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黨的二十大報告把“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是因為,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目標,實現共同富裕的歷程與中國式現代化的演進歷程是重合、一致的。新發展階段,貫徹落實“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這一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必須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中,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向著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目標邁進。
關鍵詞:共同富裕;中國式現代化;本質要求
中圖分類號:D61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24)05-0021-04
收稿日期:2024-06-30
基金項目:湖南省重點馬克思主義學院專項研究項目“延安時期馬克思主義與傳統文化相結合研究”(2022ZDBM)和湖南省社會科學成果委員會一般項目“新時代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機制創新研究”(XSP24YBZ10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張文婷,講師,博士,從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研究。
黨的二十大報告首次闡明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這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指明了方向。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有九個方面,“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其中的一個方面。“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什么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這可以從理論和歷史兩個維度來回答。從理論上講,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目標;歷史地看,實現共同富裕的歷程與中國式現代化的演進歷程是重合、一致的。新發展階段,貫徹落實“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這一本質要求,必須扎實推動共同富裕。
一、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目標
(一)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目標
世界各國盡管社會制度不一樣、發展程度不相同、歷史文化傳統有差異,但都把實現現代化作為自己的目標追求。資本主義現代化,造成了“大多數人的貧窮和少數人的富有”的結果。馬克思曾明確指出,資本主義“為富人生產了奇跡般的東西,但是為工人生產了赤貧”[1]。由此可見,資本主義現代化是貧富懸殊、兩極分化的現代化。
回溯歷史,貧富差JlcFKWpHZos5Z/c1ydk2Tqc5dYjbtBn3eIA0O3gY1a4=距懸殊、兩極分化始終伴隨西方國家現代化,一部西方國家現代化的歷史,在一定程度上是一部貧富分化的歷史。法國學者托馬斯·皮凱蒂的研究表明,資本主義歷史上長期存在財富分配不平等現象。環顧當下,西方資本主義現代化國家幾乎不同程度地存在著貧富分化問題,其中美國已經淪為貧富分化最嚴重的西方國家。2019年美國社會最富有的5%人群掌握了美國社會2/3的財富[2]。此外,資本主義現代化所帶來的貧富分化問題也越來越嚴重。根據有關數據,在經合組織地區,最富有的10%人群收入已是最貧困的10%人群收入的9.6倍,而這一比例在2000年是9.1倍,在20世紀80年代是7.1倍[3]。
與資本主義現代化不同的是,社會主義現代化是建立在公有制基礎之上的。這一方面使社會主義現代化避免了陷入資本主義現代化貧富懸殊、兩極分化的困境;另一方面也決定社會主義現代化是惠及全體人民的現代化,是追求共同富裕的現代化。那么,共同富裕為什么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目標?原因在于,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這決定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把共同富裕作為目標追求。
(二)共同富裕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的重要目標
探討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無法繞過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是資本邏輯主導的現代化。在資本增值邏輯主導的現代化中,資本要實現無限增值,必須使剩余價值最大化,而這就要求資本家最大限度地壓榨和剝削工人,其結果是,資本家越來越富裕,而工人越來越貧困。在資本擴張邏輯主導的現代化中,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的差距越拉越大。
以人民為中心的現代化,把人民群眾置于現代化的核心地位,強調依靠人民群眾實現現代化,由人民群眾共享現代化成果。這種現代化超越了以資本為中心的現代化,把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作為目標追求,通過著力解決社會主要矛盾,不斷滿足人民群眾的各種需求,從而推動社會朝著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前進。共同富裕是人民群眾的現實關切和共同愿望。將共同富裕作為以人民為中心現代化的目標,可以滿足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求,從而激發人民群眾參與現代化建設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現代化建設注入澎湃的人民力量。
二、實現共同富裕的歷程與中國式現代化的演進歷程是重合、一致的
(一)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在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中消除貧困
新中國成立之初,由于長期受到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加上長年累月的戰爭,中國人民尤其是廣大農民深陷貧困之中。因此,帶領廣大農民擺脫貧困,成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的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1953年12月,毛澤東同志提出,“使農民能夠逐步完全擺脫貧困的狀況而取得共同富裕和普遍繁榮的生活”[4]442。要擺脫貧困,必須建立社會主義制度。基于此,1953年大規模的社會主義改造開始實施,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制度也由此確立,從而奠定了擺脫貧困的制度基礎。
從理論上講,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意味著剝削制度不復存在,因而也就沒有了貧困[5]。但由于我國生產力長期落后,物資匱乏,貧困現象依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可見,要消除貧困,就必須發展生產力,而這離不開社會主義現代化。為此,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積極探索社會主義現代化。一是提出“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1954年9月,周恩來同志在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上提出“現代化的工業、現代化的農業、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和現代化的國防”[6]。隨著對現代化認識的不斷深入,黨中央用“科學技術現代化”取代“交通運輸業的現代化”。1964年12月,周恩來同志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正式提出“四個現代化”的戰略目標,同時強調在本世紀內全面實現“四個現代化”。二是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工業化。這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根本途徑。毛澤東同志很早就意識到這一點,指出,必須發展工業。因為沒有工業,就沒有鞏固的國防、人民的福利、國家的富強。1954年6月,毛澤東同志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上的講話中提出“要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4]329。1953年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施,到1957年超額完成規定的任務。此后,我國又實施了“二五”“三五”“四五”計劃。
但也要看到,這一時期,由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遭遇一些挫折和困難,生產力水平仍然相對落后,貧困問題十分突出。此外,受“左”的錯誤的影響,黨內一些人認為,貧窮是社會主義的特征,甚至提出“寧要窮的社會主義,不要富的資本主義”,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貧困問題的解決。
(二)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在建設小康社會中實現共同富裕
改革開放后,鄧小平同志總結經驗教訓,認為社會主義的目標、原則、特征是共同富裕,并將實現共同富裕納入社會主義本質,極大深化了黨對共同富裕的認識。對于如何實現共同富裕,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實現共同富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1979年3月,鄧小平同志提出走“中國式的現代化道路”[7]163,并借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小康”一詞指稱中國式現代化。1979年12月,鄧小平同志在會見時任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時提出“我們要實現的四個現代化,是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7]237,并認為“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就是“小康之家”。此后,鄧小平同志又用“小康社會”指稱“中國式的四個現代化”,并將其作為20世紀末的奮斗目標。小康社會作為一種社會形態,處于“貧窮社會”與“共同富裕社會”之間,其基本含義是立足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推動經濟社會的發展,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是中國式現代化和實現共同富裕的階段性目標。小康社會戰略目標確立后,建設小康社會成為一項十分緊迫的重要任務。鄧小平同志概括了小康社會建設的基本要求,這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提供了基本遵循。這一時期,黨中央從戰略層面將小康社會納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三步走”戰略,并將其作為第二步的目標任務;在實踐層面,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價格改革和企業改革,實行改革開放,創辦經濟特區,等等。這極大地推動了小康社會的建設。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后,面對復雜5IlVTFwWt4VIKf/PhbJiL/jHVnfhLzd+BaHy2yETY+o=嚴峻的國內外形勢,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共同富裕,帶領全黨全國人民繼續在建設小康社會中實現共同富裕。黨的十五大將“小康生活更加寬裕”納入新“三步走”發展戰略,并將其作為21世紀第一個十年的目標任務。這意味著,我國達到小康水平后還要繼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入21世紀,在我國實現小康社會目標后,黨的十六大又提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認為21世紀頭二十年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階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是中國式現代化和實現共同富裕的必經階段。這一時期,黨確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擴大對外開放,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等等,推動人民生活從溫飽向小康邁進。
黨的十六大以來,雖然我國已實現總體小康,但地區差距、城鄉差距和收入差距日益擴大。針對這一情況,胡錦濤同志提出要“使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8],并領導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積極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推進生態文明建設,保障和改善民生,等等,推動全面小康建設取得顯著成效,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堅實基礎。
(三)新時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新時代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社會財富迅速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的趨勢并沒有得到根本扭轉,人民群眾實現共同富裕的愿望也日趨強烈。順應人民群眾的期望,以習近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提出“逐步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9],并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朝著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奮進。
經過十年的努力,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取得了巨大成就。鑒于此,黨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小康,具有覆蓋領域更全面和發展水平更高兩大特征,其基本要求包括:促進現代化建設各個環節、各個方面協調發展;打贏脫貧攻堅戰;努力縮小城鄉區域發展差距;著力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構建新發展格局;等等。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將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聯系起來,認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共同富裕的階段性目標。只有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階段性目標,才能朝著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標前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內在要求消除貧困。由此,黨中央提出打贏脫貧攻堅戰,并將其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自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組織開展聲勢浩大的脫貧攻堅戰。經過八年的持續努力,我國歷史性地消除了絕對貧困。2021年7月1日,習近平總書記向世界莊嚴宣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10]。這標志著共同富裕邁出重要一步。
由上可見,中國式現代化和實現共同富裕之間始終保持同頻共振,中國式現代化的演進歷程也是共同富裕逐步實現的過程。正因為如此,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把中國式現代化與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同步部署。
三、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上扎實推動共同富裕
(一)在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中扎實推動共同
富裕
黨的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最本質的特征,也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政治保障。縱觀中國人民探索共同富裕的歷程不難發現,正是因為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中國人民才實現了小康社會,消除了絕對貧困,建成了全面小康。當前,我國正在扎實推動共同富裕,這是一項極其復雜艱巨的任務,要科學組織、協調推進各方面的工作,因此,必須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只有堅持和加強黨的全面領導,才能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從而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更為堅實的物質基礎;才能保證共同富裕政策措施的連續性;才能逐步縮小收入分配差距,在全社會廣泛凝聚起實現共同富裕的共識,使共同富裕成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自覺行動;才能如期實現共同富裕的階段性目標,進而穩步推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在扎實推動共同富裕中加強黨的全面領導,要不斷提升各級黨組織把方向、謀大局、促改革的能力,把黨的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轉化為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不竭動力;明晰各級黨委政府的責任,形成全社會、多方位、各領域廣泛參與推動共同富裕的格局;引導全黨深刻認識到共同富裕對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意義,推動共同富裕取得更為明顯的實質性進展。
(二)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中扎實推動共同富裕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重大原則,也是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則。共同富裕是共建共享的富裕。共建富裕,即全體人民參與共同富裕實踐;共享富裕,即全體人民共同享有富裕。可見,人民群眾是共同富裕的實踐主體和價值主體。到2020年,我國打贏了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了小康社會,這集中體現了以人民為中心。當前,扎實推動共同富裕,應繼續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要堅持“不掉一人”,做到“一切為了人民,為了人民的一切”;堅持“人人共建”,實現發展成果“人人共享”。要加強對民生的保障,改革住房、醫療、教育等民生領域,保障靈活就業者的勞動者權益,兜牢社會基本民生底線。提高人民群眾的創新技能和能力,提高就業創業能力,增強致富本領,實現創新致富。扎實推動共同富裕,要充分發揮人民群眾在扎實推動共同富裕中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調動社會全員力量參與共同致富,形成推動共同富裕的強大人民合力。要注意防止社會階層固化,形成人人參與的發展環境,避免“內卷”和“躺平”。要將人民群眾作為共同富裕的評價主體,讓人民群眾評價共同富裕各項工作的成效。
(三)在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中扎實推動共同富裕
新時代,中國經濟已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高質量發展是扎實推進共同富裕的基礎和前提。只有實現高質量發展,才能把“蛋糕”做得更大,人民群眾也才能實現富裕,否則,只能是普遍貧窮。因此,扎實推動共同富裕,必須著力推動高質量發展,持續做大、做強、做優“蛋糕”,讓全體人民共享高質量發展成果。推動高質量發展,實現共同富裕,關鍵是要尊重經濟規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具體的措施包括:一是完善高標準市場經濟體系。市場化改革有助于促進均衡發展。要建立高標準市場體系,以提高市場化水平吸引資金和勞動要素流入,建立內生于微觀主體的市場化發展模式,并用發展的方式解決發展不充分、不平衡問題。加快各地經濟結構升級步伐,在更大范圍、更廣層面上建立國內大循環。進一步統籌國內一體化市場,以高水平分工激活市場活力。建設更多的市場經濟示范區,提高市場化水平。二是進一步改善營商環境。加快政府職能轉變,繼續簡化行政審批手續,規范稅費制度,為創新創業提供更好支持,為個體工商戶發展提供有利的政策環境。提高民營經濟地位,鼓勵企業家精神,保護企業家合理合法財富。進一步深化“放管服”改革,開展更多營商環境創新試點。三是繼續穩步擴大就業,提高就業質量。根據效率原則,配置勞動力資源、建設統一勞動力市場,鼓勵勞動力自由流動,為勞動者提供高效的就業服務。穩定發展制造業,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擴大就業吸納能力,拓寬就業渠道。全面實施就業優先戰略,穩定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強化生活性服務業擴容升級。
(四)在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促進精神生活
共同富裕
當前隨著物質生活極大豐富,促進人民群眾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成為扎實推動共同富裕的突出任務。要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產品和服務,使人民群眾享受豐富的精神生活。強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引領作用,加強愛國主義、社會主義、集體主義教育,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日常生活,引導人民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精神追求,外化為自覺行動。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弘揚中華傳統美德,提高人民群眾的道德素養。加強文化基礎設施建設,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深入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滿足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需要。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完善文化管理體制,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和市場體系,創新文化生產經營機制,培育新型文化業態,以更多更優質的文化產品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的文化需求。
(五)在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中扎實推動共同富裕
公平正義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追求,也是共同富裕的“壓艙石”和基本遵循。共同富裕與生產關系密切相連,是涉及社會公平的關鍵問題。共同富裕的“共同”意味著,富裕并不屬于少數人,而是屬于全體人民,是“大家都有份”。這就要求“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使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一是構建公正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長期以來,我國城鄉、地區、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較大,影響著共同富裕的進程。為此,要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的制度優勢,統籌初次分配、再次分配和第三次分配。初次分配要提高勞動者報酬的占比,勞動報酬占比越高,則會帶來更低的收入差距和更高的人均發展水平,共同富裕程度就會越大;再次分配要加大稅收、社保、轉移支付等調節力度并提高精準性;第三次分配要充分發揮慈善、捐贈等作用,鼓勵高收入人群和企業更多回報社會。二是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體現。雖然黨和政府在促進公共服務均等化方面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當前很多地區并沒有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一些地區基本公共服務還出現不平衡、不充分現象,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社會公平正義以及共同富裕的實現,因此必須推動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要加大財政支持力度,完善公共服務政策制度體系,豐富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模式。進一步清理戶籍管理制度,取消附著在戶口之上的就業準入和社會福利差別,促進勞動力在不同行業、所有制單位之間流動。清理針對農民工的各種歧視政策,解決農村轉移人口在城市獲得基本公共服務的市民待遇。加快農民進城落戶,并提供應有的基本公共服務,使農民工同城鎮居民享有一樣的基本公共服務。要為新市民提供必要的基本公共服務,促進新市民更好地融入城市。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158.
[2]2019年美國侵犯人權報告[M].北京:五洲傳播出版社,2020.
[3]段妍.比較視域下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世界意義[J].東岳論叢,2022,43(4).
[4]毛澤東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劉方平.共同富裕與中國共產黨長期執政邏輯關系的政治經濟學解讀[J].科學社會主義,2022(4).
[6]周恩來選集: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132.
[7]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8]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712.
[9]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8.
[10]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21-07-02(2).
(責任編輯:李 慧)