育、機械預防、藥物預防、生活方式預防以及功能性預防,講述DVT危害、風險因素及預防事項,樹立良好的心理認知態度,提高患者自身預防的主觀積極性,使用間歇充氣加壓裝置或梯度壓力彈力襪增加患者血流速度,服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藥物以改善血液高凝狀態,提供患者個體化合理飲食指導,利于降低血液黏稠度,并增強機體抵抗力,協助患者肢體運動或踝關節活動,縮短臥床或靜坐時間,以促進肢體體液與血液循環,降低DVT發生率。
1.3觀察指標①大腿周徑差、小腿周徑差:分別在術前、術后1周,通過肢體周徑測量器對兩組患者大腿周徑差及小腿周徑差進行測量。②血清D-二聚體(DD)水平、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分別在術前、術后1周,抽取兩組患者靜脈血4 ml,采用酶聯免疫吸附法對血清DD水平及血清Hcy水平進行測定。③股靜脈峰值流速、股靜脈平均流速:分別在術前、術后1周,通過彩色多普勒超聲對兩組患者股靜脈峰值流速及股靜脈平均流速進行測定。④術后DVT發生率:每周對兩組患者進行1次健康復查,觀察并記錄術后3個月內患者DVT發生情況。參考第3版DVT診療指南[2],結合血清DD水平檢測結果及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結果進行診斷,當患者血清DD水平>0.5 mg/L或水平升高且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出現以下表現時,可視為術后DVT發生,患者靜脈不能被完全加壓塌陷,血管腔壁內血流信號微弱或無信號顯示,靜脈管腔內存在塊索狀實性回聲以及靜脈血管施壓后管腔無法閉合等。DVT發生率(%)=DVT發生例數/總例數×100%。⑤不良事件:觀察并記錄兩組患者臨床干預期間皮下血腫、皮下瘀斑及切口滲血不良事件發生情況。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3.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例數、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手術前后大腿周徑差、小腿周徑差比較見表1。
2.2兩組手術前后血清DD、Hcy水平比較見表2。
2.3兩組手術前后股靜脈峰值流速、平均流速比較見表3。
2.4兩組DVT、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見表4。
3討論
髖關節置換術是治療髖關節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但該手術方式治療后容易引發DVT,進而對患者身體健康及日常生活質量產生影響。早期診斷與預防干預是臨床DVT管理的有效途徑。有研究發現[3-4],在髖關節置換術圍術期予以適宜的護理干預措施,如前瞻護理、循證護理、集束化護理等,可降低患者術后DVT的發生風險,對預防DVT具有一定效果。循證護理以科學研究為證據指導臨床實踐,將患者的實際情況與主觀訴求,以及護理人員的專業技能與臨床經驗相結合,以患者為中心,在醫患雙方共同抉擇下做出最佳干預方案。血管壁損傷、血流緩慢及血液理化成分改變是DVT的三大高危因素,因此,對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后DVT發生的高危因素進行預警干預,進而預防DVT發生。
本研究結果發現,研究組術后大腿周徑差、小腿周徑差、血清DD水平及血清Hcy水平均低于對照組(P<0.01);研究組股靜脈峰值流速及股靜脈平均流速均高于對照組(P<0.01);研究組術后DVT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高危因素循證下預警干預可明顯降低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后發生DVT的風險,對術后DVT有較好的預防效果。分析原因是在進行髖關節置換過程中,患者肢體肌肉受累易導致肌肉泵功能短暫性喪失或完全缺失,造成靜脈局部回流動力減弱,進而引起血流速度減慢,對機體組織代謝物活動造成阻滯,引起組織缺氧、細胞代謝異常、凝血酶聚集、纖維蛋白溶解活性下降,并對血管內皮造成一定損傷,此外術中除直接創傷造成的血管壁及血管內膜直接損傷外,還包括感染與化學損傷、骨水泥熱力損傷等,引起凝血因子增多、血液黏稠度增加、纖溶系統失活,繼而發生血栓。正常情況下,體內血液處于凝結與抗凝動態平衡中,以維持液體態流動血液,當機體血液凝結狀態高于抗凝狀態時,機體纖維蛋白原會為交聯纖維蛋白狀態,致使血液紅細胞與血小板等發生凝結,進而形成血栓,血清DD水平可以反映纖溶活性,是臨床預測血栓形成的重要指標,也是臨床DVT診斷最常用的檢測指標,在多種血栓形成中DD水平異常增高[5]。血清Hcy是一種血管損傷因子,可損害機體血管內皮,參與機體氧化應激反應,降低纖溶活性,增強凝血因子活性,致使動脈阻塞。血清Hcy也是DVT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能提高DVT診斷價值。此外,手術時間、術后臥床時間、血液高凝等因素,也是術后患者DVT發生的風險因素[6-7]。李東霞等[8]研究發現,風險管理護理干預對髖關節置換術后DVT形成有一定的預防效果,可明顯減少術后患者DVT發生。本研究發現,兩組患者不良事件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高危因素循證下預警干預的安全性、可行性較高。
綜上所述,高危因素循證下預警干預可有效降低髖關節置換術患者術后DVT的發生風險,降低不良事件發生率。
參 考 文 獻
[1]Bhandari M,Einhorn TA,Guyatt G,et al.Total hip arthroplasty or hemiarthroplasty for hip fracture[J].N Engl J Med,2019,381(23):2199-2208.
[2]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血管外科學組.深靜脈血栓形成的診斷和治療指南(第三版)[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17,32(9):807-812.
[3]李娟,朱慧敏,趙禎.前瞻性護理對髖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影響[J].航空航天醫學雜志,2022,33(1):118-120.
[4]林金潞,于瑩,王光榮.以循證為基礎的集束化護理對髖關節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的預防效果[J].中國基層醫藥,2019,26(19):2421-2424.
[5]周文來,田琳,李充沛,等.深靜脈血栓形成患者外周血sEPCR、PAI1水平與DD水平的相關性及其診斷價值[J].血栓與止血學,2022,28(5):1167-1171.
[6]劉亞楓,李建軍,楊軍,等.髖關節置換術后患者伴發癥狀性及無癥狀性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醫科大學學報,2022,51(6):524-528.
[7]王志強.髖關節置換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危險因素分析[J].中國藥物與臨床,2021,21(12):2072-2074.
[8]李東霞,黃麗華,葉偉,等.家屬參與式風險管理護理干預在預防髖關節置換術后深靜脈血栓形成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20,26(20):76-78.
本文編輯:譚峰2023-10-26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