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目的:探討信息-動機-行為技巧(IMB)模型引導下呼吸功能鍛煉模式在老年肺癌手術患者中的應用效果。方法:選取2021年1月1日~2022年1月1日收治的102例老年肺癌手術患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將其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1例。對照組實施常規呼吸功能鍛煉模式,觀察組實施IMB模型引導下呼吸功能鍛煉模式;比較兩組干預前后呼吸困難程度[采用呼吸困難評分表(mMRC)]、運動耐力[采用6分鐘步行距離(6MWD)]、生命質量[采用肺癌患者生命質量測定量表(QLICPLU)]及并發癥發生情況。結果:干預后,兩組mMRC評分低于干預前(Plt;0.05),且觀察組低于對照組(Plt;0.05);干預后,兩組6MWD、QLICPLU各維度評分均優于干預前(Plt;0.05),且觀察組優于對照組(Plt;0.05,Plt;0.01);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lt;0.01)。結論:老年肺癌手術患者應用常規呼吸功能鍛煉及IMB模型引導下呼吸功能鍛煉兩種鍛煉模式的對比之下,IMB模型引導下呼吸功能鍛煉在改善患者呼吸困難程度和運動耐力、降低并發癥發生率、強化生存質量方面效果更佳。
【關鍵詞】肺癌;信息-動機-行為技巧;呼吸功能鍛煉;呼吸困難;運動耐力
中圖分類號:R473.73文獻標識碼:BDOI:10.3969/j.issn.1006-7256.2024.18.043文章編號:1006-7256(2024)18-0133-03
肺癌屬惡性腫瘤范疇,通常起源于肺部組織,是全球范圍內較為常見的癌癥類型之一,肺癌的治療已經進入了精準醫療和個性化治療階段[1]。外科手術為肺癌首選治療方式,其中以肺葉切除術為標準術式,但由于患者肺部組織的部分切除,必然會改變肺形態學和生理學,引起肺活量、呼吸活動幅度顯著降低,加之手術應激、術區疼痛均會導致分泌物清除能力下降,從而增加并發癥發生風險,延長住院時間,影響臨床結局,現如今整體采取姑息性治療方式[2]。針對該類患者需要配合科學性的護理措施,對肺癌術后患者加強呼吸功能鍛煉,能夠降低肺部并發癥發生率,促進患者轉歸。常見的呼吸功能鍛煉有縮唇呼吸、腹式呼吸等,但由于老年患者對呼吸訓練內容掌握程度和認可程度不同使得康復效果未達到預期目標。信息-動機-行為技巧(IMB)模型引導下呼吸功能鍛煉模式以IMB模型為框架,包括信息、動機和行為技巧因素,是一種用于解釋和指導健康行為改變的理論模型,呼吸功能鍛煉是一種有益于改善肺部功能和呼吸系統健康的鍛煉方法,對降低呼吸時的能量消耗,增加腹壓和呼吸時氣流的阻力,促進氣體交換,提高通氣量和患者自護能力具備一定價值[3]。現選取胸外科在2021年1月1日~2022年1月1日收治的102例老年肺癌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取得滿意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選取胸外科同期收治的102例老年肺癌手術患者為研究對象。診斷標準:經本院影像學及實驗室等檢測確診符合肺癌診斷標準。納入標準:①患者年齡40~80周歲;②患者接受胸腔鏡單肺葉切除手術指標后,病情穩定;③患者具有基本讀寫能力、理解能力、溝通能力;④患者臨床資料缺失程度<5%。排除標準:①已經出現較為嚴重的并發癥者;②外傷史或感染者;③肢體靜脈血管疾病,心、肝、腎等臟器病變,精神異常者;④嚴重骨骼肌肉病變無法正常活動者;⑤靜息心率≥120次/min,收縮壓≥180 mm Hg(1 mm Hg=0.133 kPa),舒張壓≥100 mm Hg者。以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51例。觀察組男29例、女22例,年齡(63.18±4.32)歲;疾病類型:鱗癌17例(33.33%),腺癌34例(66.67%);手術切除部位:右上肺18例(35.29%),右下肺9例(17.65%),左上肺14例(27.45%),左下肺10例(19.61%)。對照組男28例、女23例,年齡(63.25±4.25)歲;疾病類型:鱗癌16例(31.37%),腺癌35例(68.63%);手術切除部位:右上肺19例(37.25%),右下肺10例(19.61%),左上肺13例(25.49%),左下肺9例(17.65%)。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gt;0.05)。本研究通過本院倫理審批,且患者及家屬知情同意。
1.2方法
1.2.1對照組實施常規呼吸功能鍛煉模式。①腹式縮唇呼吸法:指導患者取站立位,雙手分別置于胸前和腹部,并以手勢引導患者吸氣、屏氣、呼氣的節奏與時間。a.吸氣,緊閉口腔,僅使用鼻腔吸氣,保持膈肌下降至腹部外凸狀態。b.屏氣,經鼻腔吸氣后停頓2 s。c.呼氣,口唇呈吹口哨狀后緩慢呼出氣體,此時可明顯感覺膈肌回彈,腹部內凹,將吸入的氣體全部呼出。d.一呼一吸之間停頓時間比為1∶2,如吸氣時間6 s,則呼氣時間為其2倍即12 s。e.共練習15次后進行下一個呼吸項目。②有效咳嗽:指導患者取端坐位,并微傾上身。a.吸氣,指導患者平靜情緒后緩慢調節呼吸節奏,深而緩的呼吸之后,一次性深吸氣至膈肌下降。b.屏氣,屏住呼吸2 s。c.咳嗽,指導雙手并列按壓腹部中間位置,開放聲門后用力咳嗽2~3下,咳嗽完畢后使用口腔呼出多余氣體。d.循環3次后休息至呼吸均勻后行下一呼吸項目。對于腹部切口仍存在疼痛患者可根據醫囑服用鎮痛類藥物。③吹氣球:護理人員幫助患者準備合適的氣球,容量為800~1000 ml。a.吸氣,患者將氣球口吸住后閉口最大限度地使用鼻腔吸氣。b.屏氣,屏住呼吸1~2 s。c.吹氣,將吸入肺部的氣體全部吹入氣球內部。d.使得氣球直徑達到5~30 cm可停止,屬有效吹氣,循環練習10~15遍后可休息。④身體鍛煉:a.運動方式,指導患者平地擺臂齊步走,即患者在原地踏步基礎上雙上肢跟隨下肢節奏擺動。b.運動時長,每周運動≥5 d,連續30 min/d,在患者可耐受的情況下,可適當增加運動時長。c.步行步數,單次步行距離無限制,可由患者自行決定,但在患者身體可承受范圍內,患者可根據身體狀況增減運動步數。d.步行速度,對于步行速度無特殊要求,患者可根據自身節奏適應訓練。但如若步行過程中心率、呼吸超過正常頻率或出現呼吸異常情況時需立即中止訓練。
1.2.2觀察組實施IMB模型引導下呼吸功能鍛煉模式,詳見表1。
1.3評價指標
1.3.1呼吸困難程度選擇呼吸困難評分表(mMRC)評估,共分為0~4級,0級代表患者僅在用于運動時才會出現喘息,計0分;1級代表患者平地快步行走或步行爬小坡時出現呼吸困難,計1分;2級代表平地行走時比同齡人慢,需要停下來休息,計2分;3級代表在平地行走100米左右或數分鐘后需要停下來休息,計3分;4級代表因嚴重呼吸困難以至于無法離開家,或在穿衣、脫衣時出現呼吸困難,計4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呼吸困難越嚴重。該量表Cronbach′s α為0.790,效度為0.820。
1.3.2運動耐力選擇6分鐘步行距離(6MWD)評估,于室內選擇一條平坦、筆直的走廊步行,在測試時,患者出現胸悶、胸痛、呼吸困難等癥狀時,停止測試,并記錄步行距離。
1.3.3并發癥發生情況護理人員記錄患者術后出現肺炎、肺不張、心律失常以及胸腔積液并發癥例數,并計算并發癥發生率。
1.3.4生命質量選擇肺癌患者生命質量測定量表(QLICPLU)[4]評估,包括軀體功能、心理功能、社會功能、共性癥狀和副作用、特異模塊5個維度,共40個條目,每個條目滿分5分,總分40~200分,分值越高代表患者生活質量越好。Cronbach′s α為0.570~0.857,效度為0.820。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6.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符合正態分布的計量資料采用x±s表示,行t檢驗;計數資料用例數、百分比表示,用χ2檢驗。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干預前后mMRC評分及6MWD比較見表2。
2.2兩組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見表3。
2.3兩組干預前后QLICPLU評分比較見表4。
3討論
3.1改善肺癌術后患者呼吸困難癥狀和運動能力因疾病和手術關系,改變了患者肺形態學和生理學,患者呼吸能力下降,出現呼吸困難、運動限制,使得患者自理、活動能力下降,生活質量下降。患病早期確診后,在符合手術指征的前提下多建議行手術治療,化療、放療等同為常用治療方案,術后患者自主排痰功能減弱、切口疼痛等原因容易造成黏液堆積[5-6]。而經本文研究發現,與對照組比較,觀察組呼吸困難程度和運動能力好轉程度明顯更優,與馮潔莉等[7]研究相似。分析原因:部分老年患者因自身認知不足等原因在配合常規呼吸訓練時無法全身心投入,IMB模型引導下呼吸功能鍛煉模式中的信息因素和動機訪談,可以增強患者健康意識,促進患者健康行為,改善公眾健康水平。其次不同層次的呼吸訓練能夠更加適宜地改善患者胸廓順應性和肋間肌的呼吸肌恢復程度,最大限度輔助患者呼吸肌群體主動參與收縮,改善呼吸比,從而改善呼吸困難癥狀和運動能力。
3.2降低肺癌術后患者并發癥發生率肺癌術后患者出現的并發癥會影響患者機體恢復,對身體造成二次傷害,如肺炎、肺不張、心律失常等。經本文研究發現,觀察組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lt;0.01),與王亞偉等[8]研究結果相似。分析原因:健康知識普及和動機性訪談引導能夠良好調動患者呼吸訓練積極性,提高護理依從性。另外呼吸訓練通過引導患者呼吸方式能夠增加其肺活量,改善肺部通氣功能,促進殘存肺組織的有效工作。同時IMB模型引導下呼吸功能鍛煉模式中不僅包括常規的呼吸訓練,還包括加壓和阻力呼吸訓練,能夠增強呼吸肌肉的力量,提高呼吸頻率,減輕呼吸困難。正確的呼吸方法能夠讓氣體更多地進入肺下部,有利于通氣均勻,減少肺底部積液,從而綜合降低并發癥發生率。
3.3強化肺癌術后患者生命質量本研究結果顯示,護理后,觀察組QLICPLU評分高于對照組(Plt;0.05,Plt;0.01),與項文彥等[9]研究結果有相似之處。良好的呼吸訓練能夠改善患者呼吸功能,提高機體氧合水平,減輕了呼吸困難癥狀。呼吸訓練中逐漸增加的鍛煉強度和持續的練習有助于提高患者身體耐力,增加活動范圍。呼吸訓練需要患者專注于呼吸,能夠轉移患者注意力至有益的練習之上,有助于改善患者心理狀態。最后呼吸訓練有助于加速手術康復進程,使其更有動力積極參與社交和自我管理,從而進一步提高生命質量。
綜上所述,老年肺癌手術患者應用IMB模型引導下呼吸功能鍛煉模式可改善呼吸困難、運動能力,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提高患者生活質量。
參 考 文 獻
[1]張嬋媛,蘇俊威,陳雨晴,等.2021年肺癌臨床研究新進展[J].循證醫學,2022,22(1):41-45,48.
[2]趙晨光,牟巨偉.小細胞肺癌綜合治療中手術治療的研究進展[J].癌癥進展,2021,19(15):1520-1522,1613.
[3]倪婧鑫,相妍,茅昌敏,等.基于時間護理的呼吸訓練與排痰管理對肺癌手術患者康復的影響分析[J].護士進修雜志,2020,35(2):159-161.
[4]萬崇華,張燦珍,李高峰,等.癌癥患者生命質量測定量表體系之肺癌量表QLICPLU的研制與測量學特性評價[J].中國腫瘤,2007,16(11):858-861.
[5]陳小平,趙壯,陳燕,等.系統化呼吸訓練結合優質護理對非小細胞肺癌患者肺通氣功能、mMRC評分及置管時間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0,17(14):60-62.
[6]黃秋瑜,華吉娜,張頡.圍術期綜合呼吸功能訓練對肺癌肺葉切除術患者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21,27(12):83-85.
[7]馮潔莉,趙彥濤.持續性呼吸練習指導對肺癌術后患者的自我護理意識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檢驗醫學與臨床,2022,19(6):834-837.
[8]王亞偉,郁玲.序貫式心理護理聯合呼吸專項訓練對胸腔鏡肺癌手術患者呼吸功能及心理狀態的影響[J].川北醫學院學報,2021,36(6):802-804,816.
[9]項文彥,韓潔,陳雪珺.個案管理的個性化指導對肺癌化療患者呼吸功能恢復及運動耐力的影響[J].齊魯護理雜志,2022,28(3):1-4.
本文編輯:董永陽2023-08-25收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